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合集下载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与时俱进 爱国强国的青年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 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 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 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 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 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 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 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造就、 创建)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 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 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 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 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词语积累
人之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正心修身:端正心思,修养品性。 付之一笑: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 感慨系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平易自然:文中指文字浅显易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满足,教 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教学目标
1 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2 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3 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基础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字音字形 词语积累
字音字形
修润
shū 生疏
zhuó 商酌
恳切
pì méng lóng 譬如 朦胧
“雨巷”诗人戴望舒,少年时期就禀有诗才,但他一直对自身 欠缺信心,把写作的诗稿压了一年,害怕拿出去发布。叶圣陶 发觉后,立即给予刊登,并写信他表明称赞。戴望舒从而慢慢 发展为在我国自成一派的现代诗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 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 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 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 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 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 生的语文主张。
人物分析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的人?
提示: 从关键字词、语句等评析人物性格。
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年生,河
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 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 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 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 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 审,直至1997年。
主要著述: 人称“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 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 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 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 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 《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 选》六卷。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 《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 (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

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 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 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 说《倪焕之》。“九•一 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 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 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 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 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
主张的核心:“
写话”与“简
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
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 性。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 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 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曾思小没逐变看,就4人证明家你绝不你行删。去“一两个字,意
文风方面重视 "简洁"
八L
L- 之~— 告3
M 工 V*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 ,当年他在上海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 里去 ,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走近一看 ,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
.• --治学严谨 有事 ,或无事 ,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 ,告辞 ,拦阻他远 送 ,无论怎样说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 ,四道台阶 ,送 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 ,口说谢谢 ,看着来人上路才转 身回去。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 2 ) 从现实看 ,叶先生“扁话” 主张是切中时
症的。 (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也
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
T
・5.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 ,为文章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竟厚的一面。
不知道疲倦 ,对我来说 ,做到了哪些呢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
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
立仁爱之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
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中 县 屯
裔 镇
北 土

。参 本 善
从 加
A暴


7 ‘。
与 季
.人 超

屯 人
写语 到
: 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 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 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流 露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借助题目,能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 (1)修润文字 (第3段)
(2)送客 (第4段)
平易自然
宽以待人
(3)回信 (第5段) (4)写话主张(第6-8段) 严以律己
第二部分:(2)总写品德
第三部分:(3-5)宽以待人

第四部分:(6-8)严以律己
第五部分:(9)学习仿效
分 总
借助开头、结尾,能较快地梳理文章的写 作思路。
略读技巧:
1、跳读课文,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文意;
2、借助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3、抓住段落的主旨句、文章的过渡句, 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4、不求细细咀嚼文字,只求了解文章的 写作思路,开头、结尾要注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 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 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 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 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 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 编审,直至1997年。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 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 “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 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 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名 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 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 之》。“九•一八”事变之 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 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 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 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 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 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原名绍钧, 字秉臣, 后字圣陶。江苏省苏 州市人,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还是中国现 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1912年中学毕业后, 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1年, 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提倡“为人 生”的文学观。1923年, 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 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 作。1930年, 他转入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任出版总署副署 长, 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 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4.作者第6段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写文章主张? 怎样理解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具体讲的是什么?)
“写话”
文章的语言像说话, “平易自然, 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 念, 顺口, 听, 悦耳, 说像话还不够, 就是话。”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 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 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 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 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 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 (宽容)。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短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
张中行, 原名张璇,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 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 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称赞他为“高人、逸 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 博闻强 记, 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 人称 “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 出版散文集《负 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 影》等, 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 《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 收录 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文革的大风暴来了,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幸而这有如阵风阵雨,不到片刻就过去。

但交往总是不便了,何况其时我更是自顾不暇。

所以只能默祝老人能够如《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一晃差不多十年过去,知道老人幸得安居,食住如旧,也就放了心。

其时我是依据七十年代初的什么文件,干校结业,因为妻室是有两只手,仍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所以没有返城居的权利,双肩扛着一口下了乡。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

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

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

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

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

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

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

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

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

成果呢,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

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

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

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

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

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

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

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

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

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

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

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

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

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

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

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

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

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

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活,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

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

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章里曾较详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

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贴决不放松。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

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