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QoS解决方案样本

合集下载

网络QOS控制的解决方案

网络QOS控制的解决方案

网络QOS控制的解决方案网络硬件的发展与应用相比总是远远落后,应用数据对带宽资源展开争夺,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带宽的分配,以保障关键应用的正常进行,成为各种数据网络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特别的某些应用,例如全国性的视频会议开始前,技术部门大都会去服务器上将极易消耗带宽资源的应用中断掉,以便为视频会议空余出带宽资源来。

而即便如此,有时不断出现的马赛克还是让技术部门头疼,很多应用同时在网络中运行,决定权不仅仅在于软件本身争夺带宽资源的能力,而更在于有效的控制。

QoS时代到来庞大应用的增长,已经使网络的追加带宽投资显得微不足道。

QoS(Quality of Service)已经被加入到网络设备、特别是路由器设备提供商的产品说明书中。

就目前而言,设备提供商在QoS的概念下,聚集的相关技术越来越多,如队列、时序、强制速率等。

然而,当前交换机、服务器基本上对于数据的管理还在第四层以下,即在网络出口处的信息控制上有独到之处,但在面对从广域网到局域网的情形时,大量的无关应用足以将带宽全数吃掉,最终的结果是关键数据与普通数据一道堵塞在路由器前端。

在这样的前提下,大讲特讲网络QoS控制不再是多余。

也需要对整个网络提供一种全面的QOS控制方案,同时满足四层以上的数据管理需要。

一. 潜在的客户群及相应的需求企业:随着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之间的界限消除,企业网络也随之改变,对于企业的IT部门来说,他们需要确保重要的商业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以及诸如VoIP,视频会议等特殊应用的服务质量,确保在带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网络发挥最佳的性能。

ISP: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及宽带有线公司都需要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确和细分的带宽,同时需要为用户的重要应用,包括流媒体、互联网广播、应用托管、IP语音等业务提供优先的带宽保证,这些将给ISP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以增加客户数量和收入。

华讯网络向你推荐采用Packeteer公司PacketShaper提供的IP带宽管理实现上述目的。

移动通信中的QoS解析

移动通信中的QoS解析

移动通信中的QoS解析移动通信中的QoS解析1.引言在移动通信系统中,QoS(Quality of Servic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移动通信中QoS的含义、原理和实现方式。

2.QoS的定义2.1 移动通信中的QoS定义QoS是指网络能够按照用户的要求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质量,包括带宽、延迟、抖动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2.2 QoS的重要性QoS的实现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合理的QoS策略可以保证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3.QoS的原理3.1 服务质量等级移动通信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将服务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语音通话、视频流媒体和数据传输等。

3.2 QoS参数QoS参数包括带宽、延迟、抖动、丢包率等方面的性能指标,这些指标的优化是实现QoS的关键。

3.3 QoS策略QoS策略是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网络状况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算法,用于动态分配和调度网络资源,以实现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

4.QoS的实现方式4.1 业务分类移动通信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将其分类,以便实现针对性的QoS控制和优化。

4.2 流量管理通过流量管理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流量进行优化和调度,以保证各类业务的服务质量。

4.3 链路调度链路调度算法根据网络状况和业务需求,动态地调整链路带宽分配,以实现最优的QoS控制。

4.4 QoS保障机制引入QoS保障机制,如拥塞控制、流量整形和优先级队列等,以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质量。

5.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QoS调度算法、QoS策略示例和移动通信系统的QoS实现方案。

6.法律名词及注释1)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

2)移动通信系统: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用于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3)QoS参数:用于描述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的指标,如带宽、延迟、抖动等。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互联网行业的网络QoS保障与监控手段

互联网行业的网络QoS保障与监控手段

互联网行业的网络QoS保障与监控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网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则成为了衡量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网络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与监控手段是确保网络流量的传输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行业中常用的网络QoS保障与监控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特点和应用案例。

一、QoS保障的手段1. 带宽控制(Bandwidth Control)带宽控制是通过限制或调整网络中的流量,确保网络带宽资源合理分配的一种方式。

这一手段可以通过限制每个用户或每个应用程序的带宽使用量,以达到网络质量的保障。

常见的带宽控制技术包括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和流量调度(Traffic Scheduling)等。

流量整形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缓冲和调度,使其在网络中平滑传输,避免拥堵和丢包。

而流量调度则是根据流量的不同特点和优先级,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保障重要数据的传输质量。

2. 优先级标记(Priority Tagging)优先级标记是指根据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重要性,给不同数据包设置不同的优先级标记(例如,设置IP DSCP或802.1p标记)。

网络设备在传输数据包时,根据优先级标记进行优先级处理,确保重要数据的传输优先级高于其他数据。

这种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拥堵和数据丢失,提升用户体验。

3. 延迟敏感技术(Delay-Sensitive Technology)延迟敏感技术是指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在网络中设置专用的传输通道、提供专门的缓冲区、优化传输路径等方式,实现对延迟敏感应用的保障。

这种技术手段可以降低实时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QoS监控的手段1. 流量统计与分析流量统计与分析是对网络流量进行持续监控和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采集、记录和分析网络中的流量数据,可以深入了解网络的使用情况,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网络瓶颈和故障问题。

QoS技术详解及实例

QoS技术详解及实例

一般来说,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Internet(Ipv4标准)只为用户提供了“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服务,不能保证数据包传输的实时性、完整性以及到达的顺序性,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所以主要应用在文件传送和电子邮件服务。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在Internet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一般说来,用户对不同的分布式多媒体应用有着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这就要求网络应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分配和调度资源,因此,传统的所采用的“尽力而为”转发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QoS的英文全称为"Quality of Service",中文名为"服务质量"。

QoS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 是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一种技术。

对于网络业务,服务质量包括传输的带宽、传送的时延、数据的丢包率等。

在网络中可以通过保证传输的带宽、降低传送的时延、降低数据的丢包率以及时延抖动等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 QoS 提供以下三种服务模型:Best-Effort service(尽力而为服务模型)Integrated service(综合服务模型,简称Int-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区分服务模型,简称Diff-Serv)1. Best-Effort 服务模型Best-Effort 是一个单一的服务模型,也是最简单的服务模型。

对Best-Effort 服务模型,网络尽最大的可能性来发送报文。

但对时延、可靠性等性能不提供任何保证。

Best-Effort 服务模型是网络的缺省服务模型,通过FIFO 队列来实现。

它适用于绝大多数网络应用,如FTP、E-Mail等。

2. Int-Serv 服务模型Int-Serv 是一个综合服务模型,它可以满足多种QoS需求。

该模型使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RSVP 运行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每个设备上,可以监视每个流,以防止其消耗资源过多。

3G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3G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3G网络的QoS解决方案摘要:3G技术将能够提供比2G技术更高的数据速率,基于此的3G业务也将更加丰富,多媒体等众多的宽带移动业务不仅需要足够的传输带宽,同时在传输时延等方面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3G技术的核心之一是IP技术,无论是接入网还是核心网其IP 承载网的Qos直接决定3G技术所提供的宽带移动业务的优劣程度,因此IP承载网的QOS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技术问题。

摘要本文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本质特点与QOS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3G系统的QoS需求,包括电路域语音的QoS要求,分组域端到端的QoS要求以及IP信令网的QOS要求。

之后介绍了*通讯公司3G系统IP 承载网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易操作的QoS解决方案,包括不同承载网条件下的端到端QOS解决方案以及IntSerV.DiffServ、MPLS等Qos技术实现。

正文:标通讯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全球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秫通讯公司的产品涵盖核心网、无线产品、承载、业务产品、终端产品等五大产品领域。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国内3G牌照发放给三家运营商,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

由此,2009年成为我国的36元年。

3G网络的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开来。

3G网络的各方面的建设都还在完善中,各运营商尤其需要一整套完整的QoS解决方案。

**通讯公司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IP网络、3G设备的研发经验,提出了覆盖电路域、分组域、IP 多媒体子系统以及IP信令网的整套QOS解决方案。

**通讯公司3G网QOS解决方案不仅分析了不同网络对QoS的需求,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服务模型。

本人为**通讯公司应用部经理,负责3G应用方案设计。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上发展起来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主流的3G标准包括3GPP定义的WCDMA,3GPP2定义的CDMA2000,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而WCNlA系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本文后继提到的3G系统一般均指WCDMA系统。

网络Qos策略优化与调整方案制定

网络Qos策略优化与调整方案制定

网络Qos策略优化与调整方案制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速度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网络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的优化与调整成为了网络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就网络QoS策略的优化与调整方案进行探讨。

一、识别流量分类在制定网络QoS策略之前,首先需要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分类识别。

常见的流量分类包括实时流量、敏感流量和普通流量。

实时流量包括视频通话、语音传输等具有较高时延敏感性的流量,敏感流量包括在线游戏和远程桌面等对延迟敏感的流量,而普通流量则是指普通网页浏览和文件下载等不太敏感的流量。

二、制定网络QoS策略1. 保证实时流量的传输质量实时流量对于网络传输的时延和带宽要求较高。

为了保证其传输质量,可采用以下策略:- 提高带宽分配:给予实时流量较高的带宽分配,确保其优先传输。

- 降低传输延迟:采用流量整形技术,限制实时流量的延迟,并减少丢包率。

- 减少网络拥堵:通过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技术手段,合理调整网络中的流量分配,降低拥堵现象的发生。

2. 控制敏感流量的传输延迟敏感流量较为敏感于传输延迟,为了保证其传输延迟在可接受范围内,可采取以下策略:- 提高带宽利用率:通过合理的带宽控制策略,减少带宽资源的浪费,以提高带宽的利用率。

- 优化网络拓扑:合理规划网络拓扑结构,减少传输路径的长度和中间节点的数量,从而降低传输延迟。

- 采用缓存技术:将常用的敏感流量数据进行缓存,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从而降低传输延迟。

3. 合理处理普通流量普通流量对于网络负载影响较小,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优化:- 服务质量分类:将普通流量分为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采用差异化的服务质量策略进行处理,优先保障高优先级流量的传输。

- 流量控制:通过流量控制算法,限制普通流量的传输速度,避免其对网络负载造成过大压力。

- 数据压缩与合并:对于普通流量中的冗余数据进行压缩和合并,从而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提高带宽利用率。

网络质量服务(QoS)的实现方法

网络质量服务(QoS)的实现方法

网络质量服务(QoS)的实现方法网络质量服务(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是指网络系统针对不同应用需求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能力。

在如今互联网普遍应用的背景下,保证网络质量服务成为了重要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网络质量服务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现方法。

一、QoS的定义与重要性网络质量服务是指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调配和管理,以满足用户对网络性能的要求。

在互联网应用中,不同的应用对网络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实时视频通话对延迟和丢包率要求较高,而电子邮件则对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实现网络质量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效率。

二、QoS的实现方法1.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指通过控制网络上的数据流量,限制流入和流出的速率,以保证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常见的方法有网络队列管理、拥塞控制算法等。

通过合理的流量控制,可以避免网络中的拥塞问题,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服务等级分类根据不同应用的要求和优先级,将流量划分为多个服务等级进行管理。

通过明确的服务等级分类,可以给予重要应用更高的优先级,保证其网络质量。

通常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端口号、IP地址、虚拟局域网等。

3. 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是指为不同应用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

通过对数据包进行标记与分类,在网络中传输时按照其标记进行不同的处理。

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差异化服务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设置优先级、带宽限制、拥塞避免等方式进行。

4. 传输协议优化传输协议优化是指通过对传输协议的改进和优化,提高网络质量服务。

例如,TCP传输协议可以通过优化拥塞控制算法、改进传输窗口管理等来提高对不同应用的适应性和性能。

而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也可以采用UDP传输协议等。

5. 资源管理与调度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与调度策略,可以优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提高网络质量服务。

5G优化案例:5G Qos参数配置现网验证参数建议

5G优化案例:5G Qos参数配置现网验证参数建议

5G Qos 参数配置现网验证测试报告与参数建议【摘要】本文先介绍了5GQos 的基本原理和影响Qos 的层二相关参数,再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组来分别验证PDCP、RLC 参数组的不同配置对QCI3 典型业务(实时游戏)时延的影响;针对QCI4 非缓冲大数据量业务(如高清视频直播等),验证不同参数配置对业务速率和时延的影响;针对QCI9 缓冲类大数据量业务,验证不同参数配置对业务速率的影响;最终找出不同QCI 业务场景下的最优参数配置建议。

【关键字】Qos、QCI3、QCI4、QCI9、参数【业务类别】网络优化1.5G QoS 原理介绍1.1NSA 中QoSXX省_XX_5G Qos 参数配置现网验证测试报告与参数建议图:电信 NSA 组网方案中国电信 NSA 组网采用 Option 3x,核心网仍然是 EPC,承载建立的信令面都依赖于eNodeB。

NR 系统作为 SgNB(Secondary gNodeB)参与业务分流,因此 NR 的QoS 配置信息来源于X2 接口添加 SgNB 承载建立的请求信息(SGNB ADDITION REQUEST)或修改 SgNB 承载建立的请求消息(S G N B MODIFICATION REQUEST)。

上述消息会携带 SgNB 上建立承载所需要的 QCI(QoS Class Identifier)、 ARP(Allocation and Retention Priority)、MBR (Maximum Bit Rate)、GBR(Guaranteed Bit Rate)、UE-AMBR(per UE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等信息,NR 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差异化 QoS 保障。

1.2SA 中QoS 流图:5G Qos flow5G 的QoS 模型基于QoS 流,与LTE 类似,5G Qos 流可分为保证比特率的 GBR QoS 流和不保证比特率的Non-GBR Qos 流,5G QoS 模型还支持反射 Qo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的QoS解决方案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信息社会正在快速演进。

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是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移动信息社会的特征, 而移动互联网则是构筑移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 它应该提供安全、可靠并具有服务质量(QoS)保障的信息传送服务。

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和资源都在动态变化, 因此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能够说, 移动互联网的QoS已成为奠定移动信息社会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在移动互联网中解决QoS的相关问题, 特别是固定网络中的两种QoS体系结构(即IntServ和Diffserv)如何在移动环境中支持QoS的问题。

1 移动环境下的IntServ和RSVP
1.1 IntServ和RSVP
IntServ(集成服务)是IETF(国际工程任务组)提出的一种在Internet中保证服务质量的框架。

IntServ中业务质量得到保障的关键在于RSVP(资源预留协议)。

资源预留协议是IntServ中通信实体间传送应用层服务质量需求的信令协议。

其中, PATH(路径)消息用于携带应用的业务流特性, 并建立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路由, 而RESV(资源预留)消息则
按照PATH消息的反向路径为应用预留资源, 从而为应用提供一定的服务质量的保证。

当前IntServ不能在移动环境中为用户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是由于RSVP协议有如下几个缺陷:
RSVP无法感知主机的移动, 因而不能在移动主机(MH)即将访问的位置提前预留资源, 导致主机移动到新的子网后往往遇到资源预留失败, 在新位置上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RSVP不支持经过IP隧道的资源预留, 经过隧道的数据包无法得到服务质量保证。

RSVP信令开销过大。

每当移动主机改变位置后, RSVP都需要在端到端之间重新建立资源预留。

RSVP不支持被动资源预留, 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针对RSVP的缺陷, 下面介绍几种它能够适应移动环境的改进方案。

1.2 MRSVP
MRSVP[1]是一种扩展RSVP支持移动性的方案。

在MRSVP中, 协议预测主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 并在这些位置提前预留资源,
从而保证移动主机的服务质量。

提前预留资源的工作由每个子网中的移动代理代替移动主机来完成。

在MRSVP中有两种资源预留类型, 即主动和被动。

主动资源预留用于移动主机的当前子网, 被动资源预留用于移动主机未来访问的子网;被动预留的资源能够被该子网中其它业务流使用。

而当移动主机移动到新的子网时, 该网中被动预留的资源即转变为主动预留资源, 原来使用被动预留资源的业务流需要马上释放所占有的资源。

由于MRSVP在移动主机可能到达的位置提前预留资源, 使得移动主机能够在新的位置获得所需的带宽, 从而保证了移动主机的服务质量。

MRSVP的缺陷在于此协议需要在移动主机可能访问的多个位置预留资源, 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低。

另外, MRSVP协议的复杂性也比较高。

1.3 基于RSVP隧道的RSVP协议
移动IP协议使用隧道来转发用户数据, 可是RSVP消息经过IP-IP封装后进入隧道, 使隧道中的路由器无法识别RSVP请求, 不可能为业务流预留资源。

文献[2]提出了一种解决资源预留协议穿越IP隧道的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向移动主机提供服务质量的协议。

该协议的关键是在隧道的两个端点之间新建一个RSVP隧道会话。

端到端的RSVP会话把隧道看作是从源点到目的点之间的一段逻辑链路。

当一个端到端的RSVP会话经过隧道时, 它被映射到另一个RSVP隧道会话中。

RSVP隧道会话从隧道的出口向隧道的入口按照经过隧道的总业务量预留资源。

图1显示了从通信对端(CN)到移动主机(MH)的资源预留, 由端到端的资源预留以及隧道资源预留两部分组成。

图1 基于RSVP隧道的RSVP协议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对现有的RSVP协议作大的改动, 协议的开销比较小, 可是该协议不能完全保证移动主机的服务质量, 而且受三角路由的影响, 难以做到资源优化。

1.4 基于组播的RSVP
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播方式的RSVP协议。

在这种方案中, 移动主机由一个组播地址唯一标识。

主机的移动可视为组成员的变动。

由移动代理代替移动主机处理与移动相关的RSVP消息并保存
相应的状态。

所有移动主机发送、接收的RSVP消息和IP数据包
都经过IP组播路由传送。

该方案同时还采用了类似于MRSVP的预
测机制, 将移动主机下一步将要访问的位置提前加入到组播树中
并预留资源。

经过这种方式, 既避免了三角路由问题, 也避免了多余的端到端RSVP消息, 在满足移动主机服务质量需求的同时, 提
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

可是该方案采用组播地址标识移动主机, 这与现有的移动IP路由协议有冲突。

1.5 DRSVP
在无线网络环境中, 即使预留资源也不能完全保证提供给移
动主机的服务质量, 这是因为无线链路受干扰和衰落的影响带宽
是不确定的。

用户实际使用的带宽可能小于接纳控制时承诺的带宽, 从而造成服务质量下降。

文献[4]提出了一种支持可变服务质量的
动态资源预留协议(DRSVP)。

在DRSVP的支持下, 用户能够根据网络带宽的变化动态调整服务质量要求, 从而扩展了应用的适应范围。

DRSVP的主要思想是:
在PATH消息中增加一个业务描述符SENDER_TSPEC, 在RESV 消息中增加一个流描述符FLOWSPEC, 用于表征一定范围内的业务流特性。

在RESV消息中增加一个测量描述符MSPEC, 用于指示下游的资源”瓶颈”。

增加一个预留通知消息ResvNotify, 用来指示上游节点的资源”瓶颈”。

引入新的带宽分配算法, 以适应网络资源的动态变化。

RSVP的带宽分配策略是: 如果网络节点有足够的资源, 就为每个流分配它们期望的最大带宽;如果网络节点资源不足, 无法为所有业务流分配最大带宽, 则首先按照路径上的”瓶颈”带宽为所有业务流分配资源, 然后将剩余带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如果本节点就是网络资源”瓶颈”, 则首先为每个业务流分配它所需要的最小带宽, 并将剩余带宽在所有业务流中按一定比例分配;最后, 如果网络节点的带宽不能满足业务流的最小带宽需求, 就拒绝这个流。

本方案的优点是允许应用在一定范围内预留资源, 因此网络能够更好地支持应用的服务质量, 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得到提高。

这非常适合于资源处于动态变化的无线网络, 可是DRSVP协议的复杂度比较高。

还有一些对移动环境下RSVP协议的改进建议包括在文献[5—8]等文献中。

其中文献[5]将RSVP与MIP(移动IP)的区域注册机制集成在一起, 文献[6]要求RSVP消息携带移动主机对于可能
访问的位置的到达时间以及在这些位置停留的时长, 以减少由于
提前预留资源所造成的网络资源浪费。

2 移动环境下的DiffServ
2.1 DiffServ概述
DiffServ(差分服务)是IETF提出的另一种在固定网络中支持
服务质量的框架。

它采用基于优先级的策略来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 不采用端到端的信令, 只根据用户与网络事先协商好的服务质量
等级为用户提供相正确服务质量保证。

与IntServ类似, 当前的DiffServ也不适用于移动和无线环境, 其原因是:
DiffServ没有信令, 使用隐式的接纳控制机制, 而且接纳控
制是针对会聚流的。

这样, 当网络资源不足时, 原来还能够满足部分用户的质量要求, 但在DiffServ机制下却可能没有一个用户能
够得到满意的服务质量。

这对于链路资源十分宝贵的无线网络是不能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