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思想及现实应用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
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著名著作,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关于生态的观点。

他称生态的核心有两条:一是以
人为中心的观点,二是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观点。

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他认为,
人总是要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对环
境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

但是,同时他也指出,改善环境的途径不
仅仅是局限于个人做出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政府等去完善制度,以
确保整个社会和受影响的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在当今的现实中,人类的活动正在大规模破坏环境,因此,对马
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
的支持,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主动积极保护环境。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的思想,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利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Enlightenment作者:陈雪峰作者简介:陈雪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原文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108-113页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

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6期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手稿标题注释: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通俗解读研究”(批准号:L12WTA0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问题全球瞩目。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释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异化的制度本质、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

在生态危机问题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度张力,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2 9卷 第 8期 20 0 9年 8月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a f Be V i e st or l n o Hu i T Un v r i y
V 1 9 No8 o. , . 2
Au u t 2 0 , 6  ̄ 0 9 g s. 0 9 0 8 6
[ 稿 日期] 090 —0 收 20 .43
义上, 马克思说 费尔 巴哈毕竟还是个“ 理论 家” “ 和 哲学家 ” 。 马克思却把握到 了 “ 历史感性 ”的唯物主义 ,把感性理解为 感性活动,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 为对象 性的活动,这是马克 思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 从对象性的活动来理解 , 与 自然之 间的对象性关系有 人 两层含 义。 第一层含义是人与 自然之 间的 自然 性质 的对象性 关 系。“ 人直接地是 自然 存在 物。, ,【 】 的外 部 自然界是人 感性 维 持肉体存 在与进行 劳动实践 的源泉 。 先它给人 提供 了直 首 接 的生活资料 以维持人类 自身 的生存与繁衍 ; 次它为人类 其 的创造性活动提供 了场 所、对 象以及工具 。没有外部的 、感 性 的 自然界 ,人就没有 办法 生存 与生活。在这种程度上 ,人 与动植物一样都 受制 于外部 自然, 外部 自然作 为人所 依赖 与 欲望 的对象存在 于人 自身之外 。 但是人对于 自然并 不总是处 于受动 的地位 ,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在与 自然 的对象性 关系 中有着 自己的能动性 。 人会把 自己的现实欲求 与客观尺度 能 动 的结合起来 ,不断地将 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 出去 , 造出 创 物质 的与精神 的产 品。 这种外化 的过程就是人对其本质 力量 的确证过程 ,而作为场所、对象 以及工具 的外 部 自然就 是人 在确证其本质力量 时所 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 人只有凭借外 部现实 的、 性的 自然 界才能表现 自己的生命与 能力 。正如 感 马克思在 《 手稿 》中论述 的一样,人 “ 一方面具有 自然力 、 生命力 , 是能动 的 自然存在物 ” “ , 另一方面 , 人作为 自然 的、 肉体 的、感性 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 ,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 的 、受制 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作为 自然 自在 的存 , 在物既是能动 自主 的又是 受动 被限制的 。 外部 自然是人 的对 象 ,是人不可缺少 的、确证生命 的对象 :而人又是外部 自然 的对象 , 只有人在其 中存在 与生活,它才能充分体现 出其价 值 、展现其强大 的 自然力量 。 “ 感性 ” 也是 历史性的存在,人与 自然界对象性 的维度 是 同一事物 的两个方面 , 是说人是历史性 的存在 ,同时 自 就 然界也是历史性 的存在 。 对象性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与 自然之 间的社会性质 的对象性 关系。人 不仅是 自然存在物 , 而且更进一步是 “ 的 自然存在物 ” 人 ,即人是具有人性 与社 会性的存在物 , 而不单 单是一个 纯粹的 自然之物 。 这种人性 与社会性用马克思 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是 “ 类存在物 ” “自然 , 界,无论是客观 的还是主观 的,都不是直接 同人 的存在物相 适合地存在着 ”【,它们必须被赋予人性 ,被 人化 了以后 , 7 J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作者:黄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摘要:目前,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研究和解读往往大多是从“异化”角度来揭露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异化”关系以及透过这种“异化”关系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手稿》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的厌恶。

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做具体的论述,但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了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学思想。

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将会成为当下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生态;自然;异化一、马克思《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一)现实背景伴随着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作坊的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财富增加带来的贡献。

[1]按照理想的构图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达,人人富有的社会。

但是事实却事与愿违资本家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公平平等可言,只有金钱和利润。

为了获得利润和金钱,资本家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由于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对待自然关系上没有“和谐”可言,只有最大限度的征服自然,最大限度的夺取自然资源已供自己使用。

最终,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遭到浪费。

(二)理论背景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站在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进行研究。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把他们的思想机械的叠加,而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继承他们思想中的合理的内核。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微

基 金 项 目: 本 文是 天 津 市社 科 规 划 一 般 项 目: 掌握 意 识 形 态 工作 领 导 权 、 管理 权 和话 语 权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T J KS 1 3—0 0 4) 阶 段 成 果 作 者 简介 : 崔 欣 玉 南 开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教 育 学 院 博 -  ̄ j t =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性 危 机 、 生 态危 机 使 二 者 走 向 对 立 与 分 离 。 因此 , 为 了 实 现 二 者 更 高 级 的 统 一 . 为 了 实
现 自然 的 复 活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 马 克 思认 为 应 寻 求人 与 自身 、 人 与 自然 界 的 和
解 , 并 以 “ 人 的 自然 主 义 ” 和 “自 然 界 的 人 道 主 义 ”为 目 标 , 努 力 实 现 共 产 主 义 . 进 而 达 到 人 、自 然 、 社 会 的 和 谐 统 一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 关 键 词 】 《1 8 4 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生 态 ; 异 化 ; 共 产 主 义
【 中 图分 类 号 I A1 1 9
【 文献标志码 I A
【 文章编号 】 1 0 03- -01 66 ( 201 5 ) 06- 0041 10 4
d Oi : 1 0. a96 9 / i . i ss n. 1 0 03—01 66. 201 5. 06. 01 0
41 / 未来与发展/ 2 0 1 5 / 第 6期



方Hale Waihona Puke 法自然 界 . 人 类 j T J - j i f - 劳 动 的 对 象 , 才 有 劳 动 的 产 品 , 人 之 后 . 自然 界 都 对 人 类 进 行 了 猛 烈 地 回 击 . “ 都 对 我 [ 2 ] 5 5 9 在 这 里 . 恩 格 斯 所 指 的 “ 报 复 ” 便 类 才 能 创 造 更 加 发 达 、 更 加 进 步 的 人 类 社 会 。 马 克 们 进 行 了报 复 ”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其次,手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在面对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应该这些变化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来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 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些经典理论,其中包括异化 理论、自然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的本 质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失去了对劳动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 不是与之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 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读
基本内容
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 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手稿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 位,也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背 景、分析手稿的逻辑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举例论证等方式,全面探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例如, 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行其道,许多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沦为资本 家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 分离,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主义呼吁人们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在对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虽然着墨不多,却集中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这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如同他的其他学说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的珍贵财富。

它对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将有助于拓宽我们从伦理之维思考环境问题的视域,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它是在对论自然观与德国自然哲学批判和超越的根底上创立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现实把握而作出的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辨证地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

一切唯物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就是成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

马克思成认自然与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成认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在人具有意识之前,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之前,自然就客观自在地存在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的自在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此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似乎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原本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其二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真实的自然界的存在物。

因此,无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存在方式上看,人都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这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

马艳;杨星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5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在对先哲的自然观深入剖析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科学自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感性自然观。

通过梳理《手稿》中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进一步探究其主要内容,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疏远以及共产主义是二者实现真正和谐统一的路径。

新时代条件下,再审视《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维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马艳;杨星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3.青年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呈现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解读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与启示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思想及现实应用作者:陈澜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0期摘要: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依存到矛盾对立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社会高度,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43-03阶级对立出现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目的上的差异,环境问题由此出现。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三废”的恶意排放而造成环境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们在反思自身对待自然的行为时,无不赞叹马克思的高瞻远瞩。

当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环境危机尚未全面爆发的时候,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向世人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如下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源于自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74。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518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类所需生活资料的来源和仓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56,“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3]53。

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生命活动及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站,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

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没有了劳动对象,没有了能源和资源,没有了实践活动的舞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资料。

”[3]53是自然界哺育了人类。

2.“人化自然”是沟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两大关系的中介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体,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

经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后,自然已经打上人类主体意志的烙印,变成了人类生存所需的人化自然,它“绝对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4]48。

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劳动或相互交换其活动,又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样,人通过其他人体现自己的感性存在,自然界也通过人从而成为人的感性对象。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3]80。

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类力量和智慧的体现。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原始的未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已是凤毛麟角。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116。

3.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客体相互制约人类依赖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让自然为其生活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5]202,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密切关系。

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6]88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人的肉体的存在也要归功于人……通过生儿育女使自身重复出现,因而人始终是主体”[3]91,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超乎想象,其活动的范围已经从陆地和海洋扩大到遥远的太空。

尽管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107,成为创造的主体,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的、没有约束的,“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05。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既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界的某些部分可以被人类改造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否则,人类将遭受自然界的惩罚。

人类如果“要维持对环境的统治,他必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某些自然规律。

当他试图违背自然规律时,他总是破坏维持他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当他的环境迅速恶化时,他的文明也就衰落了。

”[7]古埃及、古巴比伦和玛雅文明逐渐失去昔日的光辉,最终留在了人类记忆的长河中,就是最好的例证。

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517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才能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恩惠。

二、环境恶化的原因1.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局限性——必然原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规律性。

但长期以来,因人们忽视客观规律,导致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结果与主观愿望的背离。

“咸海干涸问题”就是代表。

前苏联为了将荒漠变成良田,在流入咸海的主要河流上筑坝蓄水,开挖运河,由于水源被切断,导致湖水含盐度上升,鱼类难以生存,湖边盐沙肆虐,植物枯萎死亡。

当地居民深受白血病、肾病等病痛的折磨。

其盲目开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仅次于切尔诺贝利的核爆炸[8]。

造成此类惨剧的原因,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然、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某一联系被破坏,就会发生连锁反应。

二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受时空区域以及个人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使是正确的,但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则有可能是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错误的,自然界中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和认识尚未达到的部分,即使人类再聪明,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所处时代来准确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

三是人类过度改造,掠夺自然的不良后果有个滞后效应,人们只注重最近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而忽略对自身行为的长远后果的科学预测。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2]518。

权衡利弊,避免因图一时之利而造成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9]251。

2.科技的滥用——可能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它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但因科技的使用而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波普尔所说,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痛苦,它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成了资本家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和阻碍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工具。

工业革命后,工厂林立,高烟囱冒出的毒烟遮天蔽日。

城市人口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更是臭气熏天。

农药的过量使用,使植物、动物死亡。

化工厂的建立又污染了水源。

核泄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生化武器的采用,使土地寸草不生。

正是由于科技的滥用,才使科技成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

其实,科学技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因此只有正确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3.人类追求财富的行为和消费欲望的膨胀——直接原因从人出生吮吸母乳到成年时积累财富的历程,证明人始终向自然界索取。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逐利史。

富有者为实现其财富的增长,凭借经济和政治优势,役使他人开发、掠夺自然资源。

贫困的人们直接用自然资源来解决生存问题,他们砍伐森林;焚烧草场,开荒种地,通过损害未来而拯救现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把自然资源当作财富的象征,他们采用先进设备,强迫工人去炸山开矿,钻井取油,毁林伐树,昔日的绿水青山变得寸草不生。

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永无休止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界变得遍体鳞伤,在耗费自然资源的同时,又污染了人类基本生存环境,人们的欲望消费使自然界不堪重负。

自然界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人的欲望消费是无穷的,任何一种满足了的欲望立刻又转化为新的欲望的起点,正如当了士兵就想当将军,当了皇帝就想江山永固、万寿无疆一样,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不断地升级,把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

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比房、比车、比吃、比穿。

“为了满足人们无度的消费欲望,人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无度需索,透支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欲望消费的驱使下,人类不断又盲目地加工自然资源,不断地把废气排放到天空,把废水倒入河流,把废物丢弃给大地。

”[10]人类的这种消费行为不仅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而且使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限制,使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扭曲、变态。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为了保证资本的无限增值,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驱使工人开发、加工自然资源,导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6]109。

但资本家为了在租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常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造成土壤的破坏。

农业人口减少,进一步破坏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使源于土地的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物质,在变成粪便和生活垃圾以后不能作为有机肥料返回到土地,从而破坏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552,使土地收益锐减。

资本家急功近利的行为加速了土地资源的流失,“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炭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纪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2]520。

只要能增加财富,资本家便不择手段,“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6]265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不会终止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资本家获取的财富越多,浪费的资源和能源就越多,对自然的破坏力度就越大。

如今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以掠夺别国资源财富,污染他国环境为前提,他们在从发展中国家购买资源能源的同时又对外转嫁治污成本,把大量的工业生活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把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