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副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方勺《泊宅编》)③请略陈固陋。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古代汉语 第十一课 副词

古代汉语 第十一课 副词
谦词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这类副词一般 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的,原来的词义比较具 体,用作谦敬副词后,原有意义发生弱化,表示客 气或委婉。 例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 忠人的副词还有 “敬”“谨”“幸”“惠”“辱”等。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伏”“忝”等。

第十一课 副词
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
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 状语。 副词共分六类。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 “最”“极”“殊”“甚”“尤”“绝”“良”等。 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颇”也表示“稍微”“很”的意思。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范围或者事物的数量范围,按其意义可 分为两类: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 “皆”“尽”“咸”“悉”“毕”“具”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时间副词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主要有 “既”“已”“业”“曾”“尝”等。例:哙既饮酒,
拔剑切肉食,尽之。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既”“已”“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相当 于“已经”
例:孝惠帝曾出游离宫。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九)副词

(九)副词

(九)副詞【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基本概念】表敬副词【基本理论】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重点难点】“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不”和“弗”用法的差异“表敬副词”概念“请”古今用法的差异【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按傳統的觀點,一般都把它歸入虛詞。

現代語法學家根據它的語法功能,將它歸入實詞。

郭錫良: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漢語副詞的數量很多,用法複雜,表義廣泛。

根据意義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敬謙副詞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

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

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1、殊、良、甚、頗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戰國策·趙策四)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史記·商君列傳)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賈誼《論積貯疏》)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深、加重 这类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 或者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而 起修饰作用。有“更、加、愈、 益、弥、滋”等词,意思相当 于“更加、越”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荀子《劝学》
邻国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孟子 梁惠王上》
二、古代汉语副词 (一)概念与内涵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性 质状态进行修饰限制的一类词。 它可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可能 性、情态等意义。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 的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动 词或形容词)或整个句子(句 首状语)所以传统上又称为 “状字”。
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划为实词范 畴,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 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名词、 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 示的意义比动词、形容词、名 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 其归入虚词范畴。
“凡”副词用法 1、凡是(用于句首,对一种规律 的总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孙子兵法 谋攻》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名之善者 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2、总共(用于数词前,表示总 的计数)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陈胜王,凡六月。《史记 陈涉 世家》
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 1、逐渐地、渐渐地,情态副词(唐 宋前)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 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 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江淹《恨赋》 2、稍微,程度副词(唐宋后)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 轩志》
颇:程度副词 1、很、非常,言其程度高 李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韩 愈《张中丞传后叙》 2、稍微、略微,言其程度低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 尤深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柳 宗元《愚溪诗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白虎通·崩薨)
13
三、时间副词
可分以下八类: 表正在:方、正、鼎、犹、尚 表曾经:已、既、业、尝、曾 表承继:遂、乃、即 表随即:旋、寻、随、便 表终竟:终、竟、卒、迄(讫) 表才始:才、始、适、甫 表暂时:暂 表经常:常、恒 表将要:将、且、行、其、今、方 往事:初、昔、向、郷、故、曩(曩者) 时间短暂:俄、旋、须臾
(左传·僖公四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同上)
(列子·汤问)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25
五、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质情况状态的副词。
有“稍、渐、诚、信、果、固、反、顾、曾、且”等。
26
“稍”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渐渐”, “逐渐”。例如:
它能作句子成分,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 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中心词。是一种半实 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占压倒优势,因而副词特别发 达,根据其意义和作用,可分为八类: 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
3
二、程度副词
1、表示程度高、过甚、至极。
有“甚、极、至、最、大、颇、丕、孔、重、深、 酷、殊、尤、良、雅、都”等。这些副词古今变化 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颇”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易经·系辞)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盖有之矣,我未之 见也。 (论语·里仁)
34
“盖”还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起 引出下文的作用。 “其”还可用在祈使句中表劝勉、期望、命令等祈使 语气,用在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例如: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考文本纪)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
(史记·淮南王列传) (《詩經·衛風·河廣》)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0

現漢,“且”是連詞,表示遞進,意思是“而 且”。古漢,“且”既可以是連詞,與現漢用法和意 義相同,也可以作時間副詞,表示動作將要發生,是 “將要”的意思。如: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遊》)
12
3、表示各别
有“各、每、别”。例如: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尚书·汤诰)天休:天赐福佑
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说苑·君道)
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后汉书·邓禹传) 王每见之必泣。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五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孙膑列传) (左传·庄公十年)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平原君列传)
24
“可”和“且”在古代汉语中,用在数词前, 作表数副词,“可”表约计,义为“约”、“大 约”,“且”表将要达到某一数字,义为“将近”、 “近”。例如: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 乎?
(史记·王翦列传)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仅”除了言其少之外,在唐代诗文中用在数词 前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 多达到”的意思。例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不、弗、毋(无)、勿、未、非(匪、靡) 微、莫、否)”等。
37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 “不”古今用法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 宾语,只偶有例外。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一是表程度偏高,义近“很”和“甚”;
一是表程度偏低,义为“稍微”、“略微”。
例如:
4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也。
(史记·河渠书)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子通列传)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后汉书·袁术传)
寿星仍出,渊耀光明。
(史记·封禅书) (国语·周语)
23
晋仍无道而鲜胄。
晋国昏庸无道,并且后代很少。
“复”在古汉语中作副词,义为现代汉语的 “又”、“再”;“再”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又”, 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鴻門宴》)
21
四、表数副词
表屡次、频仍:屡、数、亟、频、仍
表重复:又、复、再、更
表大约:约、可、且、将
表总数:凡
上述副词中古今差别较大的有“数”、 “仍”、“复”、“再”、“可”、“且”。
22
“数”和“仍”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义为 “屡次”、“频繁”、“重复多次”,与在现代汉 语中“数”作名词或动词,“仍”作副词表“仍 然”、“仍旧”义不同。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
(孟子·许行)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孟子·梁惠王上) (尚书·大禹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9
“顾”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反倒”、 “反而”、“却”,现代汉语中无此用法。例如: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史记·伍子胥刘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6
“适”、“甫”都可表事情发生在不久以前,义为 “才”、“刚才”、“适才”,而“适”还可表示两 件事情在时间上的巧合或者情理上的必然联系,可译 为“刚好”、“正好”。例如:
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汉书·贾谊传)
伤夷者甫起,而哙欲动摇天下。(汉书·匈奴传) 时太祖适近出, 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
6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
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 义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 越”。“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辑睦:合作、和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
等上,何也?
燕王哙
(汉书·萧何传)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战国策·燕策一)
30
“且”作情态副词,义为“姑且”、“尚且”, 表动作行为是暂时的;作时间副词,义为“将要”、 “马上就要”,表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例如: 民劳,未可,且待之。
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
(荀子·王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尚书·泰誓中) 8
2、表示仅只
有“但、独、特、直、徒、第(弟)、啻、止、仅” 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如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荀子·非相)
• •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記·孝文本紀》)
32
六、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
有的人把这种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
有“必、殆、其、盖、岂、独、宁、庸 毋(无)乃、得无”等。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