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从字顺》作文指导、评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文从字顺》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3)

《文从字顺》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文从字顺”这个作文主题,直接来源于古代对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强调文章的语句应该通顺流畅,字词组合得当,意义表达清楚。
对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不仅是一个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一个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的锻炼。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文从字顺”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用得恰当,句子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整体上要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这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考虑每个词语的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和组合,确保表达的意思清晰明确。
其次,从深层次理解,“文从字顺”还体现了对文章整体结构和逻辑性的要求。
一篇文章不仅要语句通顺,还要段落之间衔接自然,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整篇文章能够有序、连贯地展开。
最后,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选择,力求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综上所述,“文从字顺”这个作文主题不仅是一个对写作技能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对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文章结构的全面锻炼。
通过这个题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习作指导1. 审清题意:理解“文从字顺”的含义,即文章表达清楚、行文流畅。
明确题目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立意选材: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素材。
可以通过日常观察、阅读积累、生活经历等途径获取素材。
选材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确保能够有力地支持文章的主题。
3. 构思布局:在写作之前,先构思文章的结构和框架。
可以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常见的结构形式,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同时,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的过渡自然流畅。
2022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

3.文从字顺,要多读多修改。 曾经有一篇文章写列宁读书写作,一篇作文修改很多遍,
正因为有这样的好习惯,所以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个小故事就 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写文章要文从字顺,就应多读多修改。 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该修改。累赘的词语 要删除,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语序不当的词语要调整,这 样改出来的文章才能有文从字顺的效果。
1.文从字顺,要用词妥帖。 文章不出现有歧义的词语。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字词要
推敲。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 《未选择的路》中“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用词很到位,“久久伫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词用得很好,写出了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以启示我们不 要为忧郁的现在所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文写作指导
一、技法指导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驭书
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从字顺”一是指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作者要表达的
意思和感情;二是指句与句之间要通顺流畅,井然有序。要想 做到文从字顺,我们还得多读多看,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语感。
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文从字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下功夫:
2.文从字顺,要语言连贯。 写作文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不
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 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 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造成困扰。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连贯呢?
(1)保持所述话题一致 作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
我静静地站在岸的一头沐浴着晨光,忽见溪对岸一长发女子抱 着木盆站起,柳絮飘落在她的发丝上。阁楼上人家种的不知名的花 在空中轻轻地飞扬,淡粉色的花瓣在空中微微地晃着,女子伸手在 空中一拈,将花瓣别于发上,轻轻地挽起往溪水中望了望,我像极 了被摄了心魂般痴痴地望着,直到她窈窕的背影消失在我眼前。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看着着几朵不起眼的小花,我不禁心生敬意。几个月来困扰我的问题慢慢地消失了,不宁 的心绪渐渐舒展。在此之前,我曾因老师、同学们看不到我的才华而气恼过,而眼前这株无名 花,即使无人欣赏也活漂亮潇洒。我也曾因困难而退缩过,而眼前这株无名花,毫不畏惧寒意, 为春带来了一抹生机。它不求名利,不求高贵,不求被精心养育着,不求被作家赞颂,它只求 展现自己小小的春意。即使在寒风中,即使无人欣赏,那又何妨?【四、五段整合成一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是一种归宿,也是一种开始。它 不愿贪恋枝头,因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工作,有着更为远大的理想。落叶把脱离大树 的美,转化成了归附大地的美。再过一段时间,它会化作肥沃的泥土,完全融入大 地母亲,一任树木吸取它的点点滴滴,从而开始生命的再现与复苏,把生命持久而 永恒地延续下去。
有人说,落叶的美丽在于它本身的色彩;有人说,落叶的美丽在于它无私奉献 的一生;也有人说,落叶的美丽在于孕育了春天。落叶的美丽在于过去,在于现在, 更在于将来!
望着手中这片枯黄落叶,看着落叶的绚丽飞舞,我心里不由得充满了对落叶 的深深敬意。原来,落叶也美丽!
例文评析
寒风中的绽放
那是初春的一个傍晚,虽然已迈入春天,但傍晚的寒风依然刺骨,大街上,田野 里,依旧看不到一丝春天的踪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是一种归宿,也是一 种开始。它不愿贪恋枝头,因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工作,有着更为远大 的理想。落叶把脱离大树的美,转化成了归附大地的美。再过一段时 间,它会化作肥沃的泥土,完全融入大地母亲,一任树木吸取它的点 点滴滴,从而开始生命的再现与复苏,把生命持久而永恒地延续下去。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文题展示一、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
不少于200字。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咏吟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
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思?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一、1.先确定要描写的景或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写作时,要带着情感去观察,去描摹,做到特征鲜明、描摹细致、情景交融、语句连贯顺畅、情感真挚,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1.这是对第一个题目的扩写。
扩写,要求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
这就需要我们围绕中心,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
2.写作时,可以先想好哪一部分需要扩充,哪一部分需要细节刻画,哪一部分需要补充材料。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语句要连贯、顺畅。
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写完之后,多读几遍,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三、1.写作前可结合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都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1.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对月亮的感受。
2.写完后,多读多修改,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范文示例【示例一】又见荷叶笑带着考试成功的喜悦,我又回到这个荷塘,又见这朵红莲迷人的笑。
想起那个午后,我带着考试失意的落寞,来到村口的荷塘边。
随意看一眼,见不到一点生机。
忽然,眼前闪过记忆中的夏荷,而眼前这样的枯荷自然不能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相提并论了。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指导:文从字顺》名师课件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隐去了行迹。夜已经很深,可大家仍在一起谈论 着。谈到长大后的理想,我们都希望自已当宇航员,坐上宇宙飞船遨游 太空,登上月球开发宝藏,来为人民服务。④
④议月——遨游天空,意境深远。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中秋”这一 特殊的时令,写了月之“圆”、月之“羞”、月之“白”、 月之“晶”、月之“亮”,突出了家乡中秋月亮的显著特 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篇末由月亮引发的想象,自然、 大胆、丰富,很能感动读者;作者巧借月亮寄托美好理想, 更显现作文水平之高超,有“情”有“志”,文章主题鲜 明、突出、积极向上,引人思考和赞叹。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作文完篇后,注意: 除了在词语的搭配、语法的结构、 语序的调整上下功夫外,还要注 意书写、行款、标点符号等。
古往今来,月亮 一直是人们吟咏 的对象,寄托了 人们无尽的情思。 月亮曾引起你怎 样的遐想?请以 《月亮》为题, 写一篇作文。不 少于500字。
月亮
中秋节,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阳台上赏月。爸爸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石 榴、梨子等食品,为我们赏月做好了准备。
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 一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 就应修改。累赘的词语要删除,搭配不当的 要更换,语序不顺的要调整,这样改出来的 文章才会文从字顺。
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 一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 就应修改。累赘的词语要删除,搭配不当的 要更换,语序不顺的要调整,这样改出来的 文章才会文从字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2、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1、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
训练: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简朴不等于俭朴。
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
同时也有韵律。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发现:(1)、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写作:文从字顺》ppt课件

16
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 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 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 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17
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
14
写作就是这样, 细致观察,抓住重 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 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15
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 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 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 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 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 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 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 “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32
再见
33
文笔一转,引起 下文的议论。
列举文人墨客对 梅花的赞美
26
范文点评
浩浩历史长河,回想中华悠久历史,又 有多少像梅花精神的人。文天祥虽身处逆 境,被敌人俘虏了,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 打、威逼利诱,却毫不动摇,写下“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 句;秋瑾更是如此,同样身处逆境,面对 敌诱严刑,却坚不吐供,一位女性,竟有 如此坚强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还 有刘胡兰、赵一曼、江姐……他们面对敌 人冰冷的枪口,却显示出那坚定、顽强、 无畏的心!
21
合作探究
仔细读题,从题
目看,本题要求围绕 “景或物”写一个片
熟悉和 喜欢的景或物来写,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突破方法:采用时间线索、空间转换等叙述手法,帮助学生梳理事件线索,增强叙述的逻辑性。
(3)景物描绘的生动性:学生往往在描绘景物时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景物描绘的水平。
举例:教材中《如何做到文从字顺》一课,通过阅读和分析《春》这篇文章,学习如何做到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2.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学生在写作中往往难以把握细节,需要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并捕捉到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节。
突破方法:通过课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观察、体验,提高细节描写的准确性。
在语言表达流畅性方面,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使文章读起来通顺、连贯。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语言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为大家提供一些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这个瓶颈。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同学们在细节描写、景物描绘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性和条理性训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渴望。通过学习《写作-文从字顺》这一章节,我发现大家在细节描写、事件叙述、景物描绘和语言表达流畅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细节描写的教学,我意识到同学们在捕捉细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将细节描写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写景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景物描绘的生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文从字顺(作文指导)
-----借景抒情及景物描写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明确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的运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活动导入
回顾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能从诗中领略到诗情画意、品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感悟到诗人澎湃的内心激情,那么诗人是如何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的呢?(学生发言略)
师:作者借助于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含蓄、精炼、优美的语言来传达诗人的情感,那么今天就如何借景抒情,如何写景,大家来展开讨论,学习。
二、例文导学
1、教师质疑:什么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生讨论。
3、教师谈话: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描写景物时要注意的几种方法
五觉法“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
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
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分解法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
如《白杨
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
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具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多重转化。
烘托法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
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
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
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
它映着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献的神出鬼奇的甜密的“圆”。
——《西瓜》
组合式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
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
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写景的方法多样,它的作用也是多样的,除借景抒情外还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我们学过的《羚羊木雕》《观沧海》等文章中都有体现,课下要好好品味。
可见,写景可因文而异,因需要而异。
三、实战演练
请以《月亮》为题,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题目自拟,600左右。
写作文从字顺
(作文评讲)
-----借景抒情及景物描写
学习内容:评讲作文
学习流程:
【板块一、激情导入】
这节课咱们要进行习作评改,希望同学们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秀习作,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因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相信修改后的作文会更精彩。
【板块二、预学赏析优秀习作】
1、学生毛遂自荐,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段。
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2、组内共同评价学生所读文章,指出优点,点明不足。
【板块三、互学互评互改习作】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小组交流改后的习作,再次交流分享。
3、教师总结谈话:通过今天的习作评改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乐于写作,还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老师非常欣赏你们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更佩服你们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课余时间,你们可以继续交流。
【板块四、评学总结再改习作】
结合教师的批阅及组内同学的建议,将习作进行再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