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成就概述
中国文学简介

曲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包 括评书、相声、快板等。曲艺以说、 唱为主要特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 和夸张的表演形式娱乐观众,并传播 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与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民间流传的、赋予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学 作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 情。
文学形式的贡献
中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方面, 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文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 互了解与融合。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与传播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始于翻译,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西 方世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互借鉴与影响
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指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如民歌、童谣等。口头 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 传承和发展。
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代表 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情感、个性和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代表 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丰富的作品
中国文学拥有众多的经典作品,如 《诗经》、《论语》、《红楼梦》 等,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独特的风格
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 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文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追 求等,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与道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以自然景色、山水田园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泱泱大国,浩浩五千。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
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
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
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
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
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情逸,或许真的只有本人才能领略。
陶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诗歌时代的真正到来,怕是要到那恢弘的唐了吧!唐朝的诗人都有那么几分狂妄,这不是坏事,因为唐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狂妄的时代。
中国的文学史和现代文学成就

中国的文学史和现代文学成就中国是世界文化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度之一,也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在这两个方面,中国文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中国人民精神高度发达的表现。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的诗歌开始,就有了伟大的文化传承,贯穿着几千年的文艺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先秦文学:这一时期,文学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诗经》为祖的风雅之文为主,代表着古代主流文学的端倪。
汉魏六朝文学:这一时期,文学呈现宽厚多样的态势,形成了儒、道、墨、法四家文学,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具有更加唯美的情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都是囿于传统的出路,一直缺乏大胆和挑战的创新。
新国人的文学创作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它打破了文学界的既有规则,跳出了传统的文学范畴,将现代性与文学创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新文学的创始人鲁迅的文学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对推动中国文学创作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文学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迅速的发展。
其间不止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还包括了许多接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宣扬,如“震惊汉土,掀起一片文学海洋”、新诗等等。
这些文学流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文学在传承和突破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更加强调接近生活,注重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也更加关注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比如,作家莫言在其小说中描写民俗文化,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文化和人民。
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也深刻地表达了女性在婚姻、生命和社会地位方面的焦虑和困惑,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面貌,也挖掘了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温暖和启示。
同时,回顾历史,经过磨难和战争,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命运的追问也逐渐超出了个人层面,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_李朝全

文艺报/2007年/11月/6日/第003版理论与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李朝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大量译介到国外,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奖项,也受到了外国有识之士比较中肯客观的评价。
对外译介的当代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这些翻译大多是由中国的外语专业人士担任的,选择的大多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其中又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有些图书是多位作家的作品合集。
这些翻译著作以英、法语种为主,兼顾德、俄、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等其他语种。
印行的图书,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
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类图书约30部,占全部馆藏当代文学译作的6%左右。
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
据笔者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意、西等欧洲语种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作即在46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150位以上。
而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藏书还相当不完整相当不全面。
譬如,王蒙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但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五、六种文字的译本。
又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出版,2002年为17种,2003年突增到29种,2004年则在40种以上(不包括再版书),这三年总计在86种以上,而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9种。
仅举法国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正在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法国普罗旺斯大学杜特莱教授介绍,1978年以后,几个法国汉学家开始研究中国的新文学,1981年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Le Retour du Pere(《父亲的归来》)。
1982年法国文学杂志Docks 发表了一本关于中国诗人与艺术家的特刊,收入芒克、北岛、马德生、王克平、阿城等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
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
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获得更加自觉发展的时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文学样式都有显著收获。
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成就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学与艺术成就独步世界。
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再到传世的小说《红楼梦》,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古代的艺术也在绘画、雕塑、戏曲等领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文学与艺术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成就。
一、文学的辉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长河便已开启。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情绪,无论是《关雎》的悲伤,还是《桃夭》的欢乐,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楚辞》则在诗经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对人性、命运和时代的思考,反映了楚国人民的独特精神与情感。
汉代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时期,李商隐、杜牧、王之涣等文学巨匠相继问世。
他们将古代文学发扬光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给人以震撼,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思考的深入反映。
唐宋之际,中国文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作品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些小说不仅具有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还能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二、艺术的瑰宝中国古代艺术以绘画、雕塑和戏曲三大门类为主,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代表,成就耀眼。
自古以来,山水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了中国人深深的自然情怀。
唐代的韩干、北宋的李唐等名家都有出色的山水画作,他们以巧妙的笔墨、精确的构图和细腻的手法,将山水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中国古代雕塑亦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无论是玉雕、铜雕还是陶瓷雕塑,都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意。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丰富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中国古代的诗歌成就非常高,以唐代的诗歌最为著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王维等,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艺术描写,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
2. 传统戏剧: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等。
这些戏剧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就也非常显著。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水浒传》、元代的《西游记》、明代的《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散文:中国古代的散文以骈文和赋文为主要形式。
骈文是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应用于散文中,赋文则是通过状物、咏史等方式表达作者感悟和抒发情感。
这些散文作品融合了文学与哲学、历史等多种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在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成就事例

中国古代成就事例1. 引言1.1概述中国古代成就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成就事例:概述中国古代成就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古代成就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就的例子,展示了其重要性:文化成就: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既包括典籍的创作和流传,也包括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例如,《诗经》、《论语》等典籍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在绘画方面,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贡献。
这些画作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审美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音乐和戏剧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丝绸之路的交流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多元发展,如丝绸之路上的胡琴音乐。
而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科技成就:中国的科技成就为世界科技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以造纸术为例,它的发明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为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古代中国还在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例如,中国发明了种植水稻的方法,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哲学和思想成就: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和教义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以其强调家庭价值观、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影响力甚至延续至今,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成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历史、文化、科技和思想等方面,中国古代的贡献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
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2)《汉书》
班固,字孟坚,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4.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动荡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昌盛之前的漫漫长夜。
(一)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1.三曹
曹操:字孟德,诗风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全为乐府诗。
“诗史”《薤露行》、《蒿里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丕:字子桓。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字子建。
建安时代最富盛名的作家。
《白马篇》、《名都篇》、《赠白马王彪》《杂诗六首》《泰山梁甫吟》《野田黄雀行》。
抒情小赋《洛神赋》
2.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3.蔡琰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
五言《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4.正始文学代表作家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西晋文学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
(三)陶渊明(略)
(四)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抒情长诗《西洲曲》。
北《敕勒歌》
(五)南北朝诗人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廷之
1.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2.鲍照: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3.谢眺:“小谢”,格律诗开端。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第四阶段:小结
第五阶段:作业
1.熟读背诵重要诗词。
2、预习唐诗。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