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方勺《泊宅编》)③请略陈固陋。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古代汉语 第十一课 副词

第十一课 副词
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
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 状语。 副词共分六类。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 “最”“极”“殊”“甚”“尤”“绝”“良”等。 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颇”也表示“稍微”“很”的意思。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范围或者事物的数量范围,按其意义可 分为两类: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 “皆”“尽”“咸”“悉”“毕”“具”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时间副词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主要有 “既”“已”“业”“曾”“尝”等。例:哙既饮酒,
拔剑切肉食,尽之。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既”“已”“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相当 于“已经”
例:孝惠帝曾出游离宫。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古代汉语副词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古代汉语副词(下)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一般来说,凡不能归入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谦敬、指代诸类的副词,均可视为情态副词。
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
(一)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副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相当于“确实”、“的确”、“必定”、“本来”、“就是”等。
常用的副词有:信、诚、实、果、必、良、即、固、乃。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固、乃。
1、固“固”的本义是“四塞也”,即“国所依阻者也”。
虚化为情态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示对进行某种活动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定地”。
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固谏,不听。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娶之,固辞。
”(2) 表示对所述状况的肯定,译作“本来”、“当然”(与现代“固然”之义不同)。
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外,“固”和“也”结合成凝固结构“固也”,作应答之辞,意为“本来么”、“本来如此”、“当然如此”。
例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2、乃“乃”的本义是“曳词之难也”,是个造字语词。
“乃”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用在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面,具有加强肯定和申明辩白的意味,译作“就是”、“是”。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虚词-副词

这类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 ②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
前面,表示情况出现和动
(《论语·颜渊》)
作进行的时间。按照时间 可分为五小类:
③既克,公问其故。(《左 传·庄公十年》)
④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
(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
之。(《史记·留侯世家》)
去的时间,有向(乡),既、 ⑤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
已、业、尝、曾等
等。
④涉於鱼齿之下,甚雨及
①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 之,楚师多冻。
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⑤苛政暴吏,甚於虎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好读书,不求甚解。
⑦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程度副词
(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①太后之色少解。
的副词,有“少、略、 ②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微、稍、颇“等。都是稍 ③请略陈固陋。
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 子·许行》)
并,闲(间)、微、窃、 ③良亡,间行归汉王。(《史
故、固”等。
记·留侯世家》)
“俱、并”表示几个施 ④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
动
久立与其客语。(《史记·信陵君
虚词-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 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 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 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 定或情态、语气。在句中它一般是 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的;不过,在古代汉语中,副词还 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现 代汉语少见。
咸、具、凡、都、共、率 “等。
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时供的 肉 ]於孝公,诸侯毕贺。 ②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③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④至於梁陈间,率不过嘲风 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 《与元九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古代汉语副词举例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现举例如下: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7)愿先生勿泄!(《史记·刺客列传》)(8)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按:莫为盗,不要为盗。
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
(9)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按:不来,不要来。
(10)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
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
”(扬雄《法言·寡见》)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
例如:(1)(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庄子·人间世》)(三)已然否定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
例如:(1)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2)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
“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
例如:(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孟子·告子上》)(5)(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世说新语·任诞》)(四)存在否定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
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
例如:(1)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
(《韩非子·显学》)(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汉书·食货志》)(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5)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
例如:(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论语·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着称。
(7)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左传·僖公十年》)(五)判断否定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
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二、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
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例如:(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2)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经·唐风·扬之水》)(3)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4)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汉书·西域传上》)(5)是时汉兵已踰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
例如:(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7)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战国策·赵策三》)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其”,秦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
例如:(8)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9)不反列,且行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1)(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12)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史记·张仪列传》)(13)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
(《战国策·赵策一》)(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15)十八年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6)(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表示时间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
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
例如:(1)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汉书·高帝纪》)(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荀子·天论》)(3)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在赵者名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齐策一》)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
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
例如:(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7)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8)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
(《汉书·元后传》)(9)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1)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12)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诗经·小雅·巧言》)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
常见的有“少(shǎo)”“旋”“还(xuá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
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例如:(13)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14)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1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16)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
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
(《新序·善谋》)(17)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
(《汉书·魏豹传》)(18)先主寻悔,请还。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9)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小称》)(21)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水经注·洛水》)(22)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
常见的有“犹(由)”“尚”。
例如:(23)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左传·文公六年》)(24)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僖公四年》)(26)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