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成因

合集下载

石油资源产生的地质条件

石油资源产生的地质条件

石油资源产生的地质条件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石油成因,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有机成因,一种是无机成因说。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科普的都是有机成因中的晚期成因说。

大量生物有机沉积物富集,经过沉积、成岩的作用,一部分转化为干酪根,在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地下的环境中,大量转化成为石油。

其中,温度和时间比较关键。

温度在促使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关温度的几个概念: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叫做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叫做门限深度。

主要生油阶段的起始温度(门限温度)不低于50℃,而终止温度很少高于175℃。

也就是说地壳中的生油过程只出现于有限的温度和深度范围。

门限温度高低主要与有机质受热持续时间或地质时代有关,此外还与有机质类型和催化作用有关。

时间本身不能单独起作用,但在有机质的热降解演化过程中,时间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与温度相比,时间居于次要地位;温度与时间可以互补(温度不足可以用时间来补偿)。

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仅是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的是烃类的新生过程。

在有机质改造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有机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石油成因的学说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

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

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

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

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

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成因是什么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成因是什么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成因是什么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对于石油的形成你想了解吗?想要了解的话,一起和店铺来看看石油形成的一样吧!石油的形成原因传统认为,石油是从古代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来。

想而易见,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

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生物成油理论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

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

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生物有机质的主要生化组成: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类脂
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1、木质素 木质素的特点: 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在缺氧的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
解,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植酸,腐植酸又与烃类形成 络合物,从而成为烃类从陆上流到海洋的运载体。 与木质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是丹宁,它们都是沉积有 机质中芳香结构的重要来源,是成煤的重要前身物,也 可生成天然气。
从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在海洋或湖泊中,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
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
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因此海洋、湖泊、三 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1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 与温度也不断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
现在的分类方法,根据H/C和O/C原子比分类: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高(1.25~1.75),O/C原子比
较低(0.026~0.12),富含类脂物质,主要是由脂肪链组
成,多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较少,是生油潜能最高的一 种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常见类型,较高的氢含量,H/C原子比为
0.65~1.25,O/C原子比在0.04~0.13之间;属高度饱和的 多环碳骨架,含较多中等长度的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 含多环芳烃和杂原子官能团,是良好的生油母质。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减小,
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增 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二元论有机酸盐石油成因

二元论有机酸盐石油成因

二元论有机酸盐石油成因
二元论有机酸盐石油成因是指石油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成熟程度不同,导致石油中的有机酸盐含量存在差异。

石油的成因主要分为两种理论,即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和地热理论。

生物地球化学理论认为,石油主要是由地下植物和动物残骸随着地壳运动沉积形成的,这些有机物在地壳深处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最终形成了石油。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成熟程度不同,导致石油中的有机酸盐含量存在差异。

地热理论认为,石油是地幔中的碳源通过大洋底部的裂隙和断层进入地壳,并在地壳中进行分解和成熟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中的热源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高温和高压作用下的化学反应,地幔中的碳源转变为石油。

同样,由于石油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不同,石油中的有机酸盐含量也会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二元论有机酸盐石油成因是指石油形成过程中,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成熟程度不同所导致的石油中有机酸盐含量的差异。

这一成因理论与石油的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热理论密切相关,揭示了石油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围绕着石油成因,有机说与无机说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关于石油的形成问题,至今难以定论。

石油有机说理论认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变来的。

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堆积了几百米至几千米厚的沉积物,其中埋有许多动植物的遗体;这些生物有机物质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无数细小的油珠;油珠再汇成油流,油流则集中迁移到地壳中具有封闭构造的地层中储藏起来,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油田。

尽管有机成因说日臻完善,但随着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于有机成因说的证据渐渐显现出来。

人们注意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

如果说石油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成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虽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绝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

人们还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处成油条件越好,油气的产量高、压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断的油气供给。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站在无机说的角度批驳有机说时说,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生成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

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石油是由海洋微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人们为什么对石油的产生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呢?这主要是因为对地球的演化史没搞清楚。

我根据地球膨裂说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认为,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39亿年前,由于地球的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

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平均1.2万米深。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出现。

6亿年前,由于气温和海洋的温度逐渐升高,产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5.2亿年前,由于地球的膨裂,部分陆地逐渐露出了海面,4.8亿年前一些陆生生物开始出现了。

石油的来源

石油的来源

什么是原油
• 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没有经过加工提炼 成各种产品以前通称为原油
原油的化学组成
• 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其中碳和氢 所占的比例最高,含碳84~87%,含氢12~14%,剩下的 1~2%为氧、氮、硫、磷、钒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大多数 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出现。 • 我们可以把石油中名目繁多的化合物分成两大类: • 一类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即通常称为烃类的化 合物,如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这是原油的主要成份。 • 另一类是含氧、氮、硫的非烃化合物,如含氧的酚、醛、 酮;含氮的叶琳;含硫的硫醇、噻吩等。
笫一章 石油的基本知识
石油的来源Leabharlann • 对石油这个名字,大家不会太陌生了,但 究竟什么是石油?回答恐怕就不那么确切了。 对这个问题,这里不妨用一句话来表达, 那就是:“石油是地下岩石中生成的、液 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性 矿产”。
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
• 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 ②有机论 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 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 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 三角洲、湖泊等地受地层高温、高压及某 些细菌的作用,经过许多物理化学变化, 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最基本的物理性质
• 最直观的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由浅到深有白色、 淡黄色、褐色、黑绿色以至黑色。我们常见到的 石油一般都是黑色的。 • 原油的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 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 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 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石油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观点

石油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观点

石油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观点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成因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油有机成因说已经成为了关于石油形成的主要观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石油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它对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勘探开发的影响。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有机物质在地下深处经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形成的。

这种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植物残骸,经过埋藏和压实后,形成了石油母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质受到高温、高压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发生了热解反应,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 石油是由有机物质在地下深处形成的。

这种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植物残骸,经过埋藏和压实后,形成了石油母质。

2. 石油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高温、高压、缺氧和长时间的埋藏等。

这些条件可以促进有机物质的热解反应,产生石油和天然气。

3. 石油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与原始有机物质的种类和组成有关。

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质在热解反应中会产生不同的烃类化合物,从而影响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4. 石油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石油主要分布在沉积盆地和地壳构造活跃带附近,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的形成和保存。

石油有机成因说对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石油有机成因说为我们提供了石油形成的基本模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石油地质学现象。

其次,石油有机成因说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根据石油有机成因说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确定有利于石油形成和保存的区域,并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地质勘探技术进行勘探开发。

总之,石油有机成因说是关于石油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为我们深入研究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有机成因说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石油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的成因江发世(jiangfashi@)第一节概念、成分与性质一、石油(一)、石油的概念与成油作用1、石油的概念有机质经成油作用所形成的主要成分为烃的液态物质叫做石油。

2、成油作用水生生物死亡后(或陆生生物及其它有机质被水覆盖),在水的参与下经还原条件所形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即烃的过程叫做成油作用。

成油作用与成煤作用的区别:①、形成的环境不同,石油的形成过程有水;煤的形成过程是脱水。

②、物质来源不同,石油主要是由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及其它有机质)转化而成的;煤主要是由陆生植物(包括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遗体转化而成的。

由于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形成石油和煤的各种过度产物如地蜡、重质油和沥青等,或这些产物共生在一起。

(二)、石油的成分1、石油的化学成分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即烃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物质,主要成分是液态烃,其元素、烃类和非烃类物质组成如下:(1)、石油的元素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其次为硫、氮、氧。

石油中碳的含量84—87%,氢的含量11—14% ,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在1—3%。

世界各地油田石油的物质成分及含量是不同的。

各油田石油中硫的含量变化很大。

多数油田石油的含硫量都不到1%,例如我国任丘油田为0.33—0.43 %,克拉玛依油田为0.05 %;但是有些油田石油的含硫量可高达5 %以上,如墨西哥石油就高达5.3%。

石油中氮和氧的含量,一般低于1.5%。

大多数石油的含氮量很少,只有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但也有个别地区的石油,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第三系石油分离出许多含氮有机化合物,氮含量高达2.2%。

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由于石油的性质不同,灰分含量的变化很大,从百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

这些微量元素有:Fe、Ca、Al、V、Ni、Cu、Na、K、Mo、Pb、Sb、Mn、Sr、Ba、B、Co、Zn、Sn 、P、Cl、Bi、Be、Ge、As、Gd、Au、Ti、Cr、Cd、Ga等。

这些元素同自然界动物与植物的元素组成相近。

(2)、石油的烃类组成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存在于石油中的烃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3)、石油的非烃组成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有含硫、含氮、含氧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开采和炼制加工有着重要影响。

2、含硫化合物硫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很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硫在石油中可以呈以下形态存在: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硫醚、环硫醚和二硫化物等。

石油中所含的硫是一种有害物质,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它硫化物对机器、管道、油罐、炼塔等金属设备能造成严重腐蚀,所以含硫量常作为评价石油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含氮化合物石油中的含氮量一般在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

4、含氧化合物石油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千分之几,个别石油可高达3%。

氧在石油中均以有机化合物状态存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中性氧化物两类。

前者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为石油酸;后者有醛、酮等,含量极少。

碳、氢、硫、氮、氧这五种主要元素在石油中形成了众多的化合物。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甚至同一层位不同构造部位的石油,其物理性质也有差别。

1、颜色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有无色、淡黄色、黄褐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如我国四川黄瓜山和华北大港油田有的井产无色石油,塔里木盆地和克拉玛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庆、胜利、玉门石油均为黑色。

相比深色石油占绝大多数,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含油气盆地。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相对密度石油的相对密度变化较大。

在20℃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

如大庆原油相对密度为0.857—0.860,胜利原油0.90—0.93,克拉玛依原油0.86,大港原油0.84—0.86,塔里木盆地原油0.81—0.88。

少数石油相对密度大于1.00和小于0.75。

石油的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浅色石油的密度小,深色石油的密度大。

石油的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石油组分的分子量以及溶解气的数量。

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常为石蜡性质的,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的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的沥青质。

3、粘度粘度是对流体流动性能的逆测定。

流体粘度愈大,就愈难流动。

液体在外力作用下,阻止其质点相对移动的能力,就是该液体的粘度。

各油田石油粘度不同。

石油粘度的变化受温度、压力和石油的化学成分的影响。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所以石油在地下深处比在地面粘度小,易流动。

压力加大,粘度随之增加。

石油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则会使粘度降低。

总之,粘度大的石油往往呈暗色,密度也较大,因而轻质石油的粘度比重质石油的低。

石油粘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特性,它直接影响石油流入井中及在输油管线中的流动速度,所以在油田开采和石油运输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荧光性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

石油的发光现象非常灵敏,只要溶剂中含有十万分之一的石油或沥青物质,即可发光。

因此在油气勘探工作中,常用荧光分析来鉴定岩样中是否含油,并可粗略确定其组分和含量。

这个方法简便快速,经济实用。

5、旋光性凡具有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叫旋光角。

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

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造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使化合物本身具有旋光的性能。

6、溶解性石油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若以碳数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

除甲烷外,各族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小。

外界条件对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很大影响:当温度由150℃降低到25℃时,石油的溶解度会降低70%以上。

石油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苯、石油醚、醇等。

二、天然气(一)、天然气的概念天然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状态多样。

根据气体存在的环境将广义天然气分为:大气、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沉积岩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变质岩中的气体、岩浆岩中的气体、地幔排出气、宇宙气等。

狭义的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本教材所指天然气是狭义的天然气。

(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气态烃,其中以甲烷为主。

非烃气为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气及微量惰性气体。

(三)、天然气的产出状态地壳中的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可分为分散型和聚集型两大类,依其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分散型天然气属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以溶解于石油或水形式存在的溶解气,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层气,以及由甲烷等气体分子被封闭冻结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而形成的固态气水合物等类型。

天然气的产出状态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凝析气等。

1、气藏气气藏气是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甲烷含量在气体成分中占95%以上,重烃气含量极少,不超过4 %。

这种纯气藏在世界上发现的数量与日俱增。

气源多样,不同成因的可燃气体都可能聚集成纯气藏。

此外,有时可见纯气藏是与下伏或侧向分布的油气藏或油藏有关,这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作用的结果。

2、气顶气气顶气是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分布在油层顶部的天然气。

它在成因和分布上均与石油关系密切,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至几十,仅次于甲烷。

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减,气顶气可溶于石油或析出。

3、溶解气溶解气是溶于石油或地下水中的天然气。

因此,可区分为油内溶解气和水内溶解气。

油内溶解气常见于饱和或过饱和油藏中,其主要特点是重烃气含量高,有时可达40%。

油内溶解气的数量不等,少则每吨几至几十立方米,多则每吨可达几百一上千立方米。

油内溶解气含量高时,采出后可收集回注油藏以保持油层能量。

水内溶解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氮,重烃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一般不超12%。

4、凝析气凝析气是指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凝析气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气在地下聚集成凝析气藏。

它们通常埋藏深度较大,多分布在地下深处。

(四)、天然气的物理性质天然气一般无色,可有汽油味或硫化氢味,可燃。

由于其化学组成变化大,致使物理性质也变化甚大。

1、相对密度指在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质量之比。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一般与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2、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所处环境有关,天然气的粘度,一般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减小,随温度和压力增高而增大。

3、蒸气压力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蒸气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碳氢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小,则其蒸气压力越大,因此甲烷比其同系物的蒸气压大得多,这也正是在天然气的组成中往往甲烷等轻质碳氢化合物含量较多的原因。

随着油田开发,地层压力逐渐下降,天然气的组成也会随之改变。

一般在自喷阶段,轻分子的碳氢化合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随着地层压力下降,较重分子的碳氢化合物蒸气就随之进人天然气中,因此天然气的密度也会随着油田开采期的延长而略有增加。

4、溶解性天然气能溶于石油和水,在相同条件下,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甲烷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10倍。

在石油中溶有天然气时,可以降低石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

5、热值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天然气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热值,单位为kJ/m3。

三、重质油(一)、重质油的概念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重质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二)、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1、重质油元素组成特征常规原油一般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的氧、硫、氮等元素含量高。

2、重质油微量元素重质油与常规原油相比,一般均富含微量元素,高于常规原油几倍至几十倍。

四、沥青(一)、沥青的概念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棕黑色或黑色有机固态物质。

有天然产的,也有从分馏石油或煤焦油而获得的。

(二)、沥青的成分、特征和分类天然沥青多为深褐色至黑色的有机物质,化学成分不稳定,也无一定晶形,彼此之间常呈过渡形式,因此鉴定比较困难。

现在,一般是根据化学成分、密度、硬度、稠度、熔点、溶解度、可燃性、燃烧火焰及地质产状等特征来研究和鉴定天然固体沥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