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结果显示异常的原因分析_吴文新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能够提供许多有关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信息。
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本文将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范方法。
血液采集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错误的采集方法、采样时间不当、采血针管的选择错误等,都会导致血液样本的污染或者稀释,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应该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操作,遵循正确的采样流程和时间,使用适当的采血针管,以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
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也会造成误差。
血液标本中的许多指标是温度敏感性的,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未能保持适当的温度,指标的活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应该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和适当的保温方式来保持标本的温度稳定,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血液标本的保存和处理也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保存时间过长,或者保存条件不合适,血液标本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在处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应该制定合理的标本保存和处理流程,并加强标本管理和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仪器的质量和性能也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如果仪器存在故障或者校准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
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应该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还应该加强对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包括采集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标本保存和处理的不合适以及仪器质量和性能问题等。
为了防范这些误差,应该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选择合适的采样器材,加强标本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并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我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故障诊断与维护分析

我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故障诊断与维护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各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应用广泛的医疗检验设备。
目前,该设备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显微镜镜检。
我院的血液分析仪已使用多年,使用频率高、处理数据量大,期间也出现一些故障;针对此现象,我院制定了一套设备维护方案,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由科室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该维护方案。
方案实施以后,该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使用率、患者与医院各科室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可为其他医学装备维护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标签: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故障;预防性维护引言血液分析仪是检验科常用设备之一,其性能稳定,测量精确高,设备在检验科使用率高,涉及样品数量多,种类繁杂,开机工作时间长,所以认真做好仪器的保养,能有效节省病人诊断时间,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诊断数据,同时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率,确保设备能有效使用。
制定完善可行的预防性维护内容,精心使用,定期检查和保养,才能使仪器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其性能,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故障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的作用,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本文以我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预防性维护为例,构建了预防性维护方案,并在我院实施超过半年,然后对预防性维护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经过实践发现,我们制定的该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可实行性较高,可以推广使用。
1 维护方案必要性我院在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2台,品牌分别为希森美康,迈瑞。
由于患者数量较多,每日检验的样本量较大,血液分析仪故障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临床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仪器产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血液分析仪自身血液分析仪包含如比如光源灯、透光窗和温育池等的内部元器件。
由于设备使用频率高,元器件时有损坏,需进行维护保养。
例如:光源灯超过使用期限,透光窗内部不清洁,温育池水有细菌滋生产生絮状漂浮物等现象没有及时被发现,均会造成光的散射,影响测量结果,久而久之,甚至会造成仪器的损伤。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作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对诊断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给临床医学工作带来了困扰。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标本收集不当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是标本收集不当。
当血液采集时,如果采集部位或者方法不正确,就有可能导致血液中混入了其他物质,或者采集的量不足,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保存条件不佳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如果标本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会导致血细胞的变性、溶解等问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样本污染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样本的污染也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采集、保存或者运送过程中,样本被外界的其他物质污染,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在整个采集、保存、运输的过程中,都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压力等条件不符合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血液标本的变性、异物混入等问题。
5. 检验仪器问题有时候血液标本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仪器的故障或者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
1.加强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对于医护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人员,要加强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
只有确保医护人员都具备了正确的标本采集、保存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降低因为标本收集不当导致的问题发生。
2.建立标本保存标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标准,对于标本保存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规范,确保血液标本保存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标本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完善标本运输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标本运输的制度,确保在运输过程中标本的保存条件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标本运输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监控,确保标本不会因为运输过程中的问题而发生变性。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中出现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诊治的128例血液标本,对其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问题及时给予改正。
结果:在对标本进行采集是有38例出现误差,36例由于患者自身的原因引起误差,22例在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26例是在血液采集完成后送检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结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是有很多原因会引起标本出现误差,作为检验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端,将临床血液检测的准确率有效的提升。
标签: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血液检验是一种能够快速确定疾病的检测方法,很多疾病的最初诊断前提都是依据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进行的。
因而降低血液检测时存在的误差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医师的救治率。
血液标本检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着医师对患者制定的治疗措施,然而整个血液检测过程需要很多环节,很多原因会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1]。
例如采取标本时出现的误差,因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误差,血液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以及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等等。
因而,我们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相应的防范,这样才能够提升血液检测的准确率。
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诊治的128例血液标本,对其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正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诊治的128例血液标本,其中74例为男性,54例为女性;年龄在16~62岁之间,平均为(42.3±2.5)岁。
1.2 方法检测所选的128例患者确定为存在误差,同时进行标记,根据检测人员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总结。
2 结果在对标本进行采集是有38例出现误差,36例由于患者自身的原因引起误差,22例在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26例是在血液采集完成后送检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3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相应的血液检测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才能让临床医生根据病因做出初步判断,提升临床的治疗效率[2]。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误差,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一些原因及控制方法。
1.标本采集不正确或不当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采集的正确性和适当性。
常见的标本采集误差包括:采集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采集顺序进行,采集的样本量不足或过多,采集部位不正确,采集后没有及时处理等。
为了控制这些误差,医务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顺序,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
2.标本处理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标本处理误差包括: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标本存放温度不合适,标本被过度搅动或震荡,标本被暴露在光线或温度过高的环境中等。
为了控制这些误差,医务人员应该按照标本处理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尽量减少标本处理的时间和频率。
3.仪器操作不准确或不稳定血液检验通常依赖于专业的仪器来完成,这些仪器需要经过准确的校准和质检,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时由于仪器操作不准确或不稳定,可能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为了控制这些误差,医务人员应该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仪器操作方法,并进行定期的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
4.人为因素干扰血液检验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参与者,人为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引起误差。
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经验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不同的实验室之间的操作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也可能不同,导致结果的不一致。
为了控制这些误差,医务人员应该接受规范的培训,并遵循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从标本采集、处理、仪器操作和人为因素等环节进行综合控制。
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才能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我将针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进行探讨。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标本采集不当、标本保存条件不佳、标本运输过程中受到影响、分析仪器不准确。
1.标本采集不当。
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标本采集不当可能导致血液稀释或浓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标本采集时使用了错误的采集器具,或者采血部位不正确等。
2.标本保存条件不佳。
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防止其质量受到影响。
血液标本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可能会导致血细胞变性、溶血等情况,从而对检测结果产生偏差。
3.标本运输过程中受到影响。
在标本采集后,如果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高温、低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标本中某些指标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加快、酶活性受到影响等。
4.分析仪器不准确。
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与使用的分析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关。
如果分析仪器的测量范围、灵敏度等性能参数不准确,那么就会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来降低误差:1.标本采集要规范。
严格按照血液采集的标准操作,选择正确的采集器具,并确保采集部位干净卫生,避免血液稀释或浓缩。
根据具体检测项目,选择不同的标本采集管,例如采集抗凝剂管还是干管。
2.标本保存要注意。
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避免标本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
如果不能即时处理,应保存在4℃的冰箱中,或者根据具体要求使用冰袋冷藏。
3.标本运输要保护。
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可以使用一些保温、保冷的箱子来保护标本的质量。
在标本运输途中也要注意防止震动或碰撞。
4.分析仪器要精确。
使用之前要确保分析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通过定期的质量控制和校准来验证仪器的性能。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检验科的血液标本检测是临床诊断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检验过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和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人为操作误差1. 样本采集不当:收集的标本量不足、采血部位不正确、采集容器不干净或被其他物质污染等,导致样本质量不佳。
预防措施:对于采血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标本采集过程中拒绝因时间匆忙等原因导致的误操作。
2. 测量仪器校准不准确:仪器无法准确读取样本数据,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并及时修复故障。
3. 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熟练的仪器使用和标本处理技能,容易导致误差。
预防措施:对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并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二、样本处理误差1. 标本处理时间过长:过长的标本处理时间可能导致样本中的代谢物质异常。
预防措施:在处理标本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2. 样本处理温度不当:不当的温度会使标本生化物质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预防措施:对不同的标本要求不同的处理环境,仪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恰当的温度。
三、质量控制误差1. 样本标签误差:标签不明确、缺失、错误或不干净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预防措施:在标本采集和标签贴附前检查和确认标签准确性和质量。
2. 样本来源错误:可能反映不同的样本来源,如可能来自不同的部位或身体物质,可能会导致误差。
预防措施:标本采集与标签贴附后要仔细核实样本来源和正确性进行比对。
以上就是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误差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关注操作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减少误差对检验和诊断的负面影响,提高诊断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体内的病情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有时候血液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这对于诊断和治疗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我们有必要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处理此类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可能原因。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如果采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凝固不良或者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
比如采血过程中未注意无菌操作,导致细菌污染;抽血针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穿刺不够深或者过深等。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完成后需要妥善保存,避免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凝固、 hemolysis或者冷冻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3. 实验操作不当:实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者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结果不准确或者无法得出结果,从而使得标本不合格。
4. 样本标签标识错误:血液标本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标签标识,如果标签标识错误可能导致结果的混乱或者无法追踪标本来源,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血针、采血管等器具的清洁和无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抽血针的深浅、抽血管的位置和采血量的控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样本以供检验,同时避免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的发生。
对于样本的标签标识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样本进行正确的标签标识,确保标本的来源和检测项目清晰可辨,从而避免结果的混乱和误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对每一道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质量保障。
及时对实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素质,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分析仪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可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测定,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检验设备。
血细胞检测参数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疗效观察、预后等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我科2014年引起了迈瑞BC58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采用了电学和光学两大原理,对血液进行分析,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出现了结果显示异常情况,现对部分异常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及分析数据显示异常:①现象:用招工体检人员的全血标本检测血常规,有时出现标本HGB 和RBC 明显偏高,仪器散点图和直方图正常。
②分析:该标本充分混匀后复查,HGB 和RBC 结果在参考范围内,WBC 和PLT 均比复查前偏高。
血液分析仪对RBC 和PLT 采用电阻抗法计数,为同一检测通道;WBC 和HGB 为同一检测通道,如果是仪器故障,往往会出现RBC 和PLT 同时增高或降低,而标本是RBC 和HGB 明显偏高,所以可排除由仪器故障引起。
正常血液标本静置后,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血红蛋白层和红细胞层。
如标本没有充分混匀后,当样本针插入红细胞较密集处时,吸入过多的RBC,可引起RBC 和HGB 明显升高,所以标本采集长时间放置后,再上机检测要充分混匀,混匀的时间要比放置时间短的标本混匀时间长些。
数据和图形显示异常:①现象:对一患者的标本进行血液分析,仪器计算不出WBC 结果,WBC 更没有分类,PLT 减少。
②分析:经涂片镜检,WBC 形态正常,分布也正常,没有增多,可见血小板聚集现象,见图1。
血小板的聚集,引起散点图从左下向右上有一条约45°的血影,见图2,而影响了WBC 计算结果和分类。
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当临床上出现PLT 减少、WBC 不分类或没有结果、散点图出现血影时,要及时进行血液涂片检查,同时给患者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或采集患者末梢血,用预稀释模式进行血液分析,都无EDTA 抗凝剂,检测的结果才能真正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血液各项指标的情况。
散点图出现血影还可见于血液病患者标本,患者WBC 总数计算很高,存在大量异常细胞,由细胞各群之间分界不清引起,用血液涂片检查可进行鉴别。
数据和图形显示异常:①现象:检测血液室间质控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 值(RDW-CV)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 值(RDW-SD)数值非常大,超出了仪器报告范围;WBC 散点图向右下偏,RBC 直方图左侧突出;PLT 直方图右侧突出,见图3。
②分析:正常RBC 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正常RBC 主要分布在50~200fl 范围内。
正常PLT 直方图是一个偏态分布的单峰曲线,主要集中在2~15fl 范围内,见图4。
在分析血液室间质控品时,发现RDW-CV 与RDW-SD 数字很大,可反映出RBC 大小不均;PLT 直方图右侧突出,可能存在大血小板、PLT 聚集、小红细胞、RBC 碎片等[1]。
RBC 直方图左侧突出可见于小红细胞、RBC 碎片。
标本检测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可排除小红细胞的干扰,质控血液可能被低温冻坏,由标本中存在RBC 碎片引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30.69摘要目的:血液分析仪是临床检验最常用检验仪器之一,可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测定。
在检测标本后,结果可显示出数据、图形和报警,对显示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原因,防止差错的发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散点图;直方图;分析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bnormal results of hematology analyzerWu Wenxin,Zhu YanqingDepartment of Blood Screening Test,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ianshan Lake,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 215345Abstract Hematology analyz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st instruments in clinical examination,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whole blood cell count,white blood cell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parameters.After the detection of the specimen,the results can display data,graphics and alarm,to analyze the abnormal situation of the display,search for the cause,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and provide accurate test report for the clinic.Key words Blood analyzer;Scatter diagram;Histogram;Analysis 血液分析仪结果显示异常的原因分析吴文新朱延清215345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人民医院检验科(下转第111页)大肠杆菌的检验。
取适量溶液加入胆盐乳糖增菌液中,增菌48h后,观察增菌液是否出现浑浊和产气现象;另取部分溶液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分离检验,培养2周后,观察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生长情况。
观察指标:根据胆盐乳糖增菌液试验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试验判断大肠杆菌的检测。
胆盐乳糖增菌液试验中,若增菌48h后增菌液出现浑浊(+)和产气现象(+),则认为检出大肠杆菌(+/+),否则为未检出(+/-、-/+或-/-);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试验中,培养2周后,若培养基上产生有金属光泽的紫色菌落,则认为有大肠杆菌检出(+),否则为未检出(-)。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若P<0.05则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次离心法:胆盐乳糖增菌液略显浑浊,无气体产生,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无菌落长出,认为未检出大肠杆菌;二次离心法:胆盐乳糖增菌液澄清且无气体产生,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无菌落长出;离心-滤膜法:胆盐乳糖增菌液澄清且无气体产生[3],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无菌落长出;离心-双重滤膜法:胆盐乳糖增菌液浑浊且有气体产生,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可观察到明显的菌落。
采用4种不同的大肠杆菌检验方法检验呋喃唑酮片大肠杆菌的结果,见表1。
讨论人们服用被粪便污染的食品及药品后,有被其中可能存在的肠道致病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危险,因此常通过检测大肠杆菌用来判断食品或药品等是否被粪便污染[4]。
一次离心法、二次离心法、离心-滤膜法以及离心-双重滤膜法都是常用的大肠杆菌检验方法,但对于呋喃唑酮片这类本身具有抑菌特性的抗菌药物来说,常规检测方法往往难以检测出其中含有的大肠杆菌。
本实验中,一次离心法、二次离心法和离心-滤膜法,胆盐乳糖增菌液试验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试验均认为未检出大肠杆菌[5],其中,一次离心法胆盐乳糖增菌液略显浑浊,而二次离心法中增菌液澄清,加之两种方法都没有检测到气体产生,因此并不能认为一次离心法有大肠杆菌检出,这种浑浊可能与离心不完全有关。
4种检测方法中,只有离心-双重滤膜法试验均呈阳性,且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中可观察到明显的深紫色、有金属光泽的大肠杆菌菌落,认为有大肠杆菌检出[6],可见离心-双重滤膜法更适用于对呋喃唑酮这类抗菌药物的大肠杆菌检测。
因为离心-双重滤膜法经离心和两次滤膜过滤,使呋喃唑酮的药物浓度降低至其有效抑菌浓度之下[7],因此检测大肠杆菌的灵敏度更高。
所以将离心-双重滤膜法用于呋喃唑酮这类抗菌药物的大肠杆菌检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张全温,冯云.呋喃唑酮片大肠杆菌的检验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440-441.[2]付兴祥,张忠平,张海琴,等.大肠杆菌自家灭活油乳苗的制备及疫苗质量检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5):274,276.[3]林涛,兰敏,冯小军,等.VIDAS-VTTEK法快速检验食品中大肠杆菌0157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660-1662.[4]张朦.水活度用于食品微生物大肠杆菌安全检验控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5]罗世容.不同方法下呋喃唑酮片对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8):48-49.[6]徐伟伟,张昔红,张静,等.大肠杆菌检验法分析[J].医学信息,2014,23(6):456-456.[7]白秀芝.小檗碱甲氧苄啶片中大肠杆菌的检验[J].微生物学杂志,2004,24(6):64.讨论上述几种情况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我们通过对血液分析仪结果显示的数据、图形和报警进行分析,对显示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原因,防止差错的发生。
这就要求检验操作人员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一定的临床知识。
血液分析仪欲获得准确、可比的结果,除按照规定校准外,还需要做好日常的质量控制[2],使检验的结果准确、可靠,才能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1]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7-108.[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1-142.图2图3图4 (上接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