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 药性理论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海马、菟丝子、潼蒺藜、蛤蚧、紫河车、硫磺、蛇床子、覆盆子、桑螵蛸、山茱萸
补血活血:当归、鸡血藤
补血养阴:熟地、白芍、阿胶、龟板
补精血:熟地、首乌、鹿茸、肉苁蓉、紫河车、蛤蚧
补血止血:阿胶、龟板
养阴润肺:阿胶、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枸杞子、玉竹、百合
既平肝: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肉苁蓉、蛤蚧、紫河车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补肾阳、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核桃仁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洋藿、仙茅、巴戟天、狗脊
补肾安胎: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肾活血:续断、海马、骨碎补
补肾疗伤:续断、骨碎补
补肾固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潼蒺藜、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莲子、芡实
补肾固涩、养肝明目:菟丝子、潼蒺藜、
补益肺肾:冬虫夏草、核桃仁、蛤蚧、紫河车、山药
肾虚阳痿: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苁蓉、补骨脂、锁阳、冬虫夏草、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研究生中医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将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的主要内容和调整。
一、基本知识与理论1. 中医学基础理论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穴位学说等,考查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增加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考核,注重学生对中医经典、名家学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西医学基础理论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考查其对西医学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内容。
3. 中药学基础理论1)增加对中药学基础理论的考核,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内容。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1. 中医诊断1)考核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
2. 中医治疗1)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等,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 西医影像学1)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对西医影像学的考核,了解各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三、科研与创新1. 中医科研方法1)考核中医药科研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2. 科研论文写作1)学生需要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3. 科研项目申报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科研项目申报的考核,培养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
四、临床实践与实习1. 临床实践1)学生需要进行临床实践,包括跟随师承医师进行临床诊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 实习1)学生需要在中医医院或药店进行实习,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实际运作和管理。
五、考试形式与评价标准1. 考试形式1)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2. 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知识水平、临床操作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5(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分数:2.00)A.张从正B.李杲√C.朱丹溪D.刘完素解析:解析:金元四大家李杲注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认为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矛盾,主张治疗以调脾胃为主,善用益气升阳之方药去治疗疾病,后人称之为“主气学派”“补土派”,其代表作《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刘完素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张从正主张“六气”致病,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而祛病;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2.下列哪项是刘完素的经典论述(分数:2.00)A.“六气皆从火化”√B.“邪去正自安”C.“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D.“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解析:解析: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问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3.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分数:2.00)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解析:解析: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4.下列哪项对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B.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C.首先提出了“阿是穴”√D.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解析:解析: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
首先提出了“阿是穴”的是唐·孙思邈。
5.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C.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D.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解析:解析:整体观念的内容是:(1)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一、中药学考查目标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中医综合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医综合考研题库及答案中医综合考研题库及答案中医综合考研是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部分,考察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综合考研题目及其答案,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理论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因素组成;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相互连接,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脏腑学说则是研究人体内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二、中医诊断与治疗技术1. 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气功治疗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2. 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是什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论治、辩证施治、辨证施药等。
三、中医药学1. 中药的分类有哪些?中药可以按来源分类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性味分类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按功能分类为解表药、清热药、活血药等。
2. 中药的炮制方法有哪些?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炙、炒、煅、炖、炮等。
炙是将药物置于火上烘烤;炒是将药物放入锅中炒制;煅是将药物放入炉中煅烧;炖是将药物与其他材料一起炖煮;炮是将药物放入容器中,用火炮炙。
2024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典型题题库(含答案)

2024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典型题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既能治疗咽喉肿痛,又能袪痰()。
A.山豆根B.板蓝根C.射干D.马勃2.最能反映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性症状是()。
A.胸胁苦满B.口苦咽干C.寒热往来D.不欲饮食3.治疗虚劳肝阴虚证,宜选用()。
A.天王补心丹B.左归丸C.补肝汤D.杞菊地黄丸4.患者腹部胀痛,有索状物隆起,纳呆,舌淡红苔白腻,弦滑脉()。
A.食滞痰阻之聚证B.肝气郁结之聚证C.瘀血内结之积证D.气滞血阻之积证5.解表宜生用,止泻宜煨用()A.防风B.葛根C.升麻D.苍术6.泽兰的功用()。
A.活血调经,利水消肿B.活血调经,清热解毒C.活血补血,润肠通便D.活血补血,舒筋活络7.宇宙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
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消长平衡D.阴阳交感互藏8.琥珀具有的功效()。
A.镇惊安神,清热解毒B.镇惊安神,平肝潜阳C.镇惊安神,收敛固涩D.镇惊安神,活血化瘀9.具有行气散结,化痰降逆的方剂()。
A.小陷胸汤B.瓜蒌薤白白酒汤C.半夏厚朴汤D.枳实薤白桂枝汤10.“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体现的气化形式是()。
A.气与形之间的转化B.形与形之间的转化C.气与气之间的转化D.形体自身的更新转化11.自然铜和苏木的共同功效是()。
A.活血止痛,祛瘀止血B.活血化瘀,续筋接骨C.活血祛瘀,行气止痛D.活血化瘀,疗伤止痛12.下列各项中,属于远部选穴的是()A.治疗泄泻选用脾俞,大横B.治疗感冒选用风池,合谷C.治疗高热选用大椎,曲池D.治疗胃痛选用梁丘,内关13.参苏饮组成药物()。
A.前胡、茯苓、桔梗B.木香、葛根、砂仁C.杏仁、白前、荆芥D.茯苓、甘草、白术14.寒滞肝脉型腹痛的特点是()。
A.大腹隐痛,喜温喜按B.少腹冷痛,牵引阴部C.小腹胀痛,小便不利D.小腹刺痛,随月经周期变化15.下列五输穴中,均属于井穴且五行属金的是()。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综合作为考研科目,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一、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药学和方剂学。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
考生需全面掌握中医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详细内容介绍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概述•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经络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气血津液学•中医五脏六腑、中医经络与穴位•中医养生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2.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八纲辩证、中医脉诊、中医舌诊、中医体诊•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按摩推拿治疗•中医气功调理、中医心理疏导、中医饮食调养3. 中药学和方剂学•中药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中药鉴别学、中药质量控制学•常用中药、方剂学概论、方剂组成与用药原则•方剂的配制与应用、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三、备考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
重点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2.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讲座。
3.做好知识点整理和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点框架和脉络,将知识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
通过整理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4.刷题提升答题技巧:通过做相关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提升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注意分析题型和解题思路,熟悉考点和重点内容。
5.多维度综合训练:综合性考试需要综合的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考研中医综合-药性理论

中医综合-药性理论(总分:50.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23,分数:34.50)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A.四气∙B.五味∙C.轻重∙D.归经(分数:1.50)A.B.C. √D.解析:2.四气的确定依据是∙A.是从人体的感觉器官中感觉出来的∙B.是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总结出来的∙C.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D.是从疾病的趋势总结出来的(分数:1.50)A.B.C. √D.解析:3.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A.重镇安神药∙B.平肝息风药∙C.开窍药∙D.清热药∙E.泻下药(分数:1.50)A.B.C. √D.E.解析:[解析] 升浮药性的药物作用去向多主上升、向外,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而重镇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泻下药多具有沉降药性。
4.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的病证是∙A.气虚证∙B.气滞证∙C.血寒证∙D.血瘀证(分数:1.50)A. √B.C.D.解析:[解析]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用于气虚之证会加重病情。
5.平性药是指∙A.无毒之药∙B.毒性不显著的药物∙C.治疗作用广泛的药物∙D.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分数:1.50)A.B.C.D. √解析:6.多用酸涩药的是∙A.寒湿带下∙B.脾虚带下∙C.湿热带下∙D.湿毒带下(分数:1.50)A.B. √C.D.解析:7.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腑、经络学说∙D.气味学说(分数:1.50)A.B.C. √D.解析:8.与苦味药无直接关系的功能是∙A.清泄火热∙B.通泄大便∙C.燥湿∙D.通利小便(分数:1.50)A.B.C.D. √解析:9.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毒性是指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B.“毒药”历来是总括药饵之词∙C.无毒药物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D.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大(分数:1.50)A.B.C. √D.解析: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药性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是∙A.药物的剂型∙B.药物的效用∙C.药物的性味∙D.药物的质地轻重(分数:1.50)A. √B.C.D.解析:[解析] 中药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功效、性味、炮制、质地轻重有关,与剂型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综合-药性理论
(总分:50.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3,分数:34.50)
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A.四气
?B.五味
?C.轻重
?D.归经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2.四气的确定依据是
?A.是从人体的感觉器官中感觉出来的
?B.是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总结出来的?C.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D.是从疾病的趋势总结出来的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3.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A.重镇安神药
?B.平肝息风药
?C.开窍药
?D.清热药
?.泻下药E
(分数:1.50)
A.
C. √
D.
E.
解析:[解析] 升浮药性的药物作用去向多主上升、向外,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而重镇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泻下药多具有沉降药性。
4.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A.气虚证
?B.气滞证
?C.血寒证
?D.血瘀证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解析]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用于气虚之证会加重病情。
5.平性药是指
?A.无毒之药
?B.毒性不显著的药物
?C.治疗作用广泛的药物
?D.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6.多用酸涩药的是
?A.寒湿带下
?B.脾虚带下
?C.湿热带下
?.湿毒带下D.
(分数:1.50)
A.
C.
D.
解析:
7.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腑、经络学说
?D.气味学说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8.与苦味药无直接关系的功能是
?A.清泄火热
?B.通泄大便
?C.燥湿
?D.通利小便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9.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毒性是指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
?B.“毒药”历来是总括药饵之词
?C.无毒药物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大D.
(分数:1.50)
A.
B.
C. √
解析:
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药性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是
?A.药物的剂型
?B.药物的效用
?C.药物的性味
?D.药物的质地轻重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解析] 中药升降浮沉与药物的功效、性味、炮制、质地轻重有关,与剂型无关。
11.下列选项中,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是
?A.息风止痉药
?B.开窍药
?C.温通筋脉药
?D.祛风寒湿药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12.淡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化湿
?B.渗湿
?C.燥湿
?.逐水D.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
?A.清泄火热
?B.泻火存阴
?C.通利小便
?D.通泄大便
?E.降泄逆气
(分数:1.5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苦味药的作用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等,无通利小便之功。
14.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
?A.辛味
?B.甘味
?C.咸味
?D.苦味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5.治寒湿证,宜选药物性味为
?A.辛温
?B.苦温
?C.咸温
?.酸温D.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6.根据五味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药物中哪组完全属于辛味药 ?A.麻黄、紫菀、乌梅
?B.干姜、细辛、诃子
?C.沉香、乌梅、荔枝核
?D.紫苏、木香、川芎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17.按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A.安神药
?B.行气药
?C.收敛止血药
?D.利水渗湿药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8.按照药性理论,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多具有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甘味D.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1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甘味药的作用
?A.补益
?C.缓急止痛
?D.收敛固涩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20.下列选项中,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是
?A.祛风湿药
?B.行气药
?C.清热药
?D.解表药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清热药药性寒凉,沉降入里。
21.按照药性理论,治疗瘿瘤、瘰疬的药物大多具有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甘味D.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瘿瘤、瘰疬。
22.药性沉降的药物大都不具有的药味是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23.中药药性中,五味的确定是
?A.仅从口尝获得
?B.仅从药物疗效中推导
?C.以口尝获得为主,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辅
?D.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E.从口尝、鼻嗅中获得
(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确定中药药性五味的主要依据是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二、B型题(总题数:2,分数:6.00)
?A.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上逆者
?B.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病势下陷者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病势上逆者C.
?D.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分数:3.00)
(1).升浮药可用于治疗(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2).沉降药可用于治疗(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D.淡味
(分数:3.00)
(1).能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2).能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三、X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24.适宜甘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分数:2.00)
A.正气虚弱√
B.中毒解救√
C.调和药性√
D.身体诸痛√
解析:
25.四气主要反映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是
(分数:2.00)
A.安全性
B.阴阳盛衰√
C.寒热变化√
D.气机升降变化
解析:
26.适宜咸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分数:2.00)
A.血瘀
B.瘿瘤√
C.大便燥结√
D.痰核√
解析:
27.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分数:2.00)
A.四气√
B.滋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解析:
28.适宜苦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分数:2.00)
A.热证√
B.身体诸痛
C.便秘√
D.湿证√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