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早期电子元件(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电学的诞生,早期电子元件开始出现。
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真空管构成的。
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此后,电阻器、电和电感器等简单的元件也被开发出来,用于控制和调节电流和电压。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电子元件的面貌。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更节能,且寿命更长。
它还比电子管更容易制造和操作。
这些特性使晶体管成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元件。
这一时期的电子元件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石。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引领了电子元件的又一次飞跃。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许多晶体管、电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它使得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提高,功耗降低,速度提高,体积更小。
集成电路的问世加速了电子产品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第四阶段:微纳电子元件(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电子元件开始崭露头角。
微纳电子元件以纳米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
纳米级材料、纳米电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元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微纳电子元件的出现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微纳电子元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更大突破和应用。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发展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发展在现代电气工程领域,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和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最初的简单晶闸管到如今高性能的智能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演进为电气工程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
20 世纪50 年代,晶闸管的出现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开端。
晶闸管具有耐高压、大电流的特性,能够实现对电能的有效控制,被广泛应用于直流输电、工业加热等领域。
然而,晶闸管的控制方式相对较为复杂,且开关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20 世纪 70 年代,可关断晶闸管(GTO)应运而生。
GTO 克服了晶闸管不能自行关断的缺点,具有更高的开关频率和控制灵活性。
但GTO 也存在着驱动电路复杂、关断损耗大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在 20 世纪 80 年代问世。
IGBT 结合了 MOSFET 和双极型晶体管的优点,具有开关速度快、驱动功率小、导通压降低等显著优势,迅速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主流器件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变频器、逆变电源、电动汽车等众多领域。
进入 21 世纪,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兴起为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传统的硅材料相比,SiC 和 GaN 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场强度、更高的热导率和更快的电子迁移速度,这使得基于这些材料制造的电力电子器件能够在更高的温度、更高的电压和更高的频率下工作,从而显著提高了电力电子系统的功率密度和效率。
例如,SiC 二极管和 MOSFET 在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器和电机驱动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它们能够减小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续航里程,并缩短充电时间。
GaN 器件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快充适配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能够实现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充电效率。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上不断创新,其封装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第一章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概述

通态导通电阻Ron可表示为:
RON=RCS+RN++RCH+RA+RJ+RD+RN++RCD 式中,RCS为源极阻抗;RCH为沟槽阻抗;RJ为JFET区阻抗;RN+为N+ 衬底阻抗;RA为缓冲区阻抗;RD为N-漂移区阻抗;RCD为漏极阻抗。
1.2.2 “超级结”结构
正如上面所说,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发展的历史上最重要的 问题就是寻求如何通过新的器件结构和半导体材料来改善耐受 电压和导通压降之间的矛盾。功率MOSFET作为单极型器件, 需要在耐受电压和导通电阻之间做一个综合考虑,同时在不降 低器件性能的前提下减少器件尺寸。
1.2.1 沟槽型MOSFET
沟槽技术最早见于功率放大器和电能转换装置的功率MOSFET,其 在传统的MOS器件基础上做出了三项重大改革:1. 垂直的安装漏极,实 现了垂直导电,将在传统MOS结构中与源极和栅极同时水平安装在硅片 顶部的漏极改装在硅片的底面上,这样充分利用了硅片面积,基本上实 现了垂直传导漏源电流,消除了导通电阻中的JFET区阻抗部分,减小了 RCH部分,为获得大电流容量提供了前提条件。2. 模仿GTR设置了高电阻 率的N-型漂移区,不仅提高了器件的耐压容量,而且降低了结电容,并 使沟道长度稳定。3. 采用双重扩散技术代替光刻工艺控制沟道长度,可 以实现精确的短沟道,降低沟道电阻值,提高工作速度,并使输出特性 具有良好的线性。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超级结”结构的三维结构概念被用 于MOSFET制造应用,并且在改善导通电阻和耐受电压矛盾方 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结构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陈星弼院 士的中美发明专利[5],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尽量提高功率器件漂 移区浓度,即通过在器件不同维度上引入新的电场来达到对漂 移区载流子的有效中和以获得一定的击穿电压。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研究电能的调节、转换和控制的技术学科,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电力系统、电力传输、电力转换、电力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电力电子技术是指利用半导体电子器件来实现电能的调节、变换和控制的技术。
它是电力工程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其发展与应用日益广泛,对现代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能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那时半导体器件的出现,特别是可控硅管的问世,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可控硅管具有很好的开关特性和控制能力,能够对电能进行精确的调节。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器件被成功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如双向可控硅管、IGBT、MOS管等。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之一是直流输电技术。
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交流输电中的电流损耗和电压稳定性等问题,提高输电效率和稳定性。
电力电子技术在直流输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实现输电过程中的功率调节、电流控制、电压稳定等功能。
除了直流输电,电力电子技术还广泛应用于交流输电系统的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是为了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电力电子技术通过控制无功补偿装置中的电子器件,实现对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的调节和控制。
无功补偿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够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能利用率。
此外,电力电子技术还应用于交流电机的调速控制。
传统的交流电机调速方法主要通过改变电源的频率和电压来实现,但这种方法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
电力电子技术通过控制电机输入端的电压和频率,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提高电机系统的效率和控制精度。
这种调速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梯、机床等领域。
总之,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在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电子产品的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

电子产品的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电子产品的发展史: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电子产品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成就,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最早的电子管发展到如今的集成电路,这一进程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1. 电子管时代电子管作为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产品发展的起点。
20世纪早期,电子管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和计算机等领域。
电子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子的流动来转换、放大和处理电信号。
然而,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易损坏等缺点限制了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 晶体管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成为电子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晶体管的尺寸远小于电子管,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由于晶体管的出现,电子产品开始迈向小型化、高性能和可靠性更强的方向。
晶体管广泛应用于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并为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集成电路的兴起集成电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
集成电路将数百个晶体管以及其他元件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化程度。
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具有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
1961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开启了新的电子产品时代。
从此以后,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摄影器材等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 近年的发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的发展也在持续迭代升级。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纳米级集成电路时代,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性能越来越强大。
同时,新的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也不断涌现,为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电子产品有望实现更高的人工智能智能化、更高的能效和更舒适的交互体验。
例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无人机等产品正在迅速发展。
同时,人们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总结起来,电子产品的发展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突破,电子产品实现了小型化、高性能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为纲的。
l 1904年出现了电子管(Vacuum tube),能在真空中对电子流进行控制,并应用于通信和无线电,从而开了电子技术之先河l 20年代末出现了水银整流器(Mercury Rectifier ),其性能和晶闸管(Thyristor )很相似。
在30年代到50年代,是水银整流器发展迅速并大量应用的时期。
它广泛用于电化学工业、电气铁道直流变电所、轧钢用直流电动机的传动,甚至用于直流输电l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Transistor)(Transistor),,引发了电子技术的一场革命l 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第一个晶闸管(Thyristor )l 1960年我国研究成功硅整流管(Silicon Rectifying Tube/Rectifier Diode Diode))l 1962年我国研究成功晶闸管(Thyristor Thyristor))l 70年代出现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 Transistor--GTR )、电力场效应管(Metallic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 )l 80年代后期开始:复合型器件。
以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 )为代表,IGBT 是电力场效应管(MOSFET )和双极结型晶体管( Bipolar l 90年代主要有:功率模块(Power Module ):为了使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减小,常常把若干个电力电子器件及必要的辅助元件做成模块的形式,这给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与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与应用摘要:电力电子器件又称为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用于电力设备的电能变换和控制电路方面大功率的电子器件,其类型非常的多样,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弱电与强电、信息与电子、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完美结合的媒介。
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现状;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器件装置当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交通运输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和坦克飞机等现代化装备中。
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全球电子产品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全球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
电子技术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电子信息技术,电力电子元件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送、储存和控制等目的;第二种就是保证电能正常安全的进行传输,同时将能源和信息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于优质优量的电能都是迫切需要的,而随着一次次电力电子技术的改革,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成为了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环保和生活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将弱电与强电、信息与电子、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完美结合的媒介。
所以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成为了电力电子行业的重要课题。
1.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与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第一支晶闸管诞生,这就标志着现代电气传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登上历史的舞台,基于晶闸管研发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成为了电气传动行业的一次变革,开启了以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和变换电能的变流器时代,至此电力电子技术产生。
到70年代时晶闸管已经研发出来可以承受高压大电流的产品,这一代的半控型器材被称之为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
但是晶闸管的缺点就是不能自关断,随着电力电子理论和工艺的不断进步,随后研发出了GTR.GTO和MOSFET等自关断的全控型,这一类产品被称之为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
之后出现了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主要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为代表,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具有频率快、反映速度快和能耗较低的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IGBT的开关频率比BJT高很多,在正向偏置安全
工作区内可以不需要吸收电路,这种模块的额定容 量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了3500V/1200A,它的电 气特性还在不断完善。
❧IGBT在许多中、大功率的变流设备中得到了广泛
使用,直到现在,它仍是主要的功率开关器件。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硅二极管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晶闸管的进步。 ❋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基础由于晶闸管及晶闸管
变流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
❋在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以及在中频加热应用中,
晶闸管是处理大功率不可缺少的器件。
❋晶闸管在高压直流输电中的换流器、静止相控无
功补偿器、周波变流器、负载换流逆变器等设备中 仍大量使用。
水银(汞弧) 晶闸管时代 IGBT出现智
整流器时代
能功率模块
电力电子技术的 开始是以1957年 第一个晶闸管的
诞生为标志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在晶闸管出现之前, 电力电子技术已经
用于电力变换
硒整流器 电子管
水银整流器 闸流管
晶体管的发明引发 了电子技术的革命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锗功率二极管
晶闸管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集成门换流晶闸管IGCT
❀IGCT相当于开关特性很硬的GTO,但它比GTO具
有更多的优势。
IGCT的导通压降较低,开关速度更高。 IGCT带有旁路二极管的单片集成电路,不需对吸
收电路进行特别的设计,甚至可以不用吸收电路。
IGCT容易实现连续运行,连续运行的有效性和元
器件的易更换性对工业实际运行非常有利。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为纲的。
● 1904年出现了电子管(Vacuum tube),能在真空中对电子流进行控制,并应
用于通信和无线电,从而开了电子技术之先河
● 20年代末出现了水银整流器(Mercury Rectifier),其性能和晶闸管
(Thyristor)很相似。
在30年代到50年代,是水银整流器发展迅速并大量应用的时期。
它广泛用于电化学工业、电气铁道直流变电所、轧钢用直流电动机的传动,甚至用于直流输电
●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Transistor),引发了电子技术的一场革
命
● 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第一个晶闸管(Thyristor)
● 1960年我国研究成功硅整流管(Silicon Rectifying Tube/Rectifier
Diode)
● 1962年我国研究成功晶闸管(Thyristor)
● 70年代出现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GTR)、电力场效应管(Metallic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
● 80年代后期开始:复合型器件。
以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为代表,IGBT是电力场效应管(MOSFET)和双极结型晶体管( Bipolar ● 90年代主要有:
功率模块(Power Module):为了使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减小,常常把若干个电力电子器件及必要的辅助元件做成模块的形式,这给应
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ntegrated Circuit-PIC):把驱动、控制、保
护电路和功率器件集成在一起,构成功率集成电路(PIC)。
目前其功率
都还较小,但代表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则专指IGBT及其辅助器件与其保护和驱动电路的单片集成,也称智能IGBT(Intelligent
IGBT)。
高压集成电路(High Voltage Integrated Circuit-HVIC):一般指横
向高压器件与逻辑或模拟控制电路的单片集成。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 Power Integrated Circuit-SPIC):一般指纵向功率器件与逻辑或模拟控制电路的单片集成。
一个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另一个弗莱明发明了盘尼西林
1904年11月16日,英国科学家弗莱明为自己发明的电子管弗莱明“阀”申请了专利,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世界也从这里迈向电子时代。
弗莱明的专利代表着电子管的正式诞生,但说起电子管产生前的“阵痛”还要从“爱迪生效应”谈起。
1883年,当时的爱迪生正在致力于改善白炽灯的工作寿命。
在研究中,他注意到在抽出空气的灯泡内放置灯丝和一块小金属片,当灯丝加热时,虽然灯丝和金属片不接触,会有负电子流向金属片,就像真空会导电一样。
他认识到,在灯泡里加块金属片,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地检测微弱电报信号的检波器。
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了一个能对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别“灯泡”。
弗莱明当时把这项发明称为“阀”,并在1904年为它申请了专利,这就是现在所称的“真空二极管”。
弗莱明发明的“真空二极管”是人类电子文明的开端。
但如果只有二极管的话,人类也许只能停留在电子时候的开端阶段。
所幸的是弗莱明的工作为一个叫德弗雷斯特的人所发展。
1906年,德弗雷斯特在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使电子管才成为能广泛应用的电子器件。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为它们设计一种以真空管来取代继电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机器。
1946年2月14日,这种机器正式投入使用了,它用了18800只真空管,占地1500英尺,重约30吨,每小时耗电20万千瓦。
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
电子管之父----李·德福雷斯特
真空三极管除了可以处于放大状态外,还可充当开关器件。
电子管的这一特性被计算机研制者所利用,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机械时代而跨进了电子时代。
电子管的发明者就是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1873~1961)。
1902年,他在纽约泰晤士街租了间破旧的小屋,创办了德福雷斯特无线电报公司。
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专利。
由于
电子管
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的缺点,现在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固体器件晶体管所取代。
但是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所以仍然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银电弧
约在1909年到1975年间,高压直流的电源传输系统与工业加工中使用的整流器是水银整流器,或称汞弧管。
该设备被包于蒜头型玻璃容器或大金属桶。
一个阴极淹没在水银池的底部,多个高纯度石墨电极作为阳极在悬于水银池上。
可能还有几个辅助电极以作启动和维持电弧之用。
当电弧在阴极池和悬浮的阳极间发生时,电子束将可藉电离化的水银,由阴极流向阳极,但无法反向。
[原则上,这是一个高功率型的火焰整流器,与火焰中自然存在的等离子具有的单向电流传输特性相同]。
这些设备可用于数百千瓦等级的功率、可处理一至六相的交流。
从1970年代中期起,汞弧整流器被硅半导体整流器和大功率晶闸管电路所取代。
史上最强大的汞弧整流器安装在加拿大马尼托巴水电局纳尔逊河双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专案中,额订容量总和超过一百万千瓦, 450,000 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