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精品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介绍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4.讲解无菌操作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细菌和真菌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如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真菌在分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等。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分布、作用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局限于其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微生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无菌操作技术及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探究微生物世界的热情;
2.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分布、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菌落的概念;2.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3.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5.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生活条件。
6.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技能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探究实验的汇报交流,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2.培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难点】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学生探究、观察、交流、讨论、讲解等结合(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以组为单位确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2、设计一个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表格;3、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2、制作相关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描述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新课教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菌落 1、课前一周以生物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定单变量设计 1、指导学生探究并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2、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探究结果、结论 2、引导学生总结3、举手表述——“菌落”的概念“菌落”概念二细菌菌落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指导学生分辨和真菌菌落学会大致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细菌菌落和的特征真菌菌落三、培养菌落的 1、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分析“培养菌落一般方法交流探究结论的方法步骤”的原理 2、讨论、总结: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四、细菌和真菌观看ppt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的分布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十分广泛五、细菌和真菌的回顾生活条件交流的两组学生探究的具体做法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板书相关内容第三组学习小组代表介绍交流:选定变量所进行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的展示> 相关情感教育 <实验报告的交流与表达><四> 课堂小结 1.菌落的概念;2.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3.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5.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生活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同时,结合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包括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环境,以及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实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而推断它们的分布规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推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时:1【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坚持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法、看图填空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等。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66—70页。
重点内容:菌落的概念,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如何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二、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完成《一本全练》课前预习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三、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菌落的概念;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如何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四、巩固记忆(10分钟)1.菌落的含义: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④接种⑤恒温培养3.细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4.真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5.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些需要氧气,有些不需要氧气。
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分布不同。
五、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独立完成一本全练部分习题。
六、【教学后记】。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微生物时,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学生在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运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阐述细菌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吃完水果后要洗手?水果上的脏东西究竟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动物之后接触到的第三类生物种类——微生物的序篇。
从宏观上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能区别细菌和真菌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差别。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菌落外观形态的学习,对接下来本章的后几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也起到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重点)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周围环境中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我们的体表和体内也有许多细菌,有时候还有真菌。
并且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细菌和真菌。
让学生对微生物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观察菌落——明确教学目标1.菌落(PPT展示多种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通过观察总结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菌落的特征,并且完成一下表格的内容。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接种④恒温培养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视频,让学生能够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明确教学目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回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捋顺其中的各个环节)1.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2.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人教版生物初二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教师通过展现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什么缘故会显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关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舞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现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看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截了当观看到细菌,应如何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方法。
人教版生物初二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课 题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通过观看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状,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差不多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差不多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通过观看,使学生主动地猎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现,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看、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舞学生围绕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关心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同时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幸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样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摸索发言的时刻。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