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及建议阅读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关于中华文明的书籍

关于中华文明的书籍
关于中华文明的书籍非常丰富,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关于中华文明的书籍:
1.《中华文明史》(四卷本),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部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多卷本中华文明史,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注意文明与社会、文明与自然、文明与人的关系,在文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2.《中国文化史》,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为柳诒徵先生弟子整理其讲稿而成,原作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义,初版于1923年。
柳先生试图通过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讲述,探寻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变迁过程,并指出中国文化发展之特点及其未来之趋势。
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作者冯友兰为现代中国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讲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篇讲中国哲学的流派;第三篇讲中国哲学的特征。
4.《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科技、教育等。
5.《中华文明五千年》,李学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简明而全面的中华文明史著作,作者李学勤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本书中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华文明的推荐书籍,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相关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5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育和:《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上、下),三联书店1981年版。
54、《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版。
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13、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版。
14、章开源:《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版。
15、李文海:《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版。
1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版。
19、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文明书局1915版。
5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研等:《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25、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一部精心编写的普及性精装书籍,以“中华文明史畅销书籍史”为核心,集百科全书、历史回顾、历史事件聚焦……为一体的中华文明史大系,由以下七类书籍和十几篇辅文组成:
1、中华文明史的简介:介绍中华文明史的概况。
2、关于中华文明的要义:介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理念。
3、文中历史——古服繁荣的两汉帝国:讲述从太古到汉朝的关键历史事件。
4、两汉以后的多国争霸:讲述从两汉后多国争霸开始,中国封建王朝崛起到明清时期中国文明完整普及的过程。
5、外来文明的统治时期:讲述外来文明统治时期中华文明受到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6、两弹实验:讲述中国核弹和火箭科技发展史。
7、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讲述从改革开放到和平发展的蓝图。
十几篇辅文则参照中华文明史的主题,深入探讨有关的文化、历史和
新闻等热点问题,并在结尾处针对每一篇辅文提供简明易懂的“总结分析”,以消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史。
把书朗读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方法,也能让心情更加安宁。
将文章朗读出来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增强记忆效果。
把文章朗读出来时要有感情,并有节奏地朗读,这样可以增强阅读的效果。
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做标记,或标注文章的主题。
中国古代史阅读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史阅读推荐书目:史论类:《中国历史通论》,作者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万古江河》,作者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剑桥插图中国史》作者伊佩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这三本书不完全是古代史,更多的是通史通论之作,但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写的较好,《通论》最佳,《江河》侧重分析文化的流变,而《剑桥》提供了域外的新颖视角,共性缺点史实陈述不足。
政治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作者张鸣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三联书店2004年2月第一版此两本书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剖析政治问题,对政治制度的立论平实。
写作风格略有差异,不同时代的通俗化作品,前者侧重制度本身的解释,后者侧重制度流变的更替。
经济类:《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郑学檬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此书史料详实,角度全面,立论严谨,中国古代部分叙述较详实。
思想文化类:《中华文明史》,袁行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中华文明史普及本》此为丛书,较《中华文明史》详细,通读此丛书,古代史的学术底子就很牢了,如没有时间,也可作断代史有选择地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著三联书店2012年修订版。
此书作者为新闻记者出身,但对中国学术流变有家学渊源,国学底子深厚,对思想流变研究有独到的见解,通俗易懂。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中国历史》,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倪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国史十六讲》,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刘建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高全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第2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大家精要·陆九渊》,李承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中国通史》,吕思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冷鹏飞著,中华书局,2002年3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中国古代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开设的在校课)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史(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其中, 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中国古代史(下):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 课堂讨论3学时)。
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该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 文。
学习预备
学习方法
1、该课程主要讲授从上古至清朝前期的中国历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掌握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和历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武汉大学和历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教学 实习等方式,传授历史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掌握系统的中国上古至清朝 前期的历史进程、发展大势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吸收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成果,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课程教学强调教学间的互动,在授课过程中将定期举行课堂研讨会,每期事先设计一些论题,学生自行准备, 然后集中研讨。研讨中,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商榷。
该课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两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有三至四次的科研训练,并作为判定平时成绩 的主要依据。形式是写作三至四篇课程作业(小论文),由教师提供论文主题或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论题, 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读书、写作。小论文要求言之有据,并且符合学术规范。优秀文章将推荐到学术刊物发 表。
该课程共分上下两册教学,上册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下册讲 授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1.《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蔡美彪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
该书是在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
1940年,范文澜在延安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时开始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1941至1942年,该书上册(上古到五代)、中册(宋辽至清中叶)先后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集中主要精力对该书进行增订重写,将旧本上册修订扩充为三编四册,共约110万字,比旧本扩大了4倍。
至1965年,前四册陆续出版。
这部著作凝聚着范文澜二十多年的心血,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该书前四册出版后,范文澜曾计划再做进一步的修订。
不幸,1969年因病逝世。
为了完成范文澜未竟之业,由近代史研究员蔡美彪主持与所内外有关学者专家合作,开始编著第五册(隋唐)至第十册这后六册,从1978年开始出版,连同范文澜所著前四册,一起定名《中国通史》。
至1991年,十卷本的《通史》全部完成,于1994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齐.2.《中国通史》(12卷)白寿彝任总主编,从1989年至1999年陆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1400余万字,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历时十年完成,被誉为本世纪《中国通史》的压轴之作。
成为建国五十年来部头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该书在历史理论和编撰方法方面也多有创获。
第一卷为导论,白寿彝先生主编,并亲自撰写了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下)徐喜辰、斯维至、杨昭主编;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白寿彝、高敏、安作璋、廖德清、施丁主编;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何兹全、黎虎主编;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上、下),史念海、陈光崇主编;第七卷:中古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陈振主编;第八卷:中古时期·元时期(上、下),陈得芝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明时期(上、下),王毓铨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清时期(上、下),周远廉、孙文良主编;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下),龚书铎主编;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
2011-9-16
1、李济:《中国文明的早期》,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
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3、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
5、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
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7、俄罗斯瓦西里耶夫著,郝振华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9
8、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翻译,三联书店1998
建议阅读书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2001
6、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长春出版社2007
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11、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3、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1
15、冯天瑜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
1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
1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0、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3、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
24、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摘抄》,上海书店1985
2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
26、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7、阿郎肇一《中国禅宗史》中译本,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
28、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9、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0、(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9
3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2、冯友兰《中国哲学精神》,三联出版社1950
3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4、李学勤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5、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
3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38、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1998
3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4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3
4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4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4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45、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8、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
4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张光直《中国青铜文化》,三联书店1983
5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5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3、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3
5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56、唐长孺《魏晋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7、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
58、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9、(美)谢茀《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
6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62、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63、余英时《土(怀疑应该为“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6、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6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68、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79
69、林庚《唐诗综论》,人民出版社1993
70、张奎《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3
7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2、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
7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74、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75、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76、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8、张广智《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9、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0、陈独秀《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