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和译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原文:[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卖炭翁翻译:有个卖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烧炭。
他满面的灰尘,烟火熏烤他的脸,两鬓苍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呢?只想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心里担忧炭不值钱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积了一尺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饿了,太阳已升高了,他才赶到集市的南门外泥地上休息。
那飘然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穿黄衣的是宫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车头吆喝着牛往北走。
一车炭足有—干多斤,宫使强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却也没办法。
宫使扔下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子朝牛头上—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三、卖炭翁原文赏析:(一)内容分析《卖炭翁》这首诗是自居易新乐府诗中最突出的一首。
在这首诗的下面,诗人有一段小注:“苦宫市也。
”这个注脚,有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整首诗共两大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为前面的六句,介绍了卖炭翁的生活情况。
他长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烧炭卖炭过日。
辛勤的劳动,使他的脸烤成烟火色,双手黑黑的,人也过早地衰老,已经两鬓斑白了。
这辛勤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营生,用炭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第二层,是中间的六句。
写卖炭翁一早就赶着炭车进城去卖炭的情况。
七、八两句,先写他内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单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担心炭卖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点,他已经顾不上挨冻了,想的是早一点把炭卖掉,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九至十二句,写他进城卖炭的艰辛。
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难得的卖炭机会,于是天刚拂晓便拉着炭车,在冰天雪地上赶路,这辛劳自然不言自明。
《卖炭翁》原文、注释及翻译

《卖炭翁》原文、注释及翻译《卖炭翁》原文: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注释: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木柴。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的样子。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掉转。
叱:吆喝。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集市北边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x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钱。
《卖炭翁》翻译:有一个卖炭的老翁,常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诗歌鉴赏】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赏析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2、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3、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5、可怜:使人怜悯。
6、愿:希望。
7、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8、困:困倦,疲乏。
9、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0、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2、把:拿。
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3、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4、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5、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6、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7、系(j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格。
白居易《卖炭翁》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卖炭翁》诗歌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诗歌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卖炭翁原文全文

《卖炭翁》原文及译文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
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卖炭翁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卖炭翁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
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
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译文或注释: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著名乐府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流传广泛,被后人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篇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三冬严寒自烧炭,九夏酷热汗如雨。
山中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
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得钱何所营?烧炭的老人住在南山中,他砍伐木材烧成炭,为了谋生。
他满脸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黑的,显得非常苍老。
他卖炭得到的钱,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严寒的冬季,他独自在山中烧炭,酷热的夏季,他挥汗如雨,辛苦异常。
他心中担忧炭的价格太低,希望天气寒冷,这样他就可以卖更多的炭。
但是他卖炭所得的钱,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没有任何多余的享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他为了生存而勤奋劳动,却依然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
诗中通过描写老人的衣着、外貌和劳动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篇2卖炭翁,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译文及注解:卖炭的老人,在南山中砍柴烧炭。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做什么?用来维持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食物。
这首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解》篇3卖炭翁,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得钱好过年。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在南山中伐木烧炭的老人,为了谋生,他把烧好的炭运到市场上去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
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她满脸尘灰,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手指头被火熏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碾着冰雪,赶往集市去卖炭。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
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休息。
有两个人骑马扬鞭,轻快洒脱地来了,那是谁呀?一个是穿着黄绸衣裳的太监,另一个是穿着白衫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上称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赶着炭车,往北就走。
那一车木炭,有一千多斤重,宫使赶着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系在牛角上,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fǔ)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其醨(l 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
[1]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
,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去:离开。
19.不复与言,复:再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
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