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包括了现金、存款和其他短期证券等。
货币供应量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中国货币供应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十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7年,货币供应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0%左右。
而在2018年开始,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开始逐渐回落,2019年更是仅有8%左右的增长。
这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有关。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通过降息、减税等措施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货币供应量的组成结构。
从数据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广义货币M2组成。
然而,狭义货币M1和货币基准也同样重要。
货币基准是指央行在市场上发行的货币,通常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家票据。
狭义货币M1包括了现金和存款。
广义货币M2则包括了M1的所有项目以及其他存款和保险储备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首先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也会导致经济过热和泡沫化。
因此,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此外,货币供应量也会对汇率和利率产生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汇率往往会贬值,利率则会下降。
总之,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宏观经济数据,对于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货币供应量时,需将其与经济形势、政策和民生等因素结合分析,全面把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韩港平者贵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7期摘要:通过研究2008年至2018年的广义货币流通量M2,国民生产总值GDP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收入水平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原因且其影响是正向的,利率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且影响较小。
根据此结果,得出我国现在还不具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介目标的市场环境,应保持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辅之以价格型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现代金融环境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开放,使我国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变,为这一转变提供理论基础的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当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进行相机抉择,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派将货币职能视为单一流通性的思想桎梏。
从资产组合的角度出发,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将剩余的资金以现金方式保存或者购买其他生息资产以获取利息。
但是人们往往不会将所有的闲置资金都用来购买债券获取利息收入,因为人们具有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的来源是日常交易,预防不时之需以及满足投机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中国经济的开放带来的效果已经无法忽视。
我国M1、M2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这给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了挑战。
国内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我国货币政策联系起来的研究重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于分析我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有使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陈丰研究了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明显[1]。
简答题我国M0、M1ianda、M2的统计口径

解题思路:①结合教材第10章和第14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②全面理解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内容。
③从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参考答案:1、M0、M1、M2的统计口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2、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二是货币乘数,即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3、金净投放的计算公式及其含义:公式:现金净投放=报告期内现金支出总额-报告期内现金收入总额含义:现金净投放表示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测定市场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指标。
4、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的不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会增加基础货币。
发行央行票据只能将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转化为对央行票据的投资,不会造成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货币供应中神秘的M0、M1、M2

货币供应中神秘的M0/M1/M2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对M0、M1、M2只有一知半解,平常我们听报道M1大于M2时,国民经济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当M2大于M1时,股市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那么M0、M1、M2这三个神秘的数字各自代表的是什么呢?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
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在现代经济里,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
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即M0的数量。
大部分贷款是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式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 和广义货币M2。
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
M2包括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下面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 M0、M3等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
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生活中,M0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而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货币投放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
它们的投放增长越快M2的增速越大。
m2测度指标

m2测度指标摘要:一、引言二、m2 测度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1.M2 的定义2.M2 的计算方法三、M2 测度指标的作用与意义1.反映货币供应量2.反映社会总需求3.预测通货膨胀四、M2 测度指标的局限性与改进1.M2 的局限性2.改进M2 的建议五、总结正文:一、引言M2 测度指标,作为衡量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宏观经济、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M2 测度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计算方法、作用、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二、m2 测度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1.M2 的定义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流通性和支付能力的货币总和。
它包括M1 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存款。
M1 主要包括现金货币和活期存款,而其他存款则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和其他存款。
2.M2 的计算方法M2 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M1 货币供应量+ 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 其他存款。
其中,M1 货币供应量的计算方法为:现金货币+ 活期存款。
三、M2 测度指标的作用与意义1.反映货币供应量M2 测度指标是衡量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货币供给状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反映社会总需求M2 测度指标可以反映社会总需求,从而为研究宏观经济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M2 的变化,可以了解社会总需求的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预测依据。
3.预测通货膨胀M2 测度指标与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M2 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为政策制定者制定抗通胀政策提供参考。
四、M2 测度指标的局限性与改进1.M2 的局限性M2 测度指标虽然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需求,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经济状况。
因为M2 中包含的一些存款并不具有流通性和支付能力,如定期存款。
2.改进M2 的建议针对M2 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改进M2 的建议,例如:将居民储蓄和其他存款中的具有流通性和支付能力的部分纳入M2 的计算,或者采用其他更能够反映实际经济状况的货币供应量指标。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供应量(M2)变动弹性研究——基于中国2002~2010年月度数据的计量分析

性均小于1 ,未见明显的货 币乘数效应 ;而政府公开 市场操作 业务对M 的影 响为 负,且弹性较 小; 汇率 的变动对M增长率的影 存量
响为 负。另外 由于 残差 项序 列 自相关 ,本文进行 了两个滞后期 的A …、A ㈤修正 ,并得到 了最终 的计 量模 型。最后本文对 所建模 R R
货 币供应 量 ( )变动弹性研 究 M2
基于中国20 ̄21年月度数据的计量分析 02 00
梁名 双 梁 冰
( 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
上海
203 ) 0 4 3
摘 要 :本文旨 在研究货币 供应量M 与几个影响因 之间的变动弹性, 素 运用中国 02 月~ 00 }的月 20 年1 21年3 1 度数据,共9个时间 9
利 用 虚拟 经济 的形 式 发 展 成 为 新 的财 富 创 造 方 式 。 2 世 纪 初 期 金 本 位 的破 灭 带来 了 纸 币的 革 命 性 前 进 , 突 出 O 于 实 体 价 值 , 一 方 面 又 可 以 脱 离 价 值 体 系 独 立运 动 ,甚 至 可 以 政府公 开市场操作所 引起 的货 币存量变动 等,另外从根源上 追
结 束 了金 本 位 ,主 要 发 达 国 家 大 面 积 地 实 行 了浮 动 汇 率 制 。但
货 币制度 的 自由化 改革也带来 了很多的 问题 ,比如货 币主义学
派 一 直 坚 持 的 货 币运 动 与 通 货 膨 胀 不 可 分 割 的关 系 , 常 常 引致
P f Leabharlann 收入 物 价指数 市场 利率
据此得到公式: 2 ( asrsFebn s,Yp m =f 1 n, ev,od,,, , o e _ )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摘要: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即货币流通速度低下、存款增长速度过快、银行信贷机制的不合理、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存在的迷失的货币等,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标签:M2/GDP 金融创新货币迷失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一、我国的M2/GDP比率过高第一,M2/GDP的经济学意义。
M2/GDP作为经济学术语始于金融发展理论,一般被用于分析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该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数量关系。
但M2/GDP比率要受到两个因素的调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货币经济和加深的影响。
这两方面的影响会使转型发展国家的M2/GDP水平异于已高度货币化水平的国家,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但是,一国经济增长要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制约,现实的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过高会引发通货膨胀,过低会通货紧缩。
第二,我国的M2/GDP持续走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M2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M2与GDP的不匹配增长现象。
M2与GDP比率过高表明单位GDP的产出需要更多货币量的支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我国M2/GDP的比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和若干发展中国家,据此认定我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和潜藏着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学者对M2/GDP过高的研究第一,研究成果。
从货币供给来看,M2/GDP过高意味着可能存在政府信用过度扩张以及支付体系存在着潜在风险;从经济增长来看,意味着GDP的增长效率过低或GDP产出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长期购买能力,被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此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M2所具有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对经济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更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均衡问题。
央行在4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06万亿元。
同时,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
3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一。
我国目前如此庞大的M2规模,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呢?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基础货币由央行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而适量发行,因此GDP的增长意味着生出的成品的增多必然会导致货币的大量供应。
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对外贸易顺差导致了大量的外汇存底,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并且外汇管理还是最初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作功能使M2余额急剧增加。
货币供应量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而产生的。
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因素就是存贷款利率。
当两者的利率差扩大时,银行就会大量贷款获利,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多。
在假定贷款利率不变情况下,存款利率对M2有反向影响。
(虽然准备金制度影响商业银行放贷款数量,但由于超额准备金制度和同业拆借的办法可以抵消影响,因为认为法定准备金对M2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选取建立两个回归模型,一个是CPI 受M2影响的模型,一个是M2受GDP 、存款利率及外汇储备等因素影响的模型。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从1978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见附表。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0112233Y=+X +X +X +ββββμ其中:Y :货币供应量M2X 1:国内生产总值X 2:一年期存款利率X 3:美元外汇储备将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输入EViews 中,得到如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
图1 因此可得样本回归函数为:123ˆ12860.45 1.06532411.26+13.3805Y X X X =+-(1.35) (9.47) (-2.25) (6.00)R 2=0.9949 F=1888.06 D.W.=1.03下面我们对模型进行检验。
三、模型检验及修正1.经济意义检验参考前文关于变量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各变量前的参数及符号均基本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是符合实际的。
2. 统计检验可看出,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R 2=0.9949,Y 变化的99%可由这四个变量的变化解释;F=1888.06,伴随概率为0,说明模型整体的线性也通过了F 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除截距项外各变量参数的t 检验值也通过了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1)多重共线性检验做X 1、X 2、X 3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如图:可看出X 1和X 3间存在较高的共线性。
分别作Y 关于X 1,X 2,X 3的回归结果如下:(1)1ˆ21736.52 1.726Y X =-+ (-4.66) (51.72)R 2=0.9885 D.W.=0.70(2)2ˆ345387.037416.31Y X =- (6.16) (-4.28)R 2=0.3718 D.W.=0.16(3)3ˆ30126.9035.9872Y X =+ (4.57) (31.86)R 2=0.9703 D.W.=0.15可见,M2受GDP 影响最大,因此选(1)为初始回归模型。
将其他变量逐步引入初始模型中,发现引入X2和X3后模型拟合优度均有提高,考虑到经济变量虽时间有同步变化性,故忽略X1和X3间的相关性,认为他们都对Y 有显著影响,且前面已证明通过了检验。
故模型不做改变。
(2)异方差性检验在EViews 中用white 检验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如下:图2可看出X2X3的平方项的参数的t检验是显著的,且White统计量为30.29,伴随概率为0.00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方程确实存在异方差性。
下面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过程如下:得到回归结果如下:图3 因此回归表达式改为:123ˆ10503.56 1.04742062.67+14.0795Y X X X =+- (7.47) (74.30) (-9.77) (23.66)R 2=0.9993 F=14489.92 D.W.=1.07可验证模型已不存在异方差性,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各变量的t 检验值也有所增加。
(3)序列相关性检验作残差项t e 与时间t 及t e 与-1t e 的关系图如下:图4可看出随机项存在正序列相关性,下面具体验证。
D.W.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n=33,k=3,查表可得d L =1.32,d U =1.58,D.W.=1.07<1.32,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
下面再用LM 检验验证。
拉格朗日乘数(LM )检验如下图所示,构造辅助回归模型011223311e t t t t t t X X X e ββββρε-=+++++其中e t 为原模型OLS 估计后的残差项。
用EViews 计算得:得含1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为:1231e 5997.610.07541.13 1.5670.545t t X X X e -=--++(0.62) (-0.67) (-0.52) (0.71) (2.76)R 2=0.2353于是,LM=32×0.2353=7.53,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2χ分布的临界值()20.051=3.84χ,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接着检验模型是否存在更高阶的序列相关,如下:可看出,模型还存在2阶序列相关,但不存在3阶序列相关性。
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的处理,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结果如下:回归结果为:123ˆ14388.10 1.1082665.2+11.780.6563(1)0.8394(2)Y X X X AR AR =+-+- (1.96) (13.08) (-3.28) (6.57) (3.90) (-3.83)R 2=0.9975 F=1882.18 D.W.=1.82在5%显著性水平下,1.74=d U < D.W.<4-1.74(样本容量31),可知模型已不存在1阶自相关。
四、结论与模型分析经过上述模型检验与修正后,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为:123ˆ14388.10 1.1082665.2+11.780.6563(1)0.8394(2)Y X X X AR AR =+-+- (1.96) (13.08) (-3.28) (6.57) (3.90) (-3.83)R 2=0.9975 F=1882.18 D.W.=1.82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1.2102个单位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差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4.4443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每变动1%,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2247.98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15.0149个单位。
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9.89%的真实情况。
通过上面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外汇储备等因素确实对货币供应量存在影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大,货币供应量也在不断增多,以购买更多的商品,维持物价的稳定与经济平稳增长。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利率增大,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增多,从而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
我们目前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也是造成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原因,由于持有美元等外汇,为了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因此要限制货币的超量供给。
五、模型缺陷由于采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未进行平稳性检验,可能导致回归并不可信,另外由于GDP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时滞性,故还应引入滞后变量进行回归。
再者对变量的随机性也没有进行检验。
不够该模型已基本能够说明问题。
六、参考文献:[1]王琴. 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经济视角(下),2011,06:135-136.[2]沈昊驹,周松月. 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32-38.[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附录年份货币供给M2(亿元)实际CPI 199015293.4216.4199119349.9223.8199225402.2238.1199334879.8273.1199446923.5339199560750.5396.9199676094.9429.9199790995.3441.91998104498.5438.41999117638432.2200012743243420011528884372002183247433.52003219226438.72004253207455.8200529875546420063455784712007403401493.62008475166522.720096062235192010725774536.1M2与实际CPI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CPI为实际计算所得,非统计局公布数据01CPI=+Y+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