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理论

合集下载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

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情绪的相关理论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

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

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

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

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

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是研究人类情绪产生、发展及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体系。

情绪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情绪行为以及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中,有多种情绪理论被提出,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情绪的本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提出了情绪的身体反应理论,被称为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被大脑感知,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身体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感知和解释。

这一理论对于情绪的本质作出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解释,揭示了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对于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身体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忽略了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影响。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情绪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反应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加工、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只是情绪理论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情绪的产生及发展。

二、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考克斯和约翰·班德拉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绪记忆理论,被称为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认知评价和记忆引起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对这些刺激进行认知评价,评价结果会触发特定的情感记忆,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认知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认知评价对情绪的影响。

三、皮亚杰情绪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认知发展理论,被称为皮亚杰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情绪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情绪的起源、分类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著名情绪理论,以及它们对于理解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是情绪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它由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于19世纪末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情绪是基于他们对于生理反应的解释而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我们面临某个刺激时,比如遇到危险或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汗水流出等。

而我们会根据这些生理反应来判断自己的情绪,比如认为自己害怕或者高兴。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并且这些反应对于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表现。

2.考克斯理论考克斯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于20世纪初提出,它是情绪理论中的另一代表性观点。

根据考克斯理论,情绪是由客观的刺激引起的,而这些刺激会触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

考克斯将情绪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喜悦、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讶,而每种情绪的触发刺激和生理反应都是特定的。

考克斯理论强调了外界刺激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它认为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来引起。

考克斯还提出了情绪的“核心意义”,即每种情绪都包含有特定的核心意义,比如喜悦意味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悲伤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3.皮亚杰情绪理论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情绪是由认知过程引起的,它是由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理解和解释而产生的。

他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于环境变化的不协调反应所引起的,并且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情绪产生、表达和调节的理论体系。

它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以及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以下是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情绪理论:1. James-Lange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于19世纪末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身体对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意识体验。

换句话说,我们先感受到生理变化,然后才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一条恶狗时,身体就会出现心跳加速、手汗等生理反应,然后我们才会感到恐惧。

3. Schachter-Singer理论(也称为两因素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舍克特和杰里·辛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生理反应和对刺激的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一种生理反应时,我们会去寻找周围的环境和情境来解释这个生理反应,并根据解释的结果来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我们会寻找周围的环境来解释这种兴奋,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4. Lazarus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和需求的评估。

换句话说,情绪的产生是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的结果。

当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时,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危险的,他可能会感到恐惧;而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一辆出租车,他可能会感到轻松。

情绪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的机制。

不同的情绪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包括生理反应、刺激的认知和环境的评估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情绪理论是关于情绪形成、表达、调节和影响的理论体系。

情绪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身体健康,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情绪理论,其中包括生理学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理学理论生理学理论是指情绪是由生理机制产生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生理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身体生理反应所产生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恐惧、愤怒等情绪时,是由于身体的生理反应引发了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认知过程。

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我们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生理反应会引发我们大脑中与恐惧相关的认知过程,使我们感到害怕。

从这个理论来看,情绪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

而坎农-巴德理论则认为,人们的情绪体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同时发生的认知过程共同决定的。

他们认为,情绪不仅由生理反应引发,还与个体的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密切相关。

一个人看到一只蛇,产生了恐惧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他能够对这种情绪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比如逃跑或者驱赶蛇,那么他可能并不会感到害怕,甚至可能会感到兴奋。

这两种生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但是它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释。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情绪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

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一种是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另一种是阿佛德-艾利森情绪理论。

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认为,情绪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认知过程所导致的。

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时,他会对这种情境进行认知加工,然后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2情绪理论

2情绪理论





5 丘
4 脑
2
1 3
感 受 器
骨 骼 肌


(三)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焦虑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 压抑
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念头、情感和冲动不让其达到意识水平。
2. 否认
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3. 移情 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投注 4. 自居作用 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5. 升华作用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 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 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 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就 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 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例如,联欢会上被人邀请跳舞,其 实很喜欢但不会跳,又不愿承认,就说自己喜欢安静,喜欢欣赏舞曲音乐; 对自我则安慰道:跳舞没什么好,出一身大汗,还要回去洗澡。再如,研 究生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上研究生经济上亏大了。
刺激情境
生理变化
情绪体验
认知因素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Lazarus, 1970,1993)
(1)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情绪 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2)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即在 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 自身的关系;(3)情绪活动中存在3个层次的 评价:初评价(指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 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如15种情绪 及其“核心相关主题”)、次评价和再评价。

实验结果:控制组和告知组被试在室内安静地等待并 镇静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毫不理会同伴的古怪行为; 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被试则倾向于追随室内同伴的行 为,变得欣快或愤怒。 结果分析:控制组被试未经受生理唤醒,告知组被试 能正确解释自身的生理唤醒,他们都不被环境中同伴 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未告知组和 误告知组被试对自身的生理唤醒没有现成的解释,从 而受到环境中同伴行为的暗示,把生理唤醒与“欣快” 或“愤怒”情境联系起来并表现出相应的情绪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化行为研究平台(群号170941219,)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他指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

”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

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变化,乃是激丨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

”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

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

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中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2.坎农-巴德学说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

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情绪。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

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

例如,某人遇到一只老虎,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过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到达骨骼肌和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准备状态。

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老虎的出现。

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老虎是驯养动物,并不可怕。

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生理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老虎是可怕的,会伤害到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恐惧情绪体验也加强了。

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学说为坎巴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刺激丨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丨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丨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

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丨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为了检验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的可能发生的作用。

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

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

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些发麻,没有别的反应;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

接着把注射药物以后的三组被试各分一半,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令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令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琐碎问题,并强词横加指责)。

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的环境中显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愉快情绪,进入愤怒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愤怒情绪。

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

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一是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三是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Lazarus,1970)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拉扎勒斯(1993)列出了15种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表5-1)。

表5-1 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情绪核心相关主题发怒对我及我的所有物贬低或攻击焦虑面对不确定的存在条件害怕一种直接的、真实的、巨大的危险存在内疚道德上的违反害羞过错归结于自己悲伤体验到不可挽回的损失羡慕想别人所有的东西嫉妒憎恨他人得到别人的爱,希望他失去进步厌恶从事或接近令人讨厌的物体、人或思想高兴向着一个真正的目标骄傲由于自己的成就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认同而自我意识增强放松紧张或沮丧情形得到改善希望怕坏的结果,想要好的结果爱经常渴望的、不要回报的情感同情被他人的遭遇所感动而愿意帮助他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

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如当人们受到侵犯、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

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评价(re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有些心理学家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例如弗洛伊德、利铂(Leeper,1970)、汤姆金斯(Tomkins,1970)和伊扎德(Izard)等,其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