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虽董之以言行D.举先王之政4.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
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答张籍书①韩愈吾子不以愈无似。
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是皇帝的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大都以此称呼,而开国帝王则用“太祖、高祖”这些庙号。
B.“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相同。
C.《六国论》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D.《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义相同。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赠序。
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B.《秋声赋》多处运用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C.《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文。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D.《六国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
二、情景默写三、文言文阅读也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强聒()不恤国事()胥怨()会晤()答案:guōxùxūwù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王安石,这是他写给____________的一封信,写此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接受自己的变化意思,不要因循守旧。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推行。
(2)书信来往(3)计划,主张。
参考答案:(1)详细。
(2)优厚。
(3)明白。
(4)持。
4.《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_,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_____________。
答案:宋王安石司马光5.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参考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2)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3)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4)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7.找出文中写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的句子。
参考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及答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③受命于人主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不同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覆不宜卤莽C.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
B.“君实”,司马光的字。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C.“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足下”“晚生”等。
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4.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写给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和。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巩固(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冀.()..()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句式:)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句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句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句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向往之至。
..(),不任.()区区(二)翻译下面句子(1)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三)情景式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果古文中的人物能建立朋友圈,且不考虑年代差异,王安石将《答司马谏议书》发在朋友圈后,列表里最有可能....给他点赞的是()A.子路B.郭橐驼C.庖丁D.魏征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
“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
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
B.豫游,出游,游乐。
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
C.《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代收信对象的姓氏,“谏议”是官职的意思,“书”提示了文体是“书信”。
D.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主管部门的官吏。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名称的一项是A.答司马谏议书B.上枢密韩太尉书C.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D.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二、小阅读-课内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通读《答司马谏议书》,说说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书信?新法的实施遭到了反对,王安石的态度是什么?6.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三、情景默写四、小阅读-课外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强聒()不恤国事()胥怨()会晤()
答案:guōxùxūwù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王安石,这是他写给____________的一封信,写此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接受自己的变化意思,不要因循守旧。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
..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推行。
(2)书信来往(3)计划,主张。
参考答案:(1)详细。
(2)优厚。
(3)明白。
(4)持。
4.《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_,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_____________。
答案:宋王安石司马光
5.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参考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2)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3)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4)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7.找出文中写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的句子。
参考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9.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启:昨日蒙教/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答案:A A.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B.做,用作动词;战争。
C.修正;高。
D.本来;坚固。
阅读下文,回答4—6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特:(2)悔:(3)膏泽:(4)事事:
5.文中提到的盘庚是_________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__________________态度。
4.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事事:第一个为动词,第二个为名词。
参考答案:(1)只是。
(2)后悔。
(3)给以好处。
(4)做事情。
5.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本注释的了解。
参考答案:商摆脱自然灾害
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坚决
7.辨识一词多义。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