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秦汉之际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福利

秦汉之际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福利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之际被认为是一个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社会福利。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福利四个方面探讨秦汉之际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
首先,农业发展是秦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土地国有制,将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同时,推行均田制,使得每个农民都有一定的土地面积。
这一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汉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亩产制,将土地按照产量差异分等级,并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耕作标准,避免了土地的浪费和疲弱。
在农业方面,秦汉时期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使得农田灌溉得到有效改善,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
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人民的温饱,也为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也是秦汉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陶瓷、纺织和铁器制造等行业。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推动了工业品的交流和贸易。
商业活动也蓬勃发展,经济市场逐渐形成。
汉朝时期创建了商品经济制度,推行官办商业和私人商业并存的政策,鼓励人们从事商业活动。
这一政策促使商业和贸易交流的频繁发生,各地商业区的兴起使得商品在经济市场上进行交换。
商业的发展为经济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朝修建了一条横贯北方的长城,加强了边防的防御力量,确保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同时,秦朝也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修筑了连接各个地区的通道,方便了交通和贸易的进行。
汉朝时期更进一步扩展了道路网络,修筑了许多桥梁和运河,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商品的流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经济和贸易更加便捷高效,为社会福利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最后,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不仅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提升了社会福利。
略论先秦两汉养老敬老的政策和风尚

略论先秦两汉养老敬老的政策和风尚.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略论先秦两汉养老敬老的政策和风尚萧安富衰老是人人无法逃避的规律,也是每个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会遇到老人问题,都要为老人的特殊状况提供必要的机会,养老敬老,就是其中之一。
确切地说,养老主要是一种义务,而敬老则是一种道德风尚,但两者又紧密关联,互相促进。
原始社会后期,养老是氏族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当历史的脚步跨进阶级社会的大门,养老变成了国家福利和救济的一部分。
统治阶级为了施教化、明人伦、正风俗,也提倡养老敬老。
本文拟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材料,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养老敬老政策和风尚作一初步探讨。
一、先秦时期养老敬老概述有关先秦时期的养老敬老情况,除周代在“三礼”等书中有些记载外,夏商两代几乎圈如。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养老敬老的传统,源远流长。
《册府元龟》卷五十五云:“礼日:年之贵乎天下者久矣,故有虞氏养老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可见,养老不仅是由来已久的风尚,也是一脉相承的制度。
周代制度,大夫70岁后要还政于君,致仕居家,如果国君挽留,则必予其特殊待遇。
如要“赐之几杖”以扶其衰老,助其行坐;“行役以妇人”以服侍奉养;“供其安车”以便外出。
朝君之礼,也十分简化,只要在上朝时行揖让之礼便可退出,而不必坚持始终。
80岁,国君每月必送美食以示尊敬关怀;90岁后每天必奉“常膳”以供其口腹之乐。
这就是《礼记?王制》所说的“七十不侍朝,八十告存,九十有秩。
”在赋役和刑罚方面,老人是特别的照顾对象。
孔子曾说:“先王藉田以力,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
(《国语?鲁语》)就是指在赋役方面对老幼的优待和照顾。
《礼记?王制》说三王养老,必先检阅户口,核对年龄,若遇老弱鲜寡孤独或有齐衰大功之丧者,必给予相应的镯免以存恤。
秦汉官吏薪水休假和退休制度

秦汉官吏薪水休假和退休制度秩俸秩是指官阶,有几等秩即为几级官;俸是指薪俸,薪俸多少是依官阶的高低而定。
一般说“增秩”或“减秩”,既包括官阶的升降,也包括薪俸的增减。
秦自商鞅变法,即实行秩俸制度。
秩以若干石表示,据秩而定俸额,按月发放,称为月食。
秦的秩俸计算及发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汉代所因袭。
汉代官吏的秩,也是用米谷数量来区分和表示,如二千石、千石、百石等。
但在按秩发放俸禄米谷时,则用斛来计算。
石是衡的单位,斛是量的单位,西汉一石约等于二斛,东汉一石约等于三斛。
石不过是定等级的虚名,斛才是实俸。
计实俸的斛并不是按上述比例与表示秩的石折合,而是另有定额。
两汉官吏的实俸,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
东汉刘秀所定官俸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续汉志》以及刘昭补《后汉书·百官志》。
今一并列表如下,以备参考(见《两汉官吏秩俸参考表》)。
因秦汉时期,历时数百年,不仅各官之秩时有变化,就是俸也因物价与货币的比值不同,有增有减,而不尽相同,所以此表也只是表示一个大概情况。
古代官俸多为谷物,秦汉也是如此。
不过,从一些记载来看,西汉官俸曾有一段时间曾发放钱币,并且是以谷物数量折合而成。
如《汉书·贡禹传》云:两汉官吏秩俸参考表秩(石)别师古注李贤注刘昭注月俸(斛)月俸(斛)月俸(斛)万石350 350 350中二千石180 180 180二千石120 120 120比二千石100 100 100千石90 80 80比千石80六百石70 70 70比六百石60 55 50四百石50 50 45比四百石45 45 40三百石40 40 40比三百石37 37 37二百石30 30 30比二百石27 27 27百石16 16 16斗食11 11 11佐史8 8 8拜为谏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
..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月万二千。
又如《史记·汲黯列传》《集解》引如淳曰:《律》:真二千石,俸月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汉日期的社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65年,曩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秦王朝的《吕氏春秋》是当时誊王朝一些知识分子在秦统一这一历史转型0期所进行的文化总结和政治《社会制薯曩度设计.其中,一些涉及社会福利的记载,j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福利状况.《吕氏春秋》鼓吹"义兵"的历史合理性,l''奠''侵夺之术"的正义性质,从而为秦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舆论支持.二月为仲春,《吕氏春秋?仲春纪》说,是月也,安萌牙(汉代学者高诱注:萌牙诸当生者不扰动,故曰"安")I养幼少.存诸孤".季春即三月,《吕氏春秋?季春纪》说i是月也,主管部门打开仓窖,"赐贫穷.振乏绝."八月为仲秋,《吕氏春秋?仲秋纪》写道:"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十月为孟冬,《吕氏春秋?孟冬纪》有"赏死事,恤孤寡"的内容.《吕氏春秋?孝行》引述曾子的说法:"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由于秦王朝前期主要是征战统一国家,社会福利问题还没有成为统治者正式考虑的问题,所以有关秦政的正史记录中几乎看不到社会福利的记载.汉王朝,在最高统治者皇帝颁布的诏书中,已屡见社会福利的文字.所以有学者认为,汉王朝的社会福利宣下子孙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清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二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吏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六月,汉文帝又颁布赐予天下孤寡"织物的诏令:诏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号令天下孤寡应尽力事农耕,但可"除田之租税";同时,另赐布帛絮各有数.(《汉书》卷四《文帝纪》). 汉景帝即位之初颁布的诏令中,曾经突出宣扬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其中特另U说到"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而汉景帝后二年(前l42 年)夏四月诏书中说道:"疆毋攘弱.众福利论坛i福利论坛l肤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于是,遣大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汉宣帝时代,号称"吏称其职,民安其乐",足见当时是重视社会福利的.此后,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代,社会矛盾日益深刻,政治危局无可挽回,社会陷于困境.但类似关照鳏寡孤独,高年,乏困失职之人,举茂材特之士的做法还是屡见提及.《中国社会福利史》的作者们评论西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有以下发现:一是西汉帝王对于"鳏寡孤独,高年"这一类人的优恤是比较频繁的;二是明确提出指令,由中央政府直接督察落实各地的优抚措施,此后汉武帝元狞六年(前1】7年)正式"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后几个帝王沿袭这一做法;三是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等屡次遣大臣"循行天下,并以对"鳏寡孤独,高年"者等的"存问致《中国社会福利史》的作者们评论说,东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有如下几点比较突出:一是对"笃癃"者着重优恤;二是在东汉帝王诏令中,"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自存者"作为社会福利对象有集中体现;前期涉及"高年"者,稍后则涉及"贞妇";三是东汉施以社会福利时,也"致赐"贵族官僚,于是削弱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四是东汉后期灵帝,献帝时代未见"致赐"特殊无助人群韵事例,反映了汉王朝国力大衰,灾异空前,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l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墓出土着名的--王杖十简.'',内容记载汉宣帝,汉成帝关于高年赐王杖的两道诏书,涉及受王杖老人受辱后裁决犯事者的案例.帝诏本身有法的性质.秦汉时期,除帝诏涉及社会福利外,还有明确的优待社会无助人群的制度列入律令的实例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就有:章碴强岁术嘎电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嚣赡.恻然憨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鬻年鳏寡孤虫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澹抚无令必昧|又,《后汉书》卷三《章帝纪》有.这辑记戴:一_一三年春正月乙酉诏日:"盖君人者.视民如父母.有懵怛之忧,有忠和之教,tl~ttt之救其婴儿无父母亲属.及j有子不能养食者,禀给如《律》."汉章jj帝元和三年(186年)'也说到《汉律》有对于孤儿及穷困无可养食子女者实i;斤特殊照顾的内容.k_其襄,秦礴也游及赋践痰人誊茺人∥等特困人群的振救0如关于傅籍的法律《傅律》就有匿敖童.及占痔(癃)不审,典,老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逞(迁)之."这段话的意思是,隐匿成童,及申报废疾不确实,里典,伍老应赎耐.百姓不应免老.或已应免老而不加申报,敢弄虚作假的,罚二甲;里典伍老不加告发,各罚一甲;同伍的人,每家罚一盾.都加以流放.这有点像我们今天所做的低收入者收入核查和申报救助,社会福利对象,要求实事求是申报,不允许弄虚作假,如有假者,除罚款外,还要加以流放.秦汉民政事务涉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也不少.《西汉会要》,《东汉会要》都有关于"民政"的部分.《西汉会要?民政》卷四八《民政三》就有"置三老赐帛附,尊高年赐帛附,赐孝弟力田钱帛赐爵附,恤鳏寡孤独,恤流民."(王先胜整理)豳囝蟹囊四。
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形成,为人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福利待遇。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人民福祉的关注,也为后世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田水利与粮食储备在秦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得到了重视,政府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通过开挖渠道、修筑水库等方式,提高了农田的水利设施,保证了农田的灌溉供水。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出,也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为了防止粮食短缺造成的社会动荡,汉朝政府实行了一套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政府会定期收购农民的粮食,并建立了仓储体系来存放这些粮食。
这样一来,即使在灾荒年份,政府也能够从粮食仓库中分配出一定的粮食供应给人民,确保社会的稳定。
二、救助与赈灾制度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还包括了救助与赈灾制度。
当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负责救助贫寒无依的人民。
如果有人在经济上困难,政府会提供一定的救助金,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而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政府也会派遣官员前去进行赈灾工作,提供粮食、农具等生活必需品。
同时,秦汉时期还实行了一种名为"募举"的制度,用以帮助那些无法维持生计的人。
当时政府会通过征召民众参与基础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资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得以温饱。
三、医疗与康复在医疗方面,秦汉时期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政府设立了官府医院,为人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这些医院拥有一定的医生和药物库存,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和药物治疗。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些救助与康复机构,为残疾人、孤儿以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这些机构不仅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还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四、教育与士人待遇秦汉时期,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制度,为人民提供了一定的教育机会。
尤其是对于士人阶层,政府会提供一定的奖学金和津贴,以鼓励他们研究学问。
秦汉时期的经济措施

02
商业政策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规范了各种计量单位,为商业 交易提供了便利。
统一货币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制度,规定以 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货币,推动 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商业税收政策
征收商业税
秦汉时期开始征收商业税,通过税收 政策调节商业活动,增加国家财政收 入。
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技术的推广
秦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 技术的推广,如兴修水利 、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等 ,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知识的传播
汉朝时期,政府设立“郡 国农官”,负责农业知识 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
农业教育和科研
汉朝时期,政府鼓励农业 教育和科研,培养了一批 农业人才,推动了农业科 技的进步。
信贷政策
秦朝的借贷规定
秦朝时期,政府为了规范借贷行为,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例如,政府规定了利率上限, 禁止高利贷盘剥百姓。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和借贷事务。
汉朝的赈贷制度
汉朝时期,为了救济百姓,政府推行了赈贷制度。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发放赈贷, 主要针对灾民、贫民等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稳定社会、
汉朝的税收政策
汉朝初期,为了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即减轻农民的徭 役和赋税负担。同时,汉朝还推行了均输法,即由国家统一收购和运输货物,以 降低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支
要点一
秦朝的国家财政支出
秦朝的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土木工程和官吏俸禄 等方面。其中,军事开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维持 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多次战争,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 源。此外,秦朝还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和土木工程,如长 城、宫殿和水利等,这些工程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
第一章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
• (一)生平介绍 • (二)核心思想 • (三)社会福利思想
(一)董仲舒生平介绍
• 董仲舒(公元前179 一前104年),广州 (今河北枣强)人, 西汉著名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 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者。 • 代表著作《春秋繁 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一生的三个阶段
经典故事
• • • • • 三年不窥园 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引经断案 下马陵
(二)核心思想
• • • • • 天人感应说 君权神授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
视频材料
• 百家讲坛《董生对策》
(三)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
1、贫者养生论 2、“限民名田”论
1、贫者养生论
• (1)以利养民说 • (2)禁与民争利
2、“限民名田”论
• (2)“限田论”的提出 •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 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名词解释:井田制
•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 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 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 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 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 中间为公田。井田制的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 上的公有作为前提。 •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 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1)剖析了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危害
• “故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 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 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 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 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 暴之利,刑戳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 贼 。”
秦汉时期国家救助措施

秦汉时期国家救助措施概述在秦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来帮助贫困人口、灾民等需要救助的群体。
这些措施包括直接救助、赈济、救灾等多种形式,为当时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接救助秦汉时期的直接救助措施主要通过向贫困人口、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所需来减轻其负担。
具体措施包括:1.给予粮食补贴:贫困人口可以向政府申请粮食补贴,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种方式减轻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2.提供住宅救助:贫困人口、灾民等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住宅救助,提供基础的住所和居住条件。
这对于那些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失去住所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救助。
3.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救助,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合理的医疗治疗。
这种救助措施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赈济除了直接救助,秦汉时期还实行了赈济制度,用来救济遭受灾害、贫困的人们。
赈济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赈济物资:政府会调拨部分物资,如粮食、布匹等,向灾民、贫困人口进行赈济。
这些物资是粮食产量丰收时的调剂,能够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人们度过难关。
2.赈济金钱:政府会通过赈济金钱的形式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这些金钱可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医药费等,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3.赈济劳工:政府会组织赈济劳工,将贫困人口安排到一些公共工程上进行劳作,以获取一定的报酬来维持生计。
这种方式不仅提供了生计来源,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救灾在灾害时期,秦汉时期的国家会采取积极的救灾措施,以减轻民众的灾害损失。
救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荒补给:灾荒时,国家会立即调配粮食、食品等物资,以满足受灾地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2.重建工程:在灾后,国家会组织重建工程,修复被毁的房屋、农田、水利设施等。
这些工程既有助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又有助于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
3.救灾医疗:灾后的人们面临伤病风险,国家会派遣医疗队伍驰援灾区,为受伤受病的人们提供治疗和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然,《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就是一部与上述论题相关的
断代史研究。作者分别进行了“秦汉灾情的分类考察”、“秦汉灾情综合统计分析”,讨 论了“秦汉时期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秦汉时期的防灾救灾政策及其实践”,更专辟 “疫病与汉代社会”一节,就“汉代疫情”、“两汉疫病流行的特点”、“两汉王朝的抗疫 救灾措施”以及“疫病对汉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 关系、乡里关系都是维护安定的纽带,在“两汉民间互助保障”一章中,作者就“两汉 宗族互助”、“汉代下层民众的自我救助”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汉代下层民众的自
料,也将为研究的进步提供新的条件。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
万 方数据
ChinaBookReview学
术I
103
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 中国图书评论 CHINA BOOK REVIEW 2008(9)
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口王子今
秦汉社会保障研究
——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
王文涛著,中华书局,2007
十六国时期,前凉执政者张祚兴兵攻击袍罕军阀张壤,据说有“神”降临于皇宫玄 武殿,并且与人言语交谈。张祚日夜向这尊“神”祈祷,于是,“神言与之福利”,张祚 甚信之。这是《晋书》卷八十六《张祚传》记录的故事,《魏书》卷九十九《张祚传》 也有同样的记载。这大概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看到的最早出现的“福利”字样了。又 《魏书》卷一百零一《补列传・獠》写道:“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 者必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日‘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其事又见于 《北史》卷九十五《獠传》。《金史》卷八十三《张通古传》记载,金海陵王责难亲佛朝 臣:“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苦修行,由是成佛,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 妄也。”也说世人相信佛可降“福利”。对于“福利”的期望和追求,是不同文化渊源、 不同文化等级的社会共同的心理。 可是现代汉语中的“福利”,严格说来,只是一个体现近代意识的语汇。“社会福 利”,也成为一种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大概自20世纪20年代起,已经成为具有政治追 求或者政治许诺含义的社会习用语言。如《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1926年10月:“中 国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全国人民团体联合会纲领案,并发表对全国人民宣言,说明军阀 及帝国主义趋于崩溃,民众所受之痛苦,国民党将以全力保障人民之一切自由,及扶助 民众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统一的廉洁的政府,解除人民 痛苦,使进于福利之道。”又1931年9月:“公布捐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褒奖条例。”又 1945年10月:“蒋主席昭告国人,团结奋斗,以求建国成功,经济建设以增进社会福 利,提高人民生活为方针”。1947年11月:“美大使司徒报告国务院,……美援之根本 意图在协助政府区域人民获得自由与经济福利……。”看来,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的 路途中,“福利”这一语汇的实际含义,也逐渐具有了现代色彩。 万 方数据 伽l中国图书评论chI啪ookRev㈣
1。2
中国图书评论c№aB∞kReViw 万 方数据
对于“鳏寡孤独、高年”一类人的优恤是比较频繁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夏四月 丁卯诏明确提出“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指令,由中央政府直接督察落实各地 的优抚措施,此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 17)正式“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 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 建昭四年(前35)、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仍因袭这一做法;汉武帝、汉宣帝、汉元 帝、汉成帝等屡次遣大臣“循行天下”,而以对“鳏寡孤独、高年”’者等的“存问致赐” 作为首要任务,也体现社会福利在所有政务中的地位;对这些社会上特殊的困难人群提 供物质帮助,只是根据帝王诏令,似乎当时政府施行有关社会福利政策尚未形成定制; 对于这些无助人群有所赐予的时机,或在即位时,或在立皇后时,或在发生灾异时,或 在发现祥瑞时,其出发点常常是出于宣传效应的追求,而少见基于实际社会调查,根据 其具体需要实行有效救助的情形;除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六月诏要求“存问”的对 象包含“废疾”者外,其他诸例可见所存问和惠赐者大约都并不明确包括残疾人。也就 是说,西汉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健全和政治思想的成熟,行政内容中已经将关于 社会福利的政策置于比较显著的地位,但是这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然表现出有关行 政原则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尚不完备的特征。比较两汉帝王“存问致赐”“鳏寡孤独、 高年”等的诏令,可以看到,上文分析的西汉时期的有关历史特征大多在东汉时依然存 在。所不同的是:东汉帝王对“笃癃”者即残疾人更重视优恤;东汉帝王诏令中,“致 赐”“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的情形有集中体现,前期有涉及“高年”者, 稍后则涉及“贞妇”者渐多,“贞妇”是特殊的“寡”;东汉帝王“致赐”“鳏寡孤独、 笃癃、贫不能自存者”事,有时与“致赐”贵族官僚并行,于是削弱了其积极的社会意 义;东汉后期灵献时代未见“致赐”特殊无助人群的事例,这是因为国力大衰,而灾异 空前,对于社会生活影响极其严重的缘故。 诚如《秦汉社会保障研究》的“结语”所言,“对秦汉社会保障的研究刚刚起步, 还处于探索阶段”,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而新_zgtspl200809014.aspx
以真诚之动机追求“社会福利”的言论,有瞿秋白《欧文的新社会》中所说:“工 人应当用别一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福利,建设人类将来最文明的新社会。”(《文艺杂著》) 又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时写到的:“在一个半殖民 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 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 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毛泽东选集》,981页,人民出版社,1967)古今“福利”概 念似有不同,但是实际上,“福利人民”,是和谐形态下共同的社会意志。古往今来,都 是相近的。“福利”对于政权稳定的意义,执政者们似乎很早就有透彻的认识。 灾害史、疫病史、救助史以及社会福利史,是近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很
我救助”一节,涉及“民间互助组织——佴”、“邻里互助”、“原始道教反映的贫民自我
救助”等内容。应该说,该书对中国传统社会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的民间风尚与道德规 范的形成和影响的研究,达致了礼俗史和观念史的有机结合。对于“秦汉社会保障的程 序及实效”的研究,该书总结了秦汉王朝灾情奏报和勘验制度的若干细节,使读者了解 了大一统国家机器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侧面。他又将相关程序与实效与“吏治”的健全 结合起来,实际上也在一定意义上深化了对秦汉行政史的认识。 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具有创造性的中国古代思想资源,也是中国社会福利 史册中颇具华彩的篇章。该书从当时以民为本的行政思想原则、积贮备荒救灾思想、灾 害防治思想、尊老养老思想、天命禳灾思想几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文化分析,总结比较全 面。关于秦汉时期老年福利,以往有不少学者有所讨论,该书分秦代和两汉时期两部分 论说,使研究有所深化。对所谓“特殊福利”,即秦汉时期的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 和妇女儿童福利,该书亦有论析。军人优抚,在战争与军事对社会生活有深重影响的秦 汉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作者利用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资料,对汉代戍边军 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进行了充实考论。 《周礼》中的《地官司徒・大司徒》有“保息六”,提出了国家通过政策来树立道德 形象,即寓教于政的原则。其内容为:“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 振穷,四日恤贫,五曰宽疾,六日安富。”汉代郑玄解释说:“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 慈幼,谓爱幼少也,产子三人与之母,二人与之饩,十四以下不从征。养老,七十养于 乡,五十异粮之属。振穷,j升抹天民之穷者也,穷者有四,日矜,日寡,日孤,日独。 恤贫,贫无财业禀贷之。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安富,平其徭役
ChimlBookReview学
万 方数据
术I
101
不专取。”大意是说,以保障民众休养生息的六种政策原则处理民政:一是爱护儿童,二 是赡养老人,三是赈济寡孤,四是优恤贫困,五是照顾残疾,六是平均徭役。对于鳏寡 孤独等社会无助人群的要求和意愿,中国传统社会也有相应的制度予以呼应。《周礼・ 秋官司寇・大司寇》写道:“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悍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 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郑玄释日:“‘肺石’,赤石 也。‘穷民’,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兄弟日。巨’,无子孙日‘独’。‘复’,犹报也。 ‘上’,谓王与六卿也。报之者若上书诣公府言事矣。‘长’,谓诸侯若乡遂大夫。”意即: 通过赤石转达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百姓的诉说,凡王畿内和远方没有亲人的老者和幼儿, 凡是要向王和当政者有所诉告而地方长官不予转达的,于赤石上站立三天,即由士听取 其诉说,转达给王和当政者,对于其地方长官有所处罚。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对鳏寡孤 独的特殊政策。与一般层面上的关注其物质生活比起来,这种对其舆论要求的重视,有 特别的意义。而基于这种舆论要求对行政人选进行适当调整,也反映了一种开明的政治 态度。也就是说,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对于鳏寡孤独一类“无告”人群生存权利的承认 和保护,也体现了对于他们基本政治权利的承认和保护。“肺石”,后来成为执政者倾听 民意的一种政治文化象征。郑玄的议论,其实也体现了汉代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相关 的社会意识,从中亦可发掘出相关的文化信息。 汉代执政阶层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行政理念,即努力维护国家的一统和安定。而调整 社会关系以趋于合理,被看做政治管理的关键。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社会福利意 识愈益成熟;在皇帝颁布的诏书中,屡见强调社会福利的文字,可见汉王朝政治决策者 对于社会福利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司马迁在《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对于这 样的政治文告有所记录。例如:“(汉文帝元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日:‘诸侯 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上为立后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 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明代思想家李贽对于汉文帝这一诏书,曾经有“圣 主妙诏”的评价(《史纲评要》卷六)。然而《汉书》卷四《文帝纪》对于这一善政的记 载,却没有说明“为立后故”的背景。《史记》所说对“孤儿九岁已下”的救济,《汉 书》中记录的诏书未有体现。这一细节差异,也许是从事《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的 学者应当关注的。汉景帝即位之初颁布的诏令中,曾经突出宣扬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其 中特别说道“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称颂其“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 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夏四月诏书中亦有言: “疆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汉书》卷五《景帝纪》)可知其依 然继承了汉文帝的政治风格。该书作者注意到,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下令说:“其令吏民 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困不能自赡者,随口给 贷。”(《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曹操的规定”有“与以前不同者”,即“把对 ‘幼者’的救恤年龄明确定为到12岁截止”(168页)。也许对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进一 步的讨论和说明,是必要的。 如果以帝王诏令为视窗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我们还可以看到:西汉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