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矿业大学)

合集下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
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不超出参考书的范围,主要包括马
思主 ,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物质世界的发展;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624 义基 18年版;
;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资
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 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在
论述题共3题,其中有20分的,也有30分的题。
马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思主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
考量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考察考
897
义发 展史
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状况;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 当代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等。
,2009年版。
三、试题结构(包括考试时间,试题类型等)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答题方式为闭卷、笔
试;试题类型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简答题共8题,每题10分,
社,2013年版。
考评考生在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是否达到进一步学习的水准。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主编 之,考试的难易程度以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为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
经典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新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教材知识点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劳动与实践的关系-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路径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安排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应用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影响三、结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考研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院校解析 参考书 大纲 分数线 真题

19考研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院校解析 参考书 大纲 分数线 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五。

今天给大家带来中国矿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学什么就不用讲了吧,考研究生的同学都会涉及到马原。

这个专业是你们马原老师要学的专业呢。

那就先给大家介绍下专业的就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业一、就业前景:该专业由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在就业点上还有一定的就业范围,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

主要是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就业方向: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行政职能部门从事政策研究与管理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业一、就业前景:在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就业较紧张的情况下,该专业的就业率依然保持平稳增长的状况,及一定的就业范围。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学校,学院的政治教育。

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尤其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

就业方向宽广,适合从事党政工作;在高等学校、各级党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在报社、出版等部门从事理论工作;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既然是教育类专业那就也肯定是老师居多了,主要是中学老师等工作。

如果你想在高校做老师,那就需要考博了。

一、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推荐61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韩振峰中华书局《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海珍;中国书籍出版社6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包心鉴人民出版社8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6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
-2-
考试科目

625 公共管理学 628 地史学 643 数学分析 644 普通物理
647 基础英语
参考书目名称
作者
出版信息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009 年版
Enclusre Fire Dynamics.
Karlsson, B. and CRC Press, 2000
Quintiere, J.G.
830 运筹学
《管理运筹学》
魏晓平、宋学锋、王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新宇、王桂强编
三版
832 管理学 833 微观经济学
《管理学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年 3 月第 陈传明、周小虎编著
孙桓、陈作模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机械原理》(第 2 版)
王知行、邓宗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机械原理教程》
申永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土地经济学》
汪应宏等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
毕宝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土质学与土力学》(第四版)
《材料科学基础》(第 3 版)
刘智恩
西北工大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胡赓祥
上海交大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
《基础工业工程》第 2 版
易树平、郭伏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中国矿业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矿业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科目代码及名称 211 翻译硕士英语 参考书目 《高级英语》(修订本)第 1、2 册,张汉熙,2000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综 合英语教程》第 5、6 册, 邹为诚,2005 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5 翻译硕士德语 《高级德语》上,下册,陈晓春,2003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当代大学德语》 3,4 册,聂黎曦,梁敏,2006 年,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42 俄语(二外) 俄语(二外) 243 日语(二外) 日语(二外) 244 法语(二外) 法语(二外) 245 德语(二外) 德语(二外) 337 工业设计工程 346 体育综合 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 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 包括运动训练学 学和运动生理学) 学和运动生理学 《新大学俄语简明教程》,蒋财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一版。

《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清华大学外语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 《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孙辉 编,商务出版社,2006 年。

《大学德语》1、2、3 册(第 3 版),张书良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第 2 版)》,阮宝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年。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 8 月第二 版。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运动生理学》, 王瑞元,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年 9 月。

357 英语翻译基础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 2008 年,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 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361 德语翻译基础 《新德汉翻译教程》,王京平,2008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译有所为—功能 翻译理论阐释》Nord, Christiane(著),张美芳,王克非(译),2005 年,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武器)是一种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二层次):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有着内在物质动因的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全新的关于自然界与社会领域相互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层次):对人类来说,自然界不是纯粹的,是包含着人类活动的社会关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也不能离开自然界,人类的活动首先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也包含着自然——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其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结,又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两块基石,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建立在这两块基石之上。

马克思主义自身也是一个过程,自它产生之后,就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哲英政英法空)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剩余价值理论;圣西门(Henri de Saint Simon):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先验的人类理性的发展,但又认为社会变革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欧文(Robert Owen):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3.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三个性,科学、革命、实践)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革命性: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理论基础实践性是核心。

矿大 20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

矿大 20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式。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4、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与基本的观点:联系(普遍性)。

5、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扬弃”)、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及方法论意义。

6、质量互变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7、对立统一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3、真理的标准问题。

4、认识的两次飞跃。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7、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时代的生态问题)。

第三章1、社会存在(三要素)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三要素。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社会各种矛盾中的基本矛盾。

6、杰出人物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1、价值与使用价值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6、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实质。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劳动力的价值的三要素。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第五章1、资本主义的两个阶段。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表现。

第六章1、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第七章1、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备注:提前复习的同学请按照知识要点总结复习,最后一节课我们进行系统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可知论认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史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实践观(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与分化)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联系与发展的本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贯通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8、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数量界限。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反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联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1、商品(概念、三条件、二因素及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二重性(概念及关系、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枢纽”。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量(概念、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货币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特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0、资本两种形态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两种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涵义,实现条件)。

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实现条件: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实现条件: 1.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2.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12、个别资本的运动(资本循环概念、三个阶段、三种职能、正常进行的条件)。

资本循环式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对应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1、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

(194,197)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后果: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的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