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叙传(上)(9)全文
汉书·汉书叙例全文

汉书·汉书叙例全文
汉书·汉书叙例全文
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
颜师古撰
储君体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综九流,观炎汉之余风,究其终始,懿孟坚之述作,嘉其宏赡,以为服、应曩说疏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砂,蔡氏纂集尤为牴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
怅前代之未周,愍将来之多惑,顾召幽仄,俾竭刍荛,匡正睽违,激扬郁滞,将以博喻胄齿,远覃邦国,弘敷锦带,启导青衿。
曲禀宏规,备蒙嘉惠,增荣改观,重价流声。
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驽蹇之足,终惭远致。
岁在重光,律中大吕,是谓涂月,其书始就。
不耻狂简,辄用上闻,粗陈指例,式存扬搉。
《、》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
至典午中朝,爱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仅书集注》。
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
是以爱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
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驳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
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
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
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
信。
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
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乖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
说文叙译文

《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當作灋)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
”“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也说的是古文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戈+止[上下]}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壁中书)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是壁中书的字体),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灋,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1由此絕矣。
(是说自从有了隶书而隶以前的古文字灭绝了。
古文隶书是相对的,汉人以隶书为今文。
)自爾秦書有八體。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艸書。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
仲舒以礼谊(义)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人),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来源:今朝教育网。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汉书·王莽传(下)(9)全文

汉书·王莽传(下)(9)全文(1)质:人质。
作为抵押品。
(2)黄门、钩盾、藏府、中尚方:皆少府属官。
藏府:即中藏府。
府库。
中尚方:尚方令分为左右中三尚方。
(3)长乐御府:官名。
保管长乐宫的珍宝。
中御府:官名。
掌管皇后的专用府库。
都内、平准:官署名。
掌管财宝。
皆属大司农。
(4)爱:爱惜;吝啬。
(5)回溪:溪名。
在华阴县境。
(6)堆:指风陵堆。
在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
(7)阌(w n)乡:地名。
在今陕西潼关东北,黄河南。
枣街、作姑:皆地名。
在今陕西潼关县境。
(8)京师仓:仓名。
旧址在今陕西华阴县境。
邓晔开武关迎汉,丞相司直李松将二千余人至湖(1),与晔等共攻京师仓,未下。
晔以弘农掾王宪为校尉,将数百人北渡渭,入左冯翊界,降城略地。
李松遣偏将军韩臣等径西至新丰,与莽波水将军战(2),波水走。
韩臣等追奔(3),遂至长门宫。
王宪北至频阳(4),所过迎降。
大姓栎阳申砀、下邽王大皆率众随宪(5)董喜、蓝田王孟、槐里汝臣、盩厔王扶、阳陵严本、社陵屠门少之属(6),众皆数千人,假号称汉将(7)。
(1)李松:后为刘玄的丞相,被赤眉军所俘。
(2)波水将军:指窦融。
(3)奔:指败逃者。
(4)频阳:县名。
在今陕西蒲城西南。
(5)栎(yu )阳:县名。
在今陕西富平东南。
下邽(guī):县名。
在今陕西渭南东北。
(6)北。
蓝田:县名。
在今陕西蓝田西。
槐里:县名。
在今陕西兴平东南。
盩厔(zhōuzh ):县名。
在今陕西周至东。
阳陵:县名。
在今陕西高陵西南。
杜陵:县名。
在今西安东南。
屠门少:姓屠门,名少。
(7)假号:自立的名号。
时李松、邓晔以为京师小小仓尚未可下,何况长安城,当须更始帝大兵到。
即引军至华阴,治攻具。
而长安旁兵四会城下,闻天水隗氏兵方到(1),皆争欲先入城、贪立大功卤(掳)掠之利。
(1)天水:郡名。
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西北)。
莽遣使者分赦城中诸狱囚徒,皆授兵,杀豨饮其血,与誓曰: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1)!更始将军史谌将度(渡)渭桥(2),皆散走。
汉书·匈奴传(上)全文

汉书·匈奴传(上)全文
【说明】本传上、下两篇叙述匈奴族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汉族与匈奴族长期的历史关系,尤详于汉代的汉匈关系史。
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她对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黄河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先秦至秦汉,她的强弱攻守,往往直接影响到中原政权的兴衰消长;她与汉朝的关系,是影响整个时代的民族关系问题。
因此,当时汉朝有为的君主,如高帝、武帝、宣帝;著名的贤才,如娄敬、贾谊、晁错;英武的将领,如李广、卫青、霍去病;还有仗节的使臣如苏武,等等,莫不注视与考虑,出谋与策划,抵抗或征伐,为国为民尽心竭力。
因此,司马迂、班固都予以十分重视,《》《》不仅专设《匈奴传》,还往往于其它篇章连带叙述之;不仅写得具体生动,而且抒情寓意。
司马迁生当武帝之世,耳闻目睹匈奴侵扰滋事,汉朝谋臣七嘴八舌,武将用兵抗击,武帝兴功付出了重大代价,民众出力出钱已不堪负荷,思绪万千,详记汉匈关系史,对汉匈战争的胜负成败,夹杂酸、甜、苦、辣的滋味,内心深处实以和亲为贵。
班固生于东汉,亲兄弟直接参与民族事务,深明汉匈关系问题的利害,故除了摘取《史记》的成果外,又详记了武帝以后的汉匈关系史,并论析汉朝对策之当否,既不简单地肯定和亲,也不激动地侈言征伐,而主张观察整个形势,审度双方强弱,适时应付,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
贡献,则接之以礼让。
这可谓当时力所能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汉书》传论汉朝策略,实是一篇重要的大议论。
汉书·外戚传(上)(7)全文

汉书·外戚传(上)(7)全文(1)本始四年:前70年。
(2)顾成庙:史皇孙庙。
(3)商:王商。
本书卷八十二有其传。
孝宣许皇后,元帝母也。
父广汉(1),昌邑人(2),少时为昌邑王郎。
从武帝上甘泉,误取它郎鞍以被其马,发觉,吏劾从行而盗,当死,有诏募下蚕室(3)。
后为宦者丞(4)。
上官桀谋反时,广汉部索(5),其殿中庐有萦长数尺可以缚人者数千枚(6),满一箧缄封(7),广汉索不得,它吏往得之(8)。
广汉坐论为鬼薪(9),输掖庭,后为暴室啬夫(10)。
时宣帝养于掖庭,号皇曾孙,与广汉同寺居(11)。
时掖庭令张贺(12),本卫太子家吏,及太子败,贺坐下刑(13),以旧恩养视皇曾孙甚厚。
及曾孙壮大,贺欲以女孙妻之。
是时,昭帝始冠,长八尺二寸。
贺弟安世为右将军(14),与霍将军同心辅政,闻贺称誉皇曾孙,欲妻以女,安世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
于是贺止。
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当为内者令欧侯氏子妇(15)。
临当入,欧侯氏子死。
其母将行卜相,言当大贵,母独喜。
贺闻许啬夫有女,乃置酒请之(16),酒酣,为言曾孙体近(17),下人(18),乃关内侯,可妻也。
广汉许诺。
明日妪闻之(19),怒。
广汉重令为介(20),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
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
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20)。
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22),亦未有言。
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旨),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既立,霍光以后父广汉刑人不宜君国,岁余乃封为昌成君。
(1)广汉:姓许,名广汉,字伯。
《疏广传》、《盖宽饶传》皆提到许伯。
(2)昌邑:王国名。
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3)下蚕室:汉代死罪囚,欲就宫刑者听之。
蚕室:狱名。
宫刑者之居处。
(4)宦者丞:宦官。
(5)部索:部署搜索。
(6)其殿中庐:指上官桀在宫中所止宿的庐舍。
(7)缄封:封闭,封口。
(8)得之(索):须得此绳索,作为上官桀谋反之证据。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3)全文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3)全文(1)獠:宵猎为獠。
(2)媻(p n)姗:同蹒跚。
勃窣(sū):同勃屑。
媻姗、勃屑:皆谓匍匐而行。
(3)金堤:言堤坚如金。
(4)揜:罩住。
(5)(6)微:小也。
矰:短矢。
缴:丝绳。
(7)纤:细锐。
施:放射。
(8)弋:弋射。
以缴系矰仰射飞鸟,谓之弋射。
鹄:天鹅。
(9)连:其与弋为对文,指用缴将射中之鸟牵连下来。
鴐鹅:野鹅。
(10)鸧(cāng):鸟名,即鸧鸹(guā)。
下:谓中矰坠下。
(11)玄鹤:黑鹤。
加:谓被矰射中。
(12)怠:倦也。
游:指荡舟。
(13)浮:指水上泛舟。
文鹢(y ):头上画着鹢鸟的船。
相传为天子所乘。
(14)扬:高举。
旌:指船上之桅旌。
枻:船桨。
(15)张翠帷,建羽盖:谓在船上张设翠帷和羽盖。
(16)紫贝:呈紫黑色花纹的贝。
(17)金鼓:钲也,即今铙钹一类乐器。
(18)籁:萧。
(19)舫人:即船夫。
(20)流喝:形容声音幽咽、嘶哑。
(21)水虫:指水中鱼暇之类。
(21)波鸿沸:言波涛翻腾。
(23)奔扬:指波涛。
会:汇合。
谓涌泉与水波相汇。
(24)礧(l i)石:滚下之石。
(25)相击之声。
将息獠者,击灵鼓(1),起烽燧(2),车案行(3),骑就队(4)乎淫淫(5),般乎裔裔(6)。
于是楚王乃登阳云之台(7),泊乎无为(8),澹乎自持(9),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10)。
不若大王终日驰骋,曾不下舆,脟(脔)割轮焠(11),自以为娱。
臣窃观之,齐殆不如(12)。
于是王无以应仆也。
(1)灵鼓:六面之鼓。
(2)烽燧:这里指火炬。
(3)案:依也。
列:行列。
(4)就队:归队。
(5)(shǐ,又读xǐ):群行貌。
淫淫:流行貌。
(6)般:依次相连而行。
裔裔:流行貌。
(7)云阳之台:又名阳台,在巫山之下。
(8)泊:此与下文澹,皆安静貌。
无为:指内心泰然无事。
(9)自持:指保持内心宁静。
(10)勺药:指调和五味。
颜师古云:勺药,药草名。
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勺药耳。
汉书·匈奴传(上)(9)全文

汉书·匈奴传(上)(9)全文(1)明年:指元凤元年(前80)。
(2)明年:此指元凤二年(前79)。
(3)桥余吾:在余吾水上架桥。
(4)奔走:指退走。
(5)明年:疑衍。
王先谦曰:以上下文推之,此明年二字当衍。
(6)犁汗:地名。
周寿昌曰:犁汗是匈奴右谷蠡庭所属地,下有犁汗都尉,又有到左犁汗王咸所居地。
(7)无几:不多久。
(8)日勒:县名。
在今甘肃永昌西北。
屋兰:县名。
在今甘肃张掖东南。
番和:县名。
今甘肃永昌。
(9)千长:千人之长。
《续志》张掖属国有千人官。
(10)郭忠封成安侯:事在元凤三年(前78)二月,见《功臣侯表》。
其明年(1),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傍)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
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
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
大将军霍光欲发兵邀击之(2),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3)。
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犯塞(4),今匈奴击之,于汉便。
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
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邀)之,招寇生事,非计也。
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
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
匈奴闻汉兵至,引去。
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5),遂击乌桓。
乌桓时新中匈奴兵(6),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封为平陵侯(7)。
(1)其明年:此指元凤三年(前78)。
(2)霍光:本书有其传。
(3)赵充国:本书卷六十九有其传。
(4)间:近来。
(5)后匈奴:意谓发兵迟后,邀击匈奴不及。
(6)中匈奴兵:为匈奴兵所中伤。
(7)封为平陵侯:时在元凤四年(前77)。
匈奴繇(由)是恐,不能出兵。
即使使之乌孙,求欲得汉公主。
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
乌孙公主上书,下公卿议救,未决(1)。
昭帝崩,宣帝即位,乌孙昆弥复上书(2),言连为匈奴所侵削,昆弥愿发国半精兵人马五万匹,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哀救公主!本始二年(3),汉大发关东轻锐士,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射者(4),皆从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叙传(上)(9)全文
主人曰:何为其然也!昔咎繇谟虞(1),箕子访周(2),言通帝王,谋合圣神;殷说梦发于傅岩(3),周望兆动于渭滨(4),齐宁激声于康衢(5),汉良受书于邳沂(6),皆俟命而神交,匪(非)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
近者陆子优繇(游)(7),《新语》以兴;董生下帷(8),发藻儒林;刘向司籍(9),辩章旧闻;扬雄覃思(10),《法言》、《大玄》: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壶奥(11),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乎圣听,列炳于后人,斯非其亚与(欤)(12)!若乃夷抗行于首阳(13),惠降志于辱仕(14),颜耽乐于箪瓢(15),孔终篇于西狩(16),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且吾闻之:一阴一阳,天地之方;乃文乃质,王道之纲;有同有异,圣喆(哲)之常。
故曰: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共(恭)己,味道之腴,神之听之,名其舍诸(17)!宾又不闻和氏之壁韫于荆石(18),随侯之珠藏于蚌蛤乎?历世莫眂,不知其将含景耀,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夜光也。
应龙潜于演汗(污)(19),鱼鼋媟之(20),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21),而躆颢(昊)苍也(22)。
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随之珍也(23);时暗而久章者(24),君子之真也。
若乃牙、旷清耳于管絃(25);离娄眇目于豪(毫)分(26);逢蒙绝技于弧矢(27),班输榷巧于斧斤(28);良乐轶(逸)能干相驭(29),乌获抗力于千钩(30);和、鹊发精于针石(31),研、
桑心计于无垠(32)。
仆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误于斯文(33)。
(1)咎繇:一作皋陶。
相传被舜任为掌刑法的官。
虞:舜。
(2)箕子:商纣王的诸父,官太师。
因谏被囚,后归周。
(3)殷说:商代傅说。
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奴隶,后为武丁的大臣。
(4)周望:周代吕望。
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
周初功臣,封于齐。
传说他曾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卜而得之。
(5)齐宁:春秋时齐国宁戚。
于车下喂牛,叩牛角而歌,齐桓公召而用之。
(6)汉良:汉代张良。
曾在下邳桥上受书于老父。
(7)陆子:陆贾。
著有《新语》。
本书卷四十三有其传。
(8)董生:董仲舒。
本书有其传。
(9)刘向:《楚元王传》附其传。
(10)扬雄:著有《法言》、《太玄》。
本书有其传。
覃(t n)思:深思。
(11)壶奥:同阃奥。
本指室内深处,后比喻深隐。
(12)亚:次也。
(13)夷:伯夷。
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14)惠:柳下惠。
春秋时鲁人。
仕为为士师,三黜而不去,人问之,答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5)颜:颜回。
《论语雍也篇》载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6)孔:孔子。
孔子编《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
(17)舍:废也。
诸:之也。
此意谓修志守道,自然名存而不废。
(18)韫(y n):蕴藏;包含。
荆:楚。
(19)应龙:有翼之龙。
演污:停滞不流之水。
(20)媟(xi ):侮狎。
(21)忽荒:犹恍惚。
谓不可睹闻之境。
(22)躆(j ):踞;蹲。
吴苍:天也。
《尔雅》曰:春曰苍天,夏曰昊天。
(23)和、随之珍:和氏壁、随侯珠。
(24)时暗久章:谓当时暗昧,久而愈章。
(25)牙、旷:伯牙、师旷。
春秋
人。
伯牙善鼓琴,与钟子期善。
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疾世无知音。
师旷为乐师。
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
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竟,楚必无功。
(26)离娄:传说是黄帝时明目者,能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眇(miǎo):眯着眼睛看。
(27)逢蒙:相传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只有羿胜过自己,便杀了羿。
(28)班输:即春秋时鲁国公输班,著名的工匠。
或说班输,为鲁班、公输氏二人。
榷:专也。
(29)良、乐:王良、伯乐。
相:相马。
驭:善驭。
(30)乌获:战国时秦国壮士。
能举千钩。
(31)和、鹊:医和、扁鹊,皆为古代名医。
(32)研:计然,一名计研。
春秋时越人。
善于计算。
其事详《食货志》。
桑:桑弘羊。
汉武帝时的理财家。
垠(y n):边际。
(33)密:静也;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