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9

合集下载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伤寒论98条原文及译文如下:1. 此法治未病也。

—— This method treats the disease before it occurs.2. 始得病者,必问其所聚会否。

—— When someone first gets sick, you must ask whether they have gathered with others.3. 定不得与间日谑戏,恐因内伤劳气。

—— One should not engage in playful activities on alternate days, in case it exhausts the body's energy.4. 众病男女,在同室不得相与寝。

—— Men and women with various illnesses should not sleep together in the same room.5. 正候家人。

—— Observe the family members.6. 定不得哭泣,恐内伤气。

—— One should not cry, as it may damage the qi.7. 日新调理。

—— Adjust the treatment daily.8. 鼓其脉静之,心使必然。

—— Feel the pulse and calm it, making the heart determined.9. 必遣瘟,与阴阳。

—— Expel the pestilential influences and balance yin and yang.10. 定亲自致之。

—— Personally and carefully perform the treatment.11. 夜卧中热,终日困倦,汗出而躁者,此为未解也。

—— If one has heat at night, exhaustion throughout the day, sweating and restlessness, it is an unresolved condition.12. 夜卧中寒,终日不倦,无汗出而善恶气者,此为已解也。

《伤寒论》第十九天

《伤寒论》第十九天

《伤寒论》第十九天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词解】[1]蒸蒸而振:蒸蒸,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提要】辨小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解析】本条论病入少阳误用下法的三种转归而引出半夏泻心汤证,并将其与结胸证相对比,论述此种痞证的辨治。

伤寒五六日,出现了“呕而发热”者,是外邪已入少阳,属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医者不识,以他药误下,可出现以下三种转归:第一、“柴胡证仍在者......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小柴胡汤证仍在。

此说明少阳之邪,未因误下而生变,故仍可与小柴胡汤。

只因先前误下有所伤正,药后正气的药力之助,奋起与邪交争激烈,可出现蒸蒸发热、振栗作汗的情况,其病邪可随战汗而解。

第二、“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是误下后,邪热内陷,邪热与痰水互结,则形成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

第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壅聚,则形成痞证。

治当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治以半夏泻心汤。

【方义】半夏泻心汤为临床常用方,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为方中主药。

芩连寒而泻热燥湿,味苦降泻。

干姜温中暖脾化饮,味辛而散。

干姜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宣降结气,以泻心消痞,体现舍性取用的配伍特点。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而味甘,助其复脾升胃降之职。

本方以气味合论之则辛开苦降甘调;以药性而论之则寒温并用;以功效而论则温脾阳散寒散饮,清胃热化湿化痰,且又健脾以助其恢复功能。

本方既要泻心下之邪,又要扶脾胃之气,故辛苦甘合用,寒温并用,是为和剂。

【辨治要点】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治法:和胃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答案几乎90%的题目全有,最后,祝好运。

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A、麻黄附子甘草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抵当汤。

E、桂枝人参汤。

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E、小青龙汤证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c) 症状?A、手足厥冷B、下利清谷C、手足自温D、脉微细E、利下臭秽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e) 。

A、脾虚水停B、肾阳虚水停C、脾肾阳虚水停D、寒湿停聚下焦E、湿热壅阻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b)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A、肺阳虚B、肾阳虚C、心阳虚D、心胸阳虚E、心阴虚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风寒郁闭B、表证不解C、卫气闭郁D、饮邪内停E、营阴凝滞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A、其外有热B、手足温C、饥不能食D、旧微溏9、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A、心下痞B、肠鸣C、呕吐D、下利E、噫气不除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C)。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D、风热证E、风寒证12、下列方证除哪一项外,均可出现厥逆(B )A、乌梅丸证B、柴胡桂枝干姜汤证C、瓜蒂散证D、白虎汤证13、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发热热型是(C) 。

伤寒论191条原文

伤寒论191条原文

伤寒论191条原文【原创版】目录1.伤寒论概述2.伤寒论的条文内容3.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正文一、伤寒论概述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写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各种病状和相应的处方药物。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丰富,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二、伤寒论的条文内容伤寒论共有 191 条原文,其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些条文内容涵盖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张仲景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体疼痛、呕逆、脉象浮紧等。

同时,张仲景还提出了伤寒病的诊断方法,如观察脉象、询问病史和病情等。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最重要的是治疗伤寒病的处方药物。

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症状和病程,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桂枝汤、柴胡汤、麻黄汤、杏仁汤等。

这些治疗方案都经过了长期的临床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三、伤寒论的临床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伤寒论的治疗方案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还适用于其他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急性肠炎、肺炎等。

此外,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

如脉象浮紧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感冒、咳嗽等。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丰富,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2019-伤寒论总论-文档资料

2019-伤寒论总论-文档资料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伤寒论》总论
2.时代背景:
①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外戚内宦轮 流专政;
②战乱频繁: 农民起义,群雄割据, 三国战乱; ③疫疠流行 171、173、179、182、 185、217。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伤寒论》总论
3.著作沿革:
《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约成书于公元 200~205年;因为战乱而散失。 亦作《伤 寒卒病论》。
董正华
22
《伤寒论》总论
常用参考书籍 文献研究 1.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 2.李顺保 《伤寒论版本大全》学苑出版社出版,2019 3.张启基、王辉武合编《伤寒论手册》 科技文献出版社 重庆分社1984年出版。 4.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5.杜雨茂主编《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1988年陕西科 技出版社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1
《伤寒论》总论
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二)了解文法特点,弄清字词含义 (三)熟读背诵原文,领会精神实质 (四)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 (五)学以致用,联系临床实践 (六)适当参阅注本,结合现代研究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2019/5/1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伤寒论》总论
八、《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简介
首先要明确从《伤寒论》中学什么? 1、掌握《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包括六 经病证,各经病证的本证、兼证、主要变证的辨 证要点、治法方药)
2、熟悉《伤寒论》临床辨证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91条诸家解说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杀谷也。

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

阳明病法多汗,则周身汗出,此手足濈然而汗出,而身无汗者,阳明中寒也。

固瘕者,寒气结积也。

胃中寒甚,欲留结而为固瘕,则津液不得通行,而大便必硬者,若汗出小便不利者,为实也。

此以小便不利,水谷不别,虽大便初硬,后必溏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濈然汗出,是可下之证也。

今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虽手足濈然汗出,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

何以知之?以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不能食与195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

小便不利与195条小便难,同一不能下输膀胱也。

惟手足濈然汗出,与195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固瘕,皆胃中寒冷。

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

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

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湿不化,纯阴故也。

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

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人之汗亦若是也。

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也;若脉迟其汗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

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从寒治,不在小便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胃实则中热,故能消谷;胃虚则中寒,故不能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耳。

凡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称阳明病。

今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伤寒论.第19条

伤寒论.第19条

伤寒论.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伤寒论》.第19条)。

作者:蒋远东桂枝汤是一个辛温酸甘的药,能发散风寒,收汗固表。

只有风寒邪气进入肺部的时候,才会出现卫阳不固;当卫阳不固的时候,邪气也才会入里。

这里的卫阳指的是肺气不足了,因为,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

当肺气不足的时候,邪气才会入里。

由此可见,桂枝汤治的是风寒入肺,肺气不足,换句话说桂枝汤是提升肺气的,即补肺气的。

在第12条讲过,肺气不足的时候,右手的肺脉比左手的心脉弱才能用桂枝汤。

酒客生病了,不可以用桂枝汤,第17条讲,以酒客不喜甘故,得之者呕。

《药性赋》讲,酒味辛甘而苦,有发散之力;桂枝汤有收敛之功。

一个是向外走的,一个是向里走的,发散的是向外走的,收敛的是往里走的。

如果酒客服了桂枝汤呕,说明呕是桂枝汤把酒客体内固有的湿热或者说热关在里面了,里热无法从体表出去才呕,可见,呕是里热外出的一种方式。

本条的服桂枝汤而吐者,同样是桂枝汤把里热关在里面了的一种表现。

吐来源于胃,脓血来源于肺。

从《要略.肺痿篇》可见,这里的脓血似脓非脓,似血非血,这个东西是从肺里面来的,是肺液的灼烧物。

本条讲: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前面讲呕是桂枝汤把热关在体内了,同样吐也是桂枝汤把热关在里面了。

既然吐来源于胃,须知胃是蒸蒸发热,其热上蒸于肺,肺为娇脏,肺就像烧水的时候盖的塑料锅盖一样,水没有烧开,先把锅盖烧烂了。

可见,本条的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是桂枝汤把热邪关在里面了,胃热邪气持续地熏蒸于肺,其后必吐脓血。

故知脓血来源于肺,因为肺为娇脏。

常言道:“桂枝下咽,阳盛者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 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面讨论了太阳表证、风寒表证有汗的用桂枝而禁用麻黄,无汗的用麻黄汤而禁用桂枝汤。

那么似乎有汗和无汗之间,有截然不同的、那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是不能混用的,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的时间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不能够宣散体表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伤营卫之气,用桂枝也不合适,用麻黄也不合适,所以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减小它的剂量,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桂枝麻黄合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我们打开讲义,看原文的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那么底下一句话“清便欲自可”,这个清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在古代叫做清。

那么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叫做清。

清代的写《说文解字》的段玉裁他说:圊,清,古今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清字可以当作厕所来讲,清字当厕所讲的时候,后来就写作有方口框的这个圊,因为厕所是要加围墙的。

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厕所叫做圊,西汉刘熙《释名》说的很有意思,他说“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就是说最脏的地方或者说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应该经常打扫它,使它干净,因此就把厕所叫做圊。

所以直到后来还把马桶叫做净桶,你看西游记里把马桶叫做净桶,本来是盛很脏的排泄物的桶他就叫净桶,你看中国古人在说话上非常有意思,所以这个清在这里就是厕所。

名词厕所“清便欲自可”的这个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什么来讲呢?当便、排、拉。

清便就是排的大便,拉的大便。

在伤寒论中有“清脓血”,还有“清血”,还有“清谷”,你比方说“下利清谷”,清脓血就是便脓血,厕清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脓血就是便脓血,清血就是便血,下利清谷,下就是拉,利就是稀,清就是便、排,谷就是不消化的食物,下利清谷就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它的意思是说拉的是稀,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那个下利清谷的清字不是形容词,不是修饰这个谷字是清的,不是这样的,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拉讲,谷是不消化的食物,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

有一年,我们自学考试,考伤寒名词解释“清血”,有一个学生,怎么解释呢?说,清血,疑为血清之物,他以为出题出错了,应该是血清,那么他怀疑是血清之物。

血清者,血液中清新之物质也,那你说我们能给他分吗?所以,清血的清字,清脓血的清字,都是厕清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便就是排的大便。

欲自可,这个可犹宜也,可在这里就是合适、合宜就是当宜讲,那么现在这个欲字当什么讲?欲通续,为什么说欲通续?首先,欲和续在古音韵中是同一韵部的字,同一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

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书证,首先在《脉经》里,王叔和写的脉经,他引用了伤寒论中的内容,他引用了伤寒论中的条文,只不过在脉经本子里头他引用的这个伤寒论的条文,是引条文而没有引用方药组成,他引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欲做续,说轻便欲自可,他写的是清便续自可,另外就伤寒论本身,还有一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不可发汗病,不可汗,也有这段话,这段话也是欲做续,那么这两种情况在文字训诂上叫什么呢?《脉经》欲做续,这叫“别本以见例”,其它本子有这个例子,你这是清便欲自可,脉经是清便续自可,那就是欲通续,这叫别本以见例,就是同一本书,张仲景的《伤寒论》,在“辨太阳病脉证病治”上,他作“清便欲自可”,在“辨不可发汗脉证病治篇”,他作“清便续自可”,这叫同本以互证。

所以我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些训诂的常用的词汇,也许对大家有一些好处,这叫同本以互证,那么这两个例子充分证明,清便欲自可的欲就是清便续自可,也就是拉的大便、排的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什么呢?这是个鉴别诊断,说明邪气没有穿阳明,所以这里的其人不呕说明邪气没有传少阳,排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邪气没有传阳明,因此邪气仍然还在太阳。

那么这种情况,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变化,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微微的由浮,它不是寒邪蔽表吗?由浮紧慢慢的变成微微的缓和了,这提示了寒邪退,由紧变得和缓了,变得松弛柔软了,提示了寒邪退,“小则平”嘛,提示了寒邪退,所以为欲愈也。

还有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是里阳虚,微脉我们已经讲过几次了,微者薄也,轻取摸不到,重按就把血管压扁了,那是提示了阳气虚,鼓动无力的一种表现,脉搏的搏动幅度非常弱,那么脉微是里阳虚,恶寒呢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仲景接着说“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不是指的阴精阳气,阴是指的里,阳是指的表,阴阳俱虚是指的在里的阳气和在表的阳气都虚,因为是根据前面的症状来的,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虚,所以这里是表里阳气都虚的表现,不可以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那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再用催吐的方法,再用泻下的方法,这是太阳病表邪闭郁日久以后的第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自己好,第二种情况肾阳更加虚衰了,那就不可以用攻邪的药了,第三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什么是热色呢?就是发热的脸色,也就是面色发红,这提示了表有小寒闭郁,人体阳气被郁,所以这时邪气还没有解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症状,“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他没有能得到出汗,“身必痒”,所以身痒也是这个方证的症状。

这样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个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这是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是面赤,第三个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它没有汗。

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那么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剂量来看,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量,合起来为一剂,煮了以后呢,再分三次吃,因此呢,它的每次治疗量,仅仅是麻黄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和桂枝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相和。

我们按照刚才上次课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确切地折合成今天得剂量,这个方子一次量它用的到底是多少,用的桂枝是5 克,芍药是8 克,生姜是5 克,甘草5 克,麻黄5 克,大枣一又三分之一枚,你看,一又三分之一枚,我们精确一点,就说他用了多少,你用一枚就行了吧,杏仁70 个,哦,不是70 个,杏仁24 个,2 克,因为他是分了三次吃,杏仁 2 克,你看这个方子药量是不是很小,所以一看经方药量以两来记认为都很大,它实际的一次治疗量,你看桂麻各半汤一次治疗量就是这么小,当时仲景就是用了这么小的剂量,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同时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好,我们接着看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的前半段,它所讲的,是服桂枝汤以后的一种特别情况,那么,服桂枝汤,出了汗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桂枝汤,主要是出了汗了,邪气没有解除,因为,要求“汗出濈濈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现在你的大汗出就是令如水流漓,正气先伤,所以,它病情没有解除,那么这个脉洪大,为什么不说它是里热呢?因为它没有伴见渴欲饮水,所以以后我们在讲第26 条的时候,就会提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只有脉洪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在解表发汗药的时候,鼓动了人体的气血,所以脉一时出现了洪大的现象,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

所以,既然如此,邪气还没有解除,当然还用桂枝汤,象以前那样,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服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段话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话,出现脉洪大,什么情况用白虎加人参汤,什么情况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主要看它有没有口渴的这个症状。

后面这句话,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个形似疟,它不是寒热交错形似疟,而是象前面那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阵发发作形似疟,那么这个是发作几次呢?一日再发,只是发作两次,那提示了再表的寒邪更轻一些。

这个证候和刚才我们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也应该有面赤和身痒,症状是23 条,和25 条,症状是一样的,都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痒,这三个症状完全一样,都是寒邪闭表,不同的是第23 条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而第25 条只是一天发作两次,那么提示了邪气更轻微,所以在用方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的剂量再小一些,桂枝汤的剂量稍稍大一些,那么实际上,我们分析它的这个方药组成,是用了桂枝汤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量的九分之二,这样合起来的话,就是二比一的比例,这就叫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发汗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那么这两张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莫名其妙地一天发作一两次,身热,身痒,过敏,这是经常用到的。

治疗感冒,治疗外感病,用的机会并是太不多。

在文字上的区别,这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

因为它发汗力量很小,所以后世又把它叫做小汗方。

我觉得这两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麻黄汤、桂枝汤,一个用于有汗,一个用于无汗,两者似乎界限分明,不可混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两个方子两个方子又可以统一起来,合在一起用,这就叫合方治疑难,你说这个病,有小寒闭郁可是营卫之气又不足,单用桂枝汤,单用麻黄汤,都不行,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个疑难,你把剂量减小一些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给我们在临床用方的时候,那是有很多启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