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五县二区产业结构
嘉兴市中心镇与小城市发展对策探索——以中心镇发展为例

5自生能力。 为 了切 实加速新市镇发展 ,推动镇级 区域 向
小城市 发展 ,嘉兴市在推进新市镇培 育时 ,高度重视镇级 区域 自我发展 能力的培养与壮大 。操作上注重 自主发展能 力、要素 集聚 能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 力等三 个能力的培育。一是 t主 发展 a 能力 的培 育。镇级区域要成长 为小城 市 ,其核心是镇要有 自己 的增 长极 ,也 就是 产业 支撑 。对 此 ,嘉 兴市 的培 育是 基础性 的。 即从提 高镇 级领导 的话语权 入手 ,提升镇 ,尤其是新市镇 的自主发展 能力。二是提升镇级 要素聚集能力。通过建立行政
配置 等细节上对新市镇建设进行调整 与倾斜 ,并从 制度层面 上
3政 策扶持 。在 省 委、省 政府 “ . 扩权 强县 ”政 策的指 引
下 ,通过 “ 扩权 强镇 ”战略 ,在政策扶持上进行改革 ,除下放
进行 改革、保障与确认 ,形成有利于新市镇发展 的制度环境 。 2 0 年 1 月2 日,市 委 、市 政府 印发 了 《 07 2 9 关于推进 强镇扩 权 积极 培育现代新市镇 的若干意见 》,明确 了嘉 兴市 在新市镇 发
土地复垦 与整理 ,产生 多少,使 用多少 ,耕地总量不 变 ),镇
级 平 台 自主 融资 ( 建镇级 开发 投 资公司 ,自主投资 )等机 筹
制 ,进 一 步 扩 大 了镇 级 区域 对 各 种 发 展 要 素 的吸 引能 力 。 三 是
大型城 市发展过快 的弊端 ,通过合理 安排城市 人 口的分布来解
位 ,尤其 是土地市 缺位 ;社会保 障滞 后 ;公共服务不到位 ; 事
权与财权 不一 致等问题仍然十分突 出,这需要在制度安排上作 相应调 整 ,以提高政策效用 ,推动区域经济整体 、高效增长。
嘉兴产业结构

嘉兴产业结构南湖区: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五金塑料、合成纤维、电子材料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
秀洲区:秀洲区已逐步形成现代纺织、家电、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集群和新兴制造业。
继油车港镇成为“中国静电植绒名镇”、王江泾镇成为“中国织造名镇”、王店镇荣获“中国浴霸之乡”和省级小家电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区域品牌后,洪合镇又将成为“中国毛衫名镇”。
平湖市:目前,平湖工业已形成服装、光机电、造纸、箱包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和纺织、童车、化工、洁具、五金机械等新兴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荣获“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称号,是省级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包装纸生产基地和中国软箱包出口生产基地,日前,中国玩具协会已正式授予平湖市“中国童车生产基地”称号。
服务业上,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服务业投资增幅逐年提高。
海宁市:目前,海宁市已初步形成了县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皮革、经编、装饰布、袜业、小五金、锁具、塑料装饰板、运动服装、电子灯泡等块状特色经济群体。
如周王庙皮革、许村装饰布、马桥经编等还成为名冠全国的特色经济镇。
桐乡市:形成了毛纺针织、化学纤维、丝绸服装、建筑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镇产业群,以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场为依托的中国毛衫城、以化纤行业的“龙头”桐昆集团公司为依托的桐昆化纤城、以中国化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为依托的巨石玻纤城三大特色产业园区。
(一)凤鸣街道: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以化工、轻纺为主体,包括稀土永磁、建材、建筑装潢、机械、制鞋、食品加工等门类的工业生产格局,主要产品有油漆、涂料、稀土永磁材料、白厂丝、丝绵羽绒制品、经纬编织品、床上用品系列、皮鞋、羊毛衫、镜子玻璃等。
(二)濮院镇:是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浙江省百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省中心城镇之一。
(三)石门镇拥有建材、皮革、轻纺、机电、化工、塑料、橡胶、食品等工业门类。
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作者:杨建国来源:《商情》2016年第45期近年来,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孵化器)发展总体上呈现量增质升的稳步发展态势。
表现为总体规模不断增长、集聚功能不断提升、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经济贡献不断增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等方面。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利润偏低、轻工化现象显著等问题,本文在对上述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平台发展现状对策建议一、发展特点1.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总产值(历年累计)从2010年的5404.369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784.770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0%。
孵化器方面,嘉兴市产业平台(孵化器)总产值从2010年的455.705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27.620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7%。
以从业人员数来看,2010年到2015年,嘉兴产业平台(含园区、孵化器)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达120万人左右,占嘉兴市总人口1/4强,为嘉兴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集聚功能不断提升近年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10年的162783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43787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41%;引进内资从2010年的228709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566635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89%。
嘉兴市产业平台(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投入从2010年的1181771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98893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97%;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从2010年的711074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217433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35%。
2010年以来,共建成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兴出口区等国家级开发区4家、省级开发区11家、高新技术园区3家、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1家,整体能级不断提高。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其实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不仅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大城市,增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1、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嘉兴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5.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7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前50位和成为浙江省小康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
2、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乡联系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足20%,到1990年达到30.6%,十二年年均提高0。
88个百分点。
199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
3%,五年年均提高0。
94个百分点;到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2.8%,七年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以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各级城市(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
推进“两业融合”建设试点_实现“两业融合”发展——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

推进“两业融合”建设试点 实现“两业融合”发展—— 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陶 振当前,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嘉兴市南湖区积极推进“两业融合”建设试点,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已成为浙江省“两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区。
一、推进“两业融合”建设的背景南湖区为嘉兴市主城区,是嘉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起航地、红色根脉所在地。
近年来,南湖区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抢抓产业变革、技术变革新机遇,推动“两业融合”先行先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推进“两业融合”建设试点、实现“两业融合”发展方面,南湖区无疑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南湖区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微电子、智能装备制造、特种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南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47.56∶50.39;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8—2022年,南湖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详见图1)。
(二)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目前,南湖区基本建成具有南湖标识度的科技创新体系,荣登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
1.创新研发提质增效2022年,南湖区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达4.28%,连续十三年居嘉兴市首位。
2.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11月,南湖区累计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2家、省级研发中心79家。
3.创新人才加快汇聚截至2022年9月,南湖区累计引育顶尖人才83人、省级以上高端人才385人,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三)产业平台跃迁升级南湖区通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产业平台实现跃迁升级。
嘉兴的基本情况

嘉兴的基本情况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连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
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嘉兴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4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河渠纵横交错,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
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
年平均日照2017.0小时。
嘉兴是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杭浦高速等贯通境内,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嘉兴与宁波的交通十分便捷。
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全省之冠。
已实现了市到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
从市区出发,在100公里的范围内有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三个国际机场,一小时左右车程均可到达。
未来五年,嘉绍、嘉萧、嘉通高速公路先后建成,“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将全面完成,投资的硬环境将更为改善。
嘉兴海洋资源较丰富,深水岸线较长,适宜建深水泊位。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2200万吨。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9]71号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9]71号](https://img.taocdn.com/s3/m/8db5559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6.png)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正文:----------------------------------------------------------------------------------------------------------------------------------------------------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9〕7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和《中共嘉兴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嘉委〔2009〕2号),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主要阵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我市工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
而与此同时,我市工业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主要依靠大量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支撑的增长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原有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这是有效化解我市工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
必须认识到,经济形势越严峻,工业发展越困难,也越蕴藏着机遇,要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
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面推进我市工业的转型发展。
嘉兴的区位优势和 优势

嘉兴的区位优势和优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嘉兴古称锡山,位于浙江省北部,东临上海,南接杭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也是“杭州湾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制造业基地,这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东临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接长江经济带,南接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的立体立体区位优势。
嘉兴距离上海仅约100公里,至杭州不到60公里,交通便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 水陆交通便利嘉兴市处于沪杭黄金水上航道的交汇点,拥有长兴大运河、苕溪、嘉兴等多条河道,水路交通便利,可以直接通达长江、杭江等水道,为企业的物流运输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嘉兴市交通枢纽发达,京沪铁路、沪杭高速等重要交通干线贯穿全境,陆路交通也是十分便利。
3. 人口资源丰富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部分,嘉兴市拥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
嘉兴市下辖诸多县级市和区县,总人口数以千万计,劳动力充沛,人才辈出。
这为企业招聘和培训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优势1. 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嘉兴市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优化。
传统的轻工业和纺织业仍然是嘉兴市的支柱产业,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嘉兴市正致力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创新氛围浓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部分,嘉兴市处于创新资源集聚区。
这里不仅有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院所,也有各类创客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生活环境优质嘉兴市是一座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生活便利。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也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了毛纺针织、化学纤维、丝绸服装、建筑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镇产业群,以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场为依托的中国毛衫城、以化纤行业的“龙头”桐昆集团公司为依托的桐昆化纤城、以中国化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为依托的巨石玻纤城三大特色产业园区。
(一)凤鸣街道
有规模企业25家,工业区1个。
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以化工、轻纺为主体,包括稀土永磁、建材、建筑装潢、机械、制鞋、食品加工等门类的工业生产格局,主要产品有油漆、涂料、稀土永磁材料、白厂丝、丝绵羽绒制品、经纬编织品、床上用品系列、皮鞋、羊毛衫、镜子玻璃等。
(二)濮院镇
是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浙江省百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省中心城镇之一。
(三)石门镇
拥有建材、皮革、轻纺、机电、化工、塑料、橡胶、食品等工业门类。
(四)屠甸镇
以植绒、羊毛衫加工和电子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五)大麻镇
是“中国家纺布艺名镇”,嘉兴市第一个亿元镇。
工业以家纺布艺产业为主,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
(六)高桥镇
工业以建材、轻纺、制革、皮件、五金、电子、化工、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为主。
(七)同福乡
有各类工业企业342家,从业人员5876人,初步形成以化纤、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