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特点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强调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1.2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调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和动词分析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和特点举例说明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2.2 形容词和副词介绍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特点分析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式3.1 判断句和疑问句探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举例分析判断句和疑问句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3.2 被动句和倒装句介绍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和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分析被动句和倒装句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4.1 词类活用探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变化4.2 句法结构变化分析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如省略、倒装等探讨句法结构变化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表达效果第五章:古代汉语语法实例分析5.1 古代文献选读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语法分析和解读强调对文献语境的理解和语法知识的应用5.2 语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汉语语法案例,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解读能力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6.1 词义引申与扩展介绍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和扩展的现象分析词义变化对古代文献理解的影响6.2 词义转移与假借探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假借的用法举例说明词义转移和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和比拟分析古代汉语中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和效果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2 对偶和排比介绍古代汉语中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探讨对偶和排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语法演变8.1 语法演变的原因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化、语言接触等分析语法演变对古代文献理解的挑战8.2 语法演变的特征分析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举例说明语法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第九章: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果9.2 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探讨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当代研究的方法和热点问题第十章: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10.1 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10.2 教学资源与评价介绍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资源和工具讨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代汉语语法概述古代汉语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大篆等1.2 汉字的演变: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1.3 汉字的结构:独体字、合体字、复合字等1.4 练习:识别古代汉字,了解其演变过程第二章:词的构成与分类2.1 词的构成:语素、词根、词缀等2.2 词的分类:实词、虚词、成语、典故等2.3 词的属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4 练习:分析词语构成,掌握词的分类及属性第三章:句子的结构与成分3.1 句子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3.2 句子的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3.3 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3.4 练习:分析句子结构,判断句子类型第四章:词类活用4.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4.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时态、体态等4.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4.4 副词活用:副词的程度、范围、时间等4.5 练习:识别词类活用,正确运用词语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5.1 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声母、韵母、声调等5.2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义引申等5.3 古代汉语的句式特点: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等5.4 练习: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6.1 文言文的特点:简约、含蓄、典雅6.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标注、翻译、解析6.3 文言文的鉴赏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6.4 练习:阅读文言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第七章:古代文学作品选读7.1 《诗经》:了解古代民风民俗,欣赏古典诗词7.2 《楚辞》:感受楚辞的魅力,理解浪漫主义精神7.3 《论语》:学习儒家思想,领悟人生哲理7.4 练习:选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第八章: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8.1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汉字、词语、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8.2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8.3 古代汉语与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8.4 练习:探究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第九章:古汉语词汇的扩展与应用9.1 词汇的扩展:古今词义的变化、新词的产生等9.2 词汇的应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中的词汇运用9.3 词汇的积累:成语、典故、诗词等词汇的积累与运用9.4 练习:扩展古汉语词汇,提高古代文献阅读能力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综合运用10.1 古代汉语写作:文言文、诗词、赋等10.2 古代汉语口语表达:模拟古代场景,进行口语练习10.3 古代汉语与文化传承:通过古代汉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4 练习: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展示古代汉语学习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解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理解古代汉语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教案彭金祥

古代汉语教案彭金祥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1 古代汉语的定义解释古代汉语的概念和范围强调古代汉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1.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阶段阐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和特点1.3 古代汉语的书写系统讲解古代汉语的汉字书写体系探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2.1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介绍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分类分析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变化2.2 古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讲解古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的分类和变化举例说明声母和韵母的发音特点和规律2.3 古代汉语的声调和韵律讲解古代汉语的声调和韵律的特点分析声调和韵律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3.1 古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古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和特点强调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3.2 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分析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和引申举例说明词义变化的原因和特点3.3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典故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意义第四章:古代汉语语法4.1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介绍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成分分析古代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4.2 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性讲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性的分类和特点分析词类和词性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变化4.3 古代汉语的虚词和助词讲解古代汉语的虚词和助词的分类和用法强调虚词和助词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第五章:古代汉语文献阅读5.1 古代汉语文献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古代汉语文献的分类和特点5.2 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讲解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强调阅读古代汉语文献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5.3 古代汉语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分析古代汉语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解读古代汉语文献的内容和思想第六章:古代汉语诗歌6.1 古代汉语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古代汉语诗歌的形式和特点6.2 古代汉语诗歌的题材和类型讲解古代汉语诗歌的题材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6.3 古代汉语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讲解如何欣赏和解读古代汉语诗歌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第七章:古代汉语散文7.1 古代汉语散文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古代汉语散文的特点和形式7.2 古代汉语散文的题材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散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7.3 古代汉语散文的阅读和分析讲解如何阅读和分析古代汉语散文强调散文中的论证和描写技巧第八章:古代汉语小说8.1 古代汉语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古代汉语小说的特点和形式8.2 古代汉语小说的题材和类型讲解古代汉语小说的题材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8.3 古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和分析讲解如何阅读和分析古代汉语小说强调小说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第九章:古代汉语戏剧9.1 古代汉语戏剧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古代汉语戏剧的特点和形式9.2 古代汉语戏剧的题材和类型讲解古代汉语戏剧的题材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戏剧的结构和表演方式9.3 古代汉语戏剧的欣赏和解读讲解如何欣赏和解读古代汉语戏剧强调戏剧中的对话和表情表达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综合应用10.1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探讨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强调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和贡献10.2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资源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荐古代汉语学习的资源和资料10.3 古代汉语的综合实践和拓展鼓励学生进行古代汉语的综合实践提出古代汉语学习的拓展方向和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古代汉语概述:理解古代汉语的定义和范围,以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绪论一.导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通仇,是配偶之意。
优雅贤惠的女子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华:古同花,于:动词词头。
桃树多么繁茂,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欢欢喜喜进入夫家门。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继承它,就须读古书,要读古书就该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要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就要学习古汉语知识。
(汉语言学知识,是中国人独擅的慧观式思维的产物,也是中国人独秉的审美式思维的产物,语言文字在中国人手里才可称之为“艺术”。
现在有的中国人有一口流利的外语,对外国的一切了如指掌,对汉语言不屑一顾,这些“黄皮白心”的人实际上是无根的飘零人,无从成为世界公民,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一)概念: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
也就是“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汉语史上的分期:1,上古汉语汉以前。
2,中古汉语魏晋、隋唐3.近古汉语宋元明清(二)课程的开设原因和研究对象1.作为一位文科大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基本技能。
阅读现代作品对一个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大致是不成其为问题,而阅读古文作品,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开设古汉这门课程的原因。
它的性质是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基础课。
2.研究对象:文言系统正统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仿古文言(魏晋以后文人的仿古之作)古汉书面语古白话系统(六朝以来,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它是现汉的直接来源)古代汉语研究的是文言系统,不包括古白话系统,其重点是正统文言。
(三)教学内容:文选、通论、常用词结合,理论知识和感性知识的结合。
文选分为精读、泛读、自学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和语法,附带一些音韵、修辞等知识。
1.字词:2.词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语法:1)“惟利是图”、“唯余马首是瞻”等————宾语前置2)“为天下人所耻笑”————被动句式3)“夫战,勇气也。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郭锡良版的《古代汉语》进行授课,涵盖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献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为深入研究古代汉语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特点;(2)学会运用古代汉语进行分析、解读文献;(3)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2)运用实例分析,掌握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古代汉语在文献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汉语的基本语音特点;(2)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3)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4)古代汉语在文献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音韵的变化和规律;(2)古代汉语词汇的引申和假借;(3)古代汉语语法和修辞的复杂用法;(4)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对比分析法: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3. 实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献,展示古代汉语的应用;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5.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古代汉语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3)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
2.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1)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特点;(2)古代汉语音韵的变化和规律;(3)古代汉语音韵的文献资料。
3. 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2)古代汉语词汇的引申和假借;(3)古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和特点。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一、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
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汉语的学习氛围。
1.2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声母、韵母、声调等。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成语、典故、实词、虚词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词序、助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强学习兴趣。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古代汉语的特点。
1.4 教学准备教材:郭锡良版《古代汉语》。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汉语研究的书籍和论文。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1.5 教学步骤引言:介绍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示例:分析具体例句,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
互动: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二、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和变化规律。
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发音古代汉语的字音。
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规律:平水韵、入声等。
古代汉语的字音辨析:同音字、异音字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变化规律。
示范法: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练习。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语音游戏,巩固发音技巧。
2.4 教学准备教材:郭锡良版《古代汉语》。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书籍和论文。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5 教学步骤复习: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变化规律。
示范: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练习。
练习:通过练习题和语音游戏,巩固发音技巧。
三、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律。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复习教案(扩展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汉语复习教案(扩展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汉语复习教案(扩展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汉语复习教案(扩展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对古代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 学会运用古代汉语进行创作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2.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3. 古代汉语的创作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
通过讲解来传授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用法,以及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2. 组织讨论。
让学生自己讨论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古代汉语的用法。
3. 演讲和写作。
让学生进行演讲和写作,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1) 引入通过介绍《庄子》、《论语》等经典文献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
2) 主要内容讲解古代汉语的语法和用法,如句子的结构、词汇的使用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古代汉语的练习,通过读古诗、歌词等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2. 第二课时: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1) 引入通过阅读《庄子》、《论语》等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
2) 主要内容讲解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如笔记法、问答法等。
3) 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思路和经验。
3. 第三课时:古代汉语的创作和写作。
1) 引入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等经典文献,让学生学会古代汉语的创作和写作。
2) 主要内容讲解古代汉语的创作和写作方法,如平仄、韵律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古代汉语的创作和写作,写出一篇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进行演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举手发言和组内讨论表现。
2. 学生的笔记和作业情况。
3. 学生的演讲和写作水平。
4. 学生的期末成绩。
六、教学建议1. 提前预习知识,做好笔记。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一、教案总述1. 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4. 教学内容:涵盖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二、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定义及特点b.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c. 古代汉语研究与教学的意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三、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b. 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c. 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四、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分类b. 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c. 常见词汇的用法和含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五、第四章:古代汉语语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性b.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c. 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六、第五章:古代汉语修辞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修辞的手法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修辞的分类和手法b. 古代汉语修辞的作用和效果c. 典型修辞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七、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b.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c. 经典文言文篇目的解析和欣赏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八、第七章:古代汉语文献检索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文献的种类和特点b. 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策略c. 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和引用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践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
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
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
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数学计划和安排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通论及第五、第六、第七单元。
具体安排如下:结论0.5周2课时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思考题: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要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第一单元5周20课时(一)文选部分共选《左传》中的文章10篇,计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晋归楚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其中标有※号者为精讲篇目,其他为一般讲读篇目。
(下同)精讲篇目要求解释字词,疏通文句,做到字字落实。
对于句中涉及到的虚词用法及各种语法现象也要予以注意。
一般讲读篇目可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发现问题,然后予以指导。
(二)通论部分:包括四小节,现分述如下。
1.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经籍籑诂》、《经传释词》、《词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要求学生掌握每本辞书的内容、特点、检索方法以及可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等。
并会使用这些辞书。
2.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有三种情况:全同、迥别、微殊。
要特别注意微殊情况,并能利用工具书来了解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
学古代汉语,一定要树立古今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
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
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与单纯联绵词。
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分辨。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与词义更替是不相同的。
词的本义十分重要,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个词的纲。
一般凭借字形和文献材料来了解词的本义。
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了解词的本义的方法,并能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思考题: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第二单元5周20 课时(一)文选部分共选《战国策》中的文章6篇,计有※《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
(二)通论部分1.汉字的构造:主要讲述六书的有关知识,了解、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特点。
特别要注意形声字的意符及部首的作用。
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三种字都属于古书中形体有分歧的字。
通过讲授,使着重掌握这几种字的不同特点,并了解这几种字在古书使用的情况。
以上两部分通论都是有关文字的知识。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来说,不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在古文中使用情况是不行的。
所以,应在文选的讲读中将这些文字知识贯穿进去,使学生切实掌握。
思考题:1.谈谈你对“六书”的认识。
2.形声字的意符与部首有什么不同?3.谈谈古今字、异体字与繁简字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5周20课时(一)文选部分:包括《论语》与《礼记》。
《论语》共计18篇:《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顔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
《礼记》共计7篇:《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
(二)通论部分:共包括四小节,都是有关古代汉语句式的问题。
在语言知识方面属于重点。
应让学生切实掌握,并能据此分析文选中的句子。
1.判断句,也字: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
因此,对判断句中出现的“是”、“乃”、“即”、“非”、“为”等字的用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此外,对判断句的类型与作用,也要求学生掌握。
有两种“也”,都属语气词。
煞句的“也”字可分别用于因果句、叙述句、命令句、疑问句中。
句中的“也”字可用于单句主词后、时间词后或复句中第一分句后,都是表示顿宕。
2.叙述句,矣字,焉字:叙述句即动词谓语句,应讲授以下四方面内容:A、双宾语句,尤其是动词“为”所带双宾语句;B、用代词“是”、“之”等复指的宾语前置句;C、行为数量表示法,又分一般表示与强调表示法;D被动句,又分为若干类型。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主要是用于报告一种新情况。
可以是现时的,曾经的,未来的,假设的,还可以表可能,及用于描写句、祈使句、疑问句中。
“焉”是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可以指代处所与人物,或指代比较对象。
有时“焉”是语气词。
3.否定句,否定词: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表示否定则必有否定词。
否定句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和规律及几个重要否定词的用法。
要结合例句帮助学生分析。
4.疑问句,疑问词:疑问句主要内容是疑问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应让学生掌握。
疑问词又分两大类,即疑问代词与疑问语气词。
疑句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钦)、邪(耶)、哉等。
这些疑问词的用法要求学生掌握。
此外,还有几种问的习惯句式,也应让学生了解。
思考题:1.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类型?2.古代汉语叙述句有哪些特点?“矣”字有哪些用法?3.谈谈古代语常用否定词的用法。
4.古汉语疑问词分几种?各有何用法?第四单元5周20课时(一)文选部分共选《孟子》中的文章10篇:※《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
期末复习考试(按教务处安排运行)。
(二)通论部分1.词类的活用:此部分为古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正确加以辨认。
其内容主要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代汉语的代词是一个相当复杂词类,许多词的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不同,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的“吾、我、予、余”,第二人称的“女、汝、若、而、乃”,第三人称的“其、之”。
尤其是注意第三人称的“其”与“之”,二者在古汉语中有分别,“其”经常作定语,“之”经常作宾语。
此外,“其”与“之”还可灵活运用。
指示代词又分近指与远指。
古汉语中常用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
此外,象“之、夫、然、尔、或”等也较常用。
其中的“或”是一个无定代词,并不是选择连词。
“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用法有二:一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二是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
语气词“者”主要是表示停顿,又分几种不同情况。
“所”也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其用法是组成所字结构,“所”的用法较复杂,应分条举例,讲解清楚。
思考题:1.词类活用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2.“者”与“所”各有何用法?举例说明。
第五单元6周24课时(一)文选部分共选诸子散文14篇。
计有:※《墨子·非攻》、※《老子》、《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及《庄子》中的※《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等。
(二)通论部分1.连词,介词。
这是古代汉语两种重要的虚词,在古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连词,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有:与、及、且、而、以、则、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