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

.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

yi(谨慎的样子)

9、其群臣稍稍

..背叛之。(他的臣僚们逐渐背叛他。)“稍”在较后的作品中,逐渐演变为“稍微”的意思。

10、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纸。《活板》

程度副词“颇”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很”、“甚”的意思

11、唯袁盎明绛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

12、廷尉乃言谊少年,颇.通诸家之言。《汉书·贾谊传》

现代汉语书面语里还保存着这样的用法,如“时间颇长”“颇感有趣”,另一种意思是“稍”“略”,例如:

1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

14、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

15、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

16、殷商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

一般来说,在古汉语里用作“略”“稍”的例子比较多,如果按现代汉语理解,是不正确的。

教材中主要讲了古今变化大的几个程度副词,再补充如下:

表轻度的程度副词,还有“差”“略”。“略”古今变化不大,“差”作为副词只保存在成语中。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稍能振奋人心[使人满意])

17、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后汉书·吴汉传》(光武帝时常派人去观察吴汉在干什幺,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吴汉正在整修作战攻伐的器具。光武帝于是赞叹说:“吴还比较[略]使人满意。”)

18、元始中,车后王国有新路,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汉书·西域传下》

2)表过甚(过分):“甚”“太”“泰”“以”“已”

1、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任用[找到君主],[别人]就去安慰他,不是太

急了吗?)

2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父兄被楚平王杀死,伍逃吴,后率吴兵伐楚,求昭王不得,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你替父兄这样报仇,大概太过分了吧!)

2、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左传·昭公二年》

(您的刑罚太不公平,凭什幺作盟主呢?)

3、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左传·昭公元年》

(况且带上千辆车子离开自己的国家,声势也过于显赫了。)

3)表极度(高),程度达到最高限度:“至”“极”“最”“殊“绝”“酷”“良”。其中“最”、“至”用法较特殊,除可直接着谓语中心词,为了强调,也可以离开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而前置。

至: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者也。《荀子·正论》

(商汤、文武,是天下最善于禁止暴虐政令的人。)

最: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比,比照。)rang ju 大:长公主大.以是怨光。《汉书·霍光传》

良:沛公默然良.久。《史记》(沛公沉默了很久。)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汉书·冯唐传》极:(可作补语)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疲)极.。《史记》

([韩信]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很疲惫了。)

4)表现比较(表示程度在原先的基础上更加进了一步,相当“越发”“更加”):“益”“愈”“弥”“兹”“滋”“尤”。

益:(A.用作表程度副词,通常表示“更加”“越发”等意义)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韩非子》

(B.有时“益”又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逐渐发生、出现,有人认为是时间副词)

武谓惠等“屈节辱节”,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益.愈。《汉书》(逐渐)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假如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他的不仁就越厉害,罪就越重。)其虐滋.甚。《左传·昭公元年》

尤:(用在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它的更突出,更特别。

译为“更加”“更”“尤其”)

韩夫人尤.嗜酒。《后汉书·刘玄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尤其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更

二、范围副词

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围,或数量的多少。范围副词,如“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的有“但”。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在某个范围:“但”“特”“徒”“独”“仅”“直”“第”“唯(惟)”“只”“止”。

⑴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后汉书》

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羸畜。《史记》

(匈奴隐藏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除“但”以外,“徒”“特”“第”“直”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例如:

(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与高司谏书》(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荀子·非相》

(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传》

(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记》(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您只管逃走,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

(14)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但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中山狼传》

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古今一致的。例如:

(17)齐王遁而走莒(ju),仅.以身免。《史记》

(18)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仅”的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张中丞传后叙》

(20)凡枉赠答诗仅.百篇。《与元九书》

(21)江国路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杜甫)

这类“仅”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胜、凡、率、大凡、大率

毕、咸:(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很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史记·周本纪》(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祀。)

胜:(作副词当“尽”讲)

不胜枚.举

美不胜.收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荀子·强国》

凡:(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

凡.杀三人,伤五人。《汉书·文三王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苏武》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所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后汉书》大凡:(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一般地说”“大体上说”)

大凡

..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三十二百六

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书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13269卷。)

大凡

..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韩愈)(一般地说,事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率:(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全晋文》

(古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食,大率

..鼠之余也。《柳州某之鼠》

(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共、同、相、互、交、交相、相与

相:(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

1)作“互相”讲

……故曰:“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作递进讲,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

前后相.随

父子相.传

3)“相”还可偏指一方

不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决不辜负你。)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后汉书·朱穆传》

(大臣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相与:(“相互”“一块儿”)

木实未熟,相与

..视之谨。(《赠王孙文》柳宗元)(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时,它们一块儿看守得很谨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

..析。(《移居》陶潜)

(有疑问之处共同来分析。)

交:(“交”除表示互相外,还可表示“共同”“一起”)

风雨云雪,交.发而并至。(《甲辰答朱元晦书》陈亮)

周郑交.恶。《左传·隐公三年》(互相憎恨)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词。古代汉语时间副词比较多,除了“将”“正”“已”“常”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同之外,也有一些意义上差别很大。

1.表过去(表示谓语动作已经完成,谓语的性质已经具备、实现等)。

已经——“既”“业”“已”

曾经——“曾”“尝”

一向——“素”“宿”“雅”“向”

刚才——“纔”“适”“方”“甫”

既:a.时间:过去。“既已”可连用,“既而”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相持既.久,日晷(gui)渐移。《中山狼》

(相持的[时间]已久,太阳的影子渐渐移动。)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荀子·子道》

b.表示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当“马上”“立刻”(较少)

既.当远别,遂住三日共语。《世说新语》

(马上就要远别,于是留住三天一块说说话。)

c.表示动作行为保持原状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杜甫)

(战争依然不止,孩子们都去东征了。)

d.范围副词,“全部”、“都”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e.既,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

既.,荣公为卿士。《国语·周语》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

曾古代汉语里作副词用时,可以表示时间,意思相当于“曾经”,各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

但是,副词“曾”在古代的主要用法并不是表示时间,而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微微相近。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史记》

宿:当“一向”讲。

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之。《后汉书·刘陶传》

(宿,素也。可作动、形。)

雅:当“素常”、“向来”讲。“雅素”、“雅故”与“雅”同义。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史记·高祖本纪》

(雍齿本来[从来]不愿意隶属沛公。)

甫(fǔ):当“才”、“刚才”讲。

武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室臣帐下为裨(pì)

将。《新唐书》

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汉书·匈奴传》

(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

适、方:也作“刚才”讲,“方”可作“正在”讲。

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胸)矣。《治安策》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其来。(《古风十九首》李白)

(剧辛刚从赵国到燕国来,邹衍又从齐国来。)2.表现在。“方”、“正”、“鼎”

方:主要表示现在时。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已拿着刀和砧板,我们已象等着被刀切的鱼和肉。)

方将、方且:“正要”、“将要”。

予方将

..与造物者为人《庄子·应帝王》

(为人,任人之所为,凭个人爱好自由地去干。[无名人说]我正在和造物者一起,纵情遨游。)

大司马方将

..外固封疆,内镇社稷。《世说新语》

(将要对外巩固边疆,对内安定国家。)

妻子其隔夜不还,方且

..忧盼,见申入,急问之。《聊斋·申氏》

朝廷已深知羽翁治行,方且

..大用矣。《汉书·魏相传》(朝廷已很了解羽翁[魏相小名]的管理才干,正要重用他。)鼎:当“正”讲。

春秋鼎.旺。《汉书·贾捐之传》(正是年轻有为时。)

3、示将来(表示动作将要发生):行、且、将、垂、欲。

行:“行”和“行将”义同,当“就要”、“即将”、“很快”讲,也当“将近”讲。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辞》

(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发育,感叹我的一切即将终止。)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与吴质书》

(时光容易消逝,离别以来又将近四年。)

垂:当“将要”讲,也当“将近”讲。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杜甫)

(天下没有太平,快要死了还不得安宁。)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魏书·张勇传》

([张勇]称雄占据四川、汉中将近三十年。)欲:可作助动词,“想要”“打算”讲。作副词当“将”、“将要”讲,表示某种情况将要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诨·《咸阳城东楼》)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华佗》

且:将、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史记》

(尚且、姑且,情态副词。)

4、表示不定时。

经常——常、恒、镇偶然——偶、间、偶然

永久——永、久暂时——姑、权、暂、聊、姑且、暂且

急速——遽、暴、速、急、疾突然——骤、乍、猝、忽、突然、蓦然

逐渐——渐、浸、徐终竟——终、竟、卒、讫、归

立即——立、登、辄、即随即——遂、乃、亦、又、旋、寻、还

恬适——恰适、会、正随、既而

恒: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庸蜀,四川。恒,经常。少日,不出太阳。)

镇:悟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柳宗元《倾杯诗》)浸(qīn):当“逐渐”讲。

政由王氏出,灾异浸.甚。《汉书·刘向传》

“浸”还常和“寻(浔)”、“假”连用,意思还是“逐渐”。

事浸浔

..不得闻于天子。《史记·齐悼恚王世家》迄:终于。

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负其高气,以有很高气节而自负。靖难,平定变

乱。才疏意广,才学空虚,志向不着边际。)

5、示动作连续或重复:重、复、再、又、比、更、屡、数、频、

亟、仍

“再”和“复”在古代是表示动作重复出现的词。词类和意义都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也放在这里讨论。古代汉语里“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

到了唐代,“再”可以专指第二次,“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但和现代的意义仍不同。现代汉语“再”是副词,常用来指“又

一次”,一般不限于两次,也不一定是第三次,如“再读一次”,这个意义在古代汉语里用“复”。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

不敢复.读天下书,不敢复.与天下人之事。《左传》

古代“复”的用法,一般保留在现代的成语和书面语里,“死灰复燃”“一去不复返”等。

比: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记》(近几年连续歉收。)

亟(qǐ):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多次重复,可译为“屡屡”、“每每”。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读“jǐ”时,表示动作的急促或时间的紧迫。

子亟.去,无污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你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

仍:频繁,重复多次,和现代汉语的“仍旧”不同。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帝王后代》

(晋多次做没有道义的事,没有后代。)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上》

(我频繁多次见到汉灵帝,帝耳聪目明,视听灵敏。)

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和语气(有的语法著作,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称为语气副词),现代汉语“大概”“未免”“本来”“偏偏”都属于情态副词。古汉语的情态副词也比较丰富。

1、表强调:

的确、果真——确、诚、实、信、良、固、果

一定——必、定、务

坚决——断、决、誓

特别、特地——特、故

才——乃、才、始

诚:当“的确”、“确实”、“果真”讲。

臣诚.知不如徐公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桓公曰:“公诚.愚矣。”《说苑·政理》

(你的确太愚蠢了。)

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信:常用在叙述句或疑问句,当“的确”、“真正”、“果真”讲。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

(我是北方的老百姓,……果真有这回事吗?)良:表示程度当“很”讲,也表强调语气,当“真正”、“确实”、“实在”讲。

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史记·赵世家》

古人思炳(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曹操《与吴质书》)

沛公默然良.久。《史记》(沛公沉默了许久。)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汉书·冯唐传》

固:表示强调有两用。

a.表示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持”、“肯定”等。

前朝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曹操《让县白明本志令》) (在此之前朝廷施恩封我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臣固.知王之不忍。《孟子》

人固.有一死。《报任安书》

b.强调动作行为或情况确实如此,可译为“确实”

此,固.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墨子尚贤》

(贤人确实是国家的财富)

“固也”,“固”可以和语气词“也”直接结合为“固也”,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常见,意思大致相当于“本来如此”或“当然如此”,常用在对话时的应答。

(赵高曰)“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

..。吾欲言久矣!”《史记·李斯列传》

鲁仲连曰:“固也

..,待吾言之。”《战国策·赵策二》

(确实是这样,等我跟你说。)

果:用法较复杂,表示强调语气有两种。

a.表示情况的发展同事先设想的一致,可译为“果真”、“果然”。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

果.笞广。《陈涉世家》

b.表示情况确凿,可译为“果真”、“的确”。

天地果.无初乎?《封建论》(初,开始。)

此外“果”还可以表示终结语气,译“终于”。

晋侯在外十九年,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乃:作为副词有多种用法,可表示范围、时间。

范围(只):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王。《吕氏春秋·义赏》

(天下打胜仗的人很多了,但建立霸业的只有王。)

时间(刚):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因举以礼。《大戴礼·保傅》

(古代的帝王,在太子初生时,就举行仪式。)

时间(已经):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梁惠王上》

(我已经作了这件事,反过来问我,为什幺这样做,我心里总弄不明白。)

夫政不平也,乃.斩伐四国,而况二人乎?《新序》

(政事不平的话,四方的诸侯尚且要遭受讨伐,何况是两个人呢?乃,语气上表示不变、尚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序》

(乃,表意外、竟然。)

“乃”表示强调语气时,也有几种用法。

a.强调行为动作或某种情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发生或出现,可

译“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

b.强调动作行为的某种情况发生或出现的迟,译“才”。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c. 加强判断肯定语气,有辨别或申明之意,可译为“就是”、“乃是”“就”等。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论衡》2.表示反诘:岂、宁、庸、讵(巨)、其(译“难道”、“怎幺”、

“哪能”)

庸: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魏书·武帝纪》

(从以上情况说来,士即使有一点缺点,怎幺能废置不用呢?)

庸讵

..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庄子·大宗师》((同义连用)怎幺能知道我所说的天不是人呢?所说的人不是天呢?)

讵:吾军适到,马未秣,士未信,讵.可战邪?

《旧唐书·李晟列传》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汉书》

其:作为副词有多种用法。

a.表示反问语气,译“难道”、“怎幺”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

b.表示估量语气,译“大概”“可能”“或许”

势之生,其.生人之初乎?《封建论》

(这种形势的产生,或许就在人类的初始阶段吧。)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远把它给你的同类,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c.表示请求、商量、命令、劝告语气,译“请”、“还是”、“可”或不译。

商量: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请求: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子产相国》

(谁要想杀子产,我愿意请求帮助他。)

3.表示估量:约、率、似、可、庶、几、盖、宜、殆、脱、仿佛、依稀、似乎、庶几

率:一岁中往来他客,率.不过再三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年中往来去他处作客,大概不超过两三次。)盖: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

这种用法和语气词接近,另一种副词用法,表示不确定语气,译为“大概”。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史记》

“盖”还可作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原因。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

4.表示相交:反、顾(译“反而”)、偏、却

5.表示巧幸:幸、幸而、亏

6、表示祈示:其、尚、唯

7、表示依然:犹、尚、还、仍、且、尚且

“且”字在古代汉语里常作连词,和现代汉语的“而且”意义相当。此外,还常常作副词表示情态,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史记》

古代的“且”字还可以作时间副词,略等于“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

8、表示原来:原、元、本、固

9、表示归结(终竟):竟、果、徒

五、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这几个否定副词意义都比较单纯,但用法比较复杂,下面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动词)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形容词)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实。《孟子》(及物动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不带宾语)

不.违农时

不.谋而合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荀子》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

在秦汉以前,“弗”字用的范围非常窄,一般说来,“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边却不带宾语。

子罕弗.受。《左传》

功成而弗.居。《老子》

上述各例,“弗”字后边动词后可以补“之”。由于前边用了“弗”,后边的宾语就不再出现。先秦“弗”后边带宾语也有,但很少见。由于用“弗”的地方都用“不”,在读古书时,把“弗”理解为“不”是不会有什幺错误的。

不”、“弗”都不能否定名词,当它们用在名词前,这个名词则活用为动词。如:

不.毛之地

不.翼而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

(不说谎为小信。孚,感动。)

晋灵公不.君。《左传》

君子不.器。《论政》

“毋”和“勿”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和“别”,经常用在祈示句里。表示禁止和劝阻。当然有时它们也用在陈述句里,这时的用法就和“不”差不多。“毋”字在古书中常常写成“无”,这两个字的情况和“不”“弗”很象。“毋(无)”的语法作用和“不”相当,“勿”的语法作用和“弗”相当。

大毋.侵小。《左传》

王无.怒。《战国策》

毋.妄言。《史记》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史记》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冯婉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示儿》

“勿”后边的动词可以带宾语,但用“勿”而宾语没有出现。“勿”后动词带不带宾语,并不十分严格。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

到汉魏以后,“勿”的使用范围扩大,“毋”和“勿”这种区别消失,“勿”渐渐代替了“毋”。

“毋”、“勿”有时并不完全代替禁止,而是带有劝勉或约束的意思。

王请勿.疑。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面的“没有”。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

“未尝”是一个凝固了的形式,表示不曾式没有过。

臣未尝

..闻也。

“未”有时也表示一般的否定,这各“不”一样。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否”字也是一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和表示肯定的应答之辞“然”对立,经常用于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单词句“不”或词组“不是”,例如:》

否:1.用在陈述句作状语,否定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时,后面常常省略谓语,可译为“不。”

学则正,否.则邪。

(学习就会走正道,不[学习]就会走邪路。)

予谓此北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指南录后序》(我说这是北人挑拨,不[是]挑拨,就是用它作借口来赶我跑。)与“然”相对,可单独回答问题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

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

“否”字还经常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

“得见”表示肯定,“否”表示否定,即“不得见”。现代汉语里常用的“是否”、“能否”、“可否”,正是这种用法。

2.用于句末,表示疑问,作“可否”、“是否”、“肯否”。

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中山狼传》

秦王以十五城语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晚来天欲雪,能吹一杯无.(否)?(白居易《问刘十九》)除了以上否定副词之外,古代汉语又常用“微”字,表示否定。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史记》

微独

..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

(微独,凝固格式,“不但”、“非但”。不仅赵国,诸侯子孙继承封爵的还有人吗?)

虽读礼传,微.能属文。《颜氏家训序》

(虽然读过礼乐诗书传,[但]不写文章。)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没有管仲的话,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非、匪(上古匪通非):有两种用法。

1.主要用法是,对判断表示否定(即用在判断句谓语前,否定主、谓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不”、“不是”,否定整个谓语。

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后汉书》(顾,只。)

子匪.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非、匪也常用否定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表示对某一事实否定),可译为“不”、“不足”、“没有”。

非.能水也

非.利足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柯刺秦》

(含有排除之意。)

3.表示假设,同“若非”、“若无”。

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

“无”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

人谁无.过?《左传》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

“無”有的古书写作“无”。

不出户庭,无.咎。《周易》(咎,灾祸。)“无”又可以说成“无有”,意义差不多。

虽无有

..质,谁能间之?《左传》(质,人质。)“不”是副词,否定动词或形容词;“无”是动词,否定名词。“无”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则用如动词。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六、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指用在动词或全句的一些表示尊敬或谦卑的修饰词,现代汉语大多不用,翻译时很难找出相当的词译出,也可不译。表敬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对人的尊敬,这类副词一般都有比较具体的意义,用作表敬副词后,主要向人表示尊敬,原来具体意义就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了。试比较: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请,动词)

璧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请,副词,表尊敬)表敬副词可以分为尊人和自谦两类。

1.表敬副词:尊人的表敬副词除了上述的“请”外,还常用“幸”“谨”“敬”“惠”“辱”“垂”等。

愿大王幸.听臣等。《史记》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

君惠.吊亡臣。《国语》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记》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幸,幸运,宠受。这里是承蒙照顾之意,可不译。)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屈辱、侮辱,这样做有辱对方。自己低下,尊敬别人。)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请”“谨”“敬”这几个词都是有具体含义的动词或形容词,当它们放在说话人自己发出动作的动词之前作状语时,往往不表示实际意义,只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垂”常用于长辈、上级劝自己的行动,表示对方高于自己。如垂念、垂问等。

愿大人垂.听。《中山狼传》

2.表谦:窃、敢、伏、猥、愚等。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猥,鄙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如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窃、敢、伏都是动词。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私下,含有自己认为不一定对的意味。)

敢.乞一言而生。《中山狼传》(求您一句话来救我的命。

敢,自言冒昧,用在句里表自己卑贱,对别人的尊敬。)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七发》

(伏,趴下。陈述自己之词,一般无法译。)

到现代口语只有“请,”书面只有“谨”“敬。”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古代汉语代词教案资料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代词 带词种类意义用法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第一节人物代词 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 í)”“卬”。“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尚书》,例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

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例如: (1)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2)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匏有苦叶》)——按:涉,徒步过河。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予)”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 (2)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3)(齐侯)对曰: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左传·僖公九年》)——按:唐·孔颖达《左傅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例如: (1)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设计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1 第四章语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汉语语法学中有关概念数据,术语,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掌握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和句子分析的方法、句类和句型、分析多层复句的方法。提高学生析句、造句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层次分析法,几种特殊的现代汉语句型。 §1.语法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现在己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主要有三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化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语言知识的研究处于重要的地位。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己较好地解决了字处理和词处理的问题,句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句处理需要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目前的语法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 以上从科技方面讲了学习语法的重要性,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离不开语法,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基础不好,其他学科也学不好;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也离不开语文知识,作教师的要讲课,要批改学生作文等作业,这更离不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中自然包括语法。 二、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语言之中,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律,是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进行组合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律。 语法学是研究、说明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这一术语,可以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本身,也可以指语法学或语法书。 三、语法学研究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是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包括词的构成、词的分类、词形变化的规律等内容。 句法:包括短语的结构规律及类型、句子的构成规律及类型、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等。 四、语法学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①历史语法学②比较语法学③描写语法学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①传统语法学②结构主义语法③转换生成语法 五、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与古汉语相比) 1、构词法、构短语法、构句法基本上是一套规则,即:词法、句法二者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2、汉语的词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句式变化无标志,词、短语不易分辨。 3、语序、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4、词的转类,活用比古汉语有所减少。 5、量词、语气词较丰富。 六、语法的性质 ①概括性(抽象性) 语言中的词成千上万,句子难以计数,语法不是说明具体的词和句子的含义的,而是从无数具体的词句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结构规律和格式。 ②稳固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与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变化是相当缓慢的。词汇的变化最快,从“五四”到现代,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消失。语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韵文、韵书中可以看出。 ③民族性 各种语言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印欧语系语言的词大都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但语序固定。 ④系统性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 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 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 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 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记》 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尚书》 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 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 (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 若毒(痛苦,以之为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 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古汉语语法

一、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

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 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如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9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5.使学生了解部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下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应 用知识,并已经修完古代汉语一学期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