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11代 汉 语 通 论.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通论课件(一至三)

古代汉语通论课件(一至三)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十二)《故訓滙纂》 今人武漢大學宗福邦等主編。本 書從1985年開始,到2003年商務印書 館出版,歷時18年。全書共1300萬字。 該書全面繫統地滙集了先秦至晚清古 籍中的故訓資料,所引古籍228種。從 訓詁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經籍纂 詁》的繼承和發展。讀者尋檢一字, 歷代訓釋一覽無餘,查閱一訓,諸書 用例歷歷在目。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九)《經傳釋詞》 清代王引之著,嘉慶24年(公元 1819年)出版,本書共釋虛詞160個, 按宋人36字母順序排列。本書只從西漢 及其以前的古籍中選取例句,重點在解 釋虛詞的特殊用法,一般的用法從略。 引證豐富,反復求證,頗有創建。查閱 它可以暸解虛詞在西漢及其以前時期不 同語言環境中的特殊用法。
古漢語通論——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查檢字音和字義:首先暸解至今漢語字典辭書排 列方法,其法如下: 1.按音序排列:有的是按漢語拼音字母的排列,如 b、 p、m、f等,有的按拉丁字母排列,如A、B、C、D 等,在古代有的按聲調排列,如:平、上、去、入, 有的還按韻部排列的,如《廣韻》、《集韻》等書。 2.部首和筆畫的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 首的先後以筆畫的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筆畫少 的列前,筆畫多的列後。如:“口”部是三劃,排 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吹”字四劃 (部首筆畫不計),排在“味”字五劃前,筆畫相 同時再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把筆畫分成點、橫、 樹、撇、折,如同是口部的字排列先後為:咬、哂、 咽、哈。
二.常用語文工具書的類型
(二)語言文字專著類:供語言文字的某個領域 專門使用的工具書,如:《說文解字》、《甲 骨文字典》、《金文編》、《爾雅》、《廣 韻》、《詩詞曲語辭滙釋》、《助字辨略》、 《經傳釋詞》等。 (三)類書和專書索引 1.類書:摘錄各種書上有關材料並依內容分門別 類地編排起來以備查檢的書籍,如《佩文韻 府》、《藝文類聚》。 2.索引:把書中的句子或詞摘錄下來,標明出處 和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以供查檢的資 料,又叫“引得”,如《十三經索引》。

古汉语通论(四)汉字的PPT课件

古汉语通论(四)汉字的PPT课件

三、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 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 有三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在这段很长 的时间里,汉字无论在形体上还是结构上, 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一)形体的变化
• 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 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方面。当然这两方 面的变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 分的。
• 笔画化。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 字符的写法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 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 号。这可以称为“笔画化”。
古汉语通论(四)汉字的形成 与发展
一、汉字的形成
• 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 结束于何时?
• 在已发现的各种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汉 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前 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 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汉字。
• 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 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 刻划、描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 分成两类。第一类形体比较简单,大都是 几何形符号,见于仰韶、马家窑、龙山和 良渚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第二类是象具 体事物之形的符号,见于大汶口等原始文 化的陶器上。
• 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例如, “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 “水”,如“沓”“浆”。
• 有时即使位置相同,写法也不同。因此, 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 多种不同写法。
• (5)偏旁混同
•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 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 常见的偏旁。
•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已经相当发达, 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已经颇为显著,记录语 言的要求很可能已经出现。大汶口文化象 形符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 存在的。如果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可 能曾与原始汉字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或 者曾对原始汉字的产生起过一定的作用, 距离事实大概不会太远。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汉语通论》课件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12古汉语通论11

12古汉语通论11

12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漢語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一、定義:某個詞臨時用作其他詞類。

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如這個人真夠阿Q的。

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的多。

二、常見的活用類型:名詞用作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動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對動用法;三、活用情況分析(一)名詞的活用1活用作一般動詞曹子手劍而從之。

(公羊傳·莊公十三年)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戰國策·趙策三)從左右,皆肘之。

(左傳·成公二年)2名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史記·晉世家)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

(史記·淮陰侯列傳)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詩經·小雅·斯干)3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禮運)友風而子雨。

(荀子·賦)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論)附: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1)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

(戰國策·趙策)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戰國策·趙策三)曹子手劍而從之。

(公羊傳·莊公十三年)(2)名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作動詞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從左右,皆肘之。

(左傳·成公二年)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史記·項羽本紀)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3)名詞出現在助詞“所”後面,活用作動詞。

《古代汉语通论》词汇学课件

《古代汉语通论》词汇学课件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 一) 《说文· 目部》:睡,坐寐也。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 论》)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 江水) 今与王言如响,国若之何。( 左传· 昭公十 二年) 《词义有同有异
词义范围的差异
感情色彩的差异 词义轻重的差异
3.1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3.1.1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今义一部分。
菜 睡 响

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汉书·元帝纪)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 《说文· 艹部》:‚菜,草之可食也。‛ 《小尔雅· 艹部》:‚菜,谓之蔬。‛
第一节 汉语单音词和复音词
1字和词的关系 1.1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 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1.2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 如“朋友”。 1.3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如“蟋蟀”。
1.4异词同字
醜 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 “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 ②名词,类。《尔雅· 释鸟》:“凫,雁醜。”
《古代汉语通论》
词汇学
教学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1汉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2古今词义的 异同;3本义和引申义;4同义词辨析。 学习目标: 了解汉语字词之间的关系、古汉语复音词的分类、 词汇古今的差异、同义词的辨析。 掌握词汇演变结果的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 转移。 掌握本义、引申义定义。 掌握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掌握引申义的类型。
3.2.2.2复合式
偏正式:农夫、公子、黄昏、百姓、庶人。 联合式:对义联合:父母、往来、安危、宇 宙、稼穑;近义联合:钟鼓、琴瑟、爪牙、 光明。 述宾式:将军、执事、得罪、屏风、当路。 述补式:扑灭、削弱、感动。 主谓式:自然、政治、自杀、肢解。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PPT27页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PPT27页

谢谢!
27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古汉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的看法仍然有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1]它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

郭锡良先生认为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

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

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现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1]按照吕权湘先生的汉语历史分期,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不属于古代汉语,而属于近代汉语。

这样的分期,以汉语的发展来看,应该说是正确的。

二、古代汉语的内容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内容,还包括古代文体,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一)为了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文学作品,并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丰富、研究和掌握现代汉语。

因为现代汉语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是古代汉语,所以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源和流是一脉搏相承的。

(三)是自身进一步深造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

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其一,要重视学习文言作品,接触第一手材料,熟读那些思想健康,语言典范的历代名篇。

其二,要重视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三,要学会运用工具书,熟悉常用工具书的体例和用法。

第一章文字教学内容:语言先于文字而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表音;二是表意。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字的本义的理解。

如:“日”“本”“休”“题”。

我们学好古代汉语,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流变和构造。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流变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189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的变化。

总的来说,是向着便于书写和形体简化的方向发展。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笔画尖细,形体古朴,所记内容多为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甲骨文又称为殷虚卜辞、殷虚书契、占卜文字等。

甲骨文中不少是象形字,但也有很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甚至还有不少假借字。

甲骨文的特点:(1)形象性强。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形体不太稳定,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

但笔意和基本构造还是相同的。

(5)字体纤细,笔势方折。

因为是用刀刻的。

金文是铸造在钟或鼎等铜器上的铭文,古代铜泛称金,所以也叫做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

金文一般以周代的铭文为代表,字的形体承袭甲骨文,但笔划较甲骨文粗圆肥硕。

大篆、小篆合称篆文。

大篆是“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1],因为《史籀篇》是用大篆写的,习惯上也称大篆为籀文。

小篆就是在大篆基础上简化而成的一种文字。

秦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改变“文字异形”的混乱情况,采纳了李斯等人的意见,“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2]。

秦系大篆保存至今的有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

秦小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化”(定型化、统一化、线条化。

)隶书也称左书或佐书,是秦汉时期辅佐小篆的更简便的书写体。

隶书始创于秦初。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的字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竖、撇、曲、捺的笔画,字体方正平直,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

楷书是东汉末年魏晋初期由隶书演变而成的。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因而得名,也叫“真书”,一直沿用至今。

草书、行书。

总的来说,文字可以分为古、今文字两大阶段。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第二节汉字的构造一、六书的名称由来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取班固的次序。

即(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

二、“六书”的内容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是造字之法。

而转注、假借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的繁衍发展的两种方式,是用字之法。

清人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

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一)象形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意思是:用摹形的方法把有形的物体描画下来,随着物体形态的弯弯曲曲,画出所像的事物,如日月篆文作,近似甲骨文的形体,都是描画了日月的大致形状。

因为象形描摹的多为实物,所以词义比较单一,而且通常是名词。

根据汉字的复杂情况,人们通常又将象形字分为两类:1.独体象形。

日、月、人、女、子、禾、鳥、魚、象、戈、貝、人、耳、目、止、壺、鼎、鬲(lì)、車、羊等即是,另外如自、犬、豕、贝、鹿、马、虎、网、木、水、火等。

人,女,而,首,心,囟;牛、羊、车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此指一个字形是烘托显物的模式造成的象形字。

州,瓜,果,齿,页,眉,石,巢,須,亚,萬,禹,叕zhuo,其他的如:文、聿、矦、函、牢、食、血。

合体象形字中,有一部分是不成字的,如像眉毛的部分,这是它与会意字的区别,合体象形的几部分必然是相关事物的实体,这是它与指事字的区别。

象形字具有简约性、典型性、区别性等特点。

(二)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看了可以认识,仔细辨察就知道意思,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以标识字意,所指只是所像之形的局部而非整体的造字方法。

指事的“事”,在古代与“物”相通。

所谓指事,就是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一般先将物体的整体象形出来。

再在这个象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标识性的符号,以指事某一局部之所在,这样人们就能凭借物体的整体象形以及后加的标识符号,体察出新造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象形字表达的是词所概括的具体事物,指事字表达的常是抽象的概念或事物的属性;象形字是采用描画事物形状的写实手法,而指事字则是运用指事符号的象征法。

(刃)(本)(寸)(亦)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1.独体指事这是用纯粹的抽象的符号构成的字形,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表示具体的事物,也不能独立成字,只是没有实在意义的符号而已,但是,它们结合起来后,可以记录语言中某个比较抽象概念的词。

这类字在汉字输入技术中数量不多。

例如:一、二、三、四、五、十上,中,回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这类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再在其上加指示性符号构成一个新字。

指示性符号具有标志作用和象征功能,一般不独立使用,在构字时具有两种作用。

A.以指示性符号标明在整体中的特定部位和特定的内容。

如:本,朱,亦,刃,厷,叉,寸B.以指示性符号标明难以表现的事物或属性。

如:甘,丹,牟mōu,芈miē,3.变体指事这类字是用改造某字的方法来表现词义。

也可以分为两种。

A. 增减字的笔画。

如将某个独体的字省去一部分成为一个新字(又叫省文或半文,或称为省体指事),如:片,夕,子B. 改变字的方向。

即将某个独体字的字形改变方向而成为一个新字(左右方向变换称反文,上下方向颠倒为例文)。

如:可,后,匕(huà),匕(bǐ),首,小结:指事字的产生突破了象形字为实的局限,使文字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它由象形过渡到表意,对其它的造字法提供了启发。

同时,指事字又是汉字中字数最少的,朱骏声统计为125个,马叙伦则统计67个。

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最小的形体单位,也是最基本的造字单位,帮有人称之为“初文”。

它们是会意字形声字的造字基础。

加体指事字与合体象形字不同(三)会意许慎说:“會意者,比類合誼,以先指撝,武信是也。

”比,并列。

谊,义也。

见,现也。

撝,即挥,表指向。

比类,指形。

合谊,指义。

意思是,比合几个事类合成一个意义,从所看了出所指向的含义。

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

象形指事造字多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包括人)进行图形示意。

会意把表示有关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即字义)。

会意字通常动词、形容词和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

分析会意字的表述,通常按《说文》的术语,称为“从某从某”。

1.同体会意: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相同的字合在一起组成的新字。

例如:从,比,并,北,林,朋,友,鬥,步,羴,淼,茻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字较多,例如:牧,羅,莫,寒,杲,冠,祭,采,爲这类会意字,颇似人的行为或客观现象的素描写真,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

人们从字的构形上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和想到何事何意。

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光,取,臭,息,灋(法)小结:会意字与象形字[1],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

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从合体动态而示意。

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守则多用为动词。

(四)形声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意思是根据事物的意思取个名称,然后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譬况这个字的读音,这句话前半部分是指形符,后半部分是指声符。

如“梅”字由“木”“每”构成,“木”是形符,表示“梅”属于木类;“每”是声符,表示“梅”的读音与“每”相近。

分析形声字的表述法。

通常按《说文》的术语,称为“从某某声”。

形声字占全部汉语字的九成左右,可见,只要掌握形声的特点,就可以对大多数文字加以正确分析了。

1.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通常有下面几类。

左形右声:松、赐、结、理、越。

右形左声:雏、瓯、救、壮、期。

上形下声:茅、简、耄、空、罟。

下形上声:基、裳、恐、姿、盤。

外形内声:园、阎、匮、街、衷。

内形外声:辩、闻、雠、岡。

有些形声字不大容易分析,下面讲几点应该注意的问题:A.分析结构层次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部分,如“鸿”看起来由氵、工、鸟三部分构成。

实际上应分析为从鸟江声。

尃——从寸甫声溥——从氵尃声薄——从艸、溥声欂——从木薄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