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应用美学
探讨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运用

探讨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运用
当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其中,功能美和形式美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功能美是指建筑的实际使用价值,形式美是指建筑的外观美和艺术表现力。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运用,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从建筑功能的角度来看,建筑必须具有实用价值。
换句话说,建筑的功能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功能性非常重要。
建筑必须能够提供安全、舒适和实用的环境。
只有这样,建筑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因此,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注重建筑功能的合理性,确保建筑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其次,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性。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视觉效果。
通过设计不同的形式,建筑能够向人们传达不同的感受和情感。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注重建筑形式的美观性,通过灵活的表现手法将建筑的重点凸显出来。
综上所述,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在满足建筑实用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同时注重建筑形式的美观性和文化价值。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能够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的优秀建筑作品。
分析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I
C 一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分析美学在建筑设计 中的应用分析
刘 燕 郑 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天津市天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电科技集团河北工程项 目管理有限公司)
[ 摘 要] 建筑 美不 仅关 系到建 筑 的面貌 , 同时也 关系 到一个 城市 的市 容 , 甚至 体现 了一个 国 家的文化 水 平、 活力 , 给市 民带 来美学 的享受 以及心 灵上 的抚 慰 。 文章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关系概述人手 , 论述了建筑美的基本要素、 设计的进步来源以及将建筑的设计与美学结合发展这几大方面 [ 关键 词] 建筑, 美学 ; 设计 ; 结合 中图分 类号 : T u一 8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0 4 一 O 1 1 8 一 叭
一
形体 即建 筑物 的总体 轮廓或 者理解 为外 形 , 是通过 形体 与线条 , 空 间和 实 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美学性, 尤为引人注 意 的是 色彩在 此发挥 的作用 。 2 . 5 与 自然的和 谐 建筑之美最为重要的是与周围、 自然的和谐 , 即不能显得突兀。 设计中不能 仅 考虑建 筑个 体而忽 略 了与其它 建筑 整体性 , 而 这也 是当 今建筑设 计 的弊端 , 很 多 的建 筑 单独看 很具 美学 性 , 但是 和其 它建 筑放在 一起 就显 得不 协调 了 。 3如何深化美举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建 筑 的发展 与人们对 于建 筑物审 美要求 的提 高是一个 不 断前进 的过 程, 经 常 的情 况是 人们感 觉 已有的建 筑水 平不 能满足 审美 的要求 , 并且希 望通 过 将建筑 设 计与建 筑美 学 的结合 达到 更为 理想 的情 况 。
美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美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智慧结晶,而美学则是表现了智慧结晶的面貌,体现这智慧结晶所蕴含的文化及历史背景。
美学更是将建筑中的一切转换成人类心灵中的抚慰。
美学成就了建筑更升华了建筑,让美与建筑完美的相互陪衬。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结构丶建筑材料丶生产设计以及建筑设备等。
建筑美学在建筑面貌中的应用建筑主要是通过空间构造来满足实际需求的,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的转换可以达到很好的美学表现性。
实际中可以通过将住宅中的房间设计为不同的大小或者有意识的将公共建筑中各个建筑设置为不同的占用面积等形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形体即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或者理解为外形,是通过形体与线条,空间和实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美学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色彩在此发挥的作用。
建筑之美最为重要的是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即不能显得突兀。
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建筑个体而忽略了与其它建筑整体性,而这也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弊端,很多的建筑单独看很具美学性,但是和其它建筑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了。
建筑美学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各部分的比例,例如虚实的比例、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凸凹的比例等,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视觉印象,达到增强审美性的目的。
均衡主要指的是建筑物构图上的对称性,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上下、左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建筑的均衡方式主要是在中轴线上实现左右的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故宫。
建筑美学中的建筑设计建筑美学与建筑学的了解,让建筑设计产生了局限性,但是由于美学元素的加入又给予了建筑的美感。
正确的认识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的应用成了一个成功的建筑的关键元素。
由于建筑设计要达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在设计之中要选择次要的构建先受到冲击与毁坏,保留重要构件的完好。
建筑的质量要靠多道防线把关,如果将希望寄予单一的构件就会发生很危险的情况。
因此多墙体比单片墙效果好、框架剪力墙比纯粹的框架墙效果好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思想。
美学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I l Ke y wo r d s 】h o u s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e s he t t i c , d e s i n g
的瓶颈。
a u ho t r c a r r i e s o u t a t h o r o u g l l na a l y s i s o f he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r e l a t e d
c o n t e n t i n h o u s i n g c o n s t r u c i t o n d e s i g n ,p r o v i d 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达 到 房 屋 建 筑 外 形 的类 似 和 统 一 。相 反 ,如 果 相 应 的 建 筑 环 境 的知 识 缺 乏 , 将 可 能 会 导 致 建 筑 设 计 与
风 格 , 实 现 与 风 格 的 统 一 从 另 外 一 个 角 度 来看 , 建 筑 材料 的 选择 应 该 与 建 筑 色 彩 相 匹 配 。通 过 材 料 和 色 彩 的变 化和 统 一 , 在 一 定 范 围 内来 达 成 一 个 整 体 的协 调 。
城市 建筑 I 规划 与设计 l U R B A N I S M 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l P L A N N I N G AN D DE S I G N
美学在 房屋建筑设计 中的应 用
Th e Ap p l i c a t i on o f Ae s t h e t i c s i n t h e Ho u s i n g Co n s t r u c t i o n De s i 中的
浅谈美学规律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与应用

浅谈美学规律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与应用摘要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居家住宅和办公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从事建筑设计的人要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越来越难,但是,很多的伟大建筑师总是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眼光的,归根结底就是建筑大师在建筑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能够在设计建筑之初就将想要的设计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草稿,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设计将之呈现在图纸之上。
总的来说就是建筑美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稳定性;韵律性建筑与美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筑设计工作来讲必须从基础内容、重要环节、整体表现上体现出美学特征。
房屋建筑需要体现美学特征才能够获得公众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房屋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以美学的体现作为基础。
应该在以人们的直观感知、欣赏体验出发,重新结构房屋建筑设计的要点和内容,通过房屋建筑设计均衡性、稳定性、韵律性、序列性的体现实现建筑美的体现,增加房屋建筑的美学特征。
建筑物的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设计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及各种外部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筑物的美观以及建筑构件构造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由于建筑设计是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所以它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设备等工种的要求。
1 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协调性房屋建筑设计都是以立体几何形状来表现,如何通过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来体现出建筑物的美学特征,从而实现建筑物结构的统一、协调并呈现出艺术性成为现代建筑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建筑结构中,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是第一目的,然后还要体现出美学的特征,而无论采用何等立体几何形状,都必须要使结构形成一个既美观又统一的整体。
由于在房屋结构中,从美学的角度看有的结构处于结构的主要地位,而有的结构对整个建筑物的美学特点影响不大,因此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要将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进行区别对待。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一、均衡和谐:中国古典建筑极为注重建筑的均衡和谐,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
从平面布局到立面设计,都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协调,形成一个整体的和谐统一感。
例如,在庭院的规划和布局上,会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呼应,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使得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构成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二、尊重自然: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借助自然元素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建筑常常与山水融为一体,利用山川河流的形态和风水理念,使得建筑地势高低合理,布局合理。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会运用自然界的元素,如水、花、树等,使得建筑与自然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自然、朴素、和谐的美感。
三、丰富的装饰:古典建筑在形式和装饰上非常注重细节和精致度,常常通过装饰物来衬托建筑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的柱子、梁木、门窗等部位,常常使用雕刻的方式来增加装饰性,如雕花、雕纹、雕栏等,使得建筑表面流动、丰富而细腻。
同时,古典建筑中的彩绘、砖雕、陶瓷等工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使得建筑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感。
四、重视空间感: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氛围和体验。
通过空间的布局和分隔,建筑师创造了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在建筑的庭院中常常设置假山、水池和花坛,使人有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同时,采用不同材料、颜色和纹理等方式来营造空间的美感,通过光线的把控和采光方式,使得空间充满生机和变化。
五、寓意和象征: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中常常融入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达对生活、文化和道德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在宫殿建筑中,屋顶常常采用蓝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和天命;而在寺庙建筑中,常常出现龙、凤、狮等神兽的雕像,寓意着祥瑞和守护。
这些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的形态和装饰来体现,使得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居住或宗教场所,更是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载体。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的一些基本要点。
当然,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非常丰富多样,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建筑设计理论中设计手法与美学的应用与结合

浅谈建筑设计理论中设计手法与美学的应用与结合摘要:建筑类型很多,各类建筑使用性质和组成类型也不相同,在设计中,也因为性质和类型的而有所不同,在设计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以避免设计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本文通过几方面简单谈一下,建筑设计中的手法及要点。
关键字:设计原则构件虚实一、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物的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设计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及各种外部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筑物的美观以及建筑构件构造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由于建筑设计是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所以它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设备、等工种的要求。
二、建筑的设计原则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措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3.注重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三、建筑设计的图像表达图像表达可以设想为客观存在的,或预期会实现的某项工程的一个具体而微小的模型,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们可以是设计过程中,从方案,初步设计,扩初设计,合同附图,到施工图等各个阶段的记录性文献。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还应扩大我们对图像表达作用的认识,包括诸如反映事物直观效果的作用,促进设计思维和作为人际交流手段的作用,其中每一项都会影响设计探索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并丰富设计成果。
作为建筑师,必须首先了解有关外部环境,即我们工作于其中的介质。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摘要: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2.注重线条与比例3.强调天人合一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五、如何将中式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正文: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式建筑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起源于中国古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其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中式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中式建筑讲究布局对称,这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也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
对称的布局给人以稳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注重线条与比例中式建筑美学注重线条与比例的协调。
例如,木质结构的梁柱、斗拱等部件,以及建筑外观的线条,都讲究流畅、自然。
这种美学观念使得中式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和谐性。
3.强调天人合一中式建筑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素,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中式建筑大量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雕刻等。
这些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式建筑在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耐久性。
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中式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绘画、雕刻、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技艺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式建筑美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中式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式建筑美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许多建筑师在传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现代中式建筑。
如世博园的中国馆、鸟巢等,都是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成功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的关系
应用美学是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
应用美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我们人类能看到,能用到的,甚至我们能感觉到的,都存在着应用美学,它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发现,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美。
应用美学本身含有应用和美学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看出应用美学已经世间化和通俗化;但是美学毕竟不是一般的,它没有世俗化和庸俗化。
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唯物主义的,因此对于应用美学也是一样,它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产生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最初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实用功利活动中超越出来的,它是凌驾于普通的活动之上,但是应用美学是从这这种高上之中回到生中去的审美活动,回到我们人类生活中接触到最频繁的各方面中。
乍一看,应用美学似乎是很高层的一种活动,好像是很难接触到一样,其实恰恰相反,它是把形而下的东西升华为形而上的东西,是在物质的东西中增添一个精神的层面,在功利的事物中增添一个超功利的层面。
应用美学正是致力在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和引导出精神的超越的层面。
美学之思应落实在现实生命、民生日用,落实在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上来,才有真正的坚实基础。
抛开普通人民的衣食住行,来高谈道德的生命、超越的存在、玄妙的境界,实在是过于玄乎,无法让人理解或是接受。
美学应当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大众人民的物质的、实用的生活活动之中。
历史发展到了高科技的今天,纵观之,美学已经参透到人类生活之中的每一个方面,也就是应用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普及开来。
对应用美学,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应用美学和什么有关系呢?它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庖丁解牛的看,应用美学就是应用的,美学的。
既然可以分为两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即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
审美因素就是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精神上的反应,在视觉后的意识反应我们会作出我们基本的判断,给我们所看见的东西一个评价;实用因素,我们在上文已经说到了应用美学离不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这是我们人类存活下去最基本的方式,因此,任何一种东西,离开人类的基本要求,那它就不会符合我们的要求,也就是我们不会给它一个很好的评价,即使从精神层面它是真的美,但是也是不符合应用美学的标准的。
这两个方面是应用美学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当我们要用应用美学的眼光去对于一种东西或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都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
综上所述,应用美学里的审美要素和实用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开的。
若只用一方面,则不管它在这方面上是如何的完美,但是也不会社会大众的认可。
应用美学可分为许多种类,有音乐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建筑可以说历史悠久的,很多中外著名的建筑就是应用美学的典范。
下面文明举例说明应用美学中的建筑美学是如何将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紧密结合到一起的。
我们先研究西方的建筑美学。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一中文明一个国家的代表,也是人类应用美学的代表。
说到欧洲的著名建筑,我们就不得不谈古希腊的建筑了。
古希腊作为一个文明的发源地就有了其建筑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即建筑四周以高大的石柱形成柱廊的形式。
从审美性的角度来看,围柱有三种典型形式:多利安式围柱、安奥尼式围柱和科斯林式围柱。
古风时代的多利安式围柱和安奥尼式围柱分别具有着男性和女性的体态特点和性格特点。
多利安式围柱柱身上细下粗,不设柱基,整上下部分有凹槽作为装饰,体现了男性的洪厚、刚健、朴素、壮实和坚毅。
安奥尼式围柱柱身较细,由基座、柱身、底盘三部分构成,凹槽较多,柱头有圆形涡旋作为装饰,体现了女性的秀美、轻巧、精致、活泼。
而古典圣期的科斯林式围柱则为古风时期围柱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柱身更加修长,有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柱头,整体更加华丽、细致,极富有装饰性。
古希腊的围柱式结构,最早将人体美赋予建筑,有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围柱,雅典胜利女神神殿的安奥尼式围柱。
更有天才建筑师以石头刻为少女的形象来作为围柱,如雅典守护神之庙的少女廊柱,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人体的美,也让人不得不为其绝妙的创意、精湛的手工叹服。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间,节省场地;另一方面,由于整个建筑的主体材料为石头,较为沉闷且采光不好,采用围柱式结构可以避免给人造成沉闷、闭塞的感觉,且阳光透入有反射,也同时可以减轻采光不好的问题。
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大型的圆柱是符合要求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很多框架结构的柱子,它们是承力的构件,能够将上层建筑建筑完美的和地基基础结合在一起,不会占用一层地面的很多空间,也是这一点是非常实用的。
欧洲古代也有这样精美的建筑,近现代也是不少著名的建筑的。
就说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伦敦塔桥。
相信一个稍微对世界历史或地理稍微有认识的人都会看到这个著名的建筑,教科书,网页,英国的名片都会有。
那这个建筑有哪些审美点和实用性呢。
审美点:本身泰晤士河的伦敦塔桥外形也是符合欧洲的建筑风格的。
乍一看(如若不看河),就是两座白色的城堡,而且是精美的城堡,错落有致,顶层的一些外形也是弧形的,怎么看都不会厌恶的。
远看一点,我们又会发现另外的美,就是这两个并排在河上的城堡就像是两个皇冠。
皇冠不用说了,很漂亮的。
因此,这个建筑从哪个视觉角度看都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实用性:作为一个桥的一个部分,它的实用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在这里我还是一一道来了。
首先是这塔式的城堡是建立的桥墩中的。
从桥梁学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两个塔式城堡是可以去掉,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看过伦敦塔桥的都知道,塔的两边都斜拉索和悬索。
一般的人也许是认为是增加它的没关系,的确,是能增加美观性,但是学过结构力学和桥梁学的就知道,这些东西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们是两端桥的约束,能把两端的桥变形控制,把荷载传递到中间的塔上,现在塔是和桥墩一起的,也就是一体的,也是荷载就能传递到桥墩上并有效的传递到基础
和地基中去。
因此,这对几个部分对整个桥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有两个塔了,塔中间的桥面可以往上拉开,以便万吨轮船的通过。
最后,桥塔内设楼梯上下,内设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
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
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
通过对伦敦塔桥的审美分析和实用性分析,相信大家会更加认识到这个建筑是应用美学的典范,当然也是世界桥梁建筑中一个成功。
说道建筑美学,自然不能落下我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瑰宝了。
我们国家历史文化悠久,建筑历史也是很悠久。
每个朝代都有很精美的建筑,虽然这些建筑现在不一定存在了,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能认识到,能认识我们祖先的伟大文化。
那我们国家的建筑是如何巧妙的把审美和实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了呢。
那我就一起分析看看。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手段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苏州原来从审美角度上来看,绝对是我们国家古代建筑美的典范。
我们国家历史文化就包含着山水相融,天人合一,而苏州园林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有山有水,有房子,有亭子,有连通的桥。
在一个城市里存在这样的优雅的环境,自然会符合我们的审美观点了。
至于实用性,这个就很简单了,至少满足了人们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住。
住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自从三顶洞人以后人类就基本开始固定自己的住所了。
当然,这么优雅的园林不仅能住,也能够外人游玩欣赏。
因此可以说住,游,美都结合到一起了。
当然我们国家除了苏州园林以外,还有很多有名的建筑,都同时具备了审美和实用性在一起的了。
比如,西藏布达拉宫,故宫,湘西的吊脚楼等等了。
纵观中外的许多著名的建筑,你都能发现它们身上都具备应用美学的两个特点,审美和实用。
也正是它们具备了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才使得它们能够流传千古,并为世人称赞。
因此,对于应用美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要求和实用要求,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单独离开谁而存在。
只有都具备了两者,才符合我们现在的应用美学标准。
PS:以上谨代表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和现在流行的理论符合。
上完这门课,至少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我希望我会用上在这门课里学到的理论来指导我的设计。
谢谢陈老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