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 WPC 无线充电规范标准V1.1(Part 2_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最新WPC QI标准1.1无线充电培训资料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解决方案商包括: TI、高通、IDT、Splashpower、 Wildcharge和Fulton Innovation, 飞思卡尔(Freescale)等。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WPC-QI电源
感应线较一般 放在电后面
充电圈内部有较多线圈, 方便在充电时在各个位 置都能建立磁场
放在充电磁场的感应 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60kHz 之间,其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工作点。工作点要在WPC 规定的 110 - 205 kHz 范围.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6,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Qi标准需要了解的几点:
1.Qi标准目前发布的是低功率技术规范(针对小于5W的电子设备,即主要指的是手机终 端).10月启动了中等功率技术规范的制定(针对小于120W的电子设备,主要是笔记本计算 机),长远的扩展到家用电器领域。
线圈调谐 交流等效:Rx 线圈网络由一个串联谐振电容 C1 和一个并联谐振电容 C2 组成。这 两个电容组成了一个使用 Rx 线圈的双谐振电路,其大小尺寸必须根据 WPC 规范 来正确选择。
计算
Rx
Rx 线圈的双谐振电路
C1,L′S 时,谐振频率需为
QI无线充电标准V1.0版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V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无线充电产品检验标准

先限流充电,充至限制电压时改恒压充电
4.3环境试验标准
4.3.1低温贮存:在温度-4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4.3.2低温工作:在温度-20℃的条件下,应能持续工作16H。
4.3.3高温贮存:在温度8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额定电压:12V
0.6A~0.7A
额定电压:19V
0.35A~0.45A
空载功耗
<0.3W
输入欠压保护
输入电压欠压时设备应能自动关机
过压恢复点在输入电压范围之外
输出性能
输出电压范围
4.8V~5.2V
输出电流
0.5A~1A
电压调整率
<2%
负载调整率
<5%
输出纹波电压
≤100mVp-p
输出过流保护
I*1.1<Iocp<I*1.3
短路保护
短路后无损坏,恢复后应正常
输出V-I特性
应在参考点区间内变化
效率
≥65%
4.2功能检验标准
功能检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基本功能
指示灯
待机
不亮灯
正常充电
慢闪(LED1)
充满电
常亮(LED1)
异常充电
慢闪(LED2)
检测时间
≤3S
无线距离
>6mm
外来物体检测(FOD)
符合WPC V1.1要求
4.检验标准……………………………………………………………………………………………………………4
QI无线充电标准V1.0版

Q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外表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外表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外表。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外表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外表。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防止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标准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标准。
此外,以下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 部]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 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 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外表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Qi无线充电标准 1.1.1版本-PID调节翻译

5.2.3.1功率转移控制系统描述的1.1.2版本无线功率传输,第一卷,第1部分,定义了一种具体的方法,功率发送器将使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其主单元电流朝向新的主单元电流(另见5.1节),该方法基于一种离散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如图5-6所示。
为了执行该算法,功率发射机应按照外观顺序执行以下步骤。
在这些步骤的定义中,索引标记功率发射机接收到的控制错误分组的顺序。
在收到控制错误包后,功率发射机应计算新的主单元电流td (j)为其中ta(j-1)表示实际的主单元电流(响应于先前的控制错误包)和c(j)表示控制错误包中包含的控制错误值。
注意,ta (0)表示功率传输阶段开始时的主单元电流。
如果控制误差值c(j)为非零,则功率发射器应在时间窗内调整其主工作电流t(active)。
为此,功率发送器应执行由下列步骤组成的循环。
索引i = 1,2,3,...i(max)标记此回路的迭代。
功率发射器应计算新的主单元电流与实际的一次单元电流之间的差作为误差。
ta(j,i-1)表示在循环迭代中确定的主单元电流。
注意,ta(j,0)表示回路开始时的实际主单元电流。
发射器须计算比例、积分和导数项(按任何顺序):这里Kp是比例增益,Ki是积分增益,Kd是导数增益,t(inner)是执行一次循环迭代所需的时间。
此外,积分项I(j,0)和error e(j,0) = 0。
功率发送器应限制积分项I(j,i),使其保持在量程范围内-M(i)......+M(i)必要时,功率发射器应用适当的边界值代替计算的积分项I(ji)。
功率发射器须计算比例、积分及微分项之和:在此计算中,功率发射器应限制总和PID(j,i),以使其保持在范围-M(PID)......+M(PID)内。
功率发射器应计算受控变量的新值其中Sv是依赖于受控变量的缩放因子。
此外,受控变量v(j,0) = v(j-1,i max),v(0,0)表示在功率发射阶段开始时受控变量的实际值。
QI无线充电标准V.版

Q I无线充电标准V1.01概述1.1范围系统描述无线电能传输第1卷包含以下文档: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第二部分:性能要求第三部分:兼容性测试该文件定义了一个电能发射器和一个电能接收器之间的接口。
1.2主要特性一种基于线圈之间的近场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移动设备(接收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一个适当的次级线圈(典型尺寸是大约40mm)来传输约5瓦特的电能。
工作频率在110~205KHz之间。
支持两种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发射器表面的方法:辅助定位方法帮助用户适当地将移动设备放在通过表面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位置来传输电能的发射器的表面。
无需定位方法允许移动设备任意放在支持表面任何位置传输能量的发射器表面。
一个简单的允许移动设备完全控制电能传送的通信协议。
相当大的可集成在移动设备上的设计灵活性。
极低的待机功耗(实现需要)。
1.3一致性与参考本文档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除非特别指明是推荐的、可选的或加强说明的。
为避免产生疑问,单词“应”表示指定部分为强制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部分没有所定义的行为,则这就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
此外,单词“应该”表示指定部分为推荐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指定的组件有正当理由偏离所定义的行为,则这不是违反了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
最后,单词“可以”表示指定组件的可选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所定义的行为(没有偏离)是取决于指定组件。
除本文件所提出的规范外,产品的实现也应符合下面所列出的系统说明所提出的规范。
此外,下列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也应遵守。
如果任何系统描述或以下所列出的国际标准存在多个修订版本,以最新版本为准。
[第2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2部分,性能要求。
[第3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描述,第I卷,第3部分,兼容性测试。
[PRMC]电源接收器制造商代码,无线充电联盟。
[SI]国际计量制。
1.4定义有效区域:当发射器向移动设备供电时,发射器和接收器各自表面的一部分有足够高的磁场通过的区域。
无线充电产品检验标准

先限流充电,充至限制电压时改恒压充电
4.3环境试验标准
4.3.1低温贮存:在温度-4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4.3.2低温工作:在温度-20℃的条件下,应能持续工作16H。
4.3.3高温贮存: 在温度80℃的条件下搁置24H,恢复后,其外观、机械结构、功能及主要的电性能应分别符合规定的要求。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PowerTransfer VolumeI: Low PowerPart3:Compliance TestingVerion 1.1.2》
3.2 国家标准
GB/T 242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GB 4943-201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要求》
GB/T 1762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4、检验标准4.1常温电性 Nhomakorabea标准主要电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输入性能
输入电压范围
额定电压:5V
4.75V~5.25V
额定电压:12V
11.4V~12.6V
额定电压:19V
18.05V~19.95V
输入电流
额定电压:5V
1.3A~1.6A
4.检验标准……………………………………………………………………………………………………………4
修订履历
序号
变更日期
修改内容概述
版本
编制/修改
审核
批准
1
2014.8.23
新增标准
A.0
黎永标
屈清华
朱杰
1、目的:
为无线充电产品检验提供依据,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