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重读《哲学导论》后——第六章(一)

重读《哲学导论》后——第六章(⼀)六、中国哲学这个标题是笔者⾃⼰拟的,书中原本没有这⼀章节。
作者在录⾳中也不⽌⼀次地提到,这本《哲学导论》,讲西⽅哲学讲得还是略多了⼀点。
中国哲学只能见缝插针地穿插在某些章节的内容中,算是⼀种补充。
但事实上这很⽆厘头,给中国学⽣上哲学课,西⽅哲学是主旨,中国哲学反倒成了配⾓和注脚,有点悲哀和滑稽。
所以笔者想在此篇⽂章中,单独拿出⼀块来为中国哲学正⾔,⾄少不要混混于西⽅的思潮之中。
但这项⼯作并不简单,⼀⽅⾯即使笔者如此做了,单从篇幅的对⽐来看,中国哲学仍然显得势单⼒薄;⽽另⼀⽅⾯更为主要的,囿于笔者的学识和资历,单列这样⼀个篇⽬并不代表笔者在这个章节⾥将叙述⾃⼰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
相反,诚惶诚恐,笔者对于中国哲学没有⼀丁点⼉的阅读,奢谈研究。
倒不是说笔者对哲学的兴趣就仅仅停留于西⽅哲学便辄⽌,对于中国哲学的沐浴⽢霖,笔者想还是在读完《中国哲学史》等近现代名著之后,聊抒⼰意。
但对于中国哲学,除去理性研究之外,发⾃内⼼的感悟还是有⼀点的,毕竟在中华⽂化的染缸⾥⼀泡⾄今,作为中国⼈,起码的哲学情愫,还是满腔澎湃的。
正如⾦岳霖先⽣所⾔:“⽣于中国,长于中国,于不知不觉之中,也许得到了⼀点⼦中国思想的意味与顺于此意味的情感。
“所以笔者构思本章节的内容,⾸先是以书中第⼆章第九节的内容为引⼦,谈⼀谈中国哲学的起源,接着把之前诸章节中凡是在西⽅某些思想领域和概念范畴⽅⾯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尤其是中国哲学针对某些特定概念和思维有着独到见地的,或者是对于整体思想有着敏锐洞察和⾼度概括性的思想精华,加以详细解读。
最后,笔者狗尾续貂,简单地将东西⽅哲学做个粗略的对⽐,并且简要地说说当今世界东西⽅哲学⾛向共融中保持多元性的趋势,以及笔者⾃⼰的体会。
不过在开始本章节之前,笔者还有⼀些话要说,愿众位读者假借⽚刻,待某⼀吐为快。
⽏消说,当今⼈类社会正处在巨⼤的痛苦之中,⽽国⼈则经历着更为痛楚和难熬的困境。
【荐读】读《哲学导论》有感

【荐读】读《哲学导论》有感诚然,“吸引”二字指的是两个个体之间最积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不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人与物之间,但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的成立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需要一个能激起你的好奇心、能与你的灵魂产生共鸣的点。
这个点有时一开始就会出现,有时它会因为某一个契机而出现,虽然会晚一些却不会不到。
世间万物不胜枚举,必然不会尽数称你心意,但不得你意未必就不如我心,只一个否定,并不会妨碍它持续散发自己的魅力。
正如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乍一看其书名——《哲学导论》四个字,枯燥乏味,索然无趣,除了成为助我摆脱失眠的法宝以外,我实在想不出它的第二种结局。
没承想,仅仅只是看完了前三页的序言以后,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完全改观了,它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我2021上半年以来读过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那些传统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即“概念哲学”之所以提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是因为它把世间万物分成了主体和客体两个独立的存在,导致哲学脱离现实、脱离人生、曲高和寡。
而《哲学导论》中提到的哲学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是超越主客关系,追求天人合一希望的哲学,侃侃读来,虽然玄妙,心中却也默默认同,且不能自拔。
太过于依赖主客观精神的我们,都忘了思考,宇宙中一切拥有姓名的事物,在人出现以前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树木、花草、山川、湖泊,也是因为人出现以后,他们才被赋予了意义,而这种意义也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意义。
追本溯源,我们追逐的本源也只是到人为止,在人出现以前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所以,以主客结构为前提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是有局限性的,把人放到至高的位置去看待世界,只会一叶障目。
人与万物本就一体,抛开主客的关系,抱着敬畏和平等的心去认识世界,或许你会有另一番感悟!。
哲学导论读后感

哲学导论读后感读哲学导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大脑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藏着让你惊掉下巴或者让你挠破头皮的思想宝藏。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个迷失在大雾中的旅人,那些哲学家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我耳边绕来绕去,却怎么也抓不住重点。
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一开始就想:“啥?这世界上的东西还有个啥完美的理念在天上飘着?”感觉就像有人告诉我,我家那只整天懒洋洋的猫,在某个神秘的理念世界里有个超级完美、超级优雅的原型,而我家这只只是个蹩脚的模仿品,这可真够奇怪的。
但是随着慢慢读下去,就像雾渐渐散去一样,我开始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理论背后其实有着很深刻的道理。
就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家伙可真够聪明的。
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怀疑这怀疑那,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是可能骗人的假象,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样,只要我在思考,那我肯定是存在的呀。
这就好比在一个充满骗子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绝对不会骗自己的证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
我当时就想,这家伙躺在床上想这些的时候,脑袋得多疼啊,不过也真的很厉害。
再说到尼采,这个狂人就像一阵旋风刮进了哲学的世界。
他说什么“上帝死了”,这可把当时的人吓得不轻。
但他其实是在告诉大家,我们不能老是依赖那些传统的、既定的价值观,要自己去创造价值。
就像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得像个勇敢的探险家一样,自己去寻找和定义。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以前都是按照固定的规则玩,尼采却跳出来说:“咱们自己定规则玩,那才带劲!”读完哲学导论,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刚学会了几招魔法的小巫师,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会忍不住多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但就像在海边捡到了一些漂亮的贝壳,每一个贝壳里都藏着一点智慧的珍珠,拿在手里把玩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而且我还经常会想,要是把这些哲学家们都聚在一起开个派对,他们肯定会吵得不可开交,那场面一定超级有趣。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已知)- 作者。
- 出版年份、出版社(如果已知)二、整体印象与主题理解。
- 初读感受。
- 对哲学导论这一主题的宏观把握,例如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是从历史脉络、问题导向还是其他角度出发。
三、核心内容梳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意识。
- 书中对存在和意识关系的阐述,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介绍。
- 举例说明存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真理与价值。
- 关于真理的定义、检验标准等内容的读书笔记。
- 价值判断在哲学中的位置,不同哲学流派对价值的理解差异。
2. 哲学的主要流派。
- 古代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 介绍书中提到的主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核心思想。
- 该流派的思想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
- 近代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以洛克、休谟为例)的主要观点,如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论证过程。
- 理性主义(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例)的核心思想,如天赋观念等概念的解读。
- 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及其对现代哲学发展的意义。
- 现代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观点的理解与批判。
-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自由、责任等概念的独特见解。
四、重要哲学概念剖析。
- 选取书中一些关键且较难理解的哲学概念,如“形而上学”“辩证法”等。
- 概念的定义、内涵。
- 该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哲学家对其的运用和发展。
五、哲学思考方法。
- 书中提到的哲学思考方式,如逻辑分析、反思、追问前提等。
-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思考实践。
六、个人感悟与思考。
- 对书中内容的共鸣点,哪些观点给自己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启发。
- 对哲学学习的新认识,例如哲学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 对书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或者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反驳或者补充的观点。
《哲学导论》读书汇报

《哲学导论》读书汇报2.精神与自然意识“教化”一词,在德语中是Bildung,该词还有“文化”、“修养”等含义,故在英语中就用“culture”来译这个词,culture的动词原义是“耕作”、“培养”,由此引申为“文化修养”。
教化如何实现?学会为遵循普遍原则而放弃自然欲求的直接性。
他第一次赢得了主体性,第一次在某一方面使自己从个别的自然存在上升为普遍的精神存在。
这一步就是教化的实现。
2.精神与自然意识区分精神与自然意识的关键点。
精神相比自然意识,后者无论发展到怎样高级、怎样复杂的程度,在其中仍不可能有任何主体性。
所以,人并非只是更聪明一些的动物,人之为人,乃在于人的主体性。
而惟独精神才能赋予人的主体性。
精神受益于劳动的教化作用。
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而充分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原理。
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穷识见智,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识”,关乎实际中的事物;“智”,关乎真际中的道理。
穷识见智,就是要由实际进入真际。
实际与真际是什么关系?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冯友兰《新理学》“绪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对实际的事物形成经验,就是“识知”。
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那什么是真际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固然是因为成熟的苹果总是坠地而不是升空的启发,但哪怕世界上地球与苹果都消失了,或者一切能体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体都消失了,这万有引力定律并不会消失,因为这定律本身是不朽的,它不经历时间中的变易,它在真际中。
由此可见实际与真际的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如冯友兰所说,“实者必是无妄”;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如冯友兰所说,“真者未必不虚”。
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对实际的评价尺度来自何处?来自对真际的了解。
如果我们总是被困在实际中,又如何可能去了解真际呢?不了解真际,又如何对实际事物进行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呢?哲学之大用,正是在它的无用之中。
哲学导论 笔记 pdf

哲学导论课程笔记
一、哲学的定义与起源
1.哲学:爱智慧之学,探索人类存在、意义、价值及知识本性的学科。
2.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
1.形而上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2.知识论:探讨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确证。
3.伦理学:研究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4.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理念与原则。
5.美学:研究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
三、哲学方法
1.辩证法:通过对话和反驳来探求真理。
2.分析法:深入研究概念、语言,以求精确。
3.现象学:关注经验世界的现象,分析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4.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文化、社会和语言的深层结构。
四、哲学与生活
1.人生观:通过哲学思考,形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2.价值观:明确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思维方式:哲学锻炼我们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和开放。
4.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五、如何学习哲学
1.阅读经典:阅读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原典。
2.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观点。
3.讨论与交流:参与哲学讨论,与他人分享观点。
4.实践与应用: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检验其有效性。
5.持续学习: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很自然的就找到了他这本2000年出的教材,三百来页并不算厚重,却没有因其为导论而于精微处敷衍了事,也没有因其为教材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不仅拥有哲学的质地,更点明了教者的理路。
和丹皮尔的《科学史》同时阅读,很多遮蔽物渐渐去除了。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一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定义问题和许多的哲学导论、哲学史一样,王德峰教授也是一上来就不得不谈这个问题,可贵的是他充分地表明了定义本身的难度和可能性,一方面并不存在超越一切门派和时代的"一般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确实存在独特的精神疆域。
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这一难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但王教授并未止于此,而是很自然的探讨何为智慧,且从何处求的,这就引出了智慧和知识的分别;哲学和科学、艺术、宗教的分别,同时间接地划分了哲学的疆域。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同为理性的产物,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
科学运用理性于具体的经验对象,而经验又来源于人性活动,哲学的区别在于直接将理性运用于人性活动或人类文明本身,也可称之为对认得文化创造力的反思。
文化创造力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概言之可称为"精神",哲学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思,同时也是精神。
哲学活动就是寻求精神之达到自觉。
相较于科学的"经验之思"(即人性质素),精神的自觉在于对人性质素的关照,并因其达成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有三种基本形态:艺术--"感性直观的思";宗教--"超越表象的思";哲学--"纯粹的思"。
所谓"纯粹的思"是对"经验之思"作彻底的思,以达成人的自我认识。
这是东西方哲学源头共同的根本主题。
2.文明与自然二者的关系--文化科学先承认文明是一自主的存在领域,关注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目的在于描述文明的一般结构和规律;哲学则关注文明能否成为以及何以成为自主的领域,进而思考文明与自然得以区分的根据。
文明是超出自在自然的存在,是人的生存方式,因而文明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起源和性质问题。
从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出发则容易得到"人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代表着自然进化阶梯的最高阶位"这一结论,然而人的大脑智能本身并不等同于文明的创造力,在这里不能单纯地贯彻自然主义,更何况如果真正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出发,人类的器官也并没有达到高度的专门化,本能装备也相当贫乏,由此可见,人并不是一个完成性的物种,并不比类人猿占有更高的阶位。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p8)在被大自然当作怪胎灭绝的边缘,人类通过无止境地尝试和学习来完成自救。
自然与文明在这里达到契合,人也得以超越本能的生存下去。
人被罚为自由,这是文明起源的必然性。
人如何达到自我创造同时又被自我规定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但人又是人的奴隶,是他自己的卑贱的奴隶。
"(马克思)相对于自然自身的盲目必然,文明无疑属于自由范畴,然而这条自由之路是艰苦卓绝的,必须超越文明自身的悖论方能达到人类精神自觉。
3.精神与自然意识精神以较高级的"自然意识"的存在为其生物学的基础,但并不等于它。
二者的区别从劳动与本能活动的区别中发现。
劳动是最基础的文化创造活动。
本能活动和劳动都是对现成对象的否定,区别在于本能活动消灭对象以满足自然的欲望,在欲望满足后对象消失;劳动的否定则是对欲望的节制或限制,是对对象(事物)的陶冶,陶冶终止后对象被赋予否定关系而仍独立存在。
这两种否定就是两种意识--自在的自然意识和自为的意识(否定本省的自我意识),后者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黑格尔),即劳动者的意识在劳动产品上成为可由意识来直观到的"独立存在"--自为的意识得以直观自己本身,从而由自然意识"教化"成为精神,这只有通过劳动来达到。
这里的"教化"是指构成和塑造,从根本上区别于培植和培养。
人之为人在于人的主体性,这是区别精神与自然意识的关键。
关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人的错误理解--劳动使人从猿猴进化为人。
误解之一乃是逻辑上的循环悖论:倘若猿猴通过劳动进化成人,则必须假定猿猴也能劳动,然而能劳动的猿猴就不称其为猿猴了;误解之二在于它包含了拉马克的进化论(生物个体因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所获得的个体性状可以遗传给该个体的后代,个体的后天获得性状通过遗传可以被积累、被强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能够被遗传的个体变异必须是在基因中发生的变异,此变异并非得自后天环境中的影响和活动):误认为猿猴由于"劳动"前肢变灵巧,最后进化为人手,猿脑也这样进化成人脑。
这两种误解都把马克思指的人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实际上应该是人通过劳动把自身教化成主体性的存在者,这样意义上的人有一部以劳动为基础的自己的生产史。
4.精神的本性所谓精神,"就是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己本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里。
"(伽达默尔)精神兴趣之形成在于实现从异己之物向自为意识的返回。
(从他物出发,向自身返回--这和劳动的过程是一致的。
)5.观念的真实性问题文明的本质要素是精神。
此精神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作为自己的本质要素被建构的精神(马克思"实践的意识"),是制造"意识形态"之精神的基础。
(两个精神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后者从前者中分离,是由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
)精神的尺度是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世界之基础的若干最基本的观念。
人和动物的分别并不在于"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而是工具对于两者有不同意义的存在。
人从事工具活动时,他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可感的物理世界和非感性的观念世界。
活动结束后,物理世界消失,而观念世界因其非感性而继续存在,从而超越时间进入不朽。
动物则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每次使用工具后的感性经验也就随生随灭。
工具本身也会因使用而磨损,因时间流逝而消蚀,但这也同样无损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因此人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为原型,具体事物为其摹本…)中包含的真理性因素在于明确地把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基础确立在不朽的观念世界中。
观念之观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指对一种特定的"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柏拉图理念论遗留的问题:观念真实性之起源。
他武断认为理念是超验的无所谓起源,人必须去除感性的遮蔽,且借由感性的刺激去重拾理念。
这种解决方案无异于撇开了劳动的意义,并打上了感性的消极标签。
死路一条。
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倘若长久地沉溺于识知之中,而不见智知所达之境域,便有生命衰竭之虞。
(p32)是以"转识成智","穷识见智"。
(识知是对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6.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有实际,必有真际--"实者必是无妄"(冯友兰)有真际,不必有实际--"真者未必不虚"实际进入真际,对二者重合的部分之思,即"由著知微"(科学);而"未著之微",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之思(数学和哲学)。
树立理想之途:所是--所以是--所应当是理想与幻想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真际之根据。
哲学之大用,正在于其无用之中,因其无用,方能追求真理本身。
以心观真际,讲"人道",入"圣域"。
"哲学不是求助于证实,而是求助于证明。
证明是从即有的生命实践出发的,即从揭明使这种生命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这一点开始,然后由此去发见在实践中隐含的人的发展的必然方向。
"(p38)7.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人类可能面对的五大类型问题:经验问题,形式问题,预测问题,抉择问题,超验问题。
经验问题--解答最终要得到来自感性观察证据的支持。
形式问题--先验地从概念中分析内涵,专凭形式推论来解决。
预测问题--根据过去(经验观察),推知未来(形式推论)。
隐含信念:未来必定符合过去。
抉择问题--(虽然与预测问题一样要面对未来,但抉择的未来是价值论意义上的,预测则为知识论意义上的。
)由自由而引起的抉择问题(且因责任而无可回避)因其超经验超形式故在理论上无确定解。
超验问题--之所向(它的对象、内容)由之所问本身来构成。
哲学的研究领域,对经验的形而上的基础进行追问。
哲学的进步(和科学进步属于不同类型),不在于问题得到逐一解决,而在于问题提法的改变导致境界之提升,这意味着对既有文明尺度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虚怀若谷,不迷于器。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