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合集下载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描述了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在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梦想着有双蓝色的眼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最终却陷入了疯狂。

而文中的另一个黑人小女孩克劳蒂亚维护自己的权利,质疑白人霸权文化,在黑人社区里顽强地生活下来。

本文通过对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得出结论:那些迷失自我、摒弃传统文化的黑人女性无法抵御种族主义观念的侵蚀,最终陷入自我的痛苦之中;而那些坚定自己的黑人身份、保持传统文化的黑人女性则能够抗拒白人霸权文化的消极影响,找到自我,避免身份的迷失。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佩克拉克劳蒂亚命运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托尼·莫里森,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对当今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年仅11岁本该享受快乐生活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因为相貌平平每天面对的都是乌云:父母的粗暴、周围人的排斥、黑人同胞的鄙视和嘲弄,这一切将一个花季少女淹没在孤独与恐惧之中,生活压抑。

佩克拉是班里唯一独自一人坐双人课桌的学生,老师们从不愿瞥她一眼;幼小的佩克拉懵懂地察觉这一切皆源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

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能改变,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最终陷入精神错乱。

小她两岁的同龄人克劳蒂亚是一个斗士,她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佩克拉,质疑白人霸权文化,在黑人社区里顽强地生活下来。

她作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对佩克拉的悲惨一生作了回顾。

佩克拉和克劳蒂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个孩子都是生活在白人霸权文化控制下的“黑人社区”里的黑人小女孩,两个孩子的年龄只相差两岁,家庭背景也很相似:佩克拉的家里一贫如洗,肮脏凌乱。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摘要:本文试图超越纯文学解读的藩篱,利用前景化这一重要的文体学概念,通过对语言偏离和超常规特征的剖析,客观且深刻地再现了佩克拉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这种尝试将语言学理论付诸实践,不仅为文学作品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前景化悲剧根源一.引言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她温柔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在那个种族歧视与压迫的年代,黑人生活的悲与痛,无奈与沧桑,自我挣扎与自我放逐。

毫无疑问,她是黑人社会的代言人,阅读她的作品不仅能唤醒我们早已冷漠钝化的对世界的关注,更多的是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对于黑人悲剧命运的思考,借而反省自身,从此不再沦落。

从这一点讲,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又有着普世的情怀。

《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丝毫不逊色于她之后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佩克拉的黑人小女孩在父亲酗酒,母亲无视,哥哥离家出走,老师同学嘲笑,甚至黑人社区鄙夷的无助且无望的情况下,疯狂地渴求自己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注定了其悲情的结局,她的崩溃与疯癫与其说是自我歧视,不如说是这种歧视归根到底是由一切外在的压力诱发的。

佩克拉,这个社会中最柔弱最脆弱的成员,成了其他黑人心中隐秘欲望的承受者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替罪羊。

自19世纪70年代小说出版后,托尼莫里森一跃成为美国文坛的新起之秀,之后伴随着《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以及长篇小说《爵士乐》《乐园》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于1993年“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小说中生动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1]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自此国内外开始掀起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热潮,形成一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亮丽风景,其中主要包括主题意义的研究,文化批评研究,叙事结构,话语结构,写作特色的研究以及结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批评的研究,于是本文尝试一个新的角度,试图回归语言本真,从文体学的视角探求佩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后殖民视域下《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解读

后殖民视域下《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解读

后殖民视域下《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解读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名的非洲裔美国作家和教授,其小说中简洁的语言,反传统的叙述模式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了别样的黑人生存和心理状况。

1970年,托尼·莫里森发表了第一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描述黑人尤其是易受外界伤害的黑人小女孩的人生悲剧。

该论文运用法侬心理分析理论研究造成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写作目的,写作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的总体性介绍。

第二章是对国内外有关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研究的梳理和归纳。

第三章解释后殖民理论并阐释法侬提出的黑人特殊心理症状:主体性丧失,自我憎恨等。

第四章结合法侬心理分析理论,从五个部分讨论造成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在外部原因中,白人意识形态是导致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和审美观异化的主要原因;而无情的父母和冷漠的黑人社区则作为次要原因加速了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进程。

其次对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成因的分析离不开对其自身内部原因的挖掘:主体意识的丧失,自我憎恨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她身体与心灵的完全异化。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出白人意识形态是导致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而冷漠的父母和黑人社区共同成为了白人意识形态的宣扬者迫使佩克拉·布里德拉夫走向疯癫。

最后,鉴于佩克拉·布里德拉夫这样可以避免的人生悲剧以及为黑人找到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本论文提出三种生存策略:构建黑人文化身份,重视布鲁斯音乐以及接受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将有助于黑人的生存与文化的发展。

运用创伤理论分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形象(英文版)

运用创伤理论分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形象(英文版)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2019)出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她曾获普利策小说奖,赛珍珠奖,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奖。

她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最蓝的眼睛》为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以美国1941年前后黑人遭受到的精神奴役为背景,在黑人奴隶制度废除后,虽然黑人和白人在肉体上的社会地位看起来是平等的,但是因为奴隶制度而在美国留下了黑人的穷困潦倒以及发自美国白人心里的种族歧视,而一些黑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她注重细节描写。

突出情感表达,将小说创作与民族解放使命联系起来引发人们深思。

托尼习惯把神话色彩和政治敏感结合起来,在《最蓝的眼睛》发表的时候,正是美国黑人权利运动风气云涌的时候。

《最蓝的眼睛》中的主人公佩科拉的一家便是这种精神奴役下所酿成的悲剧。

本文应用了创伤理论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特点,从创伤理论的心理创伤,文化创伤,宗教创伤三个方面来分析佩科拉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创伤修复理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分析佩科拉最终创伤修复失败的原因。

文章根据文中独特的叙述角度和文中特有的时间顺序和黑人种族的文化背景,运用创伤理论来分析文中重要人物佩科拉的形象,从心理创伤,文化创伤和宗教创伤三个方面来分析佩科拉命运造成的原因。

同时运用创伤理论中的创伤复原理论分析佩科拉在遭受创伤后的复原过程,通过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分析佩科拉是如何修复失败造成最终的悲剧形象。

从而得到启示,引发深思。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创伤理论;命运;佩科拉;创伤修复AbstractToni Morrison (1931-2019) was born in lorrain, Ohio. 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the pearl buck prize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Sh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93.Around 1941 bl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ffered mental slavery as the background, the black after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though blacks and whites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body appear to be equal, but because of sla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left a black and poor from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of white America'smind, and some of the black people to improve their material life, in imperceptible in abandon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is nation.She attention to detail.It emphasize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connects the creation of novels with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liberation.Tony had a habit of combining mythology with political sensibiliti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luest Eye coincided with the rise of the black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The family of Pecola, the protagonist of The Bluest Eye, is a tragedy caused by such spiritual slavery.This paper applied the theory of trauma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bluest eye, the psychological trauma from the trauma theory, culture, religion, trauma from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Pecola’s tragedy, and from the Wound Heal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Pecola eventually wound repair the cause of the failure.Based on the unique feminist narrative Angle, the special chronological sequence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black r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Pecola,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rauma,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ecola’s fate from three aspects: psychological trauma, cultural trauma and religious trauma.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of trauma recovery in the trauma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Pecola’s post-traumatic recovery proces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are used to analyze how Pecola repaired the final tragic image caused by failure.Thus get enlightenment, cause ponder.Key words: Toni Morrison; Trauma theory; Fate; Pecola; Wound healing.Contents摘要 (1)Abstract (1)1 Introduction (3)1.1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4)1.2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 (4)1.3 Approach to the Study (5)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5)2 Literature Review (6)2.1 Studies on Toni Morrison and The Bluest Eye (6)2.2 Studies on Trauma Theory at Home and Aboard (10)3 Causes of The Tragic Image of The Pecola From Traum Theory (16)3.1 Psychological Trauma on Pecola (16)3.2 Cultural Trauma on Pecola (17)3.3 Religious Trauma on Pecola (19)4 The Reasons of The Pecola's Failure in Would Healing (21)4.1 Internal Factors of Pecola's Failture in Would Healing (22)4.2 External Factors of Pecola's Failture in Would Healing (26)5 Conclusion (29)References (30)Acknowledgements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作者:邓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作者简介:邓薇(1980.8-),女,汉族,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外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如黑人文化、女性文化等。

作为非主流的黑人文化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中,当属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为最耀眼的一位。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作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莱德拉夫在文化冲突与认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最后自我毁灭的故事。

一、社会大环境下黑人的主体意识缺失人属于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存在需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这就是人在社会里身份和地位的存在。

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黑人作为真实人类存在,但却被人忽视了其真实存在。

在故事开头,读者从故事的一开始就领略了典型的西方观念中理想的房子:“就是这幢房子,绿色和白色相间,门是红色的。

它很漂亮……”这个铺垫展示了全家人在舒适的房子里和谐的生活画面,这是白色主流文化的象征。

相反,佩克拉一家居住在店铺房里,家里仅有的摆设——一个带裂缝的沙发椅和一个煤炭炉,环境恶劣,生活境遇艰苦,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在社会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卑下地位。

黑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不被接受,尊重和认可,更谈不上成为被关心的对象,相反他们时常受到白人的讥讽和嘲弄。

文中处处渗透着“白人优越”的意识,例如克劳迪娅得到白人洋娃娃;对秀兰·邓波的理想化;认为浅黑色皮肤的莫林优于其他黑人女孩的看法;白人女性在电影里的完美化等情节。

长期以来,黑人种族都一直处于夹缝中,阴霾的生存,受尽白人压迫,却无力反抗。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第三重悲剧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第三重悲剧

托 妮 ・ 里 森 是 第 一 位 获 得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美 国黑 人 女 作 家 ,擅 长 莫
3剥 夺 的 力 量 :波 琳 ・ 莱 得 拉 夫 布
描写刻 画当今生活 中非裔美 国人所面临 的种种 问题 。她的处女作 《 最蓝 的眼睛》 中描写 了形态迥异的黑人们的生活。而书中主人公佩科 拉的生 活尤令其人关注 。对于佩科拉 的研究 ,很多学者从种族或性别 的维度进 行分析研究 。但 是 ,就像 格里 沃 ( ule r a) 指出 的那样 ,莫里 G r n Ge 1 e w 森 的小说 往 往 充斥 着 “ 同 的 声 音”,体 现 的是 “ 层 次” 的 问题 不 多 ( rw 9 8:1 。尽管种族歧视和 性别歧 视 是导致 佩科 拉精 神崩 溃 的 Gel 9 1 ) 重要 推手 ,但是这两者并非全部 的原 因。在小说 中,克劳迪 娅和佩科拉 生 活在相似 的社会环境 中。他们都受到种族歧视的压迫 ,也 不断被灌输 了 白人 对 美 的定 义 。 然 而 , 克 劳 迪 娅 大 声 地 反 抗 压 在 她 身 上 的 种 种 桎 梏 ,而佩科拉则选择 了顺从和接受 。导致佩科拉和克劳迪娅不 同结局 的 第三个重要原 因即家庭 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 。最为儿童最 亲近的人 ,父 母 的作 用 不 可 取 代 且 举 足 轻 重 。 2破 坏 性 力 量 :裘 理 ・布 莱得 拉 夫 在家庭 中,父 亲往往是 “ 最主要的男性模范 、保护者 、纪律的维护 和执行者 以及家庭 的供 养者 ” ( odn20 G ro 0 2:3 。从 传统 意义 上说 , 7) 父 亲的首要 职责是养家糊 口。如果父亲无法获得工作 ,那 么孩子也会 因 为父 亲无 法提 供 食物 、住所 和 衣 服等 种 种 污点 而 成 为社 会 的 受 害者 ( odn20 G ro 02:3 ) 7 。对 于佩科拉 来说 ,她的父 亲裘理 把大 部分时 间花 在 了喝酒而不是工作上 。他并未对这个家庭的财政作 出多大贡献。佩科 拉一家住在废弃 的商店里 ,只有两间房 ,甚至没有洗澡 间。整个 家里 的 家具 十分老 旧,“ 旧得都让人认 不出来 ” ( ri n19 Mor o 9 3:3 ) s 5 。破 旧的 房 子 正 是 不 稳 定 的 象 征 。这 种 家 庭 环 境 让 佩 科 拉 十 分 没 有 安 全 感 。 在 《 托妮 -莫 里 森不 断 发 展 的 阶级 意 识》 一 书 中,多 丽 莎 ・姆 巴利 亚 ( oetaMb l ) 指 出麦 克 蒂 尔 一 家 虽 然 也 很 贫 穷 ,但 是 至 少 克 劳 迪 娅 D ra ai h a 的父 亲有正式 的工作 ,能够满足家庭 的基本需求 ;而布莱得 拉夫一家则 是 家 徒 四壁 。正 是 因为 这 种 极 端 的贫 困 ,才 使 得 家 庭 中 的儿 童 佩 科 拉 更 容易 收到统治 阶级 文化 宣传 的影响 ,在 不知不 觉 中被剥 夺 了 自我 价值 ( ai 19 :3 ) 从 这 一 点 上 说 ,裘 理 在 供 养 家 庭 和 履 行 父 亲 职 责 上 Mbl 9 1 0 。 a 的失 败 加 深 了佩 科 拉 的苦 难 。 更值得注意 的是 ,裘理本身也是个弃儿 。他母亲在他 出生后 第四天 就 把 他 遗 弃 了 。尽 管 吉 米 阿 姨 救 了裘 理 并 把 他 抚 养 成 人 ,但 也 只 能 说 裘 理生活在一 个 “ 单亲家 庭”,父 亲的角 色仍 旧缺失 。的确 ,书 中提到 , 和蔼 可亲 的布鲁 ・ 杰克与裘理之 间建立起 了良好的关系 ,但 这种关系仅 能 称 之 为 朋 友 关 系而 非 父 子 关 系 。布 鲁 给 裘 理 讲 南 北 战 争 的 故 事 也 取 代 不 了父 母 和孩 子 之 间 的枕 边 故 事 。长 年 来 ,裘 理 对 父 亲 的 认 识 仅 仅 停 留 在 萨姆 森 ・ 勒 这 个 名 字 上 。他 并 不 知 道 父 亲 长 什 么 样 ,也 从 未 试 曾 寻 福 找 他 。直 到 达 琳 怀 孕 ,裘 理 才 因 为 恐 惧 第 一 次 决 定 寻 找 父 亲 。 讽 刺 的 是 ,裘 理 寻 找 父 亲 的原 因竟 和 他 父 亲 当年 抛 弃 他 时 的 不 负 责 任 如 此 的 相 似 。寻 找 父 亲 仅 仅 是 为 了逃 避 自 己作 为 父 亲 的 责 任 ,寻 求 安 慰 。 经 过 几 天 的奔 波 ,裘 理 最 终 找 到 T自 己 的父 亲 ,一 个 忙 碌 的 赌 徒 。在 被 父 亲 当 面 拒 绝 之 后 ,裘 理 彻 底 失 去 了对 于 家 庭 ,尤 其 是 “ 亲 ” 一 词 的认 识 。 父 因此 , 当他 的孩 子 降生 时 ,他 不 知 道 改 如 何 处 理 这 种 亲 子 关 系 。 裘 理 缺 失 的父爱也剥夺 了佩科拉 的父爱和父亲 的保护 。在芙丽达受 到亨利性骚 扰时 ,她 的父亲麦 克蒂尔先 生 马上把 亨利 赶 出了家 门,甚至 要 向他开 枪 。相 比之下 ,裘理将 自己的无能变为 了对女儿的性侵犯 。家庭中本应 作为 “ 保护者” 存在的父亲也由此 变成了 “ 毁灭者 ” 。 裘理作为父亲是失职 的。他没有能力给予家庭任何支持 ,也 没有能 力保护孩子 。裘理 的整个故事 出现在 “ 春” 这一 章。然而 ,讽 刺的是 , 他却并不能像春天一般 ,为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来培育积极 的 自我认识

《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

《最蓝的眼睛》黑人妇女悲剧的立体性透视

摘要:《最蓝的眼睛》以小说主人公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在声讨种族歧视的同时,更暴露了黑人内部的矛盾。

黑人女性的悲剧引人深思,追溯到非裔文化的根源,传统宗教中由对上帝的敬畏而引发的与女人有关的神话以及历史悠久的成年仪式又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悲剧;传统文化;必然性美国黑人女性首先是黑人,其次是女人,最后才是美国人,但要想真正成为美国人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黑人女性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即承受着白人种族歧视的摧残,同时还要在男人面前忍气吞声,成为性别歧视的牺牲品。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母女的悲剧便是适例。

她们的命运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更是意味深长的悲歌,展示了黑人女性悲剧的多维性,呈现出立体感,成为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的“多面体”。

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黑人种族内部的歧视佩科拉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反而成为父母发泄的对象。

家人尚且如此待她,外人的态度便可想而知。

买糖果时杂货店老板用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好像要将她看穿,周围的男孩总是嘲弄她,她新交的朋友不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安慰她受伤的心灵,反而以种种方式来讽刺她。

黑人社区将所有的污垢倒在了佩科拉身上,因为她是社区里最适合被当作替罪羊的人。

社区成员内心恐惧的黑皮肤和丑陋外表如今都成了佩科拉一个人的缺点。

种族内部的压迫进一步加强了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这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更加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对自己同胞的残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佩科拉神志不清后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丑陋和心中难以抑制的仇恨,所以她的痛苦其实象征了整个黑人社区挥之不去的苦恼。

莫里森籍此表明,这种在内部转嫁痛苦的做法之愚蠢和残忍,黑人在法律上取得平等之后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当种族歧视与迫害被明令禁止后,黑人所遭受的伤害更直接的来自黑人内部,从黑人自身来看,其主观上的原因是难以抹煞的。

二、黑人的自我异化:微妙的白人种族歧视《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小说,但是书中却很少提到黑人受到白人直接压迫的事情,而主要是通过黑人之间的矛盾以及黑人内心的自我否定,自我憎恨的描述间接地反映了“白人至上”的种族审美观长期以来对黑人的影响。

自我意念操纵下心灵的迷失——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自我意念操纵下心灵的迷失——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天真 地认 为 如果 她 拥有 一 双 漂亮 的蓝 眼 睛 的话 , 她 自己也会 完 全不 同 , 说 必定 还 会 因此 使 得父 母 停止 争 吵 。面 对 周 围人 的排 斥 , 她 总 是 极 力 忍
追求一双不属于 自己的蓝眼睛, 这反映出她 自己 自我评价 的失落。她的悲剧是因为她没有像克 劳蒂娅姐妹那样 利用属于 自己的 眼睛认真地观
重要的是佩科拉 自己自我意志的问题 , 她 的悲剧 是她本人在 自我意念操纵下迷失 自我的悲剧 , 因 为 自我意志 比环境更具有腐蚀人 心的作用 。本
作者简介 : 江丹丹 ( 1 9 9 l 一
) , 女。 山西临汾人 , 西北大学文学 院在读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
故事缘起 于佩科拉想要一双蓝色的眼睛, 因
为她认 为 自己是 丑 陋 的 , 她 还 想 当然 地认 为 只要
自己有了像 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 , 身边的人 包括 自己的父母就会喜欢她。丑陋 , 这是她对 自
己的评 价 与确认 , 更确 切 地说 是 她根 据 他人 的看 法所 确认 的 自我 , 她 自 己的声 音 是 缺 失 的 , 因 此
否认 , 这些 可通 过 文 中 的两个 意 象 分析 得 知 :
面, 虽然偶尔偷偷想外张望几 眼, 结果最后 也只 是让她更迫不及待地 回到面具 之后③。面对 父 母 的争 吵, 她没有像 萨米 尔那样做一个反抗者 ,
或咒 骂 , 或离 家 出走 , 或 投 人 战斗 , 而 是 想方 设 法
眼睛 的黑 人 小 女 孩 佩 科 拉 在 白人 主 流 价 值 观 的 冲击 下迷 失 自我 的 悲剧 。造 成 佩 科 拉 悲 剧 的原
掘与确认 ; 《 所 罗门之歌》 展现 的是黑人男性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2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3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4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5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67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8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9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10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11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1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3 On the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14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15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6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17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18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9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20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21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22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23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2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25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26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27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28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29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30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31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32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33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34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3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36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37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38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3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40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41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42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44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开题报告+论)45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46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47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48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49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50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51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52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53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54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55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56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57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58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59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60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61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6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63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64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65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66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67 《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分析68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69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70 汉语动词和翻译71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72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73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7475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76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77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78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79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80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81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82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83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84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8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86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87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88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8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90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91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92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93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94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95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96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9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9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99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100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01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102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103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04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105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06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07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108 中式菜名的英译109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1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叛精神分析111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112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113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14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15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6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117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18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119 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120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12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122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123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124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125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26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27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128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129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130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31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32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33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134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135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36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137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38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139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4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41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42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143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44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145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146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47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48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149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5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151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52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153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54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155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156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57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158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59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160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16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162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163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164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65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16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167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68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6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170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171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172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173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74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75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17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7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178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179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180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81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82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83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84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185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186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87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188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189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190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191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92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93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94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95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96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7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198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99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200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