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一、填空题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a.新月社b.未名社c.创造社d.文学研究会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a.《顺生论》b.《倪焕之》c.《流年碎影》d.《佛教与中国文学》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a.宽厚b.礼让c.律己严d.谦虚13.本文选自( )a.《流年碎影》b.《顺生论》c.《文言与白话》d.《谈文论语集》三、解词题14.高文典册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20.著作等身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24.余然之四、简答题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五、阅读分析题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

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东四八条:冗长:著作等身:沾溉:高文典册: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9)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9)

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校:颍上五中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杨阳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时间:2017年4月18日一、课标解读1.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5.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中考考纲及考题分析中考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对常用汉字,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基本意义。

3.熟练地书写规范的常用汉字。

4.熟练使用《新华字典》。

5.积累并会运用常用词语。

6.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7.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8.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9.准确概括文中描写或说明的人物、事物的特征。

七年级下册语文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

【答案】B【知识点】句式杂糅【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籍贯”或“人”。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

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

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答案】C【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析】【分析】ABD.正确;C.有误,句子中的引用为独立引用,句末的感叹号应在引号的里面。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

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精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哺育(fǔ) 喧嚣一拍既合B.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无遐及此C.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D.斑斓(lán) 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________________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D.①③②④⑤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______!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二、现代文阅读欣赏黑发底下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A卷基础篇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解析】选C。

A项“别”应读biè;B项“帖”应读tiè;D项“沓”应读t à。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解析】选B。

“出板”应为“出版”。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解析】选B。

“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了,用“津津有味”才恰当。

4.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共4小题)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喧嚣一拍既合修润(rùn)哺育(fǔ)B.恳切无遐及此炽痛(zhì)草率(shuài)C.仰幕锋芒毕露亘古(gèng)污秽(huì)D.拖沓迥乎不同斑斓(lán)譬如(pì)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③犹如春风野草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3.张中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 )A.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作文应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描写)B.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记叙)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抒情)D.他说:“好,就这样。

”(描写)二、填空题(共2小题)5.解释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商酌:(2)以身作则:(3)颠沛流离:(4)不耻下问:(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 :(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

(7) :修改润色。

(8)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9)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10)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6.叶圣陶,原名,家、编辑家、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张中行,学者、家,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并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二三事》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二三事》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叶圣陶二三事》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单选,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 确凿(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C. 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D. 斑斓(lán)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二、语用能力提升(单选,每题3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D.①③②④⑤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三、课内精彩阅读(15分)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
1.字词练习。

注音:丁卯.()年诲.()人不倦南腔北调()商酌.()打拱.()譬.()如累赘
..()()别.()扭写字:学而不yàn()gōng()行君子不chǐ()下问 diān pèi()流离 méng lóng()() fù()之一笑细zhì()kěn()切以身zuò()则鞠躬尽cuì()
身体lì()行自zuò()自受妥tiē()
坚jué()告cí()感kǎi()拖tà()
监dū()生shū()为人师biǎo( )
写词:⑴修改润色。

()
⑵商量斟酌。

()
⑶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⑷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
⑸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
要理解别人。

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
己及人的目的。

()
⑹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
⑺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
⑻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
2.课文内容理解题。

⑴文章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给予了哪些评价?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找出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

(在课本上做标记)
3.读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困惑之处,请写下来。

拓展阅读
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

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

”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

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

”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

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

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

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

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

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

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

我们的办法自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

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

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

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

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

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

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

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

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

但他却到
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

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

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

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

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⑥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

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

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

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

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

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

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
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

9.文章第①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
10.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与解析】
1.B(A项中的“诲”应读“huì”;C项中的“譬”应读“pì”;D 项中的“坛”应读“tán”。

)
2.D(蔬——疏。

)
3.D
4.A
5.(1)叶绍钧编辑家教育家(2)学者散文(3)诲人不倦(4)智者见智
6.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

7.不能。

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8.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

9.①本段主要通过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交代作者对叶圣陶的整体印象。

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写“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形成照应。

10.①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②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③有规律地生活与为陪朋友们打破生活习惯。

11.我同意这种观点。

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作者始终
平平道来,如叙家常,如“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便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

从选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极平常之事,看似松散,但由于作者对人物非常熟悉,将人物性格特点作为主线贯串始终,却能够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出人物的特色。

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写活了一位质朴亲切的“老先生”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的思念与敬慕之情,情真意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