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自然辩证法概论(方法论)PPT课件

技术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演绎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 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观察和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和演 绎,形成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深入认 识。
类比与模拟
分析与综合
通过类比和模拟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其他 事物进行比较,发现相似点和差异点,为 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理论依据,推动 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帮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认识。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结词
历史演变、实践检验、科学基础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实践为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以科学为基础,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总结词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实践检验真理、辩证法原则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法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03
自然科学发展与马克思 主义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个自 然科学中的体现和贯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进 步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科学技 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类比:是通过比较两种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来论证论点,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
实验: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机遇:人们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新现象,由此导致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这种出乎意料的或偶然的发现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的意外现象通常称为机遇。
悖论:在逻辑学中,如果承认某命题是真的,由其出发而推断的结论却是假的,如果承认某命题是假的,由其出发而推断的结论却是真的,这类两难命题就叫悖论。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抽象的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理想模型的建立必须有真实实验或客观事实作基础。
二是理想模型既是模型又是概念,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是运用思维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引至极限的结果。
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同时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比较:确定对象之间差一点和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想象: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引起的联想,猜想。
直觉: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直观感觉;。
论述题:一、联系实际谈一谈科研选题的几大原则。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1.选题的一般原则:(1)需要性原则。
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选定研究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要,包括生产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的需要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
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目录第一讲悖论与科学发展 (1)一、什么是悖论 (2)二、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1.一种重要的证伪手段 (2)2.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2)3.完善、发展原有理论 (3)4.导致科学危机 (3)5.产生新理论,诱发科学革命 (3)三、悖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 (3)1.悖论产生的根源 (3)2.悖论产生的必然性 (3)四、悖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第二讲观察与理论 (4)一、观察的特性 (4)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4)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4)二、观察的主观性 (5)1 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 (5)2 知觉的选择性 (5)3 背景知识 (5)4 观察仪器 (5)三、观察的客观性 (5)1 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5)2 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 (5)3 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5)4 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 (5)5 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5)四、观察渗透理论 (6)1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6)2 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6)3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 (6)4 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6)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6)1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 (6)2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 (7)3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7)第一讲悖论与科学发展主讲人:成良斌一、什么是悖论悖论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
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
从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 →﹁p或p∧﹁p)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其特殊性表现在:1.悖论是相对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言;2.悖论是从某些公认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3.悖论是指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
下列方框内的语句即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语义学悖论的例子。
它完全符合上述悖论概念的三个要点。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 PPT课件

第三,从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看,自然哲学不承认自然科学 从其中分化出来,它认为能够包括自然科学,并且能代替自 然科学。
自然哲学的这一特点,对自然科学家的影响是很大的。 自然科学在近代的产生,经过了两上“分离”:
第一次是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第二次是从自然哲学中解放出来。
当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许多的 科学家仍然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属于自然哲学。
有指导作用。 同时,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又确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但由于二者距离太大,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抽象,自然科学非常具体。 怎样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借助自然辩证法这一中介。
(五)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性质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哲学概括; 另一方面,它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技认识和实践中运用。 因此,自然辩证法反映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不仅概括自然科学成果, 而且也总结社会科学的成果, 甚至反思人文科学的成果。 因而,体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性质。
八、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也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与许多相关学科关系密切。
如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 管理学、自然史、科学史等。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的成果,达到其自然观的建构目的 ——这是自然辩证法与以往各种自然哲学、自然观最为不同之处 ——也是自然辩证法具有科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与研究对象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 容包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 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课件

2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
古希腊时代,由于自然科学还处在萌芽之中,自然界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出于探究世界奥秘的冲动,学者们企图不依赖科学试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它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学派林立。最早出现的是泰勒斯所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作为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留下了一句名言:“万物源于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贰
壹
叁
什么叫思辨?——以芝诺悖论为例
*
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证明:移动位置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这一半的路程,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下去,物体最终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03
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
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日心说”的提出,给宗教神学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推翻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的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在哲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科学上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后来被康德称为“哥白尼革命”。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之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并于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邓周平序言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尤其是科学的运行制度。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和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故而,本课程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以便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以一个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科学技术是如何内生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学习本课程的最好方法是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在今天遭遇哪些困难?在西方科学理论中,本体论处于何种地位。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
休谟的归纳问题,康德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处理,波普尔的处理方式,科学假设、科学推理、直觉、科学理论与科学中的价值冲突等等。
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和科学内部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主要谈科学的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内容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第一章:物质与实在第一节、物质第二节、实在与世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演化第一节、星系演化第二节,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组织与复杂性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节,人类中心主义的谬误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学理论第一节.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第五章系统认识方法第一节系统方法第二节系统认识论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一节累积式发展观第二节否证式发展观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观第八章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第一节科学的社会组织制度第二节科学的社会机制第三节技术的社会组织形态第四节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第九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第一节科学规范与科学伦理第二节技术规范与技术伦理第十章科学与人文宗教的关系第一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第二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船舶科学理论与船舶技术思想第一节船舶科学理论史第二节世界船舶技术思想第三节中国船舶技术理论与实践绪论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自然辩证法概述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二、自然辩证法产生的根源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理论来源2、自然科学本身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是一个从混沌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过程。
二)、近代科学(自文艺复兴到18世纪中叶)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但却是机械的、非此即彼的研究,所以还处于一个搜集材料的阶段。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时代:但丁、比特拉客、薄伽丘、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天文学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地动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2、维萨里的人体结构理论和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3、数学: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和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4、物理学主要以牛顿力学为代表5、化学:从燃素说到氧化理论6、生物学:林耐的分类法三)、从机械自然观到辨证自然观的转变,由非此即彼到以此亦彼。
I)、1755年和1796年,康德、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星云假设,使太阳一类天体和太阳系的形亦有了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
“天”在变了。
II)、1824-1828年,维勒从无机物氰酸胺转化为有机物尿素的实验,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不能互相转化的旧观念。
III)、1830年,赖尔在地质学中,阐述了地壳的渐变假说。
“地”亦在变了。
IV)、1838、1839年,施莱登.施旺提出了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打破了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僵化认识V)1842、1848年,迈尔.焦尔等人,提出了能量转换和守恒定理。
打破了种能量之间转化的僵化认识VI)、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阐述了物种的进化规律。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a、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b、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规律c、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源于自然科学但高于自然科学d、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科学,它是精致科学知识和历史科学知识研究的统一e、自然辩证法与西方多学科研究相联系——科技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2、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科功能a、弘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
b、认识科学力量——科学革命推动了文明转型,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c、注入新的人文关怀,建构新的人类精神1)人类精神危机引起人类精神危机的几大原因①新的消费文化对人类传统精神的改变,如大众消费、个性消费、象征性消费②传媒技术与大众文化对人类传统精神的冲击③快速交通技术与通信技术对人类传统精神理念的冲击④科技的高风险后果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冲击⑤世界的高度物质化与消费之上对人类传统理念的冲击⑥终极追求的迷茫动摇了人类的传统文化信仰2)建构新的人文精神①后现代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与批判:对大理论、大哲学、大思想进行怀疑,对知识背后的权力结构进行批判,对人类精神进行反思,对已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对立文化进行反思,希望重建人文精神。
②中国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追随西方后现代思潮,向形而上学回归,反对权威主义,倡导自由追求,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希望形成中国新的时代文化,引发文化建构方向的争论。
③科学(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争论,以科学为中心的新文化形态。
④文化建构新方向,正在形成的新文化支撑点。
消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虚假对立,寻找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平衡,寻找功利主义和终极价值的平衡,寻找科学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悖论与科学发展一、什么是悖论悖论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
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
从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其特殊性表现在:1.悖论是相对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言;2.悖论是从某些公认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3.悖论是指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
下列方框内的语句即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语义学悖论的例子。
它完全符合上述悖论概念的三个要点。
在该悖论面前,经典逻辑学的基本大法——矛盾律、排中律失效。
本方框内的语句是假的。
本方框内的语句由十五个汉字组成。
本方框内的语句由十六个汉字组成。
历史上人们对悖论的称谓:难题(说慌者悖论)不可解命题1悖论或二律背反(“悖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词antinomy,这个词在哲学文献中又译为“二律背反”。
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把自己所发现的悖论称为“二律背反”(德文antinomie)。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组成,当人类运用作为知性固有的先天思维形式的范畴,试图去把握世界整体,即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
)怪圈(1979年,美国数学家霍夫斯塔德(D.R.Hofstadter)认为悖论就是一个“怪圈”(strange loop,又译为奇异的循环),它是由于“自我相关”而导致的。
这种怪圈不仅存在于数学和思维中,也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中。
)生活和艺术中的怪圈;怪圈坏的效应:电话或收音机的噪音;怪圈好的效应:电视的屏幕。
科学中的怪圈。
数学上,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设A={X|X∈X},B={X|X不属于X},如果B∈A,则根据A的定义,B∈B,反之亦然。
理发师悖论:给且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二、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1.一种重要的证伪手段从逻辑上讲,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满足相容性,当人们在该理论中发现了某个悖论的时候,就意味着这种相容性已遭到了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理论也就被证伪了。
落体悖论之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罗素悖论之于康托尔集合论就可以看着是这种证伪。
2.科学问题的生长点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并不一定就立即证伪了该理论,因为理论有一定柔性,它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以限制或消除悖论;甚至可以暂时视悖论而不见,把悖论暂时搁置起来,留待今后去解决。
但无论如何,悖论就是悖论,人们不可能永远不正视它,研究它:讨论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悖论等问题。
因此,悖论正是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3.完善、发展原有理论消除悖论的过程常常是完善、发展原有理论的过程。
贝克莱悖论曾严重威胁着微积分的真理性(仅指内真理);双生子悖论曾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形成有力的挑战,但后来终被解决,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2离开来的东西又重新结合在一起时,就为悖论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另外,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描述。
科学理论的这种局限性也是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悖论产生的必然性由于悖论根源于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和认识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此要想彻底消除悖论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悖论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哥德尔(K.Godel)定理(对于一个包含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系统内部得到证明)也深刻揭示了悖论产生的必然性。
该定理证明,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理论,如果是完备的,则是不相容的;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理论内部得到证明。
这就是说: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无法证明自己不包含悖论;而且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悖论,虽然人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它。
四、悖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悖论的产生既然有某种必然性,那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就不能回避或惧怕悖论的出现,相反,要象伽利略和爱因斯坦那样在传统理论中寻找悖论,构造新的、更好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悖论,寻找传统理论的破绽或突破口,是从逻辑上发展、完善传统理论,创立新理论的重要方法,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回归说出发构造其物理学理论,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
伽利略在大学时代就对此表示了怀疑,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扔球的实验(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在他写的伽利略传记中提到),但至今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个实验。
实际上,伽利略并不需要做这个实验,他只要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发现一个落体悖论即可。
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1638年出版)中,伽利略阐述了发现这个悖论的思想实验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4结果所导致的,也有人多次向爱因斯坦提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有多大影响的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并无直接影响,其狭义相对论直接来源于对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写道:“经过十年沉思以后,我从一个悖论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原理(指同时的相对性原理),这个悖论我在16岁时就无意中想到了:如果我以速度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从一开始,我就清楚地看到,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象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
因为第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者能够判明他是处在均匀的快速运动中呢?人们看得出,这个悖论已经包含着狭义相对论的萌芽。
今天,当然谁都知道,只要时间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仍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爱因斯坦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EPR悖论的提出,充分反映了爱因斯坦别具特色的“悖论”研究方法。
第二讲观察与理论主讲:成良斌一、观察的特性观察(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观察(感觉→知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辨证统一。
观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关于观察的特性,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近代唯理论笛卡尔:蜡块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培根、洛克、赫胥黎);逻辑经验主义:中性的观察5(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
否定观察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感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失去了源泉和基础。
否定观察的主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观察者在观察中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理论对观察的指导;实质上就是否定理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陷入盲目。
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海森堡:盲人摸雪花与正常人认识电子观察都是受理论影响的,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1766年,卡文迪许:易燃空气=燃素;1773年,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1777年,拉瓦锡:氧气;阿米巴、病毒、电子的可观察性。
二、观察的主观性观察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阈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
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时出现的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察觉。
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
由于感觉的局限性还常常产生错觉(见图)。
2知觉的选择性在观察过程中,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选择某一或某些事物为观察对象,而把其它的事物作为观察背景;由于选择的不同,观察对象和背景又可以相互转换。
对象与背景;信号与噪音:1965年彭齐亚斯、威尔逊关于3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3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往往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
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光片、化石、听外语)。
4观察仪器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人的感官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
6观察的主观性也决定了观察的易谬性(观察主观性的两重性)。
三、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实现观察客观性的主要条件有:1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一般来说,在观察(包括实验观察)中发生的事件能够被反复检验,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察结果的客观性(1965年韦伯声称发现了引力波);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巴斯德)。
2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其表现主要有先人之见、无意过失和假想等。
双盲法则:《严新气功现象》:镅(Am)-241的衰变计数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1.35%,实验误差0.19%。
3观察必须全面、系统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
竺可桢《物候学》1974-1978年,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PSR1919+16):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
4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见图)。
雷默的光速、孟德尔的豌豆、摩尔根的果蝇。
5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和可观测范围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体的运动状态。
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的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象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
这样,既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四、观察渗透理论1958年,科学哲学家汉森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theory-loaded7observation)的观点。
这种观点强调了理论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