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社团、流派一览表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语丝社: 时间:1924年11月 地点:北京——上海 人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刊物:《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 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 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期间,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并 反映各种社会人生问题。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 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乡土派小说: “国民性批判” 作家与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 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
新月诗派: 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 闻一多(1899——1946)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 诗集:《红烛》《死水》 主题: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 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春柳社: 中国话剧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一九零七年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 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社员回国,在上海和一些原在当地提倡话 剧的人合作,演出了《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戏。 民众戏剧社: 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五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 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的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强 高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代表 作欧阳予倩的《泼妇》。 太阳社: 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 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

人物
时间 地点
刊物
内容
发起人:周作
人、沈雁冰、郑
振铎、王统照、 叶绍钧、郭绍
文学主张:“为人生”
虞、孙伏园、许
的现实主义。
地山、朱希祖、
《小说月报》(沈 强调文学是人生的
文学研
雁冰主编)、《文学 反映,文学要反映时
1
究会 耿济之、蒋百 1921.1 北京 旬刊》(后改为《文 代,表现社会生活,
中 国 散 文发 展 做 出 了重要贡献。
5
穆木天、冯乃超
为生命;
③崇天才,讲神会,
强调灵感在创作中
的作用。
文学主张:新格律诗
徐志摩、闻一
派。
多、胡适、表现完 美的精神。
新月派 新月诗派:徐志
《晨报副刊·诗 闻 一 多 进出 诗 歌 的
3
摩、闻一多、朱 1923 北京 镌》、《新月》 “三美”主张,即:
湘、陈梦家
音 乐 的美 ( 音节 ),
新月小说派:沈
绘 画 的美 ( 词藻 ),
从文、凌叔华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
和句的整齐)。
鲁迅、周作人、
4
语丝社
林语堂、冯文炳 (废名)、孙伏
1924
园
《语丝》周刊
《 语 丝 》多 发 表 杂 文、小品、随笔,“任 意而谈,无所顾忌”, 形成了生动、泼辣、 幽默的语丝文体,对
里、瞿世英
主要成员:朱自
学周报》
希望文艺青年要正
清、俞平伯、冰
视现实。
心、庐隐、鲁彦、
老舍、丰子恺
文学主张:重主观的
浪漫主义
①重自我,重主观,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
主要成员:郭沬
新文学的重要社团

新文學的重要社團據《星海》一書輯錄資料,可知自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三年,全國出現過大小不同的文學社團有四十多個,出版文學刊物五十二種。
又據茅盾統計,到一九二五年止,已經出現的文學社團和刊物,不下一百多個。
下面只介紹幾個較重要的。
一、文學研究會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中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為學研究會成立於北京。
由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照、沈雁冰、蔣白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十二人發起。
由在上海的沈雁冰接編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發表宣言、簡章。
這是五四以後,最早成立、也是最大、最有成就的文學團體。
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哲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該會沒有提出過什麼集團性的主張和文學理論,但共通的基本態度,可理解作:「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
他們提倡寫實主義的文學,可稱為「為人生的藝術」,要求作家注視社會痛苦,暴露黑暗與同情弱者,反對「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
這個主張,在當時起著揭露社會黑暗,促進社會改革的進步作用。
該會無嚴密組織,成員雖多,但分子複雜,意見分歧,後來逐漸分化,五卅運動後,活動減少。
一九三二年《小說月報》停刊,該會無形解散。
二、創造社創造社於一九二一年初開始蘊釀和籌備,直到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創造季刊》出版,才算正式成立。
發起組織的是留日學生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鄭伯奇等。
創造社早期主張浪漫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顯然與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研究會對立,共爭文壇的霸主,後來更鼓吹「革命文學」,一九二九年二月,當局認為創造社主要的角色有過激嫌疑,給以查封,這個團體的活動便停止了。
創造社從為藝術而藝術到提倡革命文學,造就過不少作家,在新文學運動中,有相當的影響。
他們所掀起的浪漫主義運動,震動整個文壇,對創作和出版起了促進作用。
三、新月社它於一九二三年在北京成立,大部分成員是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
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
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
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
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
、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
社会动乱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
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
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
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新文学社团、流派一览表

名称
成立(活动)
时间
主要成员
主要刊物
文学主张与思想倾向
文学研究会
1921·1
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鈞、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冰心、朱自清、庐隐、老舍
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
文学周报
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927·7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李初梨、王独清
创造(周报、月刊、季刊)
鲁迅(主将)、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柄(语丝小说作者)
语丝(周刊)
为人生,与文学研究会相近。重散文创作,反北洋、复古、评论派
未名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中期的社团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未名(半月刊)
为人生,翻译外国文学
莽原社
鲁迅、高长虹、向培良
莽原(周刊)
社会批评,文学批评
浅草社(1922)
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
浅草
沉钟
倾向浪漫主义
沉钟社(1925)
加“杨晦”
弥洒社
胡山源
弥洒
艺术无目的论
狂飙社
高长虹,向培良
狂飙
虚无的反抗
湖畔诗社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专心致志做情诗
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
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民众戏剧社二十源自代前、中期成立上海戏剧协社
欧阳予倩、洪深
南国社
田汉
浪漫主认倾向的话剧团体
20年代乡土文学
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冯文柄、台静农
象征诗派
20年代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太阳社
1928
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
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指的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是于1917 年初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难的。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
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内容: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②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③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④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文学研究会(初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参与发起的有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王统照、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会员共有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朱自清、冰心、老舍、王鲁彦、黄庐隐、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会刊有茅盾主编并革新过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
该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学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散文诗(初中)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4.创造社(初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著名新文学团体。
新文学流派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以自由体的形式来表现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 发布者: 静心斋 浏览数: 1 发布日期: 2008-08-06 16:41 邀请建立师生关系 推荐此资源 添加到收藏夹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人,其创作达到了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创造的较完美的融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战国策派】战国策派是40年代国民党的文学派别,宣扬法西斯主义与“尚力政治”,代表人物有陈铨等人。
【 荷花淀派】抗战后期‘著名作家孙犁写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建国后孙犁将其几十个短篇和散文编为《白洋淀纪事》出版,吸引了不少青年作者,如刘绍棠丛维熙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相同或相近的风格特色,人们便称以孙犁为代表的这一群作家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人中国。
【象征诗派】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他们的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崇尚“朦胧”与“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判
浪漫主义:
尊自我,文学本质,天才,灵感。
后期转向倡导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
欧美留学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陈西滢、梁实秋(人性,反无产阶级)
晨报副刊·诗镌
新月(月刊)
提倡现代格律诗
闻一多的“三美”
新月诗派(新格律派)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同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派小说家
沈从文、凌叔华
语丝社
1924
鲁迅、叶绍均、汪敬熙、杨振声、陈衡哲、罗家伦
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文学研究会: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
语丝社:冯文柄、许钦文
未名社:台静农
30年代杂文作家
徐懋庸、唐弢、聂绀弩、柯灵、巴人(王任叔)
30年代抒情散文作家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陆蠡、丽尼、缪崇群、梁遇春
鲁迅(主将)、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柄(语丝小说作者)
语丝(周刊)
为人生,与文学研究会相近。重散文创作,反北洋、复古、评论派
未名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中期的社团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未名(半月刊)
为人生,翻译外国文学
莽原社
鲁迅、高长虹、向培良
莽原(周刊)
社会批评,文学批评
浅草社(1922)
新文学社团、流派一览表
名称
成立(活动)
时间
主要成员
主要刊物
文学主张与思想倾向
文学研究会
1921·1
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鈞、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冰心、朱自清、庐隐、老舍
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
文学周报
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927·7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李初梨、王独清
创造(周报、月刊、季刊)
20年代乡土文学
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冯文柄、台静农
象征诗派
20年代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太阳社
1928
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太阳
倡导革命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
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丁玲、沙汀
北斗
萌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诗歌会
1932
穆木天、蒲风
新诗歌
大众化诗歌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
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
倾向现实主义
京派
30年代
沈从文、萧乾、周作人、废名、李健吾、朱光潜
大公报·文艺
倾向现实主义
论语派
30年代
林语堂
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
幽默性灵小品
自由人
30年代
胡秋原
文艺自由论
第三种人
30年代
苏汶
文艺自由论
现代诗派
30年代
戴望舒、徐迟、卞之琳、路易士
现代
现代主义
七月
战斗的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40年代形成
辛笛、穆旦、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沂、袁可嘉、陈敬荣
中国诗歌
诗创造
现代主义
后期浪漫派
40年代
徐于、无名氏
浪漫主义罗曼司
战国策派
40年代
陈铨、林同济
战国策
狂欢、恐怖、虔格
甲寅派
20年代前期
章士钊
学衡
反对文学革命
学衡派
20年代中期
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甲寅派
反对文学革命
心理分析派小说
30年代
施蛰存、穆时英
现代
弗洛伊德性心理分析
新感觉派小说
30年代
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现代
新感觉主义
民族主义文学
30年代
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前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38年成立于武汉
抗战文艺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七月诗派
37-49
艾青、田间、绿原、阿垅、鲁藜、冀汸、曾卓、邹荻帆、彭燕郊、牛汉
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
浅草
沉钟
倾向浪漫主义
沉钟社(1925)
加“杨晦”
弥洒社
胡山源
弥洒
艺术无目的论
狂飙社
高长虹,向培良狂飙源自虚无的反抗湖畔诗社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专心致志做情诗
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
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
二十年代前、中期成立
上海戏剧协社
欧阳予倩、洪深
南国社
田汉
浪漫主认倾向的话剧团体
鸳鸯蝴蝶派
(礼拜六派)
民国初年至49年
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
礼拜六
游戏、消遣小说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结集出版《汉园集》诗集
社会剖析派
30年代
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
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新青年社、新潮社新诗作者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余平伯、康白情
新青年社、新潮社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