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很不错的哦,2000多字)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摘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错失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
文章从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得出马克思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其哲学的本质。
我们应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解释(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
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
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
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2000字

大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2000字马克思主义课程是大一的一门选修课,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大一马克思主义2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大一马克思主义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生态与马克思主义》【摘要】将生态问题、生态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框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理论基础思考分析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生态意识建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对生态问题的解决的重要作用,探讨生态意识的建立和生态问题的改善,为当前生态问题的改善以及未来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的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问题;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一、生态问题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指出,物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计划,使物质产生质变。
将这一基本原理引用到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的产生,能够清晰看到生态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的吃、穿、住等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
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智力不断提升,数量不断增加,对物质的需要不断膨胀,而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也在逐渐加深,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当某一个部分或机体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内部就会出现问题,生态环境由于人的破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不断加剧超出生态环境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影响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与运转,生态环境内部失衡,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生态问题出现,生态问题不断加剧造成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不断向自然界扩张,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在人类不停歇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增加,演变为质变,引起生态危机。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不断开垦草地、砍伐森林导致土壤质变的结果,大气污染是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变的结果,水体污染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环境,导致环境自身发生巨变,引发生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场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出现后,该思想的革命家就将着眼于实际作为基本原则,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选择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正视该理论,将其视为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理论。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文范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九十年中逐渐强大、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带领人民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始终贯彻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解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进一步中国化?我国领导人及共产党又要怎样进一步实现中国化?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去全面分析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马克思曾经表明:“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期,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突出。
在该时代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场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出现后,该思想的革命家就将着眼于实际作为基本原则,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选择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正视该理论,将其视为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理论。
恩格斯曾经表明:“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2]284在该理论基础上,恩格斯又提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人们研究马克思的哲学,通常是从某一个部分思想入手,马克思哲学观点和思想一直是人们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2000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2000字篇一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发展十分有必要。
但是对马克思哲学中的财富问题却没有引起注意。
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阐述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根据马克思哲学观点,所有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并具备客观“实体”特征。
但是,前人留下的生产力会在新一代中将它作为既定力量,并为“过去”注入“现在”的活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可见,生产力的历史就是“个人力量发展”的历史。
根据马克思哲学中“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生产力”这一论述,是对财富问题本质的追问,这种生产力显然就是“个人独特主体的生产力”,因此具备“主体”特征。
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自然力”与“人本身力量”的双重享用和占有。
可以看到,“生产力”这一概念正是人的发展与生产财富的统一,并从中获得“实体即主体”的本体规定,可见,生产力不是自然永恒的,而是历史性地生成、发展、变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可以让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循环型或者维持型,并实现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
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及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前者还不属于“发达生产力”,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发达的生产力”。
人作为生产力发达与否的衡量根据,在于个人能否在自由时间中获得“劳动能力”与“真正自由”,能否在充分得以发挥的基础上,作为最大的生产动力而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中。
因此,在当前社会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让人成为最大生产力,并真正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上升到国家与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200字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200字篇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
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要从创立这一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研究入手,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是由其文本、文献资料的保存、收集、整理、翻译、出版、阐释和宣传构成的,不仅在文本的编辑、理解、翻译上存在着争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形态理解方面,人们也往往存在很多分歧。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研究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不应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总体上具有客观确定性、真理普遍性、逻辑一贯性而且具有完整系统性的理由。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演变发展的主线和基本的逻辑框架,勿以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主张的非基本理论、非基本观点和方法、对非正式文本的研究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对正式文本主体思想的研究,勿把马克思后来明确放弃或已经予以更新改造的思想文本当做体现马克思主题思想或基本思想的文本,勿把马克思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前那些在旧哲学影响下形成的思想和逻辑视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核心思想和逻辑。
马克思自1845年以后所建构和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具有整体一体性和逻辑一贯性,任何割裂与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以偏概全理解方式都必然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会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宗旨和本质理论特征。
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就应有一个整体性或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作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曾是我国哲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论题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有的学者认为,肯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和思想理论背景、肯定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转向,会导致将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相提并论。
本文认为,这种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求实态度的体现;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仅不会导致相提并论,反而能更好地突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相提并论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5-0113-07作者简介:刘放桐,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一、为什么要重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曾是我国哲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论题之一。
我曾较早参与,并在十多年前就提出: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化不能简单看作是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而是哲学思维方式上一次重要的转型,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些局限性上,西方哲学家进行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既有原则区别、又有重要的共同之处。
我的这种见解正是基于对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我在此之后发表的一些论著继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把对此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近几年我主持了一个“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课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19世纪西方各国哲学的变迁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论证和阐释了上述见解。
我的见解并非个人标新立异。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众多专家、特别是重新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的专家,大都主张抛弃以往那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绝对对立起来,并对后者简单否定的态度,纷纷着手重新研究这两种处于同一时代的哲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
《共产党宣言》引文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分为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读完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我对我们中国的共产党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相信共产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代表先进的党。
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救星,就像歌里所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上世纪,共产党在中国经历许多风风雨雨,终于成就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在今天,共产党已经是中国的执政党,正引领着中国不断开拓新道路,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军事战争和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与资产阶级做斗争,与地主阶级做斗争,与帝国列强做斗争,在实践中不断证实了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像宣言里面所说:“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
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
”我觉得整个宣言几乎就是在论证共产党是必定会存在并且战胜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
从它列举的种种理由和事实中,我已经是深信不疑。
今天的共产党,依然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考验。
论证的不是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它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考验的是它是否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整个中国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整体态势良好,共产党的领导受到了大多数人们的认可。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
以及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导致人们对党的认可没有以前革命时代的人那么强烈和坚定。
虽然中国的党员多达6000万(江泽民总书记日前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指出:现在我们党已经有6000多万党员,1949年,党员数量是449万人,占总人口的0.83%,1998年底已增加到6100多万,占总人口的5%多。
江总书记在上面指出的“5%”的这个比例。
也就是说,现在每100个国民中,就有5个是共产党员。
这一比例相信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现在入党的人真正有政治信仰的其实不多。
很多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个人前途着想,为自己找工作增加筹码,甚至是为了以后能当官发财。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员虽多,但这个数字并不能充分反应人们对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我们必须承认,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们对党的信心下降,尤其是80后90后出生的人,由于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而且又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正走上坡路大好时代出生,没有经历过什么国家灾难,总觉得从古至今都是太平盛世,就更加体会不到党领导的作用和对中国的重大贡献,没有老一辈对党那么亲切和信任,因此主流价值观比较偏向于社会的流行和浮躁气氛。
所以,可以说,主客观的原因都是有的。
但是党要寻求自身的发展,应该更多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党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官官相护的问题,这些都是为人民深恶痛绝的,加强党风建设的号角也一直在吹响,可见党对这些问题还是引起很高的重视,然而问题多多少少还是有的,最可怕的是人们现在喜欢对缺点放大来看,因此稍有一些官员做得不好人们就会以偏概全,所以对党就越来越没信心。
这也是党风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党风建设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软任务,而是一项事关全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抓紧抓好的长远的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党风自身的特点,是深刻理解党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自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认真贯彻执行“一要坚持,二要持久”的方针,加强党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采取有效对策的前提条件。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只为日月清明,阳光灿烂;只为乾坤,朗朗国泰民安;你可记得春天的故事,你可记得新时代的画卷,你可听到和谐的歌声,你可听到科学的呼唤,继往开来,勇往直前,党旗更鲜艳……”这首《党旗更鲜艳》,虽然已经年代久远,但是我相信里面记载着共产党的使命永远不会变。
就让时间来见证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