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一、调查背景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需要进行调查。
二、调查目的1.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和面积占比。
2.掌握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占用耕地的情况。
3.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保护和发展的态度。
4.掌握不同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和使用情况。
三、调查方法1.实地走访:通过实际走访不同区域,观察不同类型土地分布情况,并记录下来。
2.统计数据:通过查询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获取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占比等数据信息。
3.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群众对于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意见建议。
四、调查内容1.耕地利用现状:包括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粮食产量等情况。
2.林地利用现状: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类型、森林资源保护等情况。
3.草地利用现状:包括草原面积、草原类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
4.水域利用现状:包括水域面积、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情况。
5.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占用耕地的情况。
6.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利用的情况: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保护和发展的态度,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开发中扮演的角色。
7.不同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和使用情况:包括建筑业、工业企业、旅游业等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量以及使用方式的调查。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能下降;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草原面积逐年缩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平衡,水污染问题严重。
2.城市化进程对耕地占用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3.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涉及农业、林业、牧业、工业、建设、交通、居住等各个领域。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对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目前土地利用的情况,并探讨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将土地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划分和分类的方式,例如农用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首先,我们将详细描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农用地占据了总面积的百分之多少,林地占据了多少,建设用地又占据了多少。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比和趋势变化。
二、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对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着重探讨农业和工业对土地的影响。
首先,分析农业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包括耕地的利用率、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探讨工业用地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的污染情况。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和保护建议。
三、土地利用对经济的影响:土地利用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将研究土地利用对农业、林业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首先,描述土地利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农作物产量、农牧业收入等方面。
然后,研究林地利用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木材供应的重要性。
最后,分析建设用地对工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土地利用对社会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考察土地利用对居住环境、旅游业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讨论土地利用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这涉及到居民的住房条件、交通便利度以及社区服务设施等方面。
然后,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旅游业的潜在价值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探讨社会参与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
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
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
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
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
调查统计表如下: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一、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为了了解特定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而进行的一项调查工作。
下面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典型工作程序:1.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的范围和目标。
确定要调查的特定地区,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县区或者一个乡镇,并明确调查目标,例如了解该地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情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等。
2.制定调查方案在确定范围和目标后,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包括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调查,例如野外实地勘察、遥感影像解译等;制定样本设计方案,确定要抽取哪些样本点进行实际调查;编制问卷或者设计观测指标等。
3.数据收集与处理根据制定好的方案,进行数据收集与处理工作。
如果采用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需要获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并进行图像解译;如果采用实地勘察方法,则需要组织人员前往不同样本点进行实地观测和测量。
4.数据分析与整理收集到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
根据调查目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各类土地的分布情况、面积比例等指标。
同时,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图表等形式,以便后续使用和展示。
5.撰写报告最后一步是根据调查结果撰写报告。
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及分析、问题与建议等内容。
报告要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读性,并能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样本选择样本选择是影响调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根据调查目标合理选择样本点,并确保样本点具有代表性。
样本点数量过少或者选择不合理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性和一致性。
遥感影像解译时,需要对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和辐射校正,避免因影像质量问题导致解译错误;实地勘察时,要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调查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注意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以得出准确和可解释的结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和掌握某一地区土地资源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范围为某地区,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测量、遥感影像解译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业园区、交通设施等。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建设用地占比较大,工业园区和交通设施也有较大的需求。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利用不平衡。
2. 农用地: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用地面积较大,但存在着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亟待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林地:林地主要用于森林资源保护、旅游观光等。
调查结果显示,林地面积逐年增加,但森林覆盖率仍然较低。
同时,林地利用过程中存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4. 水域:水域主要用于水资源供应、水生态系统保护等。
调查结果显示,水域面积较大,但水资源管理不善,存在着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水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建设用地扩大过快,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建议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 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建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 林地覆盖率较低,林地保护不力,建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4. 水资源管理不善,存在水污染和浪费问题,建议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
五、结论通过对某地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存在着建设用地扩大过快、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林地覆盖率较低、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和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和技术方法一、引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对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项工作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以及常用的技术方法。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1. 了解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可以全面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资源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情况,为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特定区域内各类生态环境类型(如湿地、森林等)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并评估其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可以评估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和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特定区域内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限制因素,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指导。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或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获得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
常见的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
在进行遥感数据处理时,可以使用专业软件如ENVI、ArcGIS等进行图像分类和解译。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一种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属性数据(如土地所有权、土地质量等)进行叠加分析,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某市为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某市为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要素,其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
因此,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深入分析,是科学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本文将以某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一、土地利用现状总体情况该市土地面积总计10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000平方公里,农业用地5000平方公里,林地2000平方公里,其他用地1000平方公里。
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来看,该市主要被城市化和农业化两种利用模式所主导,城市化率达30%,农业化率高达50%。
林地面积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占20%左右。
由此可见该市土地利用呈现出大城市特征和传统农业模式并行的局面。
二、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资源过度消耗该市为大城市,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紧张,土地资源日益消耗。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化、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相对较少,致使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孤岛效应等诸多问题。
2.部分农业用地被滥用、浪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该市农业占用土地资源较多,许多农业企业为了谋利,大量运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而一些农业用地受到城市化冲击而被弃置荒废,造成浪费。
3.林地平衡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该市林地资源偏少,树种数量单一,而现有的林地又遭林业开发、工业污染、城市扩张等问题的困扰,导致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
三、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为了解决现有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市应该采取以下的优化方案。
1.倡导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在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要倡导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加大城市绿化、公园、景观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减少城市污染和孤岛效应。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农业企业、种植较多的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对土地、水、空气的保护意识;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改进种植和养殖方式,减轻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一级3类,二级15类,三级71类。
4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在原有土地分 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 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他调查成果, 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 用。
2007年9月3日发布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一级12类, 二级127类。如下表。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4 草地
033 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 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 地
042 人工牧草 地
043 其它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一级类
二级类
086 公共设施用地 指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 电信、消防、环卫、公用设施维修等用地
087 公园与绿地
09 特殊 用地
088 风景名胜设施 用地
091 军事设施用地
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 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 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的因素,
进行综合性的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
素对土地进行的一种分类。 (一)分类原则 1.统一性;2.科学性;3.实用性。
为适应土地管理的需要,1984年制订《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技术规程》将利用现状分为8大类,46(47)个二级 类,1989年为城镇地籍管理的需要,将城镇土地分为
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
062 采矿用地 063 仓储用地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 放地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
8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级类
二级类
07 住宅用 地
071 城镇住宅 用地
072 农村宅基 地
08 公共管 理与公共 服务用地
081 机关团体 用地
082 新闻出版 用地
083 科教用地
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 公寓、别墅等用地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指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的用地
7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级类
二级类
05 商服用 地
051 批发零售 用地
052 住宿餐饮 用地
053 商务金融 用地
054 其它商服 用地
06 工矿仓 储用地
061 工业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各类批发 (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间、工场等的用地。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 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 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 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 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采矿、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指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厂、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 的用地 指用于各类教育,独立的科研、勘测、设计、技术推广、科普等的用地
084 医卫慈善 用地
085 文体娱乐 用地
指用于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急救康复、医检药检、福利救助等的用地 指用于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及公共广场等的用地
9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分类的。如:按土地的地貌 特征进行的土分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山的);按土地的 植被、土壤等进行的土地分类(如中国百万分之一土地资源 图)。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力水 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不同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 评价分类系统是确定基准地价的重要依据。
5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级类
二级类
01 耕地
011 水田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 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 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 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
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之间的关系
土地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 地籍调查
地籍测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登记
地籍管理
土地统计
土地评价(土地分等定级估价)
地籍档案管理(包括建立地籍信息系统)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土地分类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 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 引洪淤灌的耕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 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指种植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地
6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新)
一级类
二级类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 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 沟渠的护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