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完美版相互依存,维持着生态平衡。
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其中,鱼类是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有着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类的外形呈梭形,可以减少游泳阻力,适合于游泳。
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同时,胸鳍和腹鳍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能够增加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除了鱼类,还有其他的水生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等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
乌贼、章鱼则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如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
这些水生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依存,维持着生态平衡。
在实验中,模拟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或者用模型来做实验,可以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进行科学研究。
形成复杂联系的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
其中,鱿鱼属于软体动物,鲸、海豚、海豹属于哺乳动物,娃娃鱼(大鲵)属于两栖动物,海马属于鱼类,而龟和海龟属于爬行动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面临着干燥的气候和没有水浮力的挑战,它们需要具备相应的适应性结构和器官。
例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而其他陆地动物则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各种呼吸器官以及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它们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并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以使它们的躯体运动更加灵活自如,转向更加方便。
蚯蚓的体表有许多小突起,即刚毛,它们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生物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笔记

生物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笔记生物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笔记。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 腔肠动物。
- 代表动物:水螅。
- 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 身体几乎透明,长约1厘米,一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围有5 - 12条细长的触手。
- 主要特征。
- 身体呈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 体表有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 有口无肛门(食物由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 其他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海蜇可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2. 扁形动物。
- 代表动物:涡虫。
- 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体长为1 - 1.5厘米。
头部呈三角形,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可以辨别光线的明暗。
- 主要特征。
- 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 背腹扁平。
- 有口无肛门。
- 其他扁形动物: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等。
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肝脏胆管内;血吸虫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静脉血管内,会引起血吸虫病;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 线形动物。
- 代表动物:蛔虫。
- 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 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
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 主要特征。
-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 体表有角质层。
- 有口有肛门。
- 其他线形动物: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2. 环节动物。
- 代表动物:蚯蚓。
-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 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他体节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厚,称为环带。
-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根瘤菌→豆科植物

【答案】D
解 析
这是一道考查根瘤和根瘤菌关系的题目。因 我们知道,根瘤是豆科植物的根部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被土壤中一些相适应的根瘤菌侵入后,通过大 量繁殖,并刺激根部细胞不断分裂,进而使该处组 织逐渐膨大后形成的。 根瘤可以单独着生,也可以在任意根上聚集 形成,但主根上的根瘤菌固氮能力强。当植物衰老 死亡后,根瘤也要破溃,其内的根瘤菌便进入土壤, 进入土壤的根瘤菌不一定死亡。
作物产量
3、用豆科植物做绿肥,饲养家畜.
4、非豆科植物自行固氮
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剂,施到 土壤中,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肥:8×107t 固:4×108t
• 固氮基因工程:
将固氮细菌体内的固氮基因转移 到非豆科粮食作物的细胞内,在固氮 基因的调控下,让非豆科粮食作物的 细胞内合成出固氮酶并且固氮,这是 解决非豆科粮食作物自行固氮的一条 重要途径,这一途径叫做固氮基因工 程。
NH3
固氮酶
• 生物固氮需要哪些条件?
N2、e、H+、ATP和酶 • 生物固氮的反应式:
N2 + e + H+ + ATP
固氮酶
NH3 + ADP + Pi
N2 + 6e + 6H+ + C2H2+16ATP
固氮酶 2NH + C2H4+16ADP + 16Pi 3
• 固氮酶的特点: 1)固氮酶由两种蛋白质构成, 分别是铁蛋白和铁钼蛋白,只有两种蛋 白质同时存在,固氮酶才具有固氮作用。
在化学中我们学 过氮的固定,大家 还记得吗?
还有一种 化合物中 1)、氮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小 含有N,记 2)、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其含量的 16~ 得吗? 18%,而细胞质、细胞核和酶都含有蛋白质,所以 氮也是细胞质、细胞核和酶的组成成分。 3)、核酸、辅酶、磷脂、叶绿素等化合物中都含有 氮。 所以氮为基本生命元素,必须不断补充氮素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必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1、爬行动物体表具有保护身体和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A.坚韧的体壁B.质地坚硬的贝壳C.角质的鳞片或甲D.排列紧密的表皮答案:C解析:爬行动物的生殖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的对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爬行动物皮肤外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的结构,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地生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故选C。
2、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B.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C.警犬敏锐的感觉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答案:B解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而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变化。
A.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所以,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所以,警犬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行为越复杂,D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动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一)腔肠动物(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3)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4)水螅触手接触到水蚤时,水蚤挣扎几下不动了,为什么?当活动的水蚤碰到水螅触手的刺针时,刺丝立即从刺细胞中弹出,把其中的毒素射向水蚤,使其麻醉,然后触手一起把水蚤送入口中。
(二)扁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水域感染)(中间宿主:钉螺)、绦虫(寄生部位:人体小肠内)(米猪肉: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
(3)涡虫结构示意图,身体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
涡虫的口位于腹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咽可伸出体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食物在肠内消化,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预防血吸虫病:消灭钉螺;强化粪便管理;个体防护(三)线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保护作用);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蛔虫、线虫、钩虫是寄生生活;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
(3)预防蛔虫:注意个人卫生(不喝不干净的生水,生的蔬菜瓜果洗净,饭前便后洗手);严格管理粪便(不随地大小便,粪便要处理后做肥料)(四)环节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状,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名称:蚯蚓、水蛭、沙蚕等(3)蚯蚓的外部形态:长圆柱形,身体分节(使身体更灵活),体表有黏液,腹部有刚毛,体壁有发达肌肉(4)蚯蚓的运动:刚毛与肌肉配合,肌肉提供运动的动力,刚毛增大与土壤的摩擦力,使蚯蚓能在土壤中钻行。
身体变化: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体伸长变细,前段锚定后,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逐渐向前移动。
(5)蚯蚓的呼吸:体壁毛细血管里的气体可与溶于体表黏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气体交换示意图)。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聚焦目标(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生本课堂自主预习知识点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所以,这些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是异养腐生。
知识点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是寄生生活的,它们能够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内吸收现成的营养物资,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2、细菌引起的疾病有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真菌引起的疾病有手癣等知识点三:与动植物共生1、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这种现象叫作共生。
2、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合作探究1.每到冬天,森林里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
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不会越级越厚,因为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等会分解落叶。
2.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为什么?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固氮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
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元素,所以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的生活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的生活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客观辩证的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三)名师点拨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二氧化碳在绿色植物和一些微生物中的循环作用,请据图作答:(1)图中的绿色植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气中有利的二氧化碳依靠植物的______形成______,被固定在植物体中(3)落叶以及枯枝被子微生物主要分解成______、和______无机盐.它们再被植物利用.(4)图中微生物包括______和______.这些微生物学营______生活.【名师点拨】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识图填空题,涉及植物的分类、光合作用、细菌和真菌等的知识,要求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才能灵活应对此类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菌落的含义: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④接种⑤恒温培养3.细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4.真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5.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些需要氧气,有些不需要氧气。
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分布不同。
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身体上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甚至在寒冷的极地、很热的温泉中也有它们的踪迹。
第二节:细菌1.第一个观察到细菌的人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是巴斯德。
巴斯德的三个成就:①"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②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③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2.细菌的形态:根据细菌的外形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
3.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记为:壁、膜、质、核、液、叶、线)4.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简记为:膜、质、核、线)5.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区域,有的还有鞭毛和荚膜,属于原核生物。
6.细胞的营养方式:由于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7.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8.细菌分裂的计算公式:N=m·2n(m表示原有的细菌个数,n表示分裂的次数)9.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度过不良的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与学反思教学目标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C.与动植物共生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
(寄生)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蒸馏水、树叶2.学生准备:(1)腐烂的梨(或苹果)和完好的梨或苹果各一只。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问答,导入新课]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
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板书: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检测案一、课堂检测1.面包里含物质,是细菌、真菌生活的必须物质,细菌、真菌将它分解结果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2.真菌、细菌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 )A.供给氧气 B.提供有机物C.提供二氧化碳 D.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3.枯草杆菌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它能分解上述水果中的某物质产生能量,这种物质是( )A.有机物 B.水 C.无机盐 D.二氧化碳4.肺炎双球菌侵入人体气管及支气管上皮黏膜,引起咳嗽,肺炎双球菌营养方式为( )A.寄生 B.腐生 C.自养 D.三者均不是5.地衣被称为“拓荒先锋”,它生长在旧墙壁、树干或岩石上,呈灰绿色,硬壳状的斑块,是由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构成,这两种生物是( )A.细菌和藻类 B.真菌和藻类C.细菌与苔藓 D.真菌与苔藓6.人体与大肠内的细菌可以“和平相处”,人体为细菌提供营养,细菌也可以制造一些物质被人利用,这些物质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7.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填寄生或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豆科植物的根瘤(内含根瘤菌)
2/6
大豆的根瘤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 植物体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 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体利用。
3/6
豌豆的根瘤
根瘤菌的形态 (根瘤菌呈棒槌形,“T” 形或“Y”形,是一类需 氧的异养细菌,不同的根 瘤菌,各自只能入特定 种类的豆科植物。)
4/6
上方图展示的是未经 处理的火炬松的根系, 下方图展示的是拌过 根瘤菌的火炬松的根 系,这种根系有利于 矿质元素及水的高效 吸收。
5/6
优质牧草苜蓿 也是豆科植物, 其根部的固氮 菌能将空气中 的氮转变为含 氮的养料。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