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1]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大篆等1.2 汉字的演变: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1.3 汉字的结构:独体字、合体字、复合字等1.4 练习:识别古代汉字,了解其演变过程第二章:词的构成与分类2.1 词的构成:语素、词根、词缀等2.2 词的分类:实词、虚词、成语、典故等2.3 词的属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4 练习:分析词语构成,掌握词的分类及属性第三章:句子的结构与成分3.1 句子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3.2 句子的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3.3 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3.4 练习:分析句子结构,判断句子类型第四章:词类活用4.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4.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时态、体态等4.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4.4 副词活用:副词的程度、范围、时间等4.5 练习:识别词类活用,正确运用词语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5.1 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声母、韵母、声调等5.2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义引申等5.3 古代汉语的句式特点: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等5.4 练习: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6.1 文言文的特点:简约、含蓄、典雅6.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标注、翻译、解析6.3 文言文的鉴赏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6.4 练习:阅读文言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第七章:古代文学作品选读7.1 《诗经》:了解古代民风民俗,欣赏古典诗词7.2 《楚辞》:感受楚辞的魅力,理解浪漫主义精神7.3 《论语》:学习儒家思想,领悟人生哲理7.4 练习:选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第八章: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8.1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汉字、词语、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8.2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8.3 古代汉语与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8.4 练习:探究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第九章:古汉语词汇的扩展与应用9.1 词汇的扩展:古今词义的变化、新词的产生等9.2 词汇的应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中的词汇运用9.3 词汇的积累:成语、典故、诗词等词汇的积累与运用9.4 练习:扩展古汉语词汇,提高古代文献阅读能力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综合运用10.1 古代汉语写作:文言文、诗词、赋等10.2 古代汉语口语表达:模拟古代场景,进行口语练习10.3 古代汉语与文化传承:通过古代汉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4 练习: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展示古代汉语学习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解析: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理解古代汉语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汉语学习中的地位。

介绍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材的特点和结构。

1.2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

1.3 学习方法指导提出古代汉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强调积累词汇和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章:语音2.1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讲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分析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变化规律。

2.2 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基础介绍音韵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分析古代汉语的韵书和韵律。

2.3 语音变化及其影响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过程及其对文言文阅读的影响。

分析常见语音变化现象和对应规律。

第三章:词汇3.1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特点讲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构成方式。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2 词义的变化和引申讲解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和引申方式。

分析常见词义变化和引申现象。

3.3 词汇学习和积累的方法提出古代汉语词汇学习和积累的基本方法。

强调词汇学习和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第四章:语法4.1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讲解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成分。

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特点。

4.2 古代汉语的词类和活用讲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及其活用方式。

分析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和规律。

4.3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讲解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和结构。

分析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其运用。

第五章:阅读实践5.1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强调阅读实践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提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5.2 古代汉语文献的选择和阅读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古代汉语文献。

指导如何进行有效地阅读和理解。

5.3 阅读实践的技巧和方法讲解阅读实践的技巧和方法。

分析如何把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

第六章:文选阅读与分析6.1 文选阅读的重要性强调文选阅读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提出文选阅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2 文选解析的方法和技巧讲解文选解析的方法和技巧。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一、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

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汉语的学习氛围。

1.2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声母、韵母、声调等。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成语、典故、实词、虚词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词序、助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强学习兴趣。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古代汉语的特点。

1.4 教学准备教材:郭锡良版《古代汉语》。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汉语研究的书籍和论文。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1.5 教学步骤引言:介绍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示例:分析具体例句,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

互动: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二、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和变化规律。

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发音古代汉语的字音。

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规律:平水韵、入声等。

古代汉语的字音辨析:同音字、异音字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变化规律。

示范法: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练习。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语音游戏,巩固发音技巧。

2.4 教学准备教材:郭锡良版《古代汉语》。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书籍和论文。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5 教学步骤复习: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变化规律。

示范: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练习。

练习:通过练习题和语音游戏,巩固发音技巧。

三、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律。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1.2 古代汉语的特点1.3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数词2.5 量词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定语后置3.5 状语后置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气词4.1 语气词的分类4.2 语气词的作用4.3 常见语气词的用法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词序5.1 词序的重要性5.2 词序的规律5.3 特殊词序的用法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6.1 被动句式的概念与特点6.2 被动句式的构成与用法6.3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达方式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7.1 判断句式的定义与特点7.2 判断句式的构成与用法7.3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式类型第八章: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8.1 疑问句式的分类与特点8.2 疑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8.3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表达方式第九章: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9.1 定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9.2 定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9.3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状语后置句式10.1 状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10.2 状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10.3 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一章:古代汉语的助词11.1 助词的分类与功能11.2 常见助词的用法11.3 助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二章:古代汉语的连词12.1 连词的分类与功能12.2 常见连词的用法12.3 连词在句子中的连接作用第十三章:古代汉语的介词13.1 介词的分类与功能13.2 常见介词的用法13.3 介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四章:古代汉语的成语与典故14.1 成语的构成与特点14.2 成语的用法与例句14.3 古代汉语典故的来源与解释第十五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5.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功能15.2 常见修辞手法的用法15.3 修辞手法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实例第十六章:古代汉语语法的综合练习16.1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目的16.2 综合练习的内容与要求16.3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古代汉语语法概述、词类、句法结构、语气词、词序、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疑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助词、连词、介词、成语与典故、修辞手法以及综合练习。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一、教案总述1. 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4. 教学内容:涵盖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二、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定义及特点b.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c. 古代汉语研究与教学的意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三、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b. 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c. 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四、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分类b. 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c. 常见词汇的用法和含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五、第四章:古代汉语语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性b.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c. 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六、第五章:古代汉语修辞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修辞的手法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修辞的分类和手法b. 古代汉语修辞的作用和效果c. 典型修辞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七、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b.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c. 经典文言文篇目的解析和欣赏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八、第七章:古代汉语文献检索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文献的种类和特点b. 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策略c. 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和引用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践操作。

古代汉语PPT教案1

古代汉语PPT教案1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的人‛,
《战国策· 赵策》“侯者‛,指‚被封侯
• 五 依据对文判断名词动化
• 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 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 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 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 同相似或相对相反。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 (又叫句间对文)两种。前者一般是一句中的相对应结构,最少字数一般是四字的并 列结构,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旷夫怨女、求全责备、摧枯拉朽、登峰造极、势均 力敌、家喻户晓、何去何从、百依百顺、穴居野处等。后者一般是上下两句或几句的 并列结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对文训 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 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 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 非子· 五蠹》
《韩
•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卫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 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文选·潘岳〈寡妇
赋序〉》 “天‛本指人的头顶,引申指与‚地‛相对的‚天‛,‚天‛是至高无上的,活用为
动词表‚尊崇‛之意,‚所天‛即‚所尊崇的人‛(古汉语中的‚所天‛一般指皇帝、父亲和丈 夫),例句中的‚所天‛指女子的丈夫。
• 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 象之,故能有其国家。
为‚效法‛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则‛后有‚而‛,意

《古代汉语》大学教案

《古代汉语》大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古代汉语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每周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

2. 掌握古代汉语的阅读技巧,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言1. 古代汉语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 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和方法二、汉字1.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2.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3. 汉字的演变与异体字、繁体字三、词汇1.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2.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同义关系、词的同源关系第二课时一、音韵1. 中古音的声韵调2. 上古音的声韵调3. 上古字音相母相近的判定二、语法1.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3.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4. 语序、双宾语三、古书阅读常识1. 古书的注释2. 古书的特殊表达式3. 工具书的使用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古代汉语的实际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

4. 练习法:布置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导言、汉字第二周:词汇第三周:音韵第四周:语法(一)第五周:语法(二)第六周:古书阅读常识八、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末考试:书面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版2. 辅助教材:《古代汉语常用五百字》、《古代汉语》高小方版等3. 工具书:《新华字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十、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下面我们分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被动句和动量句进行介绍。

(一)双宾句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有些动词既可涉及人,又可涉及物,因而可带两个宾语。

这类动词一般表示给予、告语的意思,如与、赠、赐、谓等。

这是古今汉语都一样的。

但是古代汉语一般动词也可带双宾,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

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这种双宾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字。

古书上有许多用动词“为”的句子带了双宾。

如不如早为之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此例中之“为赐”即“施恩”,其意指“国君您曾经已给晋君恩惠了”,但很容易被误解为被动句)(其他例子见教材第253页)(二)连动句连动句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两个动词之间常用“而”、“以”等连接,表示承接和目的。

如:公入而赋。

(三)兼语句用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叫兼语句,这种句子的前一动词往往含有“使令”的意思。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句中的“我”既是“使”的宾语,又是“掌”的主语,是为兼语。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

如:杞子使()告于秦。

(四)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就是被动句。

下面谈三个问题:1.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意义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龙逢是被夏桀斩的,比干是被纣王剖的。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甲骨文中就有,比如说:“鹿禽”(《粹953》)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下面这些不同的句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

下面分别说明。

A.用“于”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是在动词谓语后用“于”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古代汉语》教案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主讲教师张居三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第一次课绪论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

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及难点: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授课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

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不可偏废。

阅读文选时,要掌握词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常识理论,要结合文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

四、考核方法: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解词、古文标点、古文今译、。

考核内容:词汇、语法、文字是常识部分的重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的分期。

第二次课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版、堵、雉的区别;不、弗的用法无、毋的用法及、食、毙、堪、施、度、乘、请、完、厌、伐、鄙、诸、且、焉、既而、崩的词义。

通假字:锡、寤郑伯克段于鄢、佗邑唯命、谓之京城大叔、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是之谓乎、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不义不昵等句式特点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全文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第三次课齐桓公伐楚蹇叔哭师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繁简字,需要辨析的词汇,如征、伐、侵、袭、攻等,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

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全文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第四次课晋灵公不君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需要辨析的词汇,如阙、却等,重点词,如骤、贼、宦、饿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

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全文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第五次课子产不毁乡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词义辨析,如困、乏,去、往等重点词,如游、信、药、封、图、厌等名词的意动用法,如“药”等语法现象。

名词活用做动词,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双宾语等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全文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第六次课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汉字的构造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学会使用古汉语方面的工具书;掌握汉字结构特点;掌握汉字发展的历史阶段;重点及难点:六书的概念、四体二用、假借字和通假字、汉字发展中各种字形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异同授课内容: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介绍;汉字结构,六书源流,六书许慎的定义,六书各自的特点,第一单元《左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同学自己阅读通论部分的内容。

第七次课通论·汉字的构造《战国策》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掌握汉字的历史发展及各阶段汉字的特点;了解《战国策》的文献学常识。

重点及难点:汉字发展中各种字形的特点,六书的概念、四体二用、假借字和通假字、汉字发展中各种字形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异同《战国策》的文献学常识授课内容:汉字的构造、发展阶段、各自的特点、汉字本义的探求等《战国策》的文献学常识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介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同学自己阅读通论部分的内容,预习《冯谖客孟尝君》一文。

第七次课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重点词,如具、给、约、过、金、币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双宾语、特殊的判断句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预习下一课《鲁仲连义不帝秦》第八次课鲁仲连义不帝秦(上)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重点词,如适、会、赴、涂、辨、倍、上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双宾语、表示动量的数词作谓语、谓语前置等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预习下一课《鲁仲连义不帝秦》第八次课鲁仲连义不帝秦(下)通论·古书的用字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介绍古书中常用的用字现象,要求掌握。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重点词,如适、会、赴、涂、辨、倍、上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双宾语、表示动量的数词作谓语、谓语前置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的定义和具体的类型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鲁仲连义不帝秦》,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古今字:定义、形成的原因、古今字的意义关系、异体字:定义、形体类别繁简字:定义、类型假借字:定义、类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翻译全文了解史实发生的相关背景阅读通论中相关的知识。

第九次课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变化,掌握古义的手段等内容。

重点及难点: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变化,掌握古义的手段等内容。

授课内容: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未变化的词;2、古今词义不同的三种情况;3、古今词义的区别和联系。

4、古今词义变换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5、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分析字形,结合语境,在成语中考察、在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中把握。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阅读通论中相关的知识。

第十次课论语·先进·侍坐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异体字等重点词,如方、会同、相、师旅、饥馑、衰尔、铿尔、作、比及、如或等词类活用: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双宾语等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翻译全文预习下一课《季氏》第十一次课论语·季氏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讲是文选。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要讲授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等重点词,如见、事、邦域、国家、危、颠、持、扶、相、固、干戈、萧墙等辨析:邦、国、封、域词类活用: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双宾语等授课内容:逐字逐句讲解课文,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背诵翻译全文第十二次课礼记·礼运·大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掌握《礼记》的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