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8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9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 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 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4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 否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反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5
(二)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 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1
2
先有猪,再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 还是先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再有猪?
5
存在决定思维, 是唯物主义
然后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然后
思维决定存在, 是唯心主义
6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王守仁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称阳明先生。
7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1
海马回位于控制学习和记忆活动的中枢,主要负责形成和储存长期记忆。其实,记忆 是被强大的化学作用联系在一起的脑细胞群。唤起某种记忆相当于找到特定脑细胞群并激 活它。海马回可帮我们根据现在的经历,在记忆中寻找相同或相似的回忆。找到后,就将 现在的印象认为是发生过的或认成这个典型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时海马回也会因疏忽出现错误:它们将现在的观感归入到曾经发生的感觉中,即使 这种“记忆”是从未发生过的,于是就产生了前世记忆般的“似曾相识”。
1.是什么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存在决 定思维
思维决 定存在
能够 反映
不能 反映
存在就是被感知
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 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 否存在?”
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 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 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 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 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傻儿子
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 ——你就说‘让我砍了卖了 ; 如果他问咱们家的篱笆为什么这么乱 ——你就说‘兵荒马乱糟踏了 ; 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 ——你就说‘爹妈辛苦挣的 ; 如果他问你怎么这样聪明 ——你就说‘那当然 , 我们家世代如此。
于是 ,儿子去招待客人。
客人问 :“ 你的父亲呢 ?” ——“ 让我砍了卖了 !" “ 你母亲呢 ?” ——" 兵荒马乱糟踏了 !“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 ——"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 !" 客人生气地问 :“ 你怎么这样说 !” ——" 那当然 , 我们家世代如此 !"
•地质学家对山洞进行了考察,发 现了鬼怪山洞之谜: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案:1.2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案: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具有一下几点特征:(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我们再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不可知论。庄子大家都听说过吧,这个小故事就是关于庄子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
为什么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没有好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其次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我们按照计划排除困难和干扰,执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再次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Leabharlann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给大家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
教师总结: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那么庄子的观点为可知论,惠子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尓(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明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重点难点)3、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4、通过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新课学习】【学生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0---12,思考: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一】:到底什么在动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中的对话的?总结: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思维)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存在)(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结: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和的关系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二】哲学故事: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会就会有饿的感觉。

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有饿的感觉吗?总结: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总结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是材料二:心外无物耶和华度过了不知多少个春秋以后,材料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五: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材料六: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王守仁
心外无物。 ——唯心主义
王充
人病则忧惧 忧惧则鬼出 。——唯物主义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心主义
牛刀小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是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在气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2.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 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 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作为机器。 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 学性
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 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 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事物是事物发展的 动力。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 是派生的,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 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 本原的,物质依赖 于意识,意识决定 物质。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 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子 物质, 是基本元素
(德)费尔巴哈
(法)狄德罗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什么)
人们的思想如: 理论、理念、计 划、经验 思想、 观点、感觉、方 针政策、目标等
主观性的东西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 物如:地球、生物、 环境、国情、磁场 等可见或不可见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存在的事 物。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 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 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 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②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 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
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 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本身。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康德
(18世纪英国)
休谟的不可知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 和上帝是否存在 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 之间因果关系(或 普遍必然规律)是 否存在不可知。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1
2
先有猪,再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 还是先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再有猪?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B
C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 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解惑提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 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 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
(2)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3)结合第(2)问的结论,简要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
本问题的理由。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提示(1)材料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材料二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知识脉络
典例剖析
例题1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
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载人交会对接的成
功需要对航天问题的认识做到“零失误”。“零失误”佐证了(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有时左右存在的发展 ③
康德不可知论的错误倾向 ④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
精神消失。萧子良几次组织众人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1)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属于存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属 于思维。 (2)先有“形”,后有“神”。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导学案》P12边栏中的《误区提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旨在提示学生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询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没有疑问
老师布置P12《重点难点探究》(一)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再要求小组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在座位上口头表达、在黑板上板书、写在卡片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间,老师要在全班走动,观察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举手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最快,点最快的小组回答问题,针对答案要求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或其他小组补充。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11《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老师提出《导学案》P11《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怎样把握唯物主义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教学重、
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
准备
教学
过程
探究: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的不同的哲学。
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多肯定、鼓励,并强调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老师布置P12《重点难点探究》(二)的问题,要求同上。
老师归纳点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13《思维导图构建》,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