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特征

②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雨热同期有利于有利于作物、牧草、森森的生长, 在同纬度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例如北纬15º-30º的 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而我国这一纬 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发展 多种经营。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 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 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栽 培多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业耕作制度。
中国的气候
本节高考考点
考点解读
一、中国的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风向: 偏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除青藏高原、云贵 影响范围: 高原、台湾、海南 岛以外都受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加剧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 加大;活动异常时,带来严寒、 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 (1)不利(缺点):
• ①干旱和高寒地区面积大: • 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全国50%以上,加上高 寒面积广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 ②热量不稳定: • 季风反常年分,东北秋冬季低温、江淮地区倒 春寒与早霜、南方冬季强大寒潮都会给农业带来 不利的影响。 • ③水旱灾害严重: • 夏季风的不稳定性,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水旱灾 害频繁发生。
规律技巧点拨: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我国的城市
一、根据一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进行判断。 一月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大,秦岭—淮河一 线以北气温在0℃以下,以南在0℃ 以上, 而且越往北去,气温越低。根据城市的地理 纬度,可以判断它所属的气候特点。 二、根据七月气温的分布区分一些海拔较高 的城市,如拉萨等高原城市的气温低于平原 上的城市。 三、根据年降水量判断城市。 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季风气候显著说课

回顾已学过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引出季风气候与其他气候类型的 不同之处。
讲授新课
定义与特征
解释季风气候的定义,阐述其气 候特征,如降水集中、干湿分明
等。
成因分析
分析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包括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地形等
因素。
分布与分类
介绍季风气候的分布区域和分类, 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03 说学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气候的基础知识
01
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的基础概念、分类和特点,对于气候有初
步的认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
02
经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现象分析和解释。
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季风气候的理解
03
虽然学生对气候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
教学策略分析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 激活学生对气候、季风
等相关概念的了解。
教学组织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确 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
逻辑性。
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
合作探究。
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
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材结构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季风 气候的定义、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季 风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季风气候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季风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综合气温和降水,中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呢?可以以某一地,如北京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气候特点。
这时,最好能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学生根据统计图,可以分析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或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或低温)干燥(或少雨)。
中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这一点学生都能掌握。
那么,我国的气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季风气候有何不同呢?这里要强调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点。
所谓大陆性特点,主要是气温年较差偏大,而全年降水量偏小。
教材主要是从前一方面来分析的,后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将我国的季风气候与日本的季风气候相对比来说明。
利用教材第57页给出的对比表,学生能分析出我国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气温偏高,冬季气温偏低,因此气温较差较大——这正是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雨热同期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有雨热同期的特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因为这两者都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二者配合得好也正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教材中的分析已比较明白,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掌握这些内容。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增加一些材料,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气候复杂多样
这是我国气候的又一主要特征。
这里可通过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
复习,强调其多样性来说明。
如果能再结合气候的影响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季风、地形等来分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加深。
至于由于气候多样性而带来的生物的多样性,教师可引入一些数据和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利 用 季 风 区 与 非 季 风 区分 布 图 ,读 取 两 者 分界 线 ,并 根 据 降 水 柱 状 图分 析 季 风 区与 非 季 风 区的 降水 差 别 。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 ,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记住锋面 雨带 的推移规律。 结合亲身感受 ,了解季风气候带来 的灾害性天气 。
概念讲解 :
季风 ,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
63 观 察
立 足 探 究 注 重 交 流 打 造 优 质 高 效 的 数 学 课 堂
江 苏省 启 东 市祖 杰 小 学
“ 究是教学的生命线”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给学 探 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 ,并尽 可能多地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 会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 现 。 交流 中提 高。那么 ,如何才能打 造 在 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呢?
( 学生对照地 图册 的中国地形 图 ,找 出季风区与非季风 区分
界 线 上 的 主要 山脉 )
3 季风区与非季风 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 . 以广州与 吐鲁 番
作对 比)
三、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理 解 我 国 的 气 候 深 受 季 风 的 影 响 ,从 而 能 将 所 学 知 识 用 于 实
辨析 :季风指 的是 一种 风 ,而季 风气候 是指一种气候类型。 ( 过渡 )既然说 我国季 风气候 显著 ,那么影响我国的季风到 底有哪些呢? ( 展示 我国冬 、夏季风示意 图) 自主探 究:培 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 生 阅读 课 本 P 8 21 、 图22 3 图 .9 .0,分 析 冬 夏 季 风 特 征 , 结 合 《 评》完成表格 。 学 风 向 陆 地 气 压 源 头 特 点 影 响 各 地 降水 ,加剧 方 夏 季风 到 达地 区 ,降 水 普 遍 寒冷 ,增大南 北 差异 我国 降水集中 季 使 过 渡 : 在 我 国 ,根据 实 际 情况 划 分 出了 季风 区与 非 季风 区 。 展 示 季 风 区与 非 季 风 区 的 划 分示 意 图 : 冬 季 风 夏 季 风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2.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启发诱导
四
一、导入新课:
1.古诗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东风”是什么风呢?它是从东
边来的呢还是往东边去的呢?大家想一想。
风向:风的来向
2.提问: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这里冬、夏经常刮什么风?
3.反馈:冬天盛行偏北风,夏天盛行偏南风。
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叫季风。
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
4. 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我国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偏北风,冬季风寒冷干 燥,我国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风,夏季风温暖湿润。
季风区: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
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区域。
五.课堂板书
风向:风的来向
季风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气候季风区: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
显著影响: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
六.作业
课本P38活动题。
中国气候3.2

冬季风的主要特点:秉性、厚度、方向、影响时间、范围、 进退速度、强度
热带海洋气团: 冬季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西风南支急流沿喜山南侧 东流,经缅甸阿拉干山东面时形成一个滇缅低压槽。这时 南海高空有一副热带高压存在,于是暖而湿的热带海洋气 团沿此低槽流入我国云贵高原一带,称西南暖流。
热带大陆气团:西风南支
(三)四季的划分(图集P39)
我国四季的划分是根据候平均气温来确定的(五天为一候, 全年73候)。 候平均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的开始,高于22度为夏季开始, 候均温10-22度间为春、秋季。这样划分出来的四季同当地物候 现象大体相符。 根据据上术标准,我国各地的四季分配差异较大。 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较为均匀,可谓四季分明。 东北北部、青藏高原有相对的暖季,没有真正的,冬长8个 月,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其中藏北高原则全年皆冬。 东北南部和蒙新一带,冬长半年以上,夏季只有2个月,属 四季分明中的冬冷夏凉。 南岭以南有相对的冷季,没有真正的冬季,夏季长达10个月 之久,为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云南高原属四季如春(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
气候大陆性强的表现 (1)气温年较差大 (2)气温日较差大 (3)最冷月和最热月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 (4)多数地区春温大于秋温 (5)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多,但集中性强 (6)大陆度大
(2)气温上具有显著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3)降水上具有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强 度大(干旱地区除外)的特征
(2)冬季锋面
气 团
寒潮冷锋
天气现象
主要影 响范围
影响 时间
华南准静止 锋 昆明准静止 锋
(二)夏季风
1、夏季风的形成 高空环流:高空大气环流在北纬40度以北为西风带控制, 北纬40度以南广大地区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近地面:海陆季风 2、夏季气压活动中心 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副高、南太平洋副高、印度洋副高 3、夏季盛行气团与锋面活动 (1)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A 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低空急流,经印 度半岛、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B 源于澳大利亚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成西南风,有时影响 我国华南与华中。 以上两支西南季风又称赤道海洋气团 C 源于北太平洋副高的东南季风以热带海洋气团的形式流动。
浅析我国季风气候的显著性

参考文献 :
[ 1 ] 教 育部 基础教 育司 , 教 育部师 范教 育 司组 织. 体 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修 [ M]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0 0 4 — 0 5 . [ 2 ] 《 走 进新课程 》 丛书编委会 , 体 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研制 组.
体 育 与健 康课 程 标 准 ( 实验 ) 解读 E r a ] . 武汉 : 湖 北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4 .
关键词 : 季风; 季 风 气候 ; 自然 带 ; 径流 ; 气 象 灾害 我 国东 部 地 处 世 界 最 大 的 大 陆 和 最 大 的 大 洋 之 间 的 过 渡 地 部分地 区寒冬夏海 陆之间热力对 比十分强 烈 , 加 上庞大 的青藏 高原热力 、
价, 让学生 了解 自我 , 解 剖 自己; 从互评 中, 增进 了解 , 促 进沟通 , 提
动手能力 : 体现模块教学 的拓展部分 , 是教学的延续 。 例如 , 课 高合 作能力 , 体现评价 的客观性 ; 教师 的评 价应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后 布置 收集相关资料和课余 锻炼作业 , 对开 阔学生 的学习视野 、 拓 学生 , 看到学生 闪光 的一面 , 多鼓励 , 常激励 , 帮助学生树立学 习的 展学习内容 、 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培养学生 的动手动脑能力等都 自信 心。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考核 : 技能和体能主要采取考核 的形式进行 , 参照评价等级和 评分标准确定 学生 成绩 。 3 . 模块考核——技 能、 体能
高 中模块教学是在打破行政班界 限,根据学生 的选项 组成新 的模块教 学班级 , 每次模 块班级 的组合 , 生源都会 出现新的变化 。 因此 , 加强修 习课时 的评 价 , 就成为对学生 动态管理 的有效方法 ,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 自律 、 自纠 、 自尊能力 。
初二中国气候特征

初二中国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特点:①季风气候显著;②气候复杂多样。
(略)在初一地理中,曾讲过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中国是东亚五国之一,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显著。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与此有关的几个概念。
什么是季风?季风是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改变风向的风。
什么是风向?风向是风来的方向依旧风去的风向?在许多同学心中依旧不确定的。
假如风是从东边吹来的,自然确实是东风,从西边吹来,自然确实是西风。
因此,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风是空气流淌形成的,空气可不能乱流淌,就看起来水可不能乱流淌,它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淌。
空气也要向低处流,只是是从高压向低压流。
那个地点又涉及到一个词——气压。
气压对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小孩们来说,没有切身感受,我们就尽可能说得简单一点。
我们明白,空气有重量,空气的那个重量对地表形成压力,这就形成了气压。
严格地说,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的重量。
那么气压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轻重。
那么,气温热空气更重依旧冷空气更重呢?许多同学不明白。
那我如此说,热空气中,空气膨胀,密度更小,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小。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热气球,将空气烧热,空气就膨胀变轻了,热气球就飞上天了。
因此,热空气更轻,热空气形成的气压就更小,反之,冷空气收缩,密度更大,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大。
简单地说,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现在,我们来看处在亚洲东部的我国,冬夏季风是如何样形成的。
夏季,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升温,陆地和海洋谁升温快呢?我听到了两种意见,有的说陆地升温快,有的说海洋升温快。
我打个比方,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玩,池塘边的一堆沙代表陆地,池塘里的水代表海洋。
你们印象中,夏天,都在升温的时候,沙升温快,依旧水升温快?对了,意见比较统一,是沙升温快,水升温慢。
当沙专门热的时候,水还专门凉,因此我们在炎热的时候都喜爱在水里去泡一泡来凉快凉快,而可不能到地上打个滚来凉快。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夏天都在升温的时候,是陆地升温快,依旧陆地升温快?对了,现在没有分歧了,是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