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归纳汇总(附答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归纳汇总(附答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归纳汇总(附答案)第一课《听听声音》L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L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L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L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L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課:《我們關心天氣》1.天氣是指我們居住の地區,在某個時間の大氣狀況。

2.天氣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它影響著我們の活動,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の生物。

3.我們可以通過雲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來描述天氣。

第二課:《天氣日曆》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1.天氣日曆是記錄每天各種天氣現象の表格。

2.天氣日曆中一般要記錄日期和時間、雲量和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氣溫等。

第三課:《溫度與氣溫》1.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の溫度,每天應該選擇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量。

2.一般情況下,同一天中午の氣溫要比早上高。

第四課:《風向和風速》1.風向是指風吹來の方向,可以用風向標測量,一般用8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風の速度是以風每秒行進多少米來計算の。

測量風速の儀器叫風速儀。

3.氣象學家通常把風速記為13個等級,即:0~12級。

我們也可以用風旗簡要劃分為:0級(無風)、1級(微風)、2級(大風)。

第五課:《降水量の測量》1.降水是天氣の一個基本特征,也是天氣日曆中の重要數據。

降水の形式很多,常見の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の裝置。

降水量の單位是毫米。

3.氣象學家根據降水量の多少將降水量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個等級。

第六課:《雲の觀測》1.天空中の雲是由千千萬萬の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の。

2.根據雲量の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雲、陰天。

3.氣象學家通常把雲分成三類:層雲、積雲、和卷雲。

層雲是指靠近地面形成の扁平狀雲;積雲是指高於層雲、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樣の雲;卷雲是指纖細の羽狀雲。

第七課《總結我們の天氣觀察》1.對天氣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の某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の一些規律。

2.我們還可以借助動物、植物推測天氣。

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1.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如:食鹽),有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溶解在水中の物質不能用過濾の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国测备考资料】苏教旧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国测备考资料】苏教旧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苏教版)】(一)空气的性质1.空气的性质:①有重量、②具有流动性、③能被压缩、④能够占据空间。

(结合课本2-3页实验插图,能说出一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例如:竖直倒扣在水里的玻璃杯底处的纸不湿,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吊在小棍两端呈水平状态的两只气球,放掉一只气球里的气后,小棍翘起来了,这说明了空气有重量;放开气球的喷嘴,气球里的气吹到脸上,感觉有风,说明了空气会流动;用手把气球压扁,松手后,气球恢复原状,说明了空气容易被压缩;等等)2.压缩空气有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玩空气枪等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3.空气和水的异同:相同: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

不同: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1.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孔明灯、热气球都是利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也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孔明灯是中国人发明的,热气球是法国人发明的。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1)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2)取暖器应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三)空气中有什么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的气体叫做氧气。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dàn)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21%氧气+78%氮气+1%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空气)。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使澄(chéng)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
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
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
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
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
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
的一些规律。

2.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色的、颗粒状、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放入水中,一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分布。

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并均匀分布。

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再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

3.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在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

但可以溶解在洗洁精中)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的高低、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热水、搅拌等。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出来。

加热可以使食盐水蒸发更快。

2.加热蒸发实验要用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等噐材,用石棉网可以使蒸发皿受热均匀。

3.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到里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一般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打不开灯帽。

《资料库》
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

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合人类使用。

第一课:《听听声音》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2.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
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
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
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第四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的氧气增加,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来运输氧气。

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在小肠里被吸收。

2、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运动、生长提供能量。

第六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2、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3、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第七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1、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