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货币小常识
闲话日本货币一:日本古代的金属货币

闲话日本货币一:日本古代的金属货币七世纪后半,日本金属货币出现很久很久以前,日本处于绳文时代,那时日本还没有“钱”的概念,人们以米、绢、布作为货币进行交易,过着以物易物的生活,此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连金属器都尚未出现,更不用说出现金属货币了。
日本绳文时代遗迹到了弥生时代,大约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50年,伴随着渡来人的到来,日本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日本与华夏文明的联系也就此建立了起来,物品交流也从无到有。
因此,在后世出土的弥生时代遗迹中,发现了很多同时期中国秦汉时期的秦半两和汉五铢。
但是,这些来自中国的铜钱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只是偶尔会拿来进行交易,并不能就此推断日本已经普遍开始使用货币。
大津市,崇福寺遗址出土的无文银钱日本出现真正的金属货币,已经是飞鸟时代了,日本现存最早的金属货币是七世纪的无文银钱,同时这也是日本最早的银币。
大津市,崇福寺遗址出土的无文银钱。
富本钱,出土自大福遗迹,今奈良县樱井市另外还有七世纪末期的富本钱,这是最早的日本铜钱,于1998年发掘飞鸟池遗迹时出土,而最早的金币则是760年的开基胜宝。
开基胜宝(開基勝宝),奈良市伏见出土八世纪,和同開珎与皇朝十二钱八世纪的中国处于盛唐时期,此时日本全面向唐朝学习,逐步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盛世,奈良时代。
708年,参照唐朝的开元通宝,日本铸造了“和同开珎”钱,有银钱、铜钱两种。
和同开珎,珎通珍,有珍宝的意思。
后来随着“和同开珎”钱不断地铸造出来,发行量大增,造成物价也大幅上涨。
例如在711年,也就是和銅4年的时候,1文钱可以买6升谷子,到了751年(天平胜宝3年)时,同样是买6升谷子就需要30文钱了。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只得铸造新的铜钱,并规定1枚新的铜钱兑换10枚旧的铜钱,但是铜钱的含铜量并没有增加。
从此之后,日本的统治者就不断地铸造新铜钱来取代旧铜钱,到了平安时代的958年(天德2年),经过250年间,日本共铸造了12种铜钱,因此被称为“皇朝十二钱”。
认识日元(銭銭的认识)

认识日元(銭銭的认识)
日元是日本的货币单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
它由铸造一块钱币所代表,因此也被称为"銭銭"。
本文将介绍关于日元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日元的历史
日元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日本幕末时期,当时它是以银块为基础的货币。
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元逐渐演变为纸币和硬币的形式,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949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和管理日元。
日元的单位符号为"¥",货币代码为JPY。
在国内,日元以纸币和硬币的形式流通。
日元的重要性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日元在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日元作为外汇储备,用于国际支付和投资。
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定性和价值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日元的特点
日元的特点之一是其安全和稳定。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日元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和可靠性。
日本的政治稳定和严格的财政政策也为日元的稳定提供了支持。
此外,日元还是一个可兑换货币,可以自由地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
这使得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结论
认识日元是了解日本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稳定性和信誉使其成为投资者和交易者的首选。
了解日元的特点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货币单位。
日元的形容单位 -回复

日元的形容单位-回复日元(JPY)是日本的货币单位,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作为一个形容单位,日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回答关于日元的形容单位的问题,讨论其历史背景、价值稳定性、国际地位以及对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为了了解日元作为形容单位的含义,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背景。
日元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江户时代,在那个时候,日本使用的是银两作为主要货币。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决定引进西方的货币制度,并于1871年正式引入了日本的第一套法定货币制度。
这一货币被称为“圆”,直到1873年被改名为“日元”,意为“日本之本位”。
第二部分:价值稳定性日元作为形容单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价值稳定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元一直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货币。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经济低迷的时期,日元开始贬值,与美元的汇率急剧下降。
在1995年,日元对美元汇率触及史上最低点,达到1美元兑换79.75日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抑制日元贬值速度,以维护其货币稳定性。
第三部分:国际地位作为第三大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上,日元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日本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其货币的稳定性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许多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持有大量日元储备,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调整。
此外,日元也是世界主要外汇市场之一,每天的对日元交易额位居全球前列。
第四部分:对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日元作为形容单位在日本经济和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日元的贬值有助于出口,提高了日本制造业和出口行业的竞争力。
通过降低日本产品的价格,日元的贬值有助于增加国外对日本商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日元的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日本政府通常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平衡日元的汇率水平,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

丰臣秀赖货币制度【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丰臣秀赖的背景和时代背景2.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3.丰臣秀赖货币制度的影响正文(篇1)丰臣秀赖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的末期,当时日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大名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而不断战争。
在这个时期,货币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金银货币,另一个是纸币。
金银货币是战国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的主要货币形式,它主要包括金子和银子。
丰臣秀赖在位期间,他实行了一种以金银货币为主的货币制度,这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丰臣秀赖也发行了一种纸币,这种纸币被称为“秀赖通宝”。
秀赖通宝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之一,它由丰臣秀赖在 1593 年发行。
秀赖通宝的发行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对于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日本货币制度的基础,为后来的货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录(篇2)1.丰臣秀赖的背景和历史地位2.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3.丰臣秀赖货币制度的影响正文(篇2)丰臣秀赖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和江户时代初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作为丰臣家的领袖,他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执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货币制度改革。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他为了统一日本全国的货币制度而进行的。
在此之前,日本的货币制度十分混乱,各个领主各自为政,发行自己的货币,导致货币种类繁多,交换困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丰臣秀赖通过改革,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提高了经济的效率,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丰臣秀赖的货币制度改革,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以来货币制度的混乱局面,为江户时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聊聊关于钱的事儿,日本钱币的历史

聊聊关于钱的事儿,日本钱币的历史现代日本流通的货币是日元,日元纸币的面值有10000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三种,曾经还有过2000日元和500日元的纸币,不过500日元的纸币早就停止流通了,而在冲绳等地方偶尔还能看到2000日元的纸币,现在仍在流通,但已经不发行了。
日元的硬币分为500日元、100日元、50日元、10日元、5日元和1日元共六种,到日本旅行过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因为不熟悉日元硬币的面值,所以总是使用纸币,结果手里会剩下大把的硬币花不出去。
不过即使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推荐大家准备一个零钱包,使用起来会非常方便。
以前的货币是怎样的呢?根据记载,日本最早独自发行的本国货币是在公元7世纪的下半叶,公元683年制定法令禁止使用银钱,必须改为使用铜钱,这就是“富本钱”。
这个时候日本铸造的铜钱都是以中国制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为原型的,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一直使用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
后来日本的“和铜开珎”铸造于公元8世纪初,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公元708年)铸造了银和铜两种,而后又制造了“皇朝十二钱”。
(富本钱和开元通宝)(和铜开珎仿制品)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于货币并不是很熟悉,所以钱币在京畿以外的地方流通并不广泛,再加上后来铜的产量逐年下降,导致钱币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也是越来越小。
到了公元10世纪的中期,日本就停止了制造货币,而老百姓们也都不再继续使用了,日本又开始发行从中国流入的货币。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与中国的宋朝开展贸易,向宋出口砂金,从宋进口铜钱在国内流通。
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公元14~17世纪),流入了大量中国明朝的钱币,而日本民间也开始了私自铸钱,但是因为铸造工艺落后,所以钱币品质很差,在日本被称为“恶钱”,很多地方都拒绝收取这种恶钱。
而民间私自铸钱,也造成了当时货币流通的混乱,所以确立统一的货币成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战国时代结束之后,丰臣秀吉开始统一铸造原料为金和银的大判和小判,以及文禄通宝等货币,之后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又进一步完善了大判和小判的铸造和发行,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那种椭圆形的货币,而且从制度上规定了“金、银、钱”这三种货币的样式以及换算方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日本的货币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日元,日语为“円”,罗马拼音为YEN。
日元是外汇市场上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交易货币,同时也是第四大储备货币(前三为美元、欧元和英镑),另外由于其稳定性还是最受欢迎的避险货币。
从德川幕府末期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很长,建议先马后看。
明治维新前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就已经有了纸币,但还不是日元。
那时候,日本的纸币主要是藩札(hansatsu),由德川幕府或者地方各藩独自发行,类似于中国的钱庄票或者银票。
据说是最早的藩扎,越前福井藩扎由于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地方割据,藩的数量很多,幕末各藩的经济又都非常混乱,造成了藩扎极其繁杂,单开一篇文章,又是几千字才能说清楚的,因此藩札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
明治维新后~日本银行成立前藩札的面值和使用范围在幕府时期,各藩之间完全互不相容,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在规划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方案中,全新的、仿照欧洲十进制货币体系的全国统一货币,就被提上了日程,至此日元的概念才第一次被确立了下来。
也就是明治维新之后才有了日元。
1869年,民部省札,金一朱明治二年(1869年),为了统一币制,日本公布了禁止藩札增印令,并停止流通以前发行的藩札。
同时以民部省的名义发行了一部分以“RYO”(两)为主货币单位、以“朱”、“分”为辅币单位的纸币,标以“太政官会计局”、和“民部省通商司”,分别叫做“太政官札”、“民部省札”。
除了明治政府直接发行的纸币,一些地方还发行了地方区域性纸币,这些纸币都获得了明治政府的授权,其中地方政府发行的叫“府县札”,地方商业组织发行的叫“为替会社券”,其中“为替会社”是日本最早的地方本土商业银行的雏形。
1872年,横滨为替会社券,10元明治四年(1871年)政府颁布了《新货币法》,正式推出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新货币单位:“YEN”、“SEN”、'RIN',对应的就是“圆”、“钱”、“厘”,同时藩札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纸币,且兑换公式极其复杂,并于明治五年(1872年)开始实施,到明治十二年(1880年)的时候,藩札的收兑工作才告以结束。
简说日本龙洋银币

1022010-06 总第102期湖北 杨 觉日本贸易银币的币面铸有“飞龙戏珠”图案(图1),俗称“日本龙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上台,为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维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铸造面值“一圆”的贸易银元,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为止。
这45年中,据统计,共铸造了34个年号的日本龙洋,依次是:明治三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至三十年、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
日本龙洋有三大版别:明治三年版(正面龙图背面太阳);明治七年版(改为正面龙图背“一圆”);明治八年版(又改为正面龙图背“贸易银”,但此版仅连续发行3年);明治十一年又改回七年版,此后再无改动。
日本龙洋有大小版之分。
大版重27.22克,直径3.86厘米;小版重26.96克,直径3.81厘米。
《收藏界》2006年第8期邵春华《日本贸易银元浅谈》一文中介绍“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为‘大版’,明治二十一年至大正三年的为‘小版’,而明治十九、二十年则既有‘大版’,也有‘小版’”。
这里,“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为‘大版’”之说恐为不妥,因为我藏有明治十四年至十八年五块银币均是小版(图2)。
分辨大小版并简说日本龙洋银币和图片。
另有一种打“银”字版。
日本自1897年在本土停止使用银元后,为了与中国台湾、朝鲜和中国东北贸易的需要,将部分银元加盖“银”字戳后出国使用,以防止银元倒流入本土,兑换黄金。
大阪造币厂“银”字盖在左侧,东京造币厂“银”字盖在右侧。
左、右盖“银”字银币(图3)比普通日本龙洋少见,市场价也要略高些。
明治四十五年是明治时期生产日本龙洋的最后一年,大正三年发行了大正时期的第一年银元,也结束日本发行银元的历史。
所以明治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是日本龙洋发行的最后两年,它们跨越了两个朝代(图4)。
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龙洋在我国的存世量较多,在钱币市场也容易买到,但这是指普通版的。
明治三年、七年、八年这些早期发行的日本龙洋,就很难见到了,即使碰到有卖的价格也便宜不了。
日本历代铸币图解

日本历代铸币图解1和同开珎(宝)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
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钱文“和同”系年号“和铜”省写,“开琼”为“开元通宝”简称,“珎”取“寳”之中部为字。
隶书面文旋读,光背无文。
始为银铸,未久即在近江自五地大量制造铜钱。
工艺精整,品相端丽。
文字及边廓略有变异,版式较多。
径2.4~2.7厘米,重3.2~5克。
养老四年(720年)更请中国铸工帮助造钱,所出俗称“新和同”钱。
和同开珎银品极罕,然铜钱流入我国较丰,迄今尚不难见。
2开基胜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唐上元元年)所铸金钱,为日本最早之黄金铸币。
一当银钱十、铜钱百。
“开基胜宝”四字隶书,然不甚规范,旋读,光背无文。
钱体稍薄,字廓亦浅。
径约2.4厘米,重4~6克。
此钱传世极罕,至为珍贵,国内甚难得见。
日本旧谱又释为“圣武天皇天平胜宝元年(749年)铸之,一当铜钱子。
”恐有误。
今以《日本经济史辞典》及《日本货币简史》之说为准。
3太平元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银钱,为日本最早之白银铸币。
一当铜钱十。
“太平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无文。
径约2.5厘米,重不详。
此钱国内极难一见。
日本旧谱曾隶于圣武天皇天平二年(750年)铸,恐误。
现从《日本经济史辞典》、《日本货币简史》说。
注意将此钱与国内民间私铸厌胜银钱相区别。
4万年通宝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铜钱。
时斗米十钱。
“万年通宝”四字隶书,旋读,传为日本遣唐留学多年之吉备真备所书,文风古朴,笔画清晰。
钱体有大小二种,“年”字有“横点”、“竖点”之分,均光背无文。
“横点年”钱铜质紫褐,形态朴茂,较“竖点年”者精少。
径2.4~2.6厘米,重3.7~4.5克。
万年通宝造五年遂停,我同不可多见。
5神功开宝奈良朝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唐永泰元年)所铸铜钱,与和同、万年钱并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货币小常识金座:江户时期金币铸造所。
有后藤四郎家世袭的大判金座与后藤庄三郎家世袭的小判金座。
后藤庄三郎得德川家康信任,始创江户金座。
同时期在京都、佐渡亦设有金座。
关原之战后不久,江户小判金座成为主要金币铸造所,受勘定奉行直接管辖。
内设“御金改役”、“金座”(造币所)、“吹所”三个部门,包揽除大判外的所有金币的铸造、监查。
1869年废止。
其旧址即今东京日本银行总行所在地。
银座:江户时期银币铸造所。
最初由德川家康于1601年(庆长六年)设于伏见(今京都郊外),至1608年迁至京都。
1606年在骏府另设银座,于1612年迁至江户,在幕府的保护下享有银币生产特权,并向幕府缴纳“运上”金。
由大黑常是家世袭历代长官。
为进行海外贸易,又曾于平户设银座,1614年迁至长崎。
1772年(安永元年)幕府禁止设立新钱座后,与金座同时开始铸造铜钱。
1869年废止。
其旧址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钱座:也叫铸钱座。
江户时期掌管铜钱制造、发行的机构。
但不同于金座、银座,而属于非常设机构。
1636年(宽永十三年)幕府任命银座年寄秋田宗古在江户芝及近江坂本开设钱座,铸“宽永通宝”。
1736年(元文元年)又在大坂、长崎增设钱座。
其后由于混杂和非法行为,幕府于安永年间(1772—1780年)陆续废止除金座后藤庄三郎所辖之外的一切钱庄。
1835年(天保六年)铸造“天保通宝”。
各钱座均受金座、银座师傅统辖,而不任命专门官吏。
三货制度:江户时代实行的金、银、铜(钱)三种通货的货币制度。
金货系定量货币,用四进位制(一两=四分=十六铢)。
主要有小判(一两)和一分判;也有大判(十两),但主要作赠答礼品,不作一般货币流通。
元禄以后又出现二铢判、二分判、五两判等。
银货系秤量货币,用匁、分两单位,十进位制(一匁=十分)。
流通的主要有丁银、豆板银,其分量没有一定,使用时需过秤。
钱货按贯、文计算,千文称作一贯文,文以下有分厘,也使用中国钱货。
三货的大致换算率是:金一两=银五十匁(后六十匁)=钱四贯文。
实际上行情时有变动。
大判:亦称“板金”“判金”。
流通于安土桃山至江户时期的一种金币。
早期有长方、圆等形状,至丰臣秀吉时制造“天正大判”,定型为椭圆形。
江户时期,由幕府的后藤四郎兵卫及其子孙开设的大判座于庆长、元禄、享保、天保、万延年间铸造五种大判。
享保大判与天保大判的重量为44匁一分(1匁=3.759克),相当于十两砂金,故两面漆有墨色“拾两”字样。
但含金量并不一定是小判的十倍。
大判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而是多用于将军赏赐、大名进献或武士上流社会之间的赠答。
小判:江户时代通用金币之一种。
薄圆形。
为标准金币,一枚为一两。
战国时期虽有铸造并未流通。
1595年(文禄四年)德川家康征得丰臣秀吉的许可,延清京都的后藤光次(山崎庄三郎)于江户、骏河始铸,称为“武藏判”、“骏河判”,重量为4.7匁(1匁=3.759克)。
关原之战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庆长金银确立新货币制度,于江户及京都、骏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铸造“庆长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元禄年间(1688—1703年)改铸后品质恶化,正德年间(1711—1715年)又恢复到庆长水平。
元文(1736—1740年)以后,财政困窘,铸造量减少、成色降低,重量也减轻。
庆长金银:江户时代最初发行的金银货币的总称。
金币有大判、小判、一分判,银币有丁银、豆板银。
关原之战后德川氏为废止以往通货,统一全国币制,于1601年(庆长六年)发行庆长金银。
作为计数货币,在货币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金币铸造于京都、江户、大坂,其中大判重44.055匁(1匁=3.759克),品位为金67.2、银29.4,小判重4.73匁,品位为85.69,一分判为小判的四分之一。
银币多在伏见银座铸造,其品位为银8、铜2,成色、质量均比后世的优良。
1609年公定比价为金一匁等于银五十匁,钱四贯。
1695年(元禄八年)货币改铸后,虽停止使用,仍在暗中流通。
1714年(正德四年)再次公开通用。
1736年(元文元年)改铸后禁用。
宽永通宝:亦称宽永钱。
江户时代由宽永至幕末铸造的铜、铁、黄铜货币的总称。
因始铸于宽永年间(1624年—1643年),故称。
1608年(庆长十三年)幕府下令禁止使用明钱“永乐通宝”。
1636年(宽永十三年)在江户正式始铸新铜钱。
面值分为一文钱和四文钱,由全国各地的钱座铸造。
每四文换永乐通宝一文。
在钱币铸造量中占第一位。
背面刻有文、佐、仙、足、元等字,表示铸造地。
1871年施行新货币制度,每四贯兑换新币一日元。
明和五匁银: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最初的定量计数货币。
1765—1772年(明和二年至安永元年)铸造流通。
其重量为五匁(一匁=3.759克),成色为46%。
铸造量为1806贯。
幕府设“银市”管制,规定12枚换金一两。
作为固定货币与当时流通的丁银、豆板银等称量货币并用。
由于成色低,在社会难以流通,商人们也反对固定银价。
1772年(安永元年)改铸南镣二铢银,遂停止使用。
南镣二铢银:江户时代的银币。
有两种:1.安永二铢银,亦称“古二铢银”、“大南镣”。
1772—1824年(安永元年至文政七年)铸造通用。
每枚重2.68匁(一匁=3.759克),成色97.81。
规定八枚兑换金一两,带有“常是”戳印。
2.文政二铢银,亦称“文政南镣”、“小南镣”。
1824—1830年(文政七年至天保元年)铸造使用。
重量减为每枚2.01匁,成色97.96。
也带有“常是”戳印。
幕府通过改铸货币,减轻重量,从中获利。
天保通宝:亦称“天保钱”、“当百”。
1835年(天保六年)以后江户幕府铸造的铜钱。
宽政改革后,幕府仍未改变财政困难、金融混乱的局面,遂铸造发行“天保金银”和“天保通宝”以挽救危机。
通宝重5.5两(一两=3.759克),每枚价值百钱;成分为铜78、锡10、铅12。
初仅流通于江户,1859年(安政六年)将33.8万贯文运往大坂后普及全国。
万延年间(1860—1861年)大量铸造。
初铸时40枚兑金一两,明治后规定新币一日元兑125枚。
至1870年铸造量达48400余万枚。
1891年停止使用。
货币改铸:改变货币的成色、形状、数量,铸造新币。
江户时代从庆长至万延年间(1596—1860年)达11次之多。
江户初期全国流通货币为庆长金银,后因金银产量下降,致使通货不足,遂策划增加货币数量,调整物价;并企图通过降低货币质量来挽救幕府财政困难。
元禄八年(1695年)首次改铸,小判成色由原来的85.7%降到56.4%;丁银成色由80%降到64%。
造成金价跌落,币制混乱。
宝永年间(1704—1710年)虽恢复乾字金成色,但重量减半;四宝银成色降到20%。
正德、享保期间(1711—1735)的改铸,企图恢复庆长古制,但以不彻底而告终。
元文年间(1736—1740年)再铸劣币,并以滥铸铜钱补充。
明和至安永年间(1764—1780年)铸南镣二铢银,提高成色,稳定了货币。
后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种金币和安政二铢银等均不及前。
开国后因金币外流,遂于万延元年(1860年)又改铸万延小判,成色减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财政危机加剧,统治动摇。
手形:期票、汇票的总称。
信用货币的一种。
始于古文书有按捺手印以加强凭证作用的习惯。
镰仓末,转用于商业贸易的结算,称“为替”、“割符”。
江户时期始称手形。
近世天王寺屋五兵卫首创以票据为支付手段的手形贸易。
以两替屋为中心,在大坂市、郊及江户为首的远隔地贸易中广泛使用。
大坂流通的手形,有由两替屋发行的“存款证券”和由存款者向两替屋发出的类似支票的“发出票据”。
从其在贸易中的作用看,“发出票据”又分用于一般商人之间进行贸易收支的“大手形”、两替屋之间交易的“约束手形”,及类似约束手形而延期支付的“延手形”。
1868年(庆应四年)明治政府为了统一币制,设立“为替公社”与“国立银行”,禁止银手形的流通,但旧时发行票据的方式仍有流行。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制定《纸币类似证券取缔法》,手形的发行遂被禁止。
为替:亦称“割符”、“替钱”、“替米”。
异地交易或借贷不用现金而使用汇票的方法。
始于镰仓时代的年贡米收购。
交付人将“替钱”交给“为替人”(经纪人),“为替人”再将此钱定期转付领取人,并将这一过程记入“割符”。
经营此种业务者被称为“替钱屋”、“割符屋”、“两替众”。
室町时代亦采用此法。
至江户时代更加完备。
以“两替商”(货币兑换商)为中心进行兑换贸易。
江户、大坂两地甚为盛行,后普及全国。
如大坂的“十人两替”“同业公会”。
明治后,成立了以三井等特权商人为中心的“为替公社”。
丁银: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
同豆板银共同作为称量货币使用。
形状细长椭圆而不规整。
重量由30匁(1匁=3.759克)至40匁不定。
除宝永年间(1704—1710年)的二宝银等四种外,均由幕府指定的大黑常是的银座铸造。
一般铸有“常是”、“宝”、“大黑像”等戳印,并以纸包封印表示重量。
种类繁多,其中以庆长、享保银为最良。
豆板银:亦称“小粒”、“小玉”、“小玉银”。
不规则圆形,故名。
江户时代的银币之一。
丁银的辅助银币。
表面铸有“常是”的戳印,重量为五匁(1匁=3.759克)左右,大小不等。
使用时包装一定数量,补充丁银不足。
成色、流通期同丁银,同属称量货币。
后藤光次:(1571—1625年)江户幕府金座的创设者。
本姓山崎氏,通称庄三郎。
从后藤德乘学习雕金、铸货。
为德川家康所用,从事金银货币的铸造,制作小判、一分判,管理江户的金座、银座,奠定金银货币制度的基础。
其后,代代世袭金座统制者地位。
延至1810年(文化七年)第十一代庄三郎被处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