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DOC 52页)
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

第 2 页,共 170 页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第 3 页,共 170 页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西京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淮安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学院 北京怀建集团 中建一局装饰公司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主编单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国防大学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内蒙古机电学院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 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3+5)城市群、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将是今后五年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协调是湖南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四化两型” 为引领,统筹推进环长株潭(3+5)城市群、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思路,也是我省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世界普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既是各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更是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中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1是我国在促进与改善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所坚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各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及特定区域的有效管理。
在空间规划方面,德国、荷兰与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历史,如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 年的《萨克森建筑法》。
在对人口过密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等特殊地区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立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通过实施控制、鼓励等区域差别政策推动后发地区产业发展。
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美国的西部开发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美国西部开发是世界上落后地区成功开发的典型;而它的国家公园制度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制度,已有130 多年的历程,经过多次革新,体制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共有20 个大类288 个单位,主要可分为自然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和休闲消遣区域,约占全美总面积的%。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8%,有力带动了农业、流通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对"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作为 "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柱地位得到强化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家,比2005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5.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59.6亿元,增长214.0%,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696万人,比2005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0%。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2010年的8.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提高到2010年的0.88: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湖南十二五期末人均GDP达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湖南十二五期末人均GDP达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思考与建议第一部分明确“一强两立三基四高”战略定位,确保“十二五”期末湖南人均GDP达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在下一个三十年、下一个六十年湖南跑赢进而领先全国1953-2008年,湖南GDP年均增长7.7%;改革开放的30年(1978—2008年),GDP年均增长9.5%。
1953-2008年,全国(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8.1%;改革开放的30年(1978-2008年),GDP年均增长9.8%。
建国60年来包括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与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此间湖南经济并没有跑赢全国大势,目前湖南还较落后、湖南人均收入水平还在全国平均线下。
省域竞争,将从万亿级提升为5万亿级、甚至10万亿级层面。
城市竞争,将从千亿级提升为万亿级层面。
面对“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态势的湖南,需要跨越式发展,才能确保在下一个三十年、下一个六十年不“掉队”。
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本次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大陆经济进入了次高速增长期,未来中国需求旺盛,今后十多年可保持8%至10%的适度高位增长。
城市化,特别是“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将成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发展的引擎。
经济向“轻”,下一个三十年发展的重心在“三产”,经济结构以“三产化”为主基调调整。
国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积极布局的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给湖南等内陆地区带来新的机遇。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形成,国际资本依然青睐中国大陆。
湖南在下一个30年和60年,有机会跑赢甚至领先全国。
建议,湖南在“十二五规划”及“远期展望”中明确:“一强两立三基四高”战略定位;以“教育立省”、“生态立省”;将湖南规划建设成“三个基地、四个高地”,即中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现代农业重要基地,中国甚至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教育及人才高地、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改革开放高地;使湖南真正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强省。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详细版)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1 -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录(第二批)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滨州职业学院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吉利大学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学院 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职业学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 二、高职部分 序号 书名 第一主编 1 电子商务实用教程 杨荣明 2 3dsmax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刘源 3 C语言程序设计 张小梅 4 Flash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谢雨露 5 Java语言程序设计 康伟 6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 谢雨露 7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崔旭 8 财务管理 王波 9 财务会计实务 寻益人 10 职业生涯规划 肖俭伟 11 地理(全一册) 王金虹 12 电工电子 杨润贤 13 动画概论 刘源 14 儿童文学教程 王娜 15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袁苗达 16 妇产科护理 秦春莲 17 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 袁立君 18 高等数学(工科类专业适用) 金桂堂 19 新概念日语教程 张群舟 20 工程结算 毛春花 21 护理学导论 张树芳 22 基础会计 王坤 23 会计综合实训 杨蕊 24 基础护理学 杜利 25 计算机网络技术 韩树军 26 建筑CAD 孙蓬 27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韩国兰 28 建筑力学 叶腾 29 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 周杰 30 汽车传动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 罗道宝 31 汽车电子商务 周勇 32 汽车计算机基础 刘平元 33 汽车检测诊断设备 孟繁营 34 汽车结构与拆装 余明星 35 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 李杰 36 汽车转向、行驶和制动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 王德良 37 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诊断与修复尹万建 38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徐艳华 39 社区护理 罗琼 40 审计学 冯萍 4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袁立君 42 学前教育管理 刘萍 43 学前教育简史 王雁 第一主编单位 池州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城市管理学院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鄂州职业大学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北京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 中建一局装饰公司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鄂州职业大学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东学院 北京怀柔麒芳建职培训学校 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市交通学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湖南省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南省津市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省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前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重组机遇、实现津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津市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工业立市”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成就,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主要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2010年经济总量达63.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322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财政总收入达3.58亿元,年均增长18.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9.3:35.5:35.2调整为20.4:44.6:35.0。
2010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7.4亿元。
汽配、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五大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在常德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进入了第一方阵。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6亿元,年均增长42.2%。
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三纵四横”路网框架。
交通通讯、能源供给、环境保护以及农田水利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支撑能力日益提高。
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镇化率达62.2%。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环境明显优化,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连年丰产增收,特色产业规模扩大。
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1.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申报立项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申报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3.05.13•【文号】工信人[2013]122号•【施行日期】2013.05.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申报立项的通知(工信人〔2013〕122号)部属高校、共建高校,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开展“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建设工作,旨在出版一批体现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最新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材和专著,固化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成果,提高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水平。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国防特色,推动两化融合,紧密结合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按照“特、高、新”的建设原则,采取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走精品发展的道路,为切实提高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支撑,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二、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立足部属高校、共建高校,面向其他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开展规划教材、专著建设,编写出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体现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最新教学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教材、专著。
初步形成国防特色明显,体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质量上乘、品种齐全、特点突出、实用性强的工业和信息化特色教材体系。
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特色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内容(一)“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规划出版特色学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约200种,专著约100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DOC 52页)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前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
这五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迎难而上,大步跨越,在经受重大考验中进一步巩固了主导地位,在应对严峻挑战中进一步抢抓了发展机遇,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进一步转变了发展方式,在加快富民强省中进一步发挥了第一推动力作用,发展速度与质量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攻坚时期。
在这一时期,湖南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是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湖南工业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加速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行动纲领,是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全省工业经济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负责编制,编制的主要依据有: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湘发〔2010〕14号)6、《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7、工信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8、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工信厅规〔2010〕6号)9、《关于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实施方案》(湘办发〔2009〕22号)10、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规划第一部分现实基础与形势展望“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战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化三基”战略,将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湖南“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一)工业整体实力加强“十一五”时期,湖南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规模总量快速壮大,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发展速度与质量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
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6275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比2005年高18.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支撑全省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十强”。
“十一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比“十五”时期快 6.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90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1.3%,比“十五”时期快2.3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万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1.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5.2%。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全省投资结构呈现新转变。
“十一五”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816亿元,年均增长39.7%,完成投资总额是“十五”期间的5.1倍。
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22.3%提高到2010年的31.1%。
“十一五”全省城镇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7万亿元,年均增长35.1%,完成投资总额是“十五”期间的4.1倍。
“十一五”期间,以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85.4亿元,年均增长47.3%,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2.2个百分点;以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2979.9亿元,年均增长18.1%,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低29.2个百分点。
城镇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30.8%提高到2010年的36.2%;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2.1%提高到2010年的23.5% 。
(三)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时期,湖南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增强。
201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16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2%。
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437亿元,实现增加值1951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和4.1倍,年均增长分别为33.4%和32.8%。
全省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48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2%,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3%,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全省攻克82项产业关键技术,专利授权量达1.39万件,为2005年的3.8倍,居中西部第1位。
截止2010年,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速机车变流技术、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六轴大功率交传载货电力机车、百万伏级特高压并联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72米混凝土泵车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
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与电动汽车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加紧建设。
中电科技48所、南车时代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长沙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快速壮大,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
(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7∶39.6∶43.7转变为14.7∶46.0∶39.3。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5%,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全省工业呈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有序推进,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低于规模工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2010年,全省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7%,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2010年,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
核心企业实力增强。
2010年,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有华菱集团、湖南中烟、中联重科3家企业,过百亿元的达到12家。
(五)集聚发展态势凸显“十一五”期间,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2010年,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21.94亿元,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6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7.7%,对全部规模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46.0%,拉动规模工业生产增长10.8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明显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并形成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2个千亿产业园区。
优势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形成了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7个千亿产业和工程机械千亿子产业。
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娄底经开区精品薄板、衡阳高新区无缝钢管、岳阳云溪工业园化工新材料、株洲军民结合列入第一、二批国家工信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湘潭高新区、岳阳经开区、常德德山开发区、宁乡经开区分别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长沙高新区进入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
(六)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十一五”以来,全省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速,节能降耗全面达标。
高耗能行业比重稳步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4.9%,比2005年下降7.4个百分点。
同时,打好治污减排攻坚战,关停小火电机组以及淘汰炼钢、炼铁、水泥落后产能力度加大,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入国家专项治理规划。
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进,已探索形成多种循环发展模式。
全省“十一五”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5%、全社会二氧化硫总量减排10%的目标提前实现,化学需氧量、砷、镉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七)非公经济加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非公经济发展加快。
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936亿元,同比增长15.8%,是2005年的2.7倍,占GDP的比重达56.2%,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1.3个百分点;实缴税金741.93亿元,占全社会实缴税金总额的51.8%。
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达到4123.72亿元,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46.1%;增长24.0%,比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快8.2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746.61亿元,增长26.5%,比全省规模工业增速快3.1个百分点。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完成投资6283.29亿元,占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4.0%,比全社会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速快1.6个百分点,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八)区域工业协同推进“十一五”时期,环长株潭城市群优势优先发展态势强劲,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大湘西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区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
2010年,13个市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了20%。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核心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
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突出,郴州、永州成为国家级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
大湘西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奋发赶超势头强劲,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发展的主要经验(一)紧扣战略部署,始终坚持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工业化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特别是从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重在打基础的“一化三基”战略,到2010年提出重在转方式的“四化两型”战略,都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
在工作中,全省紧扣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部署,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加快以综合运输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原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基础产业,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对外开放、人才保障、要素供应等基础工作,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引擎作用、带动能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两型”引领、“四化”协同的良好格局,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遵循经济规律,优化工业发展方式和路径“十一五”期间,全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实际谋工业,跳出工业抓工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业发展方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