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_ 、,、

亠一、、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 、*、. ~、、

动作表征

——保持——动机

C 注意—

—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 、*、. ~、、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 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

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

应。(P13)

5、微系统: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有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有教师和同伴组成。(P16)

6、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P16)

7、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P16)

8、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P17)

四、简答

1、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P2-5 、P5-9 、P10-12

答: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伊底。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当社会允许适当的身体满足时,这种冲突便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行为。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认为,在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根

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与绝望。

社会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班杜拉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70 年代末期以后,班杜拉的研究兴趣开始转移到自我效能感上来。他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论述中,皮亚杰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机能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2、习性学关于儿童行为研究的基本观点。P13 答:习性学在儿童的依恋和同伴关系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和廷伯

根。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 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 是“印刻”现象——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 倾向。这种行为是非习得性的,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便生 存下去。习性学家认为,只能够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 错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这类反应就不会形成,因此,他们把这一时 期称为“关键期”。

3、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 P16-18

答: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的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生态”在这里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 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认为生态环境是 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即宏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 统、微系统组成。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 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 有着影响的环境。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 相互的影响。微系统是指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 微系统之一是有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 校环境,主要有教师和同伴组成。

4、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与新趋势。

P18-26 答:理论主题: 1. 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

3.

个人与情境 3. 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 4. 儿童的社会互动 4. 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新趋势: 1. 2. 生 物 与 环 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