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汉语的副词

注意:表現在時的“方”與“適”、“會”有所區別。
“方”相當於現漢的“正”;“適”、“會”相當於“恰巧”。
3、表將來時 將、且、行、方、垂、當、其、欲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左傳·莊公十年) ②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泰族訓) ③法不信,則君行危矣。(韓非子·有度) ④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并,豈足託乎?(資治通 鑒·赤壁之戰) ⑤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于吴。(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⑥牛奔直取水,垂堕,忽轉。(古小説鈎沉· 幽明録) ⑦王敦引軍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世説新語· 捷悟》) ⑧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决,直言:“窮矣!” (世説·任誕) ⑨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 豳風· 七月》) ⑩吾嘗患齒,摇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顔氏家訓· 養 生》)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 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 1、殊、良、甚、頗
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商君 列傳)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賈誼《論積貯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世説新語· 惑溺) ⑤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裏,頗有奇羨。(方苞《獄中雜記》)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行爲發生的時間、頻率的副詞。
(一)“三時”副詞 1、表過去時(表示動作、行爲發生在過去的時間) 已、既、業、向(鄉、嚮);曾、嘗;素、雅;既、既而、已、 已而 (1)表示動作已經發生:已、既、業、向(鄉、嚮)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②相如既歸,趙王以爲賢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④向也不怒,而今也怒。(莊子·山本)
古汉语·虚词

助词;在句尾,常与“何”等词语呼应,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呢。
动词;①表充当谓语;意义应文而异,常见的相当现代汉语:做、作为、说、叫作。
②作判断词,表判断;相当现代汉语:是。
②介绍处置的对象;相当现代汉语:把。
③介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原因;相当现代汉语:由于、因为、按……而论。
④介绍时间、地点;相当现代汉语:在、从。
连词;①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来)。
②表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结果;相当现代汉语:来、去、为了、以至。
代词;①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②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虽
连词;①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②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然
代词;①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②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也
助词;①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②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③用在句尾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④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可不译。
⑤用在句尾表判断语气;起是的作用。
矣yǐ
助词;①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②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⑥表递进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且、并且。
⑦表补充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得、就、个、来、去、而又、向、以等。
古汉语副词

(二)古汉语副词的分类 有关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各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将副词按照其用法和意义分为程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情态副词、
六类。 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1、 乃: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 、就、
• 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 安书)
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 例如: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 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郑风·褰裳)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精编版文言虚词“之”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是古文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虚词。
它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为代词、助词、连词等,起到指代、修饰、连接等作用,下面就是对“之”的用法的详细解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在句子中代替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爱之者欲其生,恶之者欲其死。
”(代人)2.指示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代事)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
”(形容词末尾)三、连词连词“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或段落,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四、动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之”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动词,意为“到去”)五、其他用法文言虚词“之”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在特定语境中作为前置宾语、后置定语、省略句中的宾语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宾语前置句)六、特殊用法除了以上提到的用法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1.用作补语:在古汉语中,“之”可以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时间、处所等。
例如:“以手拂之”(用手擦)2.用作定语:在古汉语中,“之”也可以用作名词的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属性、特征等。
例如:“小大之狱”(大小事情的界限)3.用作状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等。
例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认真对待父母、祖先和先烈)4.用作谓语:在古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的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课程名称
章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通论五:副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副词在文言句子中的性质和语法作用。
2.能够区分句子中具体的副词属于什么类别。
3.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句子的状语;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译文: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让自己发挥作用。徒:仅仅,只是。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特:只是,仅仅。例句:特与小儿戏耳。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11.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齐国全部重新得到他所丢失的旧城。悉:悉数、全部。
12.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尽:副词作动词,全部用到。
1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毕、咸:全、都。
1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示儿》)
16.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 “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古 诗率.以四言为体。《全晋文》 (古 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 食,大率..鼠之余也。《柳州某之鼠》 (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共、同、相、互、交、 交相、相与 相:(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 1) 作“互相”讲 ……故曰:“教学相.长。” 《礼记· 学记》 (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 互 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 作递进讲, 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 前后相.随 父子相.传 3)“相”还可偏指一方 不 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 决不辜负你。) 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 有相.推荐者。《后汉书· 朱穆传》 (大臣 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14)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但 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 “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中 山狼传》
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 古今一致的。例如: (17)齐王遁而走莒 (ju),仅.以身免。《史记》 (18)室 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仅”的 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 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张中丞传后叙》 (20)凡枉赠答诗仅.百 篇。《与元九书》 (21)江国路千里,山城 仅.百层。(《泊岳阳城下》杜甫) 这类“仅” 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 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 胜、凡、率、大凡、大率 毕、咸:(1)群贤 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很 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 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 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 (政治 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 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 (1)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2) 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史记· 周本纪》 (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 祀。)
除“但”以外,“徒”“特”“第”“直” 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 (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 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 也。《与高司谏书》 (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 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荀子· 非相》
欲:可作助动词,“想要”“打算”讲。 作副词当“将”、“将要”讲,表示某种 情况将要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欲.来风满楼。(唐· 许诨· 《咸阳城东楼》)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 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华佗》 且:将、 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史记》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史记》 (尚且、姑且,情态副词。)
一、副词的性 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在句子 中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 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①实词的 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 次要成份。②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 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 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代汉语的副 词有些今天已经不使用了有的还在使用还 在使用有的古今意义无别有的古今意义有 别。对于古今意义有别的我们要特别注意 也重点讲解这些。
3、 示将来(表示动作将要发生):行、且、 将、垂、欲。 行:“行”和“行将”义同, 当“就要”、“即将”、“很快”讲,也当 “将近”讲。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归去来辞》 (羡慕自然界的一 切生物及时发育,感叹我的一切即将终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与吴质书》 (时光容易消逝,离别以来又将近四年。) 垂:当“将要”讲,也当“将近”讲。 四 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杜甫) (天下没有太平,快要死了还不得安宁。)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 魏书· 张勇 传》 ([张勇]称雄占据四川、汉中将近三十 年。)
胜:(作副词当“尽”讲) 不胜 枚.举 美不胜.收 古者富贵而 名摩灭者,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荀子· 强国》
凡:(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 凡.杀三人,伤五人。《汉书· 文三王传》武 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 苏武》 凡.事豫 (预)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中庸》 (所 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后汉书》 大凡:(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 “一般地说”“大体上说”) 大 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 三十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 艺文志 》 (书 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 13269卷。)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韩愈) (一般地说,事 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 声。)
但是,副词“曾”在古代的主要用法并不是表 示时间,而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 现代“居然”“竟”的意思微微相近。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史记》
宿:当“一向”讲。 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 之。《后汉书· 刘陶传》 (宿,素也。可作动、 形。) 雅:当“素常”、“向来”讲。“雅素”、 “雅故”与“雅”同义。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记· 高祖本纪》 (雍齿本来[从来]不愿意隶属 沛公。) 甫(fǔ):当“才”、“刚才”讲。 武 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室臣帐 下为裨(pì)将。 《新唐书》 今歌吟 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汉书· 匈奴传》 (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 适、方:也作“刚才” 讲,“方”可作“正在”讲。 适.启其口,匕首 已陷其匈(胸)矣。《治安策》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其来。(《古风十九首》李白) (剧辛刚 从赵国到燕国来,邹衍又从齐国来。)
既: a.时间:过去。“既已”可连用,“既而”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相持既.久,日 晷(gui)渐移。 《中山狼》 (相持的[时间]已久, 太阳的影子渐渐移动。)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荀子· 子道》 b.表示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当“马 上”“立刻”(较少) 既.当远别,遂住三日 共语。《世说新语》 (马上就要远别,于是留住 三天一块说说话。) c.表示动作行为保持原状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杜甫) (战争依然不止,孩子们都去东征了。) d.范围 副词,“全部”、“都”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e.既,表示时 间短暂,可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
少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 “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 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 “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 僖公 五年》稍微安定些。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 策· 触龙说赵太后 稍微消解。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 “稍微、略微”古 汉语中的“稍”却是 “逐渐、渐渐”的意 思。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 项羽本纪》 逐渐地剥夺。 蔽林间 窥之稍出近之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逐渐 出来。
既.,荣公为卿士。《国语· 周语》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左传· 隐 公元年》
古代汉语里作副词用时,可以表示时间,意思 相当于“曾经”,各现代汉语用法相同梁王以 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袁盎晁错列 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
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 三代世表序》略微有。
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 围,或数量的多少。范围副词,如 “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 的有“但”。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 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 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 在某个范围: “但”“特”“徒”“独”“仅”“直” “第”“唯(惟)”“只”“止”。 ⑴ 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后汉书》 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但.见老弱羸畜。《史记》 (匈奴隐藏 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 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 孙 子吴起传》 (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 记》 (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您只管逃走, 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 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 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
古代汉语常 识之副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 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 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 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 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 “不”和 “弗”用法的差异 “表敬副词”概念 “请”古今用法的差异
2. 表现在。“方”、“正”、“鼎” 方: 主要表示现在时。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 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 察 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史记· 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 已拿着刀和砧板,我们已象等着被刀切的 鱼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