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的读书心得800字精选范文

合集下载

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5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5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5篇)我们仨心得体会篇1读完《我们仨》后,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它是由杨绛女士所著,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杨绛女士在书中描述了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日常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温暖。

同时,我也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她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描述钱钟书和杨绛在女儿钱瑗生病期间相互扶持的场景。

这一段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相互支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家庭的力量。

总的来说,《我们仨》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推荐给所有喜欢阅读的人。

我们仨心得体会篇2《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

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

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

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

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为缅怀逝去的人,作者用文字在《我们仨》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以此来抒发自己难以排出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篇1】终于读完了本月的第二本书《我们仨》,这本书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书单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个书单推荐,索性就九块九买来读读。

读完第一章,真心感叹,大师手笔,果然不凡。

自己也多多少少看过一些散文,但是像这样平铺直述,却又丝丝入扣,这样的风格,真的少见。

今天看完这本书,去看了大家对这本书的书评,有一则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是呀,书很薄,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令人惊叹的修辞,就是“我们仨”的往事。

读起来很平淡,读完却觉得很厚重。

关于别后重逢,书中说“我们仨人又相聚了。

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关于孩子,书中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可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

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关于做学问,书中说“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关于生离死别,书中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看完这些文字,看完这些烟尘往事,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千年以来大家讲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

一家人没有争吵,没有困顿,相互照顾着,相互怜惜着,而后安安静静的做着各自喜欢的事业。

若如此,夫复何求。

就书中的“我们仨”来说,突然有一天这样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时候,那该怎么办呢,就连书中都说“.......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4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4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4篇我们仨这本书是由杨绛所作,讲的是她和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之间的故事。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

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

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

我只是明白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

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

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

《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篇二: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

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0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0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1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

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

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

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

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

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

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

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

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

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2《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

《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篇1)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

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

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

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

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

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

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

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

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

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

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

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

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

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

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

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

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篇一】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范本(6篇)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范本(6篇)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范本前几日,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

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

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人喜欢,人人叫绝。

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整个小蓝本读下来,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一句也找不到,从头至尾全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单纯的日常生活。

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寻常人,但他们却过着最寻常朴素的.生活。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一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前几日,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

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

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人喜欢,人人叫绝。

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800字精选范文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是什么滋味呢?下面就是带来的我们仨的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1
拿到《我们仨》这本书,实在是有些缘分。

当时因为没有看到读书活动的通知而错过了报名的机会,自己还遗憾了好一会儿,谁知开学后班长便通知多了几本书,喜欢的可以过来领,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们仨》,就赶紧报名领了过来。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但却常常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于是便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虽然任务常常达不了标,但是知道的书名却不少。

我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才知道她这个人的,一开始还因为先生这个尊称误以为是男人闹了不少笑话。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不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理解起来很是艰难,尤其是作者杨绛在书的开篇描写钱钟书在最后弥留之际和她的女儿钱瑗住院去世这段时,用古驿道坐船和梦中看女儿来形容。

我有点后悔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这样才可更加身临其境。

当我看完作者杨绛和
钱钟书的生平经历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开头,这下才理解了钱钟书为什么会被黑车拉走开会还要选择走古驿道这条路线,为什么他必须得在“小船”中睡觉,明白了在梦中怎么可以看到女儿那么多的事情,意识到他们二人的“回家”对杨绛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义“我们仨失散了”,心中直涌出一阵心酸。

全书中并没有抒发出特别强烈的情感,整本书都是在描写一家三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钱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还早个十七八年,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超前,两人同是无锡老乡,在清华校园中一见钟情,杨绛绛没有嫌弃钱钟书的“拙手笨脚”,钱钟书也每日为杨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羡慕。

我们仨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来一场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爱情竟是这么的圆满幸福,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不会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吵架,在国外的早上喜欢喝一大茶瓯的印度Lipton 红茶沏的牛奶红茶,回国以后因为买不到茶叶还用三种茶叶混搭,“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足以见得平时的生活情趣。

丈夫也不会嫌弃妻子不会做饭,每日为妻子烹饪早餐还端到床边,两人就着锅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开心;两人不在一起时就通过写日记和写信来把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记下
来回来好告诉对方;在面对前途的选择时两人也有过争执,但最终不会忘记要尊重对方自己做的决定,也不会在事后因为这个决定而互相责备;一家三口住在狭小的办公室,疾病缠身,也依然
每天开开心心的;朋友虽少但都是脾气相投的人,每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即使经历了--动乱,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阴阳头,被人冤枉,呕心沥血的作品被人否认,在书中也看不到一丝的不满与绝望。

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便深得别人喜欢,过目不忘、不爱哭闹,外公和爷爷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纪便有很强大的自制力,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绝不会偷吃,只会挂一滴眼泪轻轻扯妈妈的衣角,惹人怜爱;虽然从小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学,还自学了俄语;小小的人儿在爸爸出差时被交代要照顾好妈妈,就自己默默地帮妈妈除去蜂窝煤上的猫屎;即使五六十岁了,也依然像个未成年的女儿,会跟妈妈撒娇跟爸爸逗嘴,三个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通过杨绛的描述,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但在查到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因为--的迫害在家中自杀去世了,我想着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吧,但是作者却一笔带过只说她的女儿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有些欣赏杨绛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


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2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

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

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
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

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

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

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

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

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3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

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