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出发,儒家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套“修已安人”的理论,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

这里“安人”的“人”字,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

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

儒家管理思想把管理的着眼点放在“人”上面而不是“物”上面,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并把“安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流派。

一、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现代管理学对管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就是协调。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讲的。

关于管理的职能,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已经由所论及,以后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更加明确地把管理职能概括为五条,那就是(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经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在这五项职能中,法约尔最重视计划和组织,同时认为控制对其他四项职能有某种制约和保证作用。

在法约尔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则提出了管理的气象职能,那就是(1)计划;(2)组织;(3)人事;(4)指挥;(5)协调;(6)报告;(7)预算。

其中“人事”指对职工的选择、训练、培养和安排;“报告”指下级对上级的报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预算”则指财务计划、会计、控制等。

除了以上这两种概括以外,对管理职能的各种概括还有很多,以致讨论到后来,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多,而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弄得混乱不清。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意思是:君子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

2、出处:《论语·宪问》
3、原文: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4、原文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

”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

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初探摘要:儒家管理哲学在长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实践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哲学一贯强调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以实施道德教化作为管理活动的首务,以“修、齐、治、平”为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

正是这些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有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儒家;管理哲学;核心理念。

关于儒家管理哲学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界人士普遍认为,自儒家取得独尊之势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管他们个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学为主流的”[1]317;“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上看,还是…治世‟多于…乱世‟,…稳态'多于‟无序…,‟常态…多于‟变态…。

因而,反映农业社会常态(稳态)运行规律的‟治国之道…———儒家管理哲学,就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思想”[1]321。

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管理史、哲学史、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国强兵,实非儒学莫能为。

这些对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评价,是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实践的基本事实的。

的确,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学为主流;历朝历代的先贤,不管他们从什么立场和角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选择、补充、阐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儒家圣贤所提出的几个不变的中心理念来进行。

正是这几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与其他学派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

本文试图对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的政治管理实践提供思想借鉴。

一、为政在人: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儒家认为,造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人。

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乱臣贼子纷起,整个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之中。

既然“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个社会回复到“天下有道”,同样也离不开人。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在管理学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例摘要: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分析其内涵,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经典思想,儒家思想,管理学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因此,受儒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来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

”这说明孔子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修己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一、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

“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

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二、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孔子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在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供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管理者从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可能跳越。

孔子认为,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论述这些思想的。

以今天的普世价值看问题,孔子的治理思想具有三个向度:求真、向善、爱美。

三者一体,以真善美的统一来追求人类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

其内里,还具有以“命”为核心的生存哲学,以“仁”为核心的境界哲学,以“中”为核心的行动哲学,以“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

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联 系 又 区 别 的 分 析 , 出 “修 己 以 敬 ”、 提 “修 己 以 安
由于大 多数 普 通 人 不 可 能 直 接 参 与 到 国家 行 政 事务 中 , 庭 亲友 间就是 其首 要 的社 会 活 动范 围。故 家 孔 子 认 为 , 向 高 远 者 , 先 实 现 以 “ 悌 ” 本 的 志 必 孝 为
人 ”、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 宪 问 》) 个 递 进 发 展 阶 段 , “ 《 三
并 间 接 指 明 了二 者 应 达 到 的 最 终 目标 , 后 人 总 结 出 即
的 “内 圣 ” “ 王 ” 与 外 。
“ 亲 ”, “ 信 ” 原 则 的 “ 友 ”, 其 后 的 社 会 活 安 以 忠 为 安 为
家 的 前 途 命 运 , 以 孔 子 认 为 , “ 人 ”之 道 应 始 于 所 其 安
“ 君 ”。 “ 事 君 以 忠 ”( 八 佾 》), 之 明 君 所 行 的 安 臣 《 加
王 道 , 到 “ 民 ”的 阶 段 。 对 于 “ 民 ”之 道 孔 子 有 达 安 安
发展的最高 阶段”
在 第 二 条 途 径 中 , 于 对 象 有 可 能 直 接 影 响 到 国 由
让 我们 看一 下 孔子 自己在 “ 己 安人 ” 所 达 到 修 上
的 境 界 , 难 发 现 , 子 于 “ 己 ”方 面 已 达 “内 圣 ” 不 孔 修 。
《 语 ・为 政 》 : 论 篇 “子 日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十 ‘ 三
而立 , 十 而不 惑 , 十 而 知 天命 , 十 而耳 顺 , 十 四 五 六 七 而 从心 所 欲 , 逾 矩 。 冯 友 兰 先 生 对 此 的分 析 是 : 不 ”’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本文对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庶、富、教的教育管理理念,以身作则的教育管理原则,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方法,礼乐熏陶的教育管理途径,“择乎中庸”的教育管理尺度,这些管理思想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标签:教学管理思想;理念;原则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治学,管理私学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庶、富、教的教育管理理念古代中国政治与教育一体,教育是政治的宽缓手段,政治是教育的强硬措施。

所以古代谈政治管理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问题。

孔子认为立国先须繁衍充足的劳动力,进而使人民富足,随之要倡导教育。

这就是他阐述的“庶、富、教”的社会管理理念。

孔子认为人民有了安定,相对富裕的生活后,就应大搞民众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与行政、刑法相比具有独特功能。

这里的教育不只是指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指社会教育。

孔子主张实行道德教育,以刑政作为硬性的限制可免人犯罪错,却难以唤起人的自觉,而道德和礼教不仅使人服从管理,更发掘出人的内在自觉。

二、以身作则的教育管理原则中国古代教育管理者即社会管理者。

孔子认为统治者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百姓和学生的表率,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是孔子教育管理思想中重要的方面。

它既是为政的原则,也是教育的原则,并以此来调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论语·卫灵公》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以及《论语·颜渊》中的“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都对统治者和教育者提出,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和出众的德才及理性自觉才能达到管理属下和百姓的目的。

如果自己不正其身,怎能去正人要以“正己”“正人”,才能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修己”以行“身教”,大大胜过“言教”,因此,管理是感化,感化须从管理者自身做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

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

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

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

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

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

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

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

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

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

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

但,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

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够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

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这一课题,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已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