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点及难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搭理考复习大纲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1、天系通通级别:河外星系←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运动特点 :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3、由于地球上有生物,因此地球是一颗特其他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面条件: 包括太阳坚固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己条件:(1)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因此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因此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 (3) 地球上有液态水 ( 能形成海洋 ) 。

§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本源,它可以保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供应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经过人为转变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激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引起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 3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体为24 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体为23 小时 56 分 4 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体为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 ( 1) 昼夜更替现象;(2) 不相同经度出现了不相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 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辉、晨昏线,注明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高一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归纳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理环境,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地球及其成分的演化和变化。

高中地理学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一些知识点难度较大,下面给出几个例子。

1. 地貌演变地貌是指一定范围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貌发育史和其规律等综合性自然地理学问题。

地貌演变是指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貌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

地貌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地貌形态,如高山、平原、丘陵、海岸等。

因此,理解地貌演变的规律,对研究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经济地理社会经济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表空间上的经济活动以及地理条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涉及工业、农业、城市化、交通、环境污染等方面。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理解社会经济地理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 气候变化气候是指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气温、降水和风向风速等常年平均情况以及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一般趋势。

气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候灾害如洪涝、旱灾、台风、冰雹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以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地理学习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但只有掌握了这些难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和与之互动的自然和人类环境。

除了以上三个例子,高一地理学习还包括其他许多知识点,如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理解地理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键。

例如,讲解板块运动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地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灾害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因为板块运动是地球变化和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根源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必修一: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地理部分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部分)

高考地理部分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部分)

高考地理部分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部分)1、地球生命存在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运行环境(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特征)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大气的保温和调节作用等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自身条件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层,经过漫长演化,适于生物呼吸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和大气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空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1)三个力的特点 (2)三个力对空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的影响 (3)图示风向(北半球为例)4、我国酸雨的分布及原因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 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我国南方各大城市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多是高硫含量的煤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也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则相反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广阔,风力强劲,易于气体扩散。

5、海水温度: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空间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表层温度随纬度而降低影响海水 太阳辐射 季节变化:夏季得到多,温度高,温度随季节变化温度的因素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m 以下常处于低温状态 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地区温度较高,寒流流经地区温度较低 海水对气温 原因:海水热容>土壤>岩石>空气的调节作用 结果: 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6、海水盐度原因分析:(降水量小,蒸发量>降水量) (蒸发量减小)(降水丰沛,降水量>蒸发量)101010101008100610041004F F 1F 2F 2HpaHpa风向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受二个力的作用)与等压线平行影响因素:气候(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偏高、寒流偏低)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最低海区:波罗的海(有大量淡水汇入、蒸发又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7、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3. 地图投影: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及其特点。

4. 坐标定位:学会使用经纬度进行地理坐标定位,了解不同坐标系统的区别。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掌握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识别并理解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与湖泊: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类及其地理意义。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理解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外力作用:掌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及其地貌表现。

- 地貌类型: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过程。

4. 土壤类型与分布: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识别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布局: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 工业区位:掌握工业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 交通运输:- 交通网络: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识别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1. 第一章节: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白昼和黑夜,公转使得地球有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是地球上点的几何位置坐标,经度决定东西方向,纬度决定南北方向。

•地球表层的特征:地球表层有大陆和海洋两大特征,它们是地球表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考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如何使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掌握地球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并能使用它们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难点•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熟练运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2. 第二章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日地月系统的特征: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天体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大定律描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重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掌握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熟练运用开普勒三大定律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

难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过程,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原理。

•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深层含义,理解其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解释。

(以下章节内容和格式与前两章类似,此处省略)3. 第三章节:地球的水资源知识点•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水,只有少部分是淡水,而且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和河流之中。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重点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掌握如何识别和解读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学会制作简单的地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运动: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等大气层特点,掌握风、气压、气温等基本概念。

- 气候类型与分布:学习柯本气候分类法,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在全球的分布。

-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了解极端天气事件的形成与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掌握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

- 海洋地理特征:了解海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掌握海洋与气候、海洋资源的基本知识。

- 河流与湖泊:学习河流的流域、水系结构,了解湖泊的类型和分布。

3. 地貌学:- 内力地质作用:理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的基本概念。

- 外力地质作用:掌握风化、侵蚀、沉积、冰川等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地貌形态。

- 地貌类型与分布:学习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和特征。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 城市化进程:探讨城市化的概念、历程和影响,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问题。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类型和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了解工业区位理论,掌握不同类型工业的分布和特点。

- 交通运输与贸易: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布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3. 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学习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了解文化扩散的方式和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地图符号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用于表示地理事物和数值。

3. 地图的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的曲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不同的投影方式会导致地图上的方向、面积、距离和形状产生变形。

4. 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其中对流层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以及各自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和暖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如砖红壤、棕壤、黑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规律:沿海、沿河、平原地区人口密集。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速度、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各自的地理分布特点。

- 工业布局的因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

-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等。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路线与贸易伙伴:国际贸易的主要航线和贸易伙伴。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洋流知识三步曲河南/赵敬君洋流涉及范围广、名称多,不好记忆,加之学生对洋流的成因难理解、分布记不准、影响不理解,所以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下面给出学习这部分知识技巧的三个步骤,即首先理解洋流的成因,推理记忆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其次是结合模式图,掌握每支洋流的具体分布,自行绘制各海区洋流分布图;三是例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辨析成因,掌握分布1、洋流的形成原因(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和盛行西风。

(2)密度流:由密度较低的海区(水面较高)流向密度较高的海区(水面较低),如海水由大西洋表层流入地中海。

(3)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如秘鲁寒流为水平补偿流,附近上升流为垂直补偿流。

2、区分洋流性质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3、判断依据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

4、全球洋流分布规律总结(1)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规模很大,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

它是海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海流),洋流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

(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性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西流去,呈逆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东流去,呈顺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

二、绘制模式图,具体落实联系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大势,绘画出洋流的分布模式图,进而落实每支洋流的名称、流向和性质,如图所示。

三、结合实例,注重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解环境类型影响举例气候促进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形成沿岸荒漠环境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我国的舟山渔场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海洋航行航行速度;时间、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生态环境专题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⑹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自然灾害的“功”与“过”一、气象灾害1. 寒潮所谓寒潮即指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势力非常强大,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雨等现象,这种强冷空气南移的过程称为寒潮。

寒潮所造成的灾害有:强降温可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隆冬,内蒙古、青藏的畜群在寒潮中饱受冻灾、雪灾之苦。

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讯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等。

寒潮的“过”给人们印象之深以致掩盖了它带给人们的益处。

寒潮其实也有“功”:(1)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我国受季风的影响,冬天气候干旱,尤其是北方如遇少雪多晴的暖冬,农田的麦土随风吹扬,水分蒸发,地力减退,直接威胁着来年的春耕播种。

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致使表土凝结附着于地表,减少北方的扬沙天气;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适度的同时,春天消融的积雪,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还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球体表面受热不均,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斜”,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3)寒潮还可净化大气。

在冬季,人们易患流感,当病人咳嗽时,飞沫中包含有大量病毒,易造成传染。

寒潮来临后,带来大量雨雪,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飞沫中的病毒也会随雨雪而降落。

(4)寒潮带来低温,还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风力强劲、风向较为单一的大风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2. 风暴潮风暴潮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频繁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巨大,风暴潮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海洋灾害。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1949——1998年的50年期间,我国共发生中等风暴潮270次,平均每年5次以上,严重风暴潮灾害48次,特大风暴潮15次。

其中,造成显著灾害损失的有112次,1989——1998年的10年期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严重年份(1997年)超过300亿元。

风暴潮对海岸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1)对沿岸设施的破坏。

风暴潮最严重的危害是对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的破坏。

风暴潮席卷之处,房屋倒塌、树木和作物倒伏、船舶颠覆。

(2)沿岸蚀退作用加剧。

风暴潮时海水水位升高,海水向岸内推进,风浪和潮汐对沿岸的冲击作用增强,加剧海岸的蚀退作用。

同时,风暴潮使海岸填弃、河口加积、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势必导致沿岸的进一步侵蚀。

(3)沿岸生态系统的破坏。

风暴潮破坏农田,冲毁作物,海水的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4)海水入侵。

主要表现为海水沿地下通道以各种方式向内陆入侵,严重影响地下水的质量,潜在危害大,难以治理。

风暴潮在对沿岸环境破坏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建设和改造作用,主要包括:(1)对环境污染的改造。

风暴潮发生时,强大的水动力,将聚集在沿岸一带的污染物带到远海,加快污染物的自然净化。

(2)对水资源的补充。

对于目前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来说,尤其是北方沿海工业城市,风暴潮所带来的大量淡水对这些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3)对地下卤水资源的补充。

虽然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造成土壤盐碱化,但同时也使地下水的矿化度增高,补充了地下卤水资源。

3. 沙尘暴沙尘暴发生时伴随着大风,夹杂沙尘,风速大,危害大。

发生强沙尘暴时交通事故大量增加,飞机、火车、汽车常被迫停运。

但是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

(1)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

因为我国北方常有沙尘天气出现,而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2)沙尘颗粒有利于成云致雨。

沙尘颗粒并非圆形,而是表面凹凸不平,有利于水汽在地面上凝结。

(3)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沙尘粒子中富含有海洋生物必需的而海水中却常常缺乏的铁和磷。

粒径小的沙尘随风飘到海洋上空,降落后到达海水中,为海洋生物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铁和磷。

4. 台风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强风会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瞬息间使农田、村镇变成一片汪洋泽国。

严重的风暴潮,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但是,台风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即能带来大量降水,尤其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所带来的旱情。

二. 地质灾害1. 火山喷发早在2400多年前,地中海东部的克力特岛及附近的桑托林群岛上,曾出现过比罗马文化还要古老,且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文化,并出现过人口达十万之多的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城市。

但公元前1400多年,桑托林群岛中的赛拉岛上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地震和海啸严重地破坏了群岛及其周围岛屿上的城镇与村庄,降落的大量火山砾、火山灰把已经遭受破坏的建筑物与田园一起掩埋。

这个古老的文化城市就这样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20世纪初,帕累火山、卡特买火山等的爆发,大量火山灰使太阳辐射量比正常值降低20%~30%,造成了大面积降温,仅北半球平均气温就下降了0.5℃。

但是,火山灰落定后可生成肥沃的土壤,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耕作地,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火山灰十分厚,当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周围从事耕作。

2. 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后,通常使震区变成一片废墟。

但是大的地震常形成地裂缝、断层等,为科学考察提供了地质剖面,是难得的有利的一面。

“南极洲”知识梳理近年来,随着南极和北极考察的不断深入,南极和北极成为高考中重点考察区域。

这里对南极洲的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知识要点1.位置:⑴位于地球最南端,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⑵未来南半球各大洲跨越南极的交通中,南极洲是惟一的中间基地。

2.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

3.地形:⑴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以上;⑵冰层最厚的大洲,平均厚度1700多米(最厚处4000多米),有“冰雪高原”之称;⑶文森峰是最高峰,海拔5140米。

4.气候:⑴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⑵原因:纬度高,海拔高,高压控制,冰层反射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