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原理与方法论 知识总结

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原理与方法论 知识总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知识总结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考点1.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吗,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提高意识自觉性与预见性。

考点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处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既要反对脱离运动讲静止,也要反对脱离静止讲运动。

考点3.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点4.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联系考点3辩证答题)方法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考点6.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特别注意辩证答大题!)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对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

考点7.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同时出现在同一考点)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考点8.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过程曲折,认识无限无止境)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考点9.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①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对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下面是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大全: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生活与哲学的互为基础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回应和指导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关系:哲学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实践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关系:哲学的任务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

二、生活与哲学的目的:1. 通过哲学来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使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 通过哲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的哲学观点及其含义:1. 辩证唯物主义: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辩证的思考。

2. 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3. 唯物辩证法:生活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要从事物的矛盾与发展,去认识和改造生活。

4.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是历史的产物,要通过研究历史,了解生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生活的整体,又要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既要关注具体的事情,又要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4.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五、生活与哲学的误区:1. 只重理论,轻实践: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

2. 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片面性: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看到整体,还要关注个别的具体情况。

3. 只讲概念,不注重举例:概念与实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政治必修四大题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大题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大题必背知识点一、辩证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编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编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编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其中与哲学相关的知识点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汇编一些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它强调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对抗形而上学思维,注重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2.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历史观。

3.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等。

二、哲学的其他流派1. 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提倡“治家、治国、治天下”之道。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潮,强调法治和利己主义,提出了“法者治之器,刑者治之备,礼者治之华”的理念。

3. 苏格拉底思想:苏格拉底思想注重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出“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强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三、思想政治与现代生活1. 公民权益与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既要享有公民权益,也要承担公民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3.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与国际关系1. 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指各国在尊重彼此独立、平等、互利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和平繁荣的世界。

2. 多极化世界:多极化世界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多个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并存,形成相对平衡的格局。

3. 世界公民意识:世界公民意识是指跨越国界,超越个人、民族或国家利益,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 1 页 共 8 页《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1、产生-------社会实践2、根源-------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4、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5、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地位:哲学是一定和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反映①区别:含义、形成、特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②联系:略①区别:含义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课本上”研究对象不同①区别: 揭示规律不同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供指导不同:分别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具体方法指导。

②联系:略 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②哲学反作用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产生基础:①阶级基础②自然科学基础③社会科学基础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②时间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关于哲学 二、关于“三对关系”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四、马义主义哲学 五、哲学的作用美好哲学的向导第 2 页 共 8 页a .唯物主义①第一性b .唯心主义 1、是什么?a .可知论②同一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 .不可知论①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②派别 1、 对世界本原的分歧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②派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高三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用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用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常用知识点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四五六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唯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秒(意识)J探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材料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看材料酌情添加>)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材料关键词整理PS物质决定意识的关键词:根据(依据、依照、按照)……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岀发,立足于……基础,提岀……计划、方案、战略;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PS意识能动作用关键词:在……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PS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等)探2、规律的知识(人与规律的关系或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材料④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材料探3、自然界是客观的(即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记必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记必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记必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Ⅳ《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

8.马克思主人哲学(1)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①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③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或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映像结果)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也称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①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②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10.运动和静止(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务、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静止:事物在某一阶段和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规律的内涵(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规律。

(3)启示(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论12.实践的内涵(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容、形i ne i r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13.认识的内涵(1)认识的含义: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差异性,上升性,前进性等--→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是正确的认识。

(4)真理的特征: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②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的历史条件。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对立而存在,相伴随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1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辩证法:思辩和实证,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2)形而上学: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6.联系观的内涵(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①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多样性: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关健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个部分,优化组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7.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理事物的过程)。

(2)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要求(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具有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然战胜旧事物;②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们才会对它认可,旧事物的抵抗和扼杀,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个曲折的过程。

要求(启发):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4)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要求(启发):①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达到条件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8.矛盾观的内涵(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同一性(统一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②斗争性(对立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要求(方法论):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特点)①普遍性:即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特殊性:即个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分析事物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分析不同矛盾时要把握重点(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同一矛盾时要抓住主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