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副词使用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
•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 前例是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后例是否定叙述句中的谓 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二)古汉语副词的分类 有关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各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将副词按照其用法和意义分为程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情态副词、
六类。 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1、 乃: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 、就、
• 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 安书)
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 例如: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 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郑风·褰裳)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词汇在语境中的不同使用方式和功能。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词类的相互转换、派生和屈折等。

一、名词
古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
1.名词的转义:名词可以通过转义获得新的词义和功能。

“义”原指义理,后来转义为义行,表示行为;“阴”原指山的北面,后来转义为推翻正统的反动势力。

2.名词作为动词使用:名词可以通过屈折和派生形成动词。

“目”原指眼睛的动作,后来转化为注视、看望的意思;“鼓”原指用手指碰打,后来转化为振奋、鼓动的意思。

4.名词作为副词使用:名词可以通过派生形成副词。

“甚”原指深远的意思,后来转化为很、非常的副词。

1.动词的屈折和派生:动词可以通过屈折和派生形成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来”原指向前走,经过屈折后可以表示过去的动作,派生后可以表示未来的动作。

2.动词的复合:动词可以通过合成形成复合动词,表示复杂的动作或状态。

“飞驰”由“飞”和“驰”两个动词合成,表示快速奔驰的动作。

1.形容词的派生:形容词可以通过派生形成不同的词义和功能。

“新”原指年轻的意思,后来转义为新鲜、陌生的意思。

3.形容词的屈折:形容词可以通过屈折形成不同的程度和时态。

“美”可以屈折为“美丽”表示程度的增强,“美国”表示时态的变化。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怎么样”的意思。 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能带宾 语活用为使动。 语活用为使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今以钟磬置水中,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将军披坚执 例如:将军披 执锐。 兼有百花之长而各去其 而各去其短 兼有百花之 而各去其短。 欲往投之。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旧,欲往投之。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 可使在山。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在山。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操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

第五节常用副词简介(下)古代汉语副词(下)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一般来说,凡不能归入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谦敬、指代诸类的副词,均可视为情态副词。

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

(一)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副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相当于“确实”、“的确”、“必定”、“本来”、“就是”等。

常用的副词有:信、诚、实、果、必、良、即、固、乃。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固、乃。

1、固“固”的本义是“四塞也”,即“国所依阻者也”。

虚化为情态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示对进行某种活动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定地”。

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固谏,不听。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娶之,固辞。

”(2) 表示对所述状况的肯定,译作“本来”、“当然”(与现代“固然”之义不同)。

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外,“固”和“也”结合成凝固结构“固也”,作应答之辞,意为“本来么”、“本来如此”、“当然如此”。

例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2、乃“乃”的本义是“曳词之难也”,是个造字语词。

“乃”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用在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面,具有加强肯定和申明辩白的意味,译作“就是”、“是”。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在古代文献中,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

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广泛应用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名词类1. 名词的数古汉语名词的数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复数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们”,“等”等结尾,如众人,诸侯等;2)重复同一个名词,如船船,马马,云云等;3)以“家”,“处”等词语表示单位数量,如三家、五处等。

例如:“笔下生花,语惊四座。

赖有牛倌心疼,毛驴皆知我心事。

”这里的“牛倌”和“毛驴”都是复数形式。

古汉语的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呼格、纪格等格。

其中,主格表示名词是主语,宾格表示名词是宾语,属格表示名词为某物的属主,呼格表示名词为被称呼的对象,纪格表示名词的标志。

例如:“夫君入宫天一九年,铜马铁骑空相见。

”这里的“夫君”是主格,“天”是宾格,“骑”是属格,“铜马铁骑”是呼格,“九年”是纪格。

二、动词类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

例如:“圣人于帝王之世,主文修武,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

”这里的“于帝王之世”表示过去时,“主文修武”表示现在时,“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表示将来时。

2. 动词的语气古汉语动词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等。

例如:“请安!疏阔虑得太深,盼吾妻永保清明。

”这里的“请安”是祈使语气,“盼吾妻永保清明”是假设语气。

三、形容词、副词类1.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相似,一般在词尾加上“于”、“之”的后缀来构成。

例如:“楚王好为长鲸,将千里馀余。

虽有剧波亦不沉,猖珵可餐,不可制伏者也。

”这里的“长”是比较级,“最”是最高级。

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程度有“甚”的方式。

例如:“甚矣吾衰!”这里的“甚”表示非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史记· 黥布列传)
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项羽本纪)
③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庄子· 田子方) ④ 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史记· 五帝纪)
⑤ (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 · 魏其武安侯列传)
⑥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
(二)表示动作将要发生(将然): 将、且、行、方、欲、行将、方且、方将
①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 语〃述而)
③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 李将军列传)
④ 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史记〃龟策列传)
(二)低程度副词:古汉语中表示稍微 、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 少”、“略”、“颇”、“小”等。
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中有二义: 1、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2、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差 不多达到”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主 要见到唐代的诗文。
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 陈涉世家)
⑧ 天子春秋鼎盛。(汉书· 贾谊传)
(四)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 终、竟、卒、终已、既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现代汉语“但”主要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古代汉语“但” 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的“只”相当。 ①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 叔孙通列传)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 木兰诗)
③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现代汉语的“不但”和“但愿如此”等保留了古代的这种 用法。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 记》) ④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 韦列传)
⑥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补语]
⑦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高程度副词例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 是逐渐、渐渐的意思。
程度副词
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后起义,例如: ⑤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 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 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
(四)表分别、共同、相互的副词:
表分别、共同、相互的副词主要有“各”、“共 ”、“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 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 十章)
有称代作用的副词-相
互相 递相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 王也哉? 《战国策· 赵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我、我们
偏指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孔雀东南飞》
你、你们 他、他们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有称代作用的副词-见
⑤ 巨是凡人,偏在远方,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汉纪〃 献帝十三年)
⑥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史记〃张 仪列传) ⑦ 殷浩始作扬州,刘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襆fú。人 问其故,答曰:“刺史严,不敢夜行。(世说新语〃政事)
(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正当、恰逢: 方、正、适、会、鼎
⑧ 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 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⑨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 〃张丞相列传) ⑩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 偃列传)
这一组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 “甚”、“极”、“至”、“绝”、“殊”、 “以”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 “尤”相当于“特别”义。
“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 程度之高一义。
(三)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 上更进一层:愈、益、滋、弥、加等。
①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战国策〃魏策)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居闻,益自刻苦,务记览。(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二、范围副词
1、总括范围: 全部:皆、尽、悉、咸、举、毕、全、通、周、徧(遍)、 备、一、一概、一并
总计:凡、合
2、限定范围:但、直、特、独、只、唯、徒、仅、第 3、共同:俱、兼、并、共、相 4、类同:亦
(一)总括范围
表总括范围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 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 羽本纪) ③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 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一)总括范围
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范蠡徧游天下。(汉书〃李广苏建传) 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⑧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
“凡”、“合”相当于“共”、“总共”,如:
⑨ 陈胜王,凡六月。(史记〃陈涉世家)
(二)限定范围
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
④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孟子〃公孙丑上)
⑤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 〃孔子世家)
⑥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柳宗元《封建论 》)
例:
⑦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 惠王上) ⑧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 纪) ⑨ (马)援数以书记责譬于嚣,嚣怨援背己,得书增怒, 其后遂发兵拒汉。(后汉书〃马援传)
先看几个现代汉语基本已不再用的: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 ③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
④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 传)
⑤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颇”二义
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 的“很”,根据现有语料来看,有学者认为这一 用法始见于《史记》,例如:
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 盎晁错列传》) ②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 记〃儒林列传》)
1.第一人称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今仍有: 请见谅
李密《陈情表》
《晋书· 罗企生传》
2.第三人称
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论衡· 知实》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 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
12 语法专题(二)
副词
副词的性质及类别 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中的修饰 性成分,有时也修饰整个句子。作状 语或补语。
副词与其他各类虚词相比较,一般词 汇意义较实在,所以有的语法著作把 它归入实词;也有人认为是半实半虚 的一类词。
副词的性质及类别
实的一面,副词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 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 虚的一面,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 或一种实事,也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只能 充当修饰性成分,而从来不能充当被修饰性成分。 古汉语副词数量较多,各种语法著作对副词内部 的再分类意见颇不一致。我们依据语法意义把副 词分为七类: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否定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表敬副词。

“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还很早就用于偏指, 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
①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 。(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 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 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 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 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 。(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④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 愈《张中丞传后叙》) ⑤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 易《庐山草堂记》) ⑥ 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这类“仅”一般只用在数目字之前,读去声jì n。
2、曾然:尝、曾
①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③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④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