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读书笔记字数5000
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

三一文库()〔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君主论读书笔记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icclolo Maciavlli 1469---1527)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
他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里对意大利几百年来的政治实验和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实际从政经验的理论概括。
他对国家政治生活本质的赤裸裸揭露,扭转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政之本质的虚假认识,把传统政治从伦理道德的阴影下成功地引导到权力上来,对于人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当时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政治国家观正在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揭穿了传统政治伦理化的虚伪面纱,不仅成为后人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历代君主们提出了一整套统治策略和政治权术,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君主论》的主要论点是:国家的福利证明任何行动路线的正当性。
在政治事务中,政治需要压倒伦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是不同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准则的。
马基雅维里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公平交易可能是一种代价太高的奢侈的行为,为了便于交易,也许有必要采取欺诈和暴力行为,这种做法在人们看来似乎是难以接受的,并且可能是有罪的,但在政治领域却是例外。
这体现了马基雅维里的“国家与道德毫不相关,政治和伦理应该彼此分离”的中心观点。
马基雅维里相信,政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一章中谈到了二种国家形式,君主制和共和制并分析了君主国的具体形式,根据君主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获得他的地位分为世袭的和新奠基缔造的两种。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君主论》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一个神秘的城堡里探险。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抛出的观点,既犀利又现实,有时候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有时候又让我眉头紧皱。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君主如何获取权力、保持权力的事儿。
比如说,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有时候不能太善良,得有点“狠劲儿”。
这可不是让君主去随便欺负人,而是在面对威胁到自己权力和国家稳定的情况时,要果断出手,不能心慈手软。
我就想起了历史上的那些君主们,有的因为心太软,结果被人篡了位;有的则因为够果断、够聪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争夺皇位的时候,那可是毫不含糊。
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看起来有点残酷,但他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并且开创了贞观之治。
你说,这要是他当时优柔寡断,能有后来的大唐盛世吗?还有啊,马基雅维利说君主得会伪装。
这可不是教君主去骗人,而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要懂得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比如说,明明心里对某个大臣有所不满,但表面上还得装作很信任他,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出手。
这让我想起了明朝的嘉靖皇帝,他整天躲在宫里炼丹修道,看似不理朝政,可实际上把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这一手伪装的功夫,可真是厉害。
书中还提到,君主得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得是忠心耿耿的那种。
这让我想到了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建立了自己的亲信部队——粘杆处,靠着这支力量,他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是全盘接受马基雅维利的观点。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每个君主都按照他说的那样,不择手段地去获取和保持权力,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吗?但反过来一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许这些手段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另外,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挺有意思。
他觉得人大多是自私、贪婪的,所以君主不能对人太过于信任。
这让我想起了在职场上,有时候真心对待别人,却不一定能换来同样的真心。
有些人表面上跟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可能为了一点利益就把你出卖了。
读完《君主论》,我感觉自己好像窥探到了政治的一些秘密。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这本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君主的统治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开篇就指出,君主国的种类有世袭君主国、全新君主国、混合君主国等。
他认为,不同类型的君主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君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对于世袭君主国,由于其统治基础相对稳固,君主只需遵循祖先的传统和制度,不大幅度改变既有的秩序,就能相对容易地维持统治。
然而,对于全新君主国,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新君主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手段来建立权威,获取民众的支持。
马基雅维利强调了武力和权谋在君主统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不能仅仅依靠道德和善良来治理国家,有时候必须使用残酷和狡诈的手段。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君主应该以美德和正义来统治。
但马基雅维利指出,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过于善良和正直可能会使君主陷入困境。
例如,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如果君主过于仁慈而不果断采取行动,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同时,他也强调了君主必须善于运用权术。
君主应该懂得如何操纵人心,如何在各种势力之间保持平衡。
他举例说,君主应该善于奖励和惩罚,让臣民对自己既敬畏又爱戴。
但这种敬畏和爱戴并非基于纯粹的情感,而是出于对君主权力的畏惧和对利益的考量。
在谈到君主如何获得声誉和荣耀时,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需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勇敢和果断。
他说,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随那些有勇气和决心的领导者。
而且,君主还应该善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让民众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君主可以为所欲为。
马基雅维利也提到了君主需要遵守一定的底线和原则。
君主的行为应该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为目标,如果过度滥用权力,导致民不聊生,最终也会失去统治的基础。
书中还探讨了君主与大臣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善于选拔和任用贤能的大臣,但同时也要对大臣保持警惕,防止他们权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前段时间,我读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要说这书,一开始我是被它的名声吸引的。
大家都说这是一本探讨君主统治之道的经典之作,我就好奇,到底能有多厉害?翻开书之后,我发现它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可没有那种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各种具体的例子和犀利的分析,把君主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说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他谈到君主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要懂得如何运用权力,还得会分辨身边的人是真心还是假意。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君主,像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可不就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嘛!他善于纳谏,身边有魏征这样直言不讳的大臣。
李世民明白,要治理好国家,就得听取不同的意见,哪怕这些意见有时候让他面子上挂不住。
这就好比马基雅维利说的,君主得有胸怀,能容得下别人的真话。
还有啊,书中提到君主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使用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
这可不是说让君主去作恶,而是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要懂得灵活应变。
比如说,在战争中,有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可能需要用一些计谋。
这让我想到了三国时期的曹操。
曹操在乱世中崛起,他的手段有时候确实让人觉得不太厚道,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能够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站稳脚跟,建立自己的势力,也是有他的本事的。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是全盘接受马基雅维利的观点。
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经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君主论》让我对权力、政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马基雅维利在书中强调了君主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君主,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坚强的意志。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咱不是君主,但在生活中也需要有这样的品质啊!比如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轻易退缩,要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不能盲目冲动。
就拿我上次参加的一个比赛来说吧。
《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对君主的统治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君主为了维护统治和获取权力可以采取的手段。
他认为,君主不必总是遵循道德规范,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使用欺诈、暴力等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因为传统观念中,君主应该是道德的楷模。
然而,马基雅维利却指出,在政治的舞台上,过于拘泥于道德往往会导致失败。
马基雅维利强调了君主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
实力不仅包括军事力量,还包括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
一个软弱的君主很容易被推翻,而强大的君主则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
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既要让人民畏惧,又要让他们敬爱。
畏惧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实现,敬爱则可以通过给予恩惠和展现公正来获得。
但在两者之间,马基雅维利更倾向于让人民畏惧,因为他认为,人们对于恐惧的记忆往往比对于恩惠的记忆更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君主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策略。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保持警惕,不能轻易相信其他国家的承诺。
在国际舞台上,利益是永恒的主题,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利益的权衡。
因此,君主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清其他国家的真实意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他还指出,君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结盟,但这种结盟必须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出于情感或者道德的考量。
关于君主的用人之道,马基雅维利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应该仅仅看重他们的出身或者地位。
同时,君主也要对臣下保持一定的控制,防止他们权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对于那些忠诚且有能力的臣子,君主应该给予奖励和重用;而对于那些不忠或者无能的臣子,则应该坚决予以铲除。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君主论》中的观点视为绝对的真理。
君主论读后感5000字

君主论读后感5000字《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它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世界政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君主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政治、权力和统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了“以目的论”的政治观点,即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他认为,君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采取行动,而不是被道德规范所束缚。
这种以目的论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但却更贴近于现实社会的政治运作。
通过对《君主论》的阅读,我认识到政治领袖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往往需要做出一些看似不道德的决策,但这些决策却可能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着想。
这种以目的论为基础的政治观点,给予了我对于政治行为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其次,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于统治者的品质和行为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果断、勇敢、智慧、机智等品质,以应对各种政治挑战和危机。
同时,他还强调了统治者应该具有灵活的政治手段,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
通过对《君主论》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政治手段。
这些品质和行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也为我对于政治领袖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于政治权力和统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提出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实际的掌控和运用,而非来自于神权或传统。
通过对《君主论》的阅读,我对于政治权力和统治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实际掌控和运用的基础上。
最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于政治战略和政治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君主论》这本书,一开始真把我给绕晕了。
这书里讲的那些君主的权谋之术、治国之道,乍一看还真有点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嘿,还真咂摸出点滋味来。
书里提到君主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权力,怎样运用手段去治理国家。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古装剧。
剧里有个小国的君主,那家伙,一开始接手国家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周边的邻国虎视眈眈,国内的贵族们勾心斗角,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这君主呢,一开始还想着用仁慈和善良来感化大家。
结果呢,那些贵族根本不买账,反而觉得他软弱可欺,变本加厉地争夺权力。
邻国一看这情况,觉得有机可乘,直接派兵侵犯边境。
这下可好,国家陷入了危机。
这时候,君主终于明白了,仁慈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开始改变策略,变得果断和强硬。
对于那些不听话的贵族,他不再姑息,该打压的打压,该铲除的铲除。
对于外敌,他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展现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
记得有一场战斗,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君主穿着厚重的铠甲,骑在高大的战马上,挥舞着长剑,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奋勇杀敌,那喊杀声震耳欲聋。
不过,这君主也不是一味地强硬。
他知道,打完仗后,要安抚百姓,要让国家尽快恢复生产。
他减免了赋税,还亲自去视察农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
百姓们看到君主这样关心他们,也渐渐对君主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再回到《君主论》这本书,我发现书里说的很多观点和这个君主的经历还挺相符的。
比如说,君主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力量,要有自己的亲信和军队。
这剧中的君主就是吃了这个亏,一开始太相信那些贵族,结果差点丢了江山。
还有啊,君主得懂得审时度势,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进攻的时候进攻。
就像那个君主,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没有盲目冲动,而是先想办法稳住局势,然后寻找时机反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些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也能找到影子。
比如说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也得有自己的权威,要懂得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的读书笔记》《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点,对君主的统治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各个城邦国家之间相互争斗,外国势力也趁机入侵。
这种动荡的政治环境促使马基雅维利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君主论》便是他思考的结晶。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和争议性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强调君主应当遵循正义、善良和仁慈等美德。
然而,马基雅维利却指出,在政治斗争中,仅仅依靠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君主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强调了君主权力的重要性。
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抵御内外的威胁。
为了获取和巩固权力,君主可以使用暴力、欺诈等手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君主可以肆意妄为,而是要在必要的时候果断采取行动。
例如,在面对叛乱和外敌入侵时,君主不能犹豫不决,必须迅速而坚决地予以镇压。
马基雅维利还探讨了君主应当如何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当了解自己的臣民,善于运用赏罚来激励他们。
同时,君主也要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用人方面,君主应当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不是仅仅依靠出身和关系。
并且,君主应当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不要让臣民轻易揣摩到自己的心思,以免被他人利用。
关于君主的品德,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必总是表现出善良和正直,但在必要的时候要能够伪装出这些品德。
他举例说,有时候君主需要表现出仁慈,但在某些情况下,又必须展现出残酷,关键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这种观点虽然看似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但马基雅维利认为,这是在政治现实中生存和成功的必要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论》读书笔记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
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
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
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
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
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
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
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的关系。
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
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
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1《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2《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是: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
1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赞成君主依靠自己集结的军队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
而提到君主通过其他的军队或者方式获取权力之后面临亟需强化自己权力的困难的时候,作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对于君主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这一问题的看法,个人认为这也是至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比较了有关君主的几组关系: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酷,守信与失信,受人爱戴与受人敬畏。
结合这些比较内容的分析,作者对君主如何避免受人憎恨、怎样赢得尊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把政治学的基础从道德移向了权力。
比如,作者认为君主大可不必刻意避免残酷的做法,因为适当的残酷比过度放任的无序要更有效。
对于一些在世人看来是邪恶的东西,君主要学会使用,而不应该为了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一味追求善。
写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君主论》如此容易引起争议。
在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观点,一反之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大家塑造的基于道德的理想社会,将政治问题从道德转向权力的驾驭和使用。
因此,也引发了我个人对于道德和权力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或者角色的思考。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和君主(拿到现在来说便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或者群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
这点从人类个体的独立性来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人类只身来往世界的特殊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性格深处的独处性。
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他会寻找一些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而一些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的人组合到一起,通过本质上令人敬畏的方式承担起管理一个群体的职责,从而也就形成了统治者的雏形。
于是,统治阶级适当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就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权力。
在历史上,有关权力比较有名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的“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二是帕森斯所持有的“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
通过这两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权力逐渐成为君主和统治阶层(更准确地说是掌权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难以逾越的意志。
拿到当今来看,这种现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很多掌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过度为自己谋私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似乎有一种现象,在政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权力和道德之间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着二1《君主论》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者的结合,正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府和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君主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理想的政府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来建立和运行,而现实的政府则是靠君主运用权力,哪怕会触及到道德问题。
那么是不是这样意味着权力和道德真的就无法结合了呢?其实未必。
至少从个人觉得,这种可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那样,掌权者适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有一个度。
对于马基雅维利所提到的君主的权术,我们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掌权者需要一定的能力来驾驭自己的权力,来管理某一地区或国家。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对于掌权者来说,真正高超的权术是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寻找到一个掌权阶层利益和普通民众利益的契合点。
关于这点,我觉得罗素所持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伟人的道德具有双重渊源,“一方面他们尊重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同情心使他们为别人希望他们自己所希望的东西”1。
这里的同情心不应仅仅是一种本能,更应当是一种后天主动性的品行。
一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这毕竟只是短期效果,如果着眼长远的话,还要有一种能够催生人们对权力本质认识深化的动力。
至于什么可以充当这种重任,由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但笔者会继续探索下去。
最后,回到《君主论》本身,至于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有很多猜测和评价,有人说他为后世掌权者提供了更好的掌权模板;也有人说,他只是还原当时的政治现实,保存历史的完整性;还有人说,他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让更多的平民了解到政治内部的一些东西以便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和掌权者。
但从我个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君主论》的读者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内容。
“正如那些描绘风景画的人们置身于平原是为了了解山峦和高地的本性,置身于巅峰是为了了解低地的本性一样;明了人民本性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明了君主们本性的人则应该是人民中的一员。
”2用马基雅维利的则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希望掌权者和人民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权力和道德的时候,达到一种殊途同归的情形,最终能够交汇于历史的某一点。
1罗素《权力论》第十五章2选自马基雅维利呈洛伦佐·德·梅迪奇殿下书《君主论》的读书笔记——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继前14章阐述对王国的获得和保留还有对各种武装力量的看法后,马基雅维里从第15章开始讲述君主树立权威所需要的品质和注意事项。
马基雅维里在这本为君王写的书中特别强调了人民对国家的作用,但很明显,他在书中还是把民意作为了一种工具。
他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为此,君主要让自己受到民众的尊敬,如果不可以,就让自己为民所畏惧。
为民所敬和为民所畏,一切只是为了让君主更牢固地掌握政权。
这是政治活动的主要目标——取得并保有政权,我不认为创造优良政治生活和被统治者的福利是统治者的目标——连次要目标或从属目标都不算。
它们只是实现主要目标的手段,采用这些手段的原因是它们能够维系君主的统治。
如果君主需要让人民尊敬他以维系自己的统治,他会这么做;如果君主需要让人民畏惧他以维系自己的统治,他会这么做;如果君主需要人民对他既尊敬又畏惧,他一样会这么做。
有人这样评价马基雅维里:尚在人世之时,马基雅维里就被视为“邪恶的导师”。
不仅遍布意大利的小暴君,连同法兰西、西班牙、日尔曼的大暴君,狩猎和取乐之余,最大的乐趣恐怕就是研读《君主论》了。
后世更不用说,几乎每个向往权力和拥有权力的人都秘而不宣地成为马基雅维里的弟子。
但我认为,如果把《君主论》看作是玩弄权术者的教材,未免太肤浅了。
卢梭说:“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大众讲课。
”我想这句话是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 《君主论》讲述的那些策略,既可以被君主用作巩固自己王位的权谋,也可以被平民用作为人处事的准则。
这种观点可以从《君主论》的文字中找到答案的。
我在下面摘录一些来证明:君主丧失国家只能怪自己,“因为在过好日子的时候他们从不考虑到糟糕的日子……等到恶劣天气来临的时候,他们只想着逃走,而不是想着如何抵挡。
”(24章):这句话的前半句与中国传统的“居安思危”思想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人类的智慧是不分民族与文化界限的。
后半句告诫人们在逆境中应该奋起反击,积极应对,而不能坐以待毙。
“不是依靠你自己得来的解救是没有用的,只有那些依靠你自己和你自己的能力得到的解救才是可靠的,确定和持久的。
”(24章):这句话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听天由命,更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
我想这句话可以算是《国际歌》中那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渊源。
“命运如一条咆哮的河水……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在天气晴好的时候事先修筑堤坝。
”(25章):这句话相当于中国古语中的“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提醒人们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要提防潜在的危机。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如果你想要她俯首帖耳,你就必须打她,虐待她。
”这句话从份体现了他战胜命运的信念,但这句话中的论据我无法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其可靠性,一来不忍心下手,二来对这个办法是否适用于我女朋友深表怀疑,不敢冒险尝试。
2. 君主论表面上看是教君主如何使用权谋,事实上是想把封建君主各种阴谋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更好地防范君主使用这些阴谋,劝人为善。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些奇特,我目前还没有在那本论著中读到这种说法。
这是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学院一位04级的学长偶然谈到马基雅维里时,他所提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