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电影艺术论文
《2024年戏曲与武侠电影的情动瞬间——华语电影中的姿态影像溯源》范文

《戏曲与武侠电影的情动瞬间——华语电影中的姿态影像溯源》篇一引言华语电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其中,戏曲与武侠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华语电影中戏曲与武侠电影的探讨,溯源其在情动瞬间的姿态影像,以此展现其在艺术形式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一、戏曲元素在华语电影中的情动瞬间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魅力,为华语电影带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在华语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往往能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风情,使得电影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1. 戏曲表演的舞台呈现在华语电影中,戏曲表演的舞台呈现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戏曲中的情感、故事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霸王别姬》中,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霸王与虞姬之间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2. 戏曲音乐与电影情感的融合戏曲音乐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华语电影中的运用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戏曲音乐与电影情感相融合,使得电影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卧虎藏龙》中,电影配乐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将武侠世界的恩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武侠电影中的情动瞬间与姿态影像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动作设计和情节设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侠义、恩怨和爱情的武侠世界。
在武侠电影中,情动瞬间的姿态影像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 动作设计与情感表达在武侠电影中,动作设计不仅是打斗场面的呈现,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将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与赵敏的爱情纠葛,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场面,将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表现得十分到位。
2. 姿态影像与情感共鸣姿态影像作为武侠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其表现力往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一代宗师》中,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将武林高手的姿态和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武术电影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武侠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我看来,武侠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体现。
通过观看武侠电影,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武术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武侠电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武侠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1. 儒家思想:武侠电影中,主人公往往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他们秉持正义,捍卫道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
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他坚守正道,以武会友,最终战胜邪恶势力。
2. 道家思想:武侠电影中的主人公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往往追求“道”的境界,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历经磨难,最终领悟到“道法自然”的道理。
3. 历史文化:武侠电影以我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如《英雄》中的秦朝,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刺客的故事,反映了秦朝的统一与分裂。
4. 文学艺术:武侠电影中的诗词、对联、书法等元素,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他不仅武功高强,还精通诗词,具有文人气质。
二、武术精神的传承武术精神是武侠电影的核心,它包括忠诚、正义、勇敢、坚韧等品质。
在现代社会,武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武术精神在武侠电影中的传承感悟:1. 忠诚:忠诚是武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在武侠电影中,主人公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如《黄飞鸿》中的黄飞鸿,他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不惜与外国侵略者战斗到底。
2. 正义:正义是武侠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坚守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白发魔女传》中的卓一航,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与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
3. 勇敢:勇敢是武术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
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
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
“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
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华语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
在新世纪,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华语武侠电影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有了显著的突破。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元素之一,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二、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的功夫元素表现手法1. 动作设计: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在动作设计上更加注重真实与艺术的结合,通过高超的武术技巧和精妙的动作编排,将武侠世界中的打斗场面呈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借助现代特效技术,使得动作场面更加震撼、视觉效果更加出色。
2. 武器运用:华语武侠电影中的武器运用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刀、剑、枪到独特的暗器、软鞭等,每一种武器都有其独特的攻击方式和战术意义。
在新世纪的作品中,武器运用更加灵活多变,成为展现角色个性和战斗风格的重要手段。
3. 场景设置:场景设置对于展现武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的华语武侠电影在场景设置上更加注重环境与剧情的融合,通过精美的布景和独特的视觉风格,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武侠世界。
三、功夫元素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尊师重道、仁爱正义、忠诚勇敢等。
这些价值观在电影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使观众在欣赏精彩打斗场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艺术表现力:功夫元素在华语武侠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力极强,通过精妙的动作设计和独特的武器运用,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借助现代特效技术,使得功夫场面更加震撼、视觉效果更加出色,提高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四、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功夫元素的创新与发展1. 技术创新: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
例如,通过运用现代特效技术,使得打斗场面更加真实、震撼;通过高清摄影技术,使得画面更加细腻、生动。
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电影是一门艺术,与其他的艺术是一样的,都要传达出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涵,一个民族的电影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理念,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特质。
电影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中国的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界的一个门类,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剧中打斗的一招一式的动作,亦或者子影片里为背景的名山名水,无不体现透视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理念。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上来看,总的来说是由儒、道、佛三家何必而成。
儒家文化是一种重义轻利的、兼济天下的价值观,是一种牺牲自我、委曲求全的处世观和伦理感化的教育观。
在武侠电影中,其人物也多以儒家文化来规范自己,体现了一种儒家风范。
张彻导演的《新独臂刀》中雷力的隐忍使他终成武林侠士,封俊杰对雷力的那种惺惺相惜的友谊,无不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忍”之精华。
在《少林寺》中小虎从王仁则手中就出了牧羊女,当追兵赶到时,此时李世民的出现使他俩脱离了生命的危险。
他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这就反映出儒家“仁”的思想。
道家文化提倡的是清静无为、淡泊明志的思想。
它的地位虽然没有儒家的地位高,但却以它特有的社会即人生的领悟在哲学的思想上体现出价值和生命力。
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在自己人生巅峰的时候,能够退隐江湖,淡泊名利,最后,又因为青冥宝剑在江湖上引起的波澜而主动站出来负责任,乃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儿就体现出以道家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佛教认为认为人生困苦多多,全是贪欲作怪,这种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救自己的理念,这类电影或许在“少林寺”中极为体现。
不过中国的武侠电影导演胡金铨不同于注重趣味和感官上的刺激的电影不同,他开辟了武侠电影的禅意与诗化的境界,在他的电影中极力营造寂静、顿悟的意境,从而有了“佛教”之美。
比如在《侠女》中,当打斗静止下来之后,镜头里的似乎就是一幅中国画,即便画面有格斗与杀戮,也破坏不了这种意境之美。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华语武侠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不仅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更在电影艺术的呈现下,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二、功夫元素的表现形式1. 武术动作设计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武术动作设计,融合了传统武术与现代特效技术,呈现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
动作设计者通过精心的编排和细腻的表演,将武术的攻防、进退、虚实等技巧巧妙地融入电影情节,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2. 武术场景布置武术场景的布置也是功夫元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电影通过精美的场景设计,将武术动作与自然环境、古建筑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武侠世界。
此外,通过光影、色彩等手段,电影还进一步强调了武术场景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武侠世界的魅力。
三、功夫元素的文化内涵1. 武侠精神的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不仅仅是武术技巧的展示,更是武侠精神的传承。
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武侠世界中的正义、勇敢、忠诚等品质。
这些品质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使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
2. 文化元素的融合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例如,电影中的音乐、服装、道具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华语武侠电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功夫元素的艺术价值1. 创新与传承华语武侠电影在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
电影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特效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这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使华语武侠电影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审美价值。
2. 跨文化传播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华语武侠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技艺,更在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视觉呈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二、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功夫元素的表现形式1. 武术技法的展示: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首先表现在武术技法的展示上。
电影通过慢动作、特写镜头等方式,将武术的招式、身法、步法等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力量。
2. 功夫场景的构建:电影中的功夫场景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山水间的决斗、屋顶上的追逐等。
这些场景的构建不仅展现了武术的场地多样性,还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3. 人物塑造:功夫元素在人物塑造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角色的武功高低、招式特点等,可以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
三、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功夫元素的特点1. 融合现代元素: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如现代武器、现代装备等,使电影更具时代感。
2. 强调情感表达:功夫元素在电影中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是一种情感表达。
通过角色的武功表现,可以传达出角色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
3. 文化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四、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重要性1. 提升观赏性:功夫元素的展示可以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过精彩的武术表演和视觉呈现,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和力量。
2. 塑造人物形象:功夫元素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角色的武功表现和招式特点,可以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3. 传承文化: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电影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电影艺术论文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电影艺术论文武侠,顾名思义,“武”即武术、武力,“侠”即侠义。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着有《游侠列传》。
当电影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武侠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
武侠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至于美国人,并且,武侠因为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而显得更加丰满。
“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
作为一种类型影片,且是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地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够被推崇,与其中所蕴含的侠义观念,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产生道德观上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侠义精神则是武侠的内涵核心,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德。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德信仰(一)武侠文化的内涵武侠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是平民的一种伦理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游侠”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①在过去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法得到保护,自然将希冀放在了抱打不平为民请命的侠客身上。
侠义精神是武侠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化期待的产物。
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时候,心中自然也有一个心灵的参照,即现实社会中的情态,反映在武侠社会中,观众随着剧中人物进行人格上的升华,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正如在文学中,陶渊明所代表的形象,是古往今来无数仕子心灵的家园,武侠世界也称为了普通中国人短暂逃离现实的一个精神乐园。
(二)侠义观念在当代社会,武侠片是大众娱乐的中坚力量,然而,“武侠梦”并不仅仅是让人忘却现实的一个白日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电影艺术论文武侠,顾名思义,“武”即武术、武力,“侠”即侠义。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着有《游侠列传》。
当电影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武侠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
武侠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至于美国人,并且,武侠因为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而显得更加丰满。
“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
作为一种类型影片,且是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地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够被推崇,与其中所蕴含的侠义观念,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产生道德观上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侠义精神则是武侠的内涵核心,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德。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德信仰(一)武侠文化的内涵武侠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是平民的一种伦理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游侠”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①在过去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法得到保护,自然将希冀放在了抱打不平为民请命的侠客身上。
侠义精神是武侠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化期待的产物。
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时候,心中自然也有一个心灵的参照,即现实社会中的情态,反映在武侠社会中,观众随着剧中人物进行人格上的升华,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正如在文学中,陶渊明所代表的形象,是古往今来无数仕子心灵的家园,武侠世界也称为了普通中国人短暂逃离现实的一个精神乐园。
(二)侠义观念在当代社会,武侠片是大众娱乐的中坚力量,然而,“武侠梦”并不仅仅是让人忘却现实的一个白日梦。
较认真的武侠作品,其中所传达的正义、气节、除暴安良、舍己为人等美德,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
导演徐克说:“武侠是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色彩,它贴近民间生活,所代表的侠义可以充分表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正义感精神。
”没有“侠”的武侠只是一个空壳,侠义观念是武侠电影的灵魂。
二、“武”与“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三家思想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其中,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奉为正统。
中国古代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价值观。
武侠文化,便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武侠哲学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武侠文化。
梁启超曾指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而“武”,从来都是与“儒”“道”“佛”相辅相连,不可区分的。
(一)武侠电影中的儒学基础1、侠与儒“侠”的思想最初主要是于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儒学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武侠文化在不断发展中,自然与儒家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侠与儒具有天然的共通性,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义轻利,勇于牺牲自我,从而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
在武侠电影中,侠士也多以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
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侠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忠、勇等思想,更是侠义的直接体现。
2、“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的最高标准,是“为国为民”,在历史进程中,“侠”早已超出了最开始的范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给出了侠士的最高准则,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与儒家思想的“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不谋而合。
侠义之道,也正在于勇敢用世,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儒即大侠,儒家人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侠气。
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康有为,这些人都是心怀报国之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大无畏的勇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家危难之际,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除了少数孤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武林”,武侠电影中的江湖,从来都是与国家、江息息相关的。
侠客们的爱恨情仇,多半与国仇家恨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职责不再是以武功扶危济困,而是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大义。
为国为民,救民水火,已经被侠士们自觉地视为自身的义务和职责。
侠与儒,都是要扶持某种社会理念,武侠文化孕育于儒家文明中,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伦理观念,是将儒学的价值体系浪漫化与理想化。
“处世以智,修身以仁,立身以勇,可谓之三达。
”这也许是对侠义精神的最佳注解。
(二)武侠电影中的佛教伦理1、佛教文化对武侠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原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
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汉化”。
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世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佛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兼容了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武侠文化,也深受这种中国式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普通众生,通过个人力量来实现对个人信念的解救和升华,是中国武侠电影中普遍的一类题材。
2、武侠电影中的佛教典型侠与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其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
侠士们抱打不平,为普罗大众争取利益的社会理想,和佛门的“普度众生”不谋而合。
武侠电影中塑造的侠客形象,他们无私忘我、义无反顾的精神,也是一种佛性。
侠士们胸怀世人的崇高境界,暗合了佛教伦理。
行侠仗义,其根本在于恻隐之心、慈悲之心,没有佛性,则没有抱打不平的侠士。
侠义的忘我,与佛经教义不谋而合。
在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他们往往妙悟佛法,慈悲为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武侠电影中,佛学一般承担着化解世间仇恨恩怨,劝恶从善,启发良知的作用。
在黄飞鸿系列影片中,黄飞鸿是一个爱抱打不平的形象,他克己忍让,主张和平地解决问题,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不会动用武力出手伤人,对坏人也尽量地不去杀伤,而是尽力全其改过向善,这些都暗合了佛教伦理。
(三)武侠电影中的道家渊源1、“万象为宾客”武侠电影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武侠片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在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之后,往往不是封王拜相,而是急流勇退,飘然远隐,潇洒地离开。
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带着一股超凡脱俗、漠然出世的意味,正是道家的境界。
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而武侠文化则突出了道家所特有的“万象为宾客”的境界。
跟儒家的“兼济天下”不同,道家的人生目标是“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同的是,儒家讲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道家提倡“清净无为”,是对人生理想的曲线救助。
武侠电影中的侠士形象,多是重义轻利,重视道义,而轻视钱财名利,他们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从不追名逐利,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真正的大侠,他们一般不轻易显露武功,施恩于人却不求回报,行侠仗义也不为扬名天下,只为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意志,保全自己的真性情,与道家的“贵真”如出一辙。
2、归隐情结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也有“千古文人隐士梦”,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即“隐士”。
中国人歌颂岳飞、文天祥、诸葛亮这样的儒家的进取典型,却也推崇许由、伯夷、叔齐、陶渊明这样的隐者。
在武侠电影中,这样的“隐士”形象则更为普遍。
他们清虚自守,圆融无碍,由于种种原因而隐迹风尘,深藏不露,表面上放浪形骸,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有着深刻的痛苦与悲愁。
侠士们大多向往自由,不喜欢被束缚。
在影片《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他心地善良,却生性跳脱,豪放不羁,疾恶如仇,却不会墨守成规,他判断人物和事件的好坏完全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而不是武林中的正邪与门派等观念。
他打动观众的正是“真”,正是他能够坚守自己的本真,不被世俗所侵染,最后才能笑傲江湖。
而迷失自己本真的左冷禅岳不群之流,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
这是道家清虚圆融、抱守本真的思想的深刻体现。
三、武侠电影对于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产生武侠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现实社会中没有“江湖”可供侠士们快意恩仇。
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江湖”,在那里,我们可以短暂地放开平凡而有平常的人生,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与琐碎。
对中国人来说,武侠是一种情结,观众可以在影片中酣畅淋漓地宣泄不满,放开情绪。
然而,武侠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片,它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
武侠电影为观众提供了发泄情绪的平台,与此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心里。
一部好的武侠作品,是要帮助观众建立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令观众看完之后,能够获得正能量。
从这个层面上讲,武侠电影应该承担起维护社会公义的责任。
武侠不能仅仅是单纯的打斗,武侠电影也不能只为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一部好的武侠电影,必定要有它所蕴含的哲理,有它所传递的信念,一定要有它所提倡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武侠动作型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
使近30年来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②武侠电影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类型影片,它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侠文化为源泉,独特的中国功夫,飘逸的东方神韵,都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而侠义精神,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武侠电影中。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至今,一直继承了中国文化作品的“载道”传统,成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